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
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区域环境承载力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开发活动的初始阶段, 从整体上做好区域环境规划工作, 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 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 它是在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系统后, 选择众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 并分析区域环境系统对某项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
区域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范围广泛, 它不仅涉及到区域排放的污染物状况, 更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些社会经济指标, 对区域的社会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因而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双重性。
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
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
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因此,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衡量区域开发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协调程度的判据。
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2)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福祉。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继而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首先,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淡水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因此,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空间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变化明显和易受污染等。
这些特点对于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性以及水生态环境等。
首先,数量指标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
这包括水资源总量、单位面积平均量和人均水量等指标。
其次,水质指标是评价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
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水质监测指标和水污染治理指标。
此外,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涉及到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指标。
另外,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水生态环境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管理政策等指标。
总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数量、质量、可利用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的承载力则是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水资源质量则体现了水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质清洁程度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能力。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的补给速度和容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则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水资源利用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过程。
首先,要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的利用量和供应量等指标。
其次,要考虑水资源质量,包括水质监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指标。
再次,要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包括水资源的补给速度和容量等指标。
最后,要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水资源产出的相关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以科学评估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质量、可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摘要: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覆评价方法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完的基础。
依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总结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水的需求迅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合理开发与保护并做到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正确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体系建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就是在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衡量标准与评价方法。
然后对各评价指标集在总体上进行分类排序。
这样才能知道它的发展状况,才能给出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科学界定,为揭示并协调区域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与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它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1.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当地科技文化水平的差异等.在借鉴国际上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简明的选取原则,具体考虑以下5个方面:(1)全面性和概括性相结合。
(2)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3)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4)可比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问题的导向性。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3个层次。
(1)目标层。
可持续度是指区域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和水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水资源—社会—经济一环境这一复台系统内水资源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
(2)准则层。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

109第2卷 第26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26):109~111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科研项目(20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801183);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8YBQ13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18YBZ027)。
作者简介:胡文敏(1985- ),男,回族,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土地生态方面研究。
**通信作者:袁淑君(1983-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研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胡文敏1,3,欧阳绿茵1,付钰珊1,袁淑君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01)摘要:水承载力由于视角和理论的不同,概念与方法的认知存在差异,文章总结了影响三种水承载力的因素,对比了不同水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水承载力适用性。
探讨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耦合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时间尺度上,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的水承载力衡量,以及以流域与行政区划为主的空间尺度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6-0000-00当前,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水资源的不规则分布和人类非理性的利用方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当地水承载能力,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199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被提出开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杨梅,李如忠,钱家忠,洪天求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E-mail:qjz_mail@摘要:研究和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本质,从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水环境承载力本身具有模糊性、多指标性,采用模糊优选原理进行评价,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
从而提出了AHP—模糊优选模型。
