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脑转移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个转 移 灶 者 4 5例 , 3个 以上为 多 发 转 移灶 1 7例 ,患 者 主 要 以头 痛 、 心 、 吐 、 体 活动 障碍 等 神经 系统 症 状为 主 。 恶 呕 肢
1 治 疗 方 法 . 2
示 , 于恶性 肿 瘤 的患 者 中 ,0 死 5 %有脑 转 移 。8 %的脑 转移 癌 0 发 生在 原 发肿 瘤诊 断以后 。其原 发 肿瘤 主 要来 源 于肺 癌 、 乳 腺 癌 , 次 为消 化道 肿瘤 、 其 恶性 黑 色素 瘤 等 。7 %以上 的脑 转 0 移 癌患 者有 神 经 系统 的症 状 和体 征 , 主要 以 头痛 、 恶心 、 吐 呕 及 肢体 活 动 障碍 为主 。如 单 纯对 症 治疗 , 中位生 存 时 间仅 为 1 2个 月I, 素支 持 治疗 的为 25个 月1 ~ 1激 _ . 2 1 。为提 高 生存 期 、 改 善 患者 生存 质 量 , 床 医生 不 断探 索 手术 、 临 放疗 、 疗及 几 种 化 方 法综 合 治疗 的疗 效 。因血 脑 屏 障 的作 用 , 疗效 果 不理 想 , 化
推 量 照射 至 D 4 ~ 4Gv T:6 5 。结 果 : 全脑 放 疗组 放疗 后 局控 率 为 3 .%, 55 中位 生 存期 55个 月 , 脑 放疗 十 三维 适 形放 . 全
疗 组 放疗 后局 控 率 为 8 . 中位 生存 期 1 个 月 , 组有 显著 性 差异 (< . ) 3 %, 9 1 两 P 0 5 。结论 : 0 全脑 放疗 十 三维适 形 放疗 是脑
放射治疗3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放射治疗3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通过观察放射性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并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的价值。
得出结论: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给予放射治疗,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患者可顺利完成放疗,并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护理疗效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已确诊的肺癌患者中,脑转移的发生率为25%-65%。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患者最严重的合并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放射治疗对于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起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8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3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患者均进行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显著。
现将治疗护理效果和体会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均是经病理、头部CT或MRI证实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4岁至78岁(平均54岁)。
鳞癌11例,腺癌9例,小细胞癌16例,其他类型2例。
共有78个转移灶,其中1个转移灶者15例,2个转移灶者8例,3个转移灶者8例,3个以上转移灶者7例,放射治疗前,KPS评分70分者占57.8%,具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占94.7%,无其他系统疾病和明显症状。
1.2治疗方法肺癌脑转移大多属于Ⅳ期以上患者,失去手术机会,放疗、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接受放射治疗,全脑放疗用山东新华直线加速器6MV-X线两侧对穿等中心照射,肿瘤剂量为30~40Gy,每次1.8~2.0Gy。
对于单发脑转移者,全脑放疗后局部采用三维适形加量至5000-5600Cgy/25-28次。
放疗前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脑瘤占位不同表现,加强个体化护理,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能自觉加强功能锻炼,积极配合治疗。
放疗期间视病情给予适当脱水、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名词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名词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是一种利用高精度放射束传递,以非入侵性方式治疗脑内疾病的方法。
它是通过引导系统将放射束聚焦到异常组织上,从而使正常组织受到最小的辐射损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良性和恶性脑内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和神经元疾病等。
它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放射肿瘤学和神经放射学等领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核心原理是利用三维空间定位系统精确测量和定位要治疗的病灶。
基于这些定位数据,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确保放射束准确地照射到病灶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
具体治疗过程包括影像学评估、放射学计划和治疗传递。
影像学评估常常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以获取准确的病灶位置和形状信息。
医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治疗计划,确定放射束的大小、形状和方向。
