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法律类电影的社会影响分析——以《熔炉》为例+开题
熔炉观后感结合法学

熔炉观后感结合法学篇一熔炉观后感结合法学《熔炉》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部电影嘛,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嘿,还真就至于!电影里的那些场景,那些孩子们遭受的痛苦,就像一把刀扎在我心上。
我觉得吧,从法学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太严重了。
法律本该是保护弱者的盾牌,可在这个“熔炉”里,咋就变成了摆设呢?可能有人会说,法律是公正的,只是执行出了问题。
但我想问,难道执行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吗?如果法律不能有效地执行,那和一张废纸有啥区别?那些作恶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吗?也许有人觉得我太偏激了,可面对这样的罪恶,不偏激能行吗?就像电影里那个校长,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干着丧尽天良的事儿。
法律难道不应该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吗?我觉得法律就应该像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这些黑暗的角落,让他们无处可逃。
再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难道就没有类似的“熔炉”吗?可能有,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敢去面对。
这难道不可怕吗?我们总是期待法律能给我们一个公平的结果,可当法律失灵的时候,我们又能怎么办?不过,我也在想,是不是我们对法律的期望太高了?法律毕竟也是人制定的,也许它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但这能成为我们放弃追求公平正义的理由吗?绝对不能!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文,更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
我们不能让“熔炉”存在,不能让法律成为摆设,不是吗?篇二熔炉观后感结合法学《熔炉》,一部让人看完后心情沉重到极点的电影。
我看完后,满脑子都是那些可怜孩子的身影,心里堵得慌,真的!从法学的角度去看这部片子,我不禁要问:法律到底是保护谁的工具?在这个“熔炉”里,法律好像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了。
那些加害者,难道不应该受到严惩吗?可为什么他们还能逍遥法外?这难道不是法律的漏洞吗?也许有人会说,法律是讲证据的,没有足够的证据,就不能定罪。
但我想说,难道收集证据就那么难吗?是不是有人在故意阻挠?是不是有人在包庇?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一些案例,有时候明明大家都知道某人有罪,可就是因为证据不足,让罪犯逃脱了制裁。
肖临骏:《熔炉》,一部改变国家法律的电影

肖临骏:《熔炉》,一部改变国家法律的电影2011年,一部小成本制作引发了来自韩国全体国民的争相热议。
有趣的是,该片在并未受到代表韩国电影最高荣誉的青龙奖与大钟奖足够重视的状况下,却成为了韩国历史上第一部改变本国法律制度的影片。
这部动员了包括前任总统李明博在内的近十分之一韩国民众观看的电影,所引发的话题讨论之强烈,甚至于早已盖过了影片本身,继而上升为年度现象级的社会事件。
那么,当我们既能够结合现实,同时又回归到影片本身,从影像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熔炉》时,或许才能更好地发掘出影像本身无穷的魅力以及影像所肩负的社会使命。
影片改编自韩国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说,而小说则取材于发生在光州聋哑学校的真实事件,也正是由于小说出版后所引发的巨大轰动,吸引了当时正在服兵役的孔侑,最终经过多方努力,方才有了如今的电影版本。
而由于是改编自真实发生的故事,在剧情方面也必然有着相应严格的限制与流程,导演想要在此方面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
所幸,黄东赫在严格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最终既保证了影片出色的完成度,也赋予了该片异常鲜明的影像风格,着实令人映象深刻。
以影片开场为例,透过导演高明的处理方式,观众便足以对整个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影片开头,黄东赫就运用了交叉剪辑的手法为观众交代出两个重要线索,一条线便是驾车驶过重重迷雾来到偏远城市雾津教书的主人公姜仁浩,透过车内天气预报以及与母亲的电话交谈,观众足以对这座终年被大雾弥漫的城市有了浅显的印象;而与此同时的另一条线则是一位小男孩在火车道上游走的场景,孩子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绝望,而远方也传来了火车的疾驰声,此时观众也不禁为孩子的处境而担忧,气氛也随即变得颇为紧张,颇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紧接着便是主人公与小孩同时遭遇事故的过程被一连串快速精准的交叉剪辑所呈现出来,刺眼的逆光、孩子无神的目光、踩油门时的惊慌失措、飞驰而出的火车、被撞裂的车窗、铁道旁的拖鞋...这个仅仅只有三十秒的片段中却拥有如此丰富的元素,也正是在这短短三十秒的交叉剪辑中,影片所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气氛被渲染的淋漓尽致,观众的情绪反映也产生了鲜明的起伏变化。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社会影响分析——以《熔炉》为例+开题

