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政治教育看清明节传统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关系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年味之最,春节以家庭团聚、祭祀祖先、拜年等传统习俗为主要内容,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奠定了中国人尊重祖先、维系家族血脉的思想基础。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寓意着祛邪驱瘴、祈福求安以及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月饼节,寓意着团圆和感恩。

这些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理想。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强调了家庭、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团结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春节的家庭团聚和拜年习俗,有力地弘扬了家庭美德,培育了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强调了尊敬祖先和继承先人遗志的价值观念。

祭祖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纪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强调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是中国的民族英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行为而设立,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全民族团结一心的爱国热情。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月饼节,强调了团圆和感恩的价值观念。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和团圆美谭,弘扬了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培育了感恩报恩的美好品质。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积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拥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习俗、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有过农耕文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节日相继形成并得到人们的推崇。

这些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春节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到来,代表着岁岁平安、万事如意的美好祝愿。

这个节日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比如除夕夜的守岁、贴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赏花灯等等。

这些习俗都寓意着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过好生活。

除了对家庭的重视,春节还强调亲情和团圆,人们会返乡团聚,共庆佳节。

春节的内涵就是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气节,维系家庭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有着祈求吉祥的寓意,是庆祝新年之后的继续佳节。

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

人们在这一天都出门赏灯,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灯火通明的街道上人山人海。

猜灯谜是一种思维游戏,通过解答灯谜来增加乐趣。

吃元宵则代表又增添了一岁,寓意着家庭幸福美满。

元宵节的内涵就是告诉人们必须激发智慧、积累知识来追求幸福,同时也让人们明白祈求吉祥美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智慧。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祭祖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有着“寒食节”“祭扫祖坟”“插柳等习俗。

这个节日是人们来纪念故人、祭祖的日子,倡导尊孝、重亲。

清明节也是人们纪念革命先烈、烈士陵园瞻仰的日子,传承国家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

清明节的内涵是缅怀先人、尊重传统,告诉人们要铭记历史、弘扬英烈精神。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节日。

清明节与道德教育传统节日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

清明节与道德教育传统节日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

清明节与道德教育传统节日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踏青祭扫亲人的坟墓,追忆先人,感恩生活。

除了这一传统仪式,清明节还承载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清明节教育了人们对亲情与尊重的观念。

清明节是祭扫亲人的节日,这意味着人们对逝去的亲人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敬意。

踏青祭扫不仅是人们对亲人的告慰,更是对亲情的继承和传递。

通过亲自前往坟墓,整理墓地,悼念祖先,人们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深切,进而懂得尊重生者,关爱家人,传承着这一道德规范。

其次,清明节教育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在清明节,人们常常会选择到郊外踏青,欣赏自然风光。

这种行为既满足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又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的责任。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不会破坏花草树木,不会随意乱扔垃圾,而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此外,清明节也教育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清明节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人们在踏青祭扫的过程中,会去参观一些历史名胜和文化遗址,了解先人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

这不仅有助于人们的文化素养提升,还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后代子孙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传统价值观。

最后,清明节还教育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与积极心态。

清明节正好处于春季,一年四季中万物复苏的时期。

人们在踏青的过程中,观察春天的变化,感受生机勃勃的气息。

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能够引导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且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之,清明节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更是一座文化桥梁,承载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

通过清明节的庆祝和体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培养出对亲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人生的尊重与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清明节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一直传承和发扬光大。

谈传统节日课程为载体的幼儿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以“清明节”为例

谈传统节日课程为载体的幼儿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以“清明节”为例

谈传统节日课程为载体的幼儿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以“清明节”为例摘要:在新时期为真正实现素质型人才有效培育,学前教育领域针对幼儿的思想观、价值观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主张幼儿园需积极开展思政教育,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

而传统节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和道德内涵十分丰富,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所具有的功能也十分突出,因此,幼儿园需充分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将其合理运用到思政教育中。

下面,主要以清明节为例,就其所具有的思政功能,以及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实践运用展开合理分析。

关键词:传统节日课程;幼儿;思政教育前言:幼儿园在全新的教育领域需要把握立德树人的战略思想,规范开展思政教育,从而引领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而在全面落实思政教育时,传统节日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具有着突出性的教育价值。

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并将其有效整合到思政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受到良好的熏陶,实现思想的启蒙,助力其形成优秀的素质品格。

1.清明节的起源以及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功能分析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一个节日,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

