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理解)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启智)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宋代社会生活示意图宋元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本文介绍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包括识记各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关系,理解南移经济重心的原因和表现,掌握科技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包括形象的政权关系示意图和图片,以及画外音。

重点包括政权、民族、时间、都城等方面的整理,政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以及文化成就的列表比较。

在本单元的复中,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民族混战,实现了统一。

此外,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开创了行省制度,将西藏纳入正式行政区,加强对台湾的直接管辖,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经济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还有政治因素。

此外,元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是北方政权的时代,而南方则出现了十国。

随后,宋朝统一了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

在文学方面,《·赤壁怀古》豪迈奔放,而《窦娥冤》则委婉真挚、清新自然。

同时,文学作品也倾吐了对山河的悲痛,鞭挞黑恶势力。

在艺术方面,《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导学案-第二单元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导学案-第二单元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导学案-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

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之权。

(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1.北宋的建立者是()A.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2.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祖B.宋太宗C.宋高宗D.宋仁宗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波峰中学
初一历史导学案
编写人刘艳丽
备课组长刘艳丽
教研主任
班级
小组
姓名
成绩
课题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
经济上:经济重心的南移
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
学习重点
经济上:经济重心的南移
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
学习难点
各政权之间的关系
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文字、图片及相关历史资料),大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重点部分划线,疑难问题做好标记,并尝试组内合作解决。
教师点拨(学生纠错)
学案内容
(一)、民族政权并立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北宋
西夏

南宋
(二)各政权之间的关系
1,北宋与辽:
战:
和:
2,北宋与西夏:
3,南宋与金:
战:
和:宋金议和(内容、影响)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时间:
2,标志:
3,表现:、、
4,原因:(1)
(2)
(3)
(4)
(四)宋代社会风貌
(1)
(2)
(3)
(4)
2,科技成就:
(1)北宋毕升发明
(2)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
(3)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
(4)沈括创制了,还著有
(5)元朝郭守敬编成,还主持开凿了
3,史学:北宋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4,宋词:
苏轼:时间,风格
代表作
李清照:时间
风格
辛弃疾:时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复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复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

一、知识回顾
1. 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包括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重点概念复
1. 讲解并复以下概念:
- 农业文明:指人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
社会阶段。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开启
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时代。

- 周朝:商朝灭亡后,由周武王建立的朝代,以封建制度为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
集权制度的朝代。

三、重点人物复
1. 请学生回顾并复下列人物:
-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号称“武王伐纣”。

-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尊称为圣人。

-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 秦始皇:秦朝的创立者,统一中国,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四、知识运用
1. 设计一些小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回顾
1.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拓展延伸
1. 提供一些有关历史的拓展资料或媒体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相关历史资料和教辅材料。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以及文化成就等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以及文化成就。

难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谁能概括一下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2)学生回答: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2.复习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1)提问: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经济政策?(2)学生回答: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等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讲解: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技术的改进等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陶瓷、纺织等行业的繁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拓展。

3.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1)提问: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特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讲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其中,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核心,它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稳定。

4.复习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1)提问: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民族政策?(2)学生回答: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强民族交流。

(3)讲解:隋唐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密切。

其中,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入吐蕃等事件,都是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体现。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回顾并掌握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意义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解释历史现象,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历史知识的复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其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同时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第二单元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主要内容。

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和深层次理解。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迁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旧知:通过提问或快速复习的方式,回顾前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激发兴趣:利用历史故事、人物趣闻或视频片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

2. 知识梳理时间线梳理: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框架。

内容讲解:针对每个历史事件,讲解其背景、经过、意义和影响,注重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导图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3. 讨论与探究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围绕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讨论,探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角色扮演:选取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让学生扮演并进行模拟表演,增强对历史的体验感。

观点碰撞: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辩论和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方法指导解题技巧: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和解答历史题目,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思维导图应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复习。

思维导图应用:介绍有效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图表记忆等,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5. 课堂总结知识点回顾:对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复习课【真题体验】
1.(2016·黑龙江龙东)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③④⑤
2.(2016·湖南株洲)“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3.(2016·湖南娄底)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4.(2017·安徽)如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
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5.(2016·四川内江)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B.赵匡胤和忽必烈C.赵构和铁木真D.赵构和忽必烈6.(2017·湖北孝感)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7.(2016·江苏淮安)“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

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

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

”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D.活字印刷术
8.(2016·山东临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4月24日,“问海——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华光礁1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

该船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人民网材料二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

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

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1)根据材料写出这艘“商船”原定的航行路线。

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
(2)结合上图与相关内容,指出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请写出这些物品的著名产地之一。

当时政府在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3)材料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这条航线的开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单元复习课参考答案
【真题体验】
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是10世纪初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综上所述,搭配正确是①②④,故选B项。

2.B解析:题干诗句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偏安南方,不思收复北方的失地,“歌舞几时休”“杭州作汴州”都是这种状况的反映。

郾城大捷后,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故选B项。

3.B解析: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等都是宋代商品经济非常活跃的表现。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项。

4.A解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卡片反映的正是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时各个行业的表现。

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是960年赵匡胤建立的政权,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即毛泽东笔下的“宋祖”;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并在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也就是毛泽东笔下的“一代天骄”。

故选A项。

6.B解析:由题干的关键信息“纸币”“岁币”“契丹和西夏使者”“瓦肆”,可知这与北宋的情况相符合,北宋的都城是东京,故选B项。

7.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

由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然后烧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省时省工,是一大进步,故选D项。

8.(1)从泉州港出发,经西沙群岛,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

指南针。

(2)瓷器。

哥窑或景德镇。

市舶司。

(3)西汉。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