[6]戈弓长. 韩国电影如何改编真实事件?[N]. 文学报,2016-10-13(006).
[7]汪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6(19):44-46.
[8]胥思名.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J].电影文学,2016(16):93-95.
(二)实证准备
搜集《熔炉》电影的视频及文本,以及各种参考资料。
三、拟解决的问题
1.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流行原因进行探究
2.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解
3.分析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缺失的原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寻找相关文献,通过查阅、分析、整理, 力求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为本文提供了现实依据。
[9]彭涛.中韩真实事件电影之改编观念比较[J].当代电影,2016(04):166-169.
[10]刘婵. 生活是一个真实事件——评电影《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A]. 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5:1.
[1]王素芳.中韩“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差异化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52-57.
[2]杜宇静. 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纪实性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刘洋.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
[4]李彤欣.试论我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题材选择[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158.
熔炉观后感从法律角度2000字

熔炉观后感从法律角度2000字《熔炉观后感从法律角度》篇一《熔炉》这部电影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我的心上。
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它更是让我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了新的思考。
电影里那所聋哑学校,本应是孩子们的避风港,却成了恶魔肆虐的地狱。
校长和老师们对那些聋哑儿童进行着性侵犯、虐待等惨无人道的行为。
这就像是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滋生出的最丑恶的毒瘤。
从法律上讲,这些行为毫无疑问是严重的犯罪。
性侵犯未成年人,这触犯了法律中最不能被触碰的红线。
然而,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却是这些罪犯们逍遥法外,利用他们的权势和金钱,买通各种关系,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这就好比是一张黑暗的大网,把正义的曙光都给遮挡住了。
我就想啊,这法律不是应该保护弱者的吗?怎么在这个时候就像个纸老虎,一戳就破呢?也许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就像电影里的校长一样,觉得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孩子们在法庭上,他们用手语诉说着自己的遭遇,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无助的眼睛,就像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弱烛光,随时可能被吹灭。
可是那些罪犯们呢,却一脸的不以为然,仿佛他们做的一切都可以被轻易抹去。
这让我特别气愤,法律的尊严在哪里呢?我曾经看过一个新闻,有点像电影里的情节。
一个小女孩被村里的恶霸欺负了,可是因为恶霸在村里有点势力,女孩的家人四处告状,却总是被打压回来。
这时候的法律就好像离他们很远很远,远到他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就像《熔炉》里一样,那些孩子的声音被忽视,他们的权益被践踏。
不过,电影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尽管过程艰难,还是有人愿意站出来为孩子们发声,为了正义而战。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撕开了一个口子,让一点点光透进来。
从这部电影里,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虽然存在,但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可不容易。
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维护,去相信。
如果大家都对这种不公的现象视而不见,那法律就真的成了摆设。
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就像我们不能让《熔炉》里的悲剧在现实中一次次地上演。
韩国法律题材电影的社会影响——以《熔炉》为例

韩国法律题材电影的社会影响——以《熔炉》为例
张晓远; 夏良缘
【期刊名称】《《好家长》》
【年(卷),期】2018(000)066
【摘要】一、电影《熔炉》的概述由孔枝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熔炉》讲述了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障碍儿童在2000年至2004年间遭遇到性暴力事件,由来自首尔的美术老师和学校的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性暴力事件的内幕。
电影上映之后一周便创下了近70万人的光影人次,观影记录在当时社会造成轰动,其真实事件也再次浮出水面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也受到韩国国家的高度关注。
【总页数】1页(P255-255)
【作者】张晓远; 夏良缘
【作者单位】[1]咸阳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苏州炳轩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韩国“慰安妇”题材电影中的历史叙述与社会意识——以电影《我能说》为例[J], 李贞玉
2.以《熔炉》为例解析现实题材在韩国电影中的商业化改编 [J], 扈平
3.中韩主流电影形态的历史流变和新时代的叙事转向
——以新主流电影和韩国南北题材谍战片为例 [J], 张铭航
4.光影与现实: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法律题材电影创作启示
——以《熔炉》为例 [J], 贾树平
5.另类犯罪题材影片中的反类型设置
——以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无声》为例 [J], 郑婷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熔炉》看社会的伦理与冷漠