自古以来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典故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包括“臣在九泉心无愧,秦正清明复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等,都有效诠释了主人公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所彰显的爱国精神品质。

当前,人们在清明节会通过扫墓祭祀的方式追思革命先烈、英雄伟人和已故亲人。

可以说其所具有的思政功能比较突出,能够让个体在节日氛围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民族意识,树立优秀的爱国情操。

也能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学会感恩和珍惜当下的生活。

为适应学前教育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战略方针,教师需要将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要素,合理的整合到幼儿的思政教育活动当中。

通过多元化活动组织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感恩祖先、缅怀英雄,并积极学习优秀革命先烈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和伟岸品格。

1.“清明节”传统节日课程在幼儿思政教育中的实践分析1.发掘清明节日内涵,培养正确文化观念在幼儿思政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传统节日课程所具有的思政助学功能,科学开发和整理与清明节有关的节日内涵。

思政课实践教学清明节(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清明节(3篇)

第1篇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缅怀先烈、祭奠亲人的重要时刻。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我校思政课教学部组织开展了以“缅怀先烈,传承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实践教学活动。

一、活动背景清明节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通过各种形式纪念先烈、祭奠亲人,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参观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俗,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安排1. 时间:2022年4月3日2. 地点:市烈士陵园3. 参与人员:思政课全体教师及全体学生4. 活动流程:(1)集合:上午8点,全体师生在操场集合,由思政课教学部负责人进行动员讲话。

(2)参观烈士陵园:师生们跟随讲解员走进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等,了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3)祭扫烈士墓:师生们向烈士墓献花、鞠躬,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和怀念。

(4)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在烈士墓前,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宣誓,重温入团誓词,号召大家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总结发言:活动结束后,思政课教学部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清明节的重要意义,并对学生们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活动过程1. 集合:在操场集合时,学生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思政课教学部负责人在动员讲话中强调了清明节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参观烈士陵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等。

通过观看展板、实物、图片等,学生们了解了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3. 祭扫烈士墓:在烈士墓前,学生们手持鲜花,向烈士们鞠躬、献花,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和怀念。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并广泛传承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合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道德伦理观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寓意着阖家团圆和祈福,强调亲情和感恩之情。

这种家族观念和亲情伦理的强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孝敬父母长辈的道德要求。

在节日中,人们会回家团聚,互相道贺祝福,并亲手制作传统食品和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尊重。

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道德伦理观念,促进了家庭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到祖先墓地扫墓祭拜,并扫墓后会办理一些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寓意着对祖先的敬仰和追思,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通过参与清明节的祭扫行为,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渊源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纪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还具有民族情感的体现。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象征着家庭团聚和民族团结。

在这一天,人们会欣赏月亮、品尝月饼,并与亲友分享团圆之情。

这种团圆心理是中国人民对家庭和民族的深切情感的表达,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力。

通过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增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春节期间,人们在祈福和祭祀过程中,强调尊重传统、敬仰祖先,这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团结和意识形态的共鸣。

传统节日文化中所体现的孝道、亲情等伦理观念,也可用于培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貌。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内涵丰富多样,并且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家庭团圆和对新年的期待,人们通过回家与家人团聚,传承着家庭的纽带,并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清明节则以祭祀祖先和敬重先人为主题,强调对祖先和家族的尊重,提醒后代子孙要珍惜家庭传统、保持家族团结。

这些节日在传统价值观中强调了家庭、亲情、尊重等核心价值,通过弘扬这些价值观,增强了家庭、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和仪式,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培养着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五四青年节作为中国青年的节日,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充实自身、为祖国的发展奋力拼搏。

国庆节则让人们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激发爱国情怀和报效祖国的热情。

这些节日不仅唤起了人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具有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内涵丰富多样,并且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和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情感和价值观,了解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感,推动社会和谐和发展。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和精神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和行动指南。

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

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因此将传统节日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还能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年夜饭、守岁等习俗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家庭感与温馨。

在大学校园中,可以通过策划“年味”活动,如春节晚会、传统包饺子比赛等形式举办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参与。

通过结合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和意义,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时刻。

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如赏花祭祖、祭奠革命先烈等形式,让大学生特别是在外求学和工作的大学生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渊源,进而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如龙舟赛、粽子制作等活动。

通过策划龙舟比赛、端午粽子制作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民俗习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分布最广泛的节日之一。