作为案例,将上述理论方法应用于某一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糊优选评价模型水环境承载力(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WECC是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的自然结合[1],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活动与水环境条件适配程度的重要指标,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
九十年代初 WECC概念在我国得以提出, 随后WECC研究方向在环境科学领域独立发展逐渐完善[2-6],但对水环境承载系统各要素的内涵、特征、变化关系和定量化表征等尚未见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
本文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所涉及的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区域状况,提出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AHP—模糊优选模型。
实例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对包含多指标、多因素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具有很好的效果。
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科技文化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等。
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借鉴国际上对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简明的选取原则,具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7]:(1科学性原则,即按照科学理论,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的指标概念和计算方法;(2整体性原则,即综合反映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发展指标;(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原则,即指标体系反映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其发展过程;(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即选择可量化指标,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采用定性描述指标;(5可比性原则,即尽可能采用标准的名称、概念、计算方法,考虑国际、国内状况;(6简明、实用、可行性原则,即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到资料的来源和现实可行性。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还难以找到对我国不同省(地区、不同流域都能适用的、统一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相关文献[7,11],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管理等角度,侧重我国东部城市地区,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本课题得到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3CCC00400,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50450303的资助。
图1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Fig.1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WECC2. AHP -模糊优选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实例WECC 是处理水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目前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特别是量化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8,9]。
但各种方法均有优劣点,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水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模糊概念,也是一个多指标评价、决策问题,因此,考虑采用AHP-模糊优选原理[10,11]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状态及其变化态势进行评价。
2.1 基本资料某城市1994~2002年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及生态等各指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水环境承载力变化态势分析(1构造评价样本和评价指标集合A = { 1994年,1996年,1998年 ,2000年,2002年}= { a 1, a 2, a 3 , a 4 , a 5} F ={指标l ,指标2,…,指标17}={f 1,f 2,…,f 17}将待评样本a i 对f k 的属性值记为x ki (k =1,2,…,17; i =1,2,…,5。
(2构造二维决策矩阵M ,即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决策矩阵。
m n M (ki x ×= (1(3决策矩阵规格化在决策矩阵M 中,评价指标属性值量纲可能不完全相同,为消除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在评价前需对决策矩阵M 中各元素作规格化处理,记:x max =max{ x ki }, 1≤k ≤m ,1≤i ≤n (2 x min =min{ x ki }, 1≤k ≤m ,1≤i ≤n (3这里,x max 和x min 分别表示所有评价样本中指标f k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考虑到评价样本中有的指标变化范围可能较大,而有的变化范围则很小,为避免夸大变化范围小的指标在决策中的相对作用,可采用下列优属度计算公式。
本文将表1中17个指标进行划分,f 2 ,f 3 ,f 4, f 5, f 6, f 7 ,f 10 ,f 11 ,f 12 ,f 14 ,f 15 ,f 16为正效指标,f 1 ,f 8, f 9, f 13 ,f 17为负效指标。
对于属性值越大,表示水环境承载力越大的正效指标,令r ki =x ki /( x k max + x k min (4对于属性值越大,导致水环境承载力越小的负效指标,则r ki =1-x ki /( x k max + x k min (5 其中ki r 为待评样本i a 对于指标k f 的相对优属度。
经过上述规格化处理,可将决策矩阵式(1转化为规格化处理后的矩阵R ,如表2所示R =(r ki m×n (6其中,0≤r ki ≤1, k=1,2,…,m ; i=1,2,…,n 。
表1 某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基本指标及其1994~~2002年各指标值 Table 1 Indicators and the index status for assessment of WECC from 1994~2002(4构造虚拟优、劣向量根据式(7,得最优指标向量为:G = (g 1 , g 2 , g 3 , g 4 , g 5 , g 6 , g 7 , g 8 , g 9 , g 10 , g 11 , g 12 , g 13, g 14 , g15 , g 16 , g 17 T= (0.692 0.649 0.523 0.526 0.529 0.625 0.538 0.631 0.620 0.620 0.602 0.561 0.5110.548 0.600 0.667 0.559 T根据式(8,得最劣指标向量为:B = (b 1 , b 2 , b 3 , b 4 , b 5 , b 6 , b 7, b 8 , b 9 , b 10 , b 11 , b 12 , b 13, b 14 , b15 , b 16 , b 17T= (0.308 0.351 0.477 0.474 0.471 0.375 0.462 0.369 0.380 0.380 0.398 0.439 0.489 0.452 0.400 0.333 0.441 T (5指标定权运用层次分析法[12-14]得到四个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分别为:W = (0.1584 0.0990 0.0363 0.0363 0.1254 0.0825 0.0561 0.0396 0.20264 0.05440.0544 0.0306 0.0204 0.0102 0.0731 0.0731 0.0238 T(6计算样本相对加权距优、距劣距离据上述计算得样本相对加权距优距离D gi、距劣距离D bi分别如下:D g =(D g1, D g2, D g3, D g4,D g5 = ( 0.038 , 0.028 , 0.051 , 0.051, 0.070 TD b=(D b1 , D b2 , D b3, D b4, D b5= ( 0.070 , 0.058 , 0.034 , 0.043, 0.038 T(7计算待评样本优属度u i,由式(12最终求得待评样本的优属度U ,即:U = ( u1 , u2 , u3 , u4 , u5 T = ( 0.772, 0.811, 0.308, 0.416,0.228 T根据上述五个样本优属度的相对大小,可以对该区域五个年头下水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优劣排序,即1996年>1994年>2000年>1998年>2002年。
2.3 结果分析将各个年该地区所对应的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对优属度(即:年份值记为横坐标,相对优属度记为纵坐标绘制成散点图的形式。
由图1,可以看出该城市1994~2002年水环境承载力变化态势。
表2经决策化后的矩阵总体上讲,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了,Table2 The practiced matrix但水环境承载力却下降了。
1996年和1994 0.692 0.590 0.436 0.410 0.308年的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对优属度较大(在0.8 0.649 0.573 0.534 0.473 0.35100附近,属于较好状态;而1998、2000、20.480 0.477 0.496 0.523 0.494002则低于0.500,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对优属0.526 0.474 0.496 0.512 0.499度较小,水环境状况较差。
0.471 0.489 0.506 0.517 0.529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即0.375 0.450 0.550 0.600 0.62资源环境、生态状况、社会经济、管理因素0.462 0.492 0.508 0.538 0.538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它们共同作用的0.369 0.451 0.497 0.601 0.631结果决定了该地区的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另0.380 0.474 0.543 0.589 0.620外,一些重大环保措施的实施也会给区域水0.380 0.421 0.500 0.564 0.620环境承载力带来很大影响,这一点在图1中0.602 0.572 0.500 0.447 0.398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
比如:因环境污染 0.439 0.461 0.495 0.529 0.561的难降解、易富集、不可逆性,WECC有随时0.504 0.511 0.496 0.489 0.496间而逐渐变小的趋势。
而2000年的WECC明0.452 0.476 0.496 0.521 0.548显高于1998年这与20世纪末我国整治水体0.600 0.560 0.520 0.400 0.440环境而提出和实施的“零点计划”有明显关0.333 0.667 0.333 0.667 0.667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