从《熔炉》看社会的伦理与冷漠社会的伦理与冷漠主题在《熔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部韩国电影由黄东赫执导,以校园暴力和虐待为题材,通过揭示社会背后的黑暗面,引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几个场景出发,探讨社会的伦理问题和冷漠现象。
首先,影片中展示了教育系统中的道德败坏。
在片中,小学班主任金烈教师饰演者文熙俊,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不惜使用残酷的体罚手段。
他只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对学生的健康和尊严视而不见,丧失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底线。
这种只看重表面成绩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其次,电影中揭示了对弱势群体的冷漠态度。
尤其是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对他们常常持有冷漠和无情的态度。
片中的主人公孔侑扮演的少年学生“仁浩”,由于遭受欺凌和虐待,最终迷失了自己,并走上了犯罪道路。
然而,社会对于这样的少年往往只是简单粗暴地以法律制裁为手段,却很少去关注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这种冷漠态度只会让这些少年更加绝望,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电影中的冷漠现象还体现在社会对待贫困家庭的态度上。
仁浩的母亲是一名漂亮但没有固定工作的妇女,为了维持生活,她不得不进行卖淫行为。
然而,当她向警察寻求帮助时,却遭到了警察的调侃和冷漠对待。
这种对贫困家庭的冷漠表现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态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影片中还揭示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
在许多场景中,人们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漠不关心。
比如,孔侑饰演的“仁浩”在电影中飞速消瘦,但周围的人们对他的变化视而不见,没有人主动关心他的状况。
这种自私自利的态度使得人陷入了自己的小圈子里,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
综上所述,《熔炉》通过展示教育系统中的道德败坏、对弱势群体的冷漠态度、对贫困家庭的漠视和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深刻地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和冷漠现象。
这些问题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社会。
光影与现实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法律题材电影创作启示——以《熔炉》为例

64基金课题1 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电影发展引发的思考21世纪以来,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一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萎靡消沉之气,在世界电影界占据一席之地,现实主义电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现实主义”一词起初是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基本方式被提出来的,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
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现实主义元素也被移植到影片创作中,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应运而生。
这类影片主张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堪,挖掘人性的丑陋与复杂。
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以直面社会敏感话题著称,具有强烈的核心指向性,蕴含着鲜明的情感意向,其主题主要分两类:一类以法律公正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为核心,另一类以对政治的讽刺、反思或警醒为核心[2]。
第一类现实主义影片多以真实案件改编,以犯罪事件为切入点,以司法制度不公正作为主题升华,可归为法律题材电影,如《素媛》《熔炉》。
这些电影在韩国本土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更引发了公众对法律问题的关注。
其中,《熔炉》更是凭一己之力推动了当年案件的重审和“熔炉法”的出台,完善了法律漏洞,强化了对儿童权利的保障。
韩国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电影对我国法律题材电影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值得广大电影人探寻其成功所在。
本文围绕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熔炉》展开分析,讨论我国法律题材电影应如何立足现实主义视角进行创作。
2 现实主义电影《熔炉》的创作分析2.1 影片剧情介绍《熔炉》是以孔枝泳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以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教师性侵学生的事件为蓝本展开叙述。
来自首尔的美术老师姜仁浩来到雾津市一所聋哑学校慈爱学堂任教,发现学校被一种压抑、令人窒息的氛围所笼罩。
在目睹妍斗被尹慈爱老师溺罚,民秀被朴老师拳脚相加后,姜仁浩觉察到不对劲,与人权保障中心干事徐友真共同调查,发现学校存在性侵等犯罪行为。
熔炉观后感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批判