在治疗传递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佩戴特殊的头架或面面罩,以固定头部位置,保证放射束准确照射到病灶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诸多优点。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因此能够避免传统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可以实现亚毫米级的病灶定位和准确照射。
它还可以一次性完成治疗,无需分次治疗,减少了盲区的风险。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显著的副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正常生活。
然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对于一些特殊的病灶和位置,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能无法实现完全覆盖,需要采用其他治疗方式进行补充。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选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费用较高,并且在一些地区可能无法得到普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一种高精度、非侵入性的脑内疾病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临床价值。
通过精确的定位和放射传递技术,它可以实现对病灶的精确治疗,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
浅谈脑转移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或立体定向推量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KP 评分 ̄6-9分, S o o 中位值7。 0转_4 4 c 2 .2m
13 放射治疗 选择能量为6 — . Mv x线, 经过 以下几 个步骤 来完 成 :1定 () 位: 患者仰卧位 , 手置于体 侧, 双 网状头颈肩模 固定 , 采用P ip T Au a hl sC r i 模定位机, 扫描范围为头顶至下颌下缘, 层距为3 mm。 全部病例 均作强 化C T
王 靖
( 贵州省兴义 市人 民医 院肿 瘤科 贵州 兴义 500 ) 5 0 4
【 摘要 】 目 通过比较同一个体已完成的调强放疗计划, 的: 与重新设计 的 全脑+ 三维适形和立体定 向 缩野放疗计划的正常脑组织剂量体积参数的
变化, 评价三种计划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临床选择提供参考。 为l 方法: 选择在我院肿瘤科完成IR放疗的2 例脑转移患者 , 已完成IR 计划的病例重新 HT 5 将 HT 设计全脑+ DcT R推量放疗计划. 3_ R和ST 对其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 析研 究。 结果 : 在入组病例 IR 和重新设计 的全 脑+ DC T ST MT 3 R和 R 两组计划 中, 脑干 、 眼球 、 晶体、 视神经、 剂量体积均在正常耐受的范围内 P O0 ) ( > .5 , 符合计划设计的要求。 结论: 对于脑转移患者.— 个病灶时选择三种方法均可. 12 而病灶在3 5 位 _ 个,
较I MRT I  ̄全脑照 射加局 部推量(D RT、RT) 1 3 —c s 三种 不 同的放 疗 方法在 治疗脑转移肿瘤 中正常脑组织剂量变化规律 , 了解三种 计划 对脑转 移 治疗 的可行性和选 择性 , 为放疗 技术 的选择提 供参 考 。
1 材 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 准 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恶 性肿 瘤患者 , . 其脑 转移 为初 治 。 他 们的年龄在4一7岁之间 , O 6 其中位年龄5岁 l P  ̄6 分 , 颅MRI 8 KS 0 > 经头 或
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

体 _ ( ,} 、 神 l GF = ! { V) } 球 视 { {
标 并
2 ,9 1 ) 两 组 头 痛 消 失 率 均 为 10 1 1/ 9 , 0 % (3 2 ,0 2 ) 两 组 肢 体 乏 力 缓 解 率 分 2 /3 2 / 0 , 别 为 8 . % ( 9 2 ) 8. % (O 2 ) 64 1/ 2 和 70 2 /3 , 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近 期 疗 效 : 脑 放 疗 绀 与 i维 适 形 放 全
}确靶 Ⅸ j 』 I J I 周 重 要 器官 的 相互 关系 ,
(I V外 放 2~ ㈨n为 计‘ 靶 体 积 (r 。 3 划 F V) r 或 非 f 3~ f { I 5个 野 将 靶 中心
形放 疗 组 先 常 规 放 疗 3 C 0 y后 , 适 形 放 行
疗, 照射剂量达到或超过 5 G 结果 : 总 5y
~
1. % , 统 计 学 差 异 ( 89 无 P>0 0 ) 结 .5
2剧 , 主要 表 现 为 头 痛 加 剧 、 叶 等 , 呕 给
论 : 脑放 射 治 疗联 合 适 形放 射 治 疗肺 癌 全
予 2 % 甘 露 醇 脱 水 及 激 素 治 疗 后 症 状 明 0
脑 转移 瘤 的 疗 效 肯 定 的 , 疗 副反 应 未 增 放
论 著 ・临 床 论 坛
肺 癌 脑 转 移 全 脑 放 疗 联 合 三 维 适 形 放 疗 疗 效 观 察
野, 以帧 底线 为 下 界 ,} 及 前 拜 丌 放 。 界 杨长滨 延 玲 何若 吉
然 后 根 据 x 片 所 / 的 照 射 野 制 定 多 叶 厶 J 光 栅 , 侧 埘 野 . 6 /高 能 x 线 放 阳 Ⅲ M、
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或转移瘤切除术后全脑放疗的疗效比较

脑转移瘤 患者行立 体定 向放疗 与转移瘤切除术后全脑放疗的患者生存 时间和脑转 移瘤控制情况 均无 明显 差别 , 患者 的生存 时 关键 词 : 脑转移瘤 ; 单发 ; 立体定 向放疗 ; 术后全脑放疗
S e e t c i a i s r e y a o e v r u e e to l s wh l - a n t r o a tc r d o u g r l n e s s r s c i n p u o e Br i r d o he a y f r sng e b a n m e a t ss p te t a i t r p o i l r i t sa i a i n s