熔炉观后感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批判熔炉观后感——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批判《熔炉》是一部电影,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该片以残酷而真实的方式展现了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虐待和恶劣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观看完《熔炉》,我深感其中所涉及的教育与社会问题亟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分析并批判电影所揭示的教育与社会问题,并呼吁关注和改变。
首先,电影中所展现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虐待行为引起了我强烈的愤慨。
在电影中,对于残疾学生们的体罚、虐待,不仅伤害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尊严和人权。
这种恶劣现象使我深感到现实生活中特殊教育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应该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更加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残疾学生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和待遇。
其次,电影中展示的家庭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
电影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一方面贫困限制了他们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更是导致了家庭的不和谐和矛盾。
父母的争吵、斗殴使得这些学生在家庭中无法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社会应该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努力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这些学生不再被家庭的负面影响所困扰。
此外,电影以特殊教育学校为背景,也反映出了一些教育体制下的问题。
在电影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除了虐待学生之外,对学生的学业和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这使得学生没有机会获得真正的教育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教育体制下的种种问题,建立起更加人性化、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电影还展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普遍歧视和排斥现象。
在电影中,学生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和羞辱。
这种对残疾人的歧视是极其残忍和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更加倡导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观念,为残疾人争取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权益。
综上所述,《熔炉》所展现的教育与社会问题确实令人深思。
电影以震撼人心的方式给予了我们强烈的触动,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教育和社会领域中仍然存在的种种问题。
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借鉴电影的思考和警示,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融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影《熔炉》的导演简介
(二)电影《熔炉》的拍摄手法
(三)电影《熔炉》的影像表达
(四)电影《熔炉》的社会影响
五、对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思考
(一)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现状及原因
(二)对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缺失的反思与前瞻
结语
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二)实证准备
搜集《熔炉》电影的视频及文本,以及各种参考资料。
三、拟解决的问题
1.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流行原因进行探究
2.对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解
3.分析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缺失的原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寻找相关文献,通过查阅、分析、整理, 力求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为本文提供了现实依据。
(4)撰写论文。
论文(设计)写作提纲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社会影响分析——以《熔炉》为例大纲
一、前言
二、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概述
(一)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研究现状
(二)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题材特特征
(三)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代表作品
三、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流行原因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表现特点
(三)存在价值
附表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 号
姓 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开题报告日期
论文(设计)题目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社会影响分析——以《熔炉》为例
开题报告内容
选题来源
1、教师指定( )2、教师课题( )3、创新基金项目( )4、自选(√)
论文(设计)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实证准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设计)方法与技术线路
二、理论与实证准备
(一)理论参考
在期刊方面,其中韩梦薇(2015)在韩国 Faction 电影相关特色浅谈》中明确提到了有关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这一概念的界定。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就是在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原型的基础上, 加上一些艺术化的处理而形成的电影,因此也有人称这种电影为 Faction 电影, 即 Fact (现实)与 Fiction (虚构)的结合。张凤雯(2015)在《以真为美 震撼心灵——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简要提出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出现的背景原因和特征分析。李春(2016)的《韩国近年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与启示》主要讲述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创作概况、创作特点和创作启示三个方面的内容。汪萌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中提出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类型叙事特点以及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五、研究技术线路
(1)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寻找相关文献,通过查阅、分析、整理, 力求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
(2)对电影文本的细读与研究,深层次解读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时代背景与主要特征;
(3)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学、叙事学等理论的分析和梳理,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依据;
(2)选题意义
目前关于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研究成果相对稀少,国内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忽视了这种电影类型在电影创作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又被称作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电影,就是根据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这一电影类型的统称,该类电影也是韩国电影产业最明显的特色。在韩国电影产业链条中,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数量和品质上都取得巨大进步,在票房和声誉方面都获得极大成功。因此,在未来的电影产业发展空间中,此类电影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剖析韩国电影行业中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兴起、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使人们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它的特殊之处,并从中找到相关经验以期在未来能更好的进行电影文本创作。
在书籍资料方面,梁中立(2014)在《韩国电影故事》中很全面的讲述了一系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但是论文并没有进行深一步论述和探究。闵应畯、朱真淑(2013)在《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书中,作者指出了韩国社会历史文化与韩国电影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旨在对韩国电影进行全景扫描,增进人们对于韩国电影的理解和兴趣。
第一阶段(1周-4周):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
第二阶段(5周-6周):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
第三阶段(7周-10周):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阅改论文。
第四阶段(11周-12周):修改论文,完成第2稿,并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表。
第五阶段(13周-14周):修改论文,完成第3稿,并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并返还学生,修改后立即交指导教师。
第六阶段:毕业论文答辩。
指导
教师
意见
(从选题、理论与实证准备、研究(设计)方法、工作安排等方面给出评价,并提出指导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1、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最终评分的依据。2、请正反打印。
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和传播媒介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观看电影,关注电影甚至思考电影。被人们淡忘的韩国电影,在 20 世纪末,经历一系列动荡波折的历史变迁后,从此开启了它飞跃发展的时代,成为世界影坛上的一匹黑马,引起了各个国家和电影人士的强烈关注。近年来,韩国电影行业不论在类型创新还是在票房成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借此发展机遇和电影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基础,韩国出现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这种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
2.文本分析法:即通过对电影文本的细读与研究,深层次解读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的时代背景与主要特征。
3.个案分析法:在文中,将会以《熔炉》为例,为总结归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详细说明和佐证。
4.跨学科研究法:由于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类电影所涉及的题材较为独特,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学、叙事学等理论的分析和梳理,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