L in qa g . 0 Z i u IJa .in HU h . n i
( . eat etfN uougr ii epe o i l2 D p r et R do eayS a dn u r o i lS a dn 5 20 1Dp r n er re Xa nP ol m o s y j H s t ;. eat n o ait r ,h nog Tmo H s t ,h nog2 30 ) pa m f h p pa
P tns ngopA( 3 )r evdf m 3 as G )t 4 yS S adpt nsi gopB n=3 )u dret eet no t i aet i ru n= 8 e ie r 0g y ( y o 0G R ,n ai t n ru ( i c o r e 4 n ew n rsci fh r o e m t ts n ee e 0 y4w e s R . vrlsri lO )adbancn o( C e nl e . eut O lvr t a e s i adrci d G / ek aas v 4 WB T O ea uv a( S n ri ot l B )w r aay d R sl nmu i i e — l v r e z s taa
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

70 10 2 6 10 6
840 96
如果把常规照射和立体 定向放疗综合治疗,那么LQ 公式中的n2d2值应先减去常 规照射的剂量,然后再计算 SRT的次数
等效生物剂量参照表
D1 n 2 d 2 ( / d 2 ) n 1 (1, 2 , 3 ... n i )
常规放疗技术的局限性
X-模拟定位机定位无法实现多野非共面聚焦式 照射,多数只能采用简单的单方向照射方式, 使过多的正常组织在照射范围内,因而无法提 高肿瘤的照射剂量; 常规照射模式源于30年代,是一种对皮肤癌治 疗有效的模式,由于对正常组织损伤较轻,故 沿用至今;大量的临床结果表明, 60~70Gy/6~7周,只是一个对正常组织不造成 严重损伤,但难以根除大多数肿瘤的方法。
RSD(α/β+RSD)=TFD(α/β+FD)
– RSD=radiosurgery dose – TFD=total fractionated dose
采用不同剂量覆盖靶区
– γ-刀50%等剂量线覆盖亚临床病灶(CTV);
70~75%等剂量线覆盖可见肿瘤(GTV)的治 疗方案。
高分次剂量治疗及计算
50Gy/5W使肿瘤消退的称为高度敏感肿 瘤,如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等; 60~70Gy/6~7W使肿瘤消退的称为中度敏 感肿瘤,如鼻咽癌、喉癌、宫颈癌等; 超过70Gy仍难以使肿瘤消退的称为不敏 感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 等;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的相对性
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现代放疗技术的进展
在三维空间上、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病灶进行 聚焦式照射或三维适形照射是现代放疗技术的 进展的集中体现; 伽马刀、X刀是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特殊类型, 具有体位固定可靠、肿瘤定位精确,射线从多 方位准确的聚焦于肿瘤,形成一个紧扣肿瘤的 高剂量区,使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剂量差 拉大,最终达到杀灭肿瘤细胞,减少周围正常 组织放射损伤的目的;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黄忠连,杨震,李超(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安徽合肥230601)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全脑放射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4月—2011年12月接受全脑放射治疗的8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放射治疗前患者的KPS 评分、肺癌原发灶控制情况、年龄、脑转移灶数目、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情况及是否有颅外转移对生存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是否有颅外转移、肺癌原发灶控制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情况与预后有关(P<0.05)。
结论患者的KPS 评分、是否有颅外转移、原发病灶控制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情况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癌;放射治疗;预后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aseswith brain metastasis by radiotherapyHUANG Zhong-lian,YANG Zhen,LI Chao(Department of Onc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cases with brain metastasis(BM)by whole-brain radiotherapy(WBRT).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88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ases with BM after WBRT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2009to Dec.2011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Cox’s proportion risk model.Survival analysis was compared with Kaplan-Meier method and Log-rank test was used respectively.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defined as P<0.05.Results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KPS score,control of primary tumor,age,the number of brain metastases,molecular targeted drug treatment,extracranial metastasis were related to survival period(P<0.05).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atients’KPS score,extracranial metastasis,control of primary tumor,molecular targeted drug treatment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rognosis(P<0.05).Conclusion KPS score,extracranial metastasis,primary tumor control,molecular targe-ted drug treatment are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impact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brain metastasis by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Key words: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brain metastasis;radiotherapy;prognosis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为20% 50%,是肺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射治疗科,广东广州5100601.StateKeyLaboratoryofOncologyinSouthChina,Guangzhou,Guangdong510060,P.R.China2.DepartmentofRadiationOncology,SunYat-senUniversityCancerCenter,Guangzhou,Guangdong510060,P.R.China通讯作者:吴少雄Correspondenceto:Shao-XiongWuTel.:86.20.87343384Fax:86.20.87342025Email:wushaox@mail.sysu.edu.cn收稿日期:2009-08-18接受日期:2009-09-02《癌症》ChineseJournalofCancer,2010,29(2):217-222·临床研究·[Abstract]BackgroundandObjective:X-ray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isoneoftheeffectivetreatmentsforbrainmetastases(BM).ThisstudywastoevaluatetheefficacyofSRTonBM,andinvestigateprognosticfactors.Methods:BetweenJuly1999andDecember2004,atotalof122intracraniallesionsin78patientswithBMweretreatedusingSRTinourcenter.Forty-ninepatientshadasolitarylesionand29hadmultiple(2-6)lesions.ThemedianSRTdosewas15Gy(11-24Gy)insinglefractionfor38lesions,and24Gy(11-40Gy)in2-6fractionsfor84lesions.SRTwascombinedwithwholebrainradiotherapy(WBRT)of30-40Gyfor39patients.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andoverallsurvival(OS)wereestimatedbyKaplan-Meiermethod.Univariateandmultivariateanalyseswereperformedbythelog-ranktestandCoxmodel,respectively.Results:Themediansurvivaltimewas12.9months(1.7-77.4months).The1-yearintracranialPFSratewas87.4%.The1-and2-yearOSrateswere53.9%and25.8%,respectively.Univariateanalysisshowedthatthe1-yearOSrat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inthepatientswithpretreatmentKPSof≥70,extracraniallesionscontrolledandSRTcombinedwithWBRTthaninthosewithKPSof<70(60.7%vs.29.4%,P=0.002),extracraniallesionsuncontrolled(69%vs.44.9%,P=0.005)andSRTalone(64.1%vs.43.4%,P=0.03).ThebenefitoftreatingwithWBRTincombinationwasmainlyachievedinpatientswithextracraniallesionscontrolledorwithmorethanoneintracraniallesion.MultivariateanalysisshowedthatKPSscoreandstatusofextracraniallesionswereindependentprognosticfactorsforOS.Conclusions:SRTisaneffectiveandsafemodalityforBM.SRTcombinedwithWBRTmayprolongthesurvivaltimeforpatientswithextracraniallesionscontrolledormultipleintracraniallesions.IndependentprognosticfactorsforOSareKPSscoreandstatusofextracraniallesions.Keywords:Brainmetastasis,effect,prognostic,stereotacticradiotherapy【摘要】背景与目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ray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是治疗脑转移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研究意在评价脑转移瘤患者SRT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自1999年7月至2004年12月止,78例脑转移瘤患者在本中心接受SRT方式治疗。
其中,49例为单发病灶,29例为多发(2~6个)病灶,总病灶数为122个。
38个病灶采用SRT单次治疗,中位处方剂量为15Gy(11~24Gy)。
84个病灶采用SRT分次(2~6次)治疗,中位处方剂量为24Gy(11~40Gy)。
39例SRT联合全脑放疗30~40Gy。
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和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魏微1,2,邓美玲1,2,吴少雄1,2,曾智帆1,2,李凤岩1,2,王汉渝1,2,包勇1,2,高远红1,2,陈立新1,2EfficacyofX-raystereotacticradiotherapyonbrainmetastasesandprognosticanalysisWeiWei1,2,Mei-LingDeng1,2,Shao-XiongWu1,2,Zhi-FanZeng1,2,Feng-YanLi1,2,Han-YuWang1,2,YongBao1,2,Yuan-HongGao1,2,Li-XinChen1,2217魏微,等.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1,2],在因肿瘤死亡的患者中,尸检发现存在脑转移者占50%[3]。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肿瘤脑转移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4]。
全脑放疗(whole-brainradiotherapy,WBRT)作为脑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3~6个月[5,6]。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gery,SRS)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以其小野集束剂量分布集中,靶区周边梯度变化大及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少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
本研究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应用SRT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经验,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自1999年7月至2004年12月止,本中心脑转移患者中有78例接受SRT治疗,其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55岁,<65岁和≥65岁患者分别为60例和18例;49例为脑单发病灶,29例为脑多发病灶(2~6个),总病灶数为122个;病灶位于周围脑实质71例、中线部位7例。
原发肿瘤均经病理证实,上皮源性来源72例,非上皮源性来源6例;原发肿瘤以肺癌最多,共50例(64.1%),其余包括乳腺癌10例、结直肠癌5例、食管癌2例、胃癌2例、黑色素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左腋下转移性低分化癌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卵巢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甲状腺癌1例、肝癌1例和肾癌1例。
全组KPS≥70分和KPS<70分别为61例和17例。
其中,颅外肿瘤控制者29例,未控者49例。
1.2SRT技术及计划设计SRT采用国产CREA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和PHILIPS直线加速器8MVX线进行多弧旋转照射。
头取仰卧位,采用专用头架及全封闭热解塑料面罩进行固定,从头顶至第2颈椎下缘,以3mm层距作连续CT增强扫描,将CT资料传输到SRT计划系统工作站。
然后,在增强CT图像上勾画病灶范围作为肿瘤靶区(grosstargetvolume,GTV),GTV外加1mm边缘作为计划靶区(planningtargetvolume,PTV),敏感器官和结构的勾画包括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眼球及晶体等。
根据病灶大小选用15~50mm孔径的准直器,以70%~90%等剂量线覆盖靶区用4~7个非共面放射弧进行等中心旋转照射。
根据截面剂量分布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histogram,DVH)进行治疗计划评估。
计划确认后即给予治疗,每天1次,每周2~3d。
1.3SRT处方剂量处方剂量以覆盖PTV的70%~90%等剂量线(90%等剂量线占90.2%)给予,剂量大小和分次次数是根据病灶大小、数目、位置、疗前颅内高压程度、是否加全脑照射以及病人全身状况等而定。
GTV的中位最大径为24mm(4~47mm),中位体积为3.95cm3(0.14~25.56cm3),其中体积≤5cm3和>5cm3患者分别为40例和38例。
38个病灶采用单次治疗,中位处方剂量为15Gy(11~24Gy)。
84个病灶采用2~6次治疗,中位处方剂量为24Gy(11~40Gy),中位分次剂量为12Gy(5~16Gy)。
按下式将122个病灶的物理剂量换算成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effectivedose,BED),其中位BED为75Gy(37.5~100.8Gy),BED≤75Gy和BED>75Gy患者分别为56例和22例。
BED=nd[1+d/(α/β)]式中,d为SRT分次剂量,n为分次次数,α/β值取10Gy。
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log-rank法和Cox模型。
结果:中位生存时间12.9(1.7~77.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