在策划中秋节活动时,可以通过赏月、品月饼、团圆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家庭感,同时还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中重覆盖万象的思想,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浅析清明节传统与发展中国传统教育的关系摘要: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底蕴,不但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源。

发现并解决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努力发掘传统文化背后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清明节;传统文化;清明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措施一、清明节的起源和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普遍认为与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有关,“割肉奉君书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1]。

每段故事和传统节日均饱含着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也体现着功不言禄,隐不违亲的高尚人格品质; 在我国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既承载着追思先烈,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又隐喻着血浓于水,感恩美好生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至上的理念。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自古以来,民间清明节庆所传承的特有饮食和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彰显了我国人民顺应天时、尊重自然规律的和谐思想。

总之,我国的清明节以它悠久的历史、高尚的价值观、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利用好清明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载体,须扬长避短,首先要正视清明期间对大学生教育的不足。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概述(一)文化的含义及文化的特征1.文化的含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2]2.文化的特征:这里的文化的特征主要是指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文化所具有的民族间的差异性,文化的民族性在本质上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内部共享性。

文化的内部共享性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内部凝聚力形成的基础。

”[3](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要1. 国家民族的统一意识。

中国文化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汉族农耕文化为核心纽带的,全体中国人民共享一套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多的民族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更替,但对传统文明的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民族统一意识,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2. 对社会秩序和谐的美好愿望。

历来和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无论是古代帝王将相还是当今执政党都十分注重和谐。

历史上许多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 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也体现了这些理念,如“自我修身方法中的学思结合方法、自省方法、克己方法、慎独、积善成德等” [4]3. 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如“仁政”、“民贵君轻”等治世思想。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

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4. 事业追求态度上的坚毅精神。

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

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

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5. 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经典概括。

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当以修身为本。

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在当今时代看来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三、当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缺失主要表现(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中国传统节日众多,现在的大学生除了知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大传统节日外,其他的像中和节、上巳节、中元节、下元节等传统节日,很多人,包括当今许多大学生连名称都没听说过,更别提了解其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了。

此外,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有的中断有的名存实亡,与这种情况互为呼应的是,西方节日大肆盛行,大学生的过传统节日的热情却日益低落。

(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了解。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于一种形式上的仪式,而不太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伦理内涵。

即使在民间受重视程度较高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大学生也只是局限于“器物”层面的认识,而对其中蕴涵的文化和伦理内涵了解甚微。

春节吃饺子、中秋品月饼、端午食粽子,很多传统节日都变成了一个吃喝玩乐的时机,传统节日似乎演变成了“饮食节”,对这些节日的来历、典故、风俗习惯、礼仪习俗和相关的古典文化著作以及诗歌诗词等知之甚少,导致了精神层面的内容遭到严重淡化。

对于传统节日变成了“只重其形,不重其神。

”.四、清明节教育缺失的原因(一)高校未“挖掘”清明节文化教育意义清明节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丰富大学生道德体系内容,培养其健康的文化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就拿清明祭扫来说,它能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对烈士的敬慕,体现感恩祖先、缅怀英雄的文化传统。

然而,有部分大学生不清楚清明的历史和现实真正涵义,无视清明节健康有益的习俗传承,表现在一下三方面:首先是把清明节看成了“扫墓节”,成为普通供消遣的节假日。

认为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只单纯的注重表面的东西,并无精神上和意识深处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5]。

其次,当今校园文化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宣扬状况甚是让人担忧,清明节前后,作为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校园广播站,居然无提及清明节文化的任何广播内容,更让人失望和担忧的是清明节后校园广播将内容重点放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文章出轨”事件之上,只是流于形式的、盲从的跟随娱乐潮流而不顾内容是否有价值。

再次,远离故土的学子,祭祖扫墓多数情况下已然不能,但学校未能提供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机制以及活动空间和平台,并无网路平台的搭建,校园内也无相关的节日活动的举办,这无疑使得“清明”为大学生提供了莫大的自由玩乐空间。

(二)家庭忽视对年青一代的清明文化教育引导首先,从年青一代自身原因来说,特别是一些“90 后”独生子女大学生,物质生活上较为优越,精神生过多地受到家庭成员的关爱,其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自我本位转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理解父母,对祖先的接纳感呈递减趋势,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没有足够的担当意识和大爱意识。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礼仪习俗早已经丢失了,或者最先的、最原始的重要的形式已经被当今的人们所淡忘或者中断,导致了这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出了问题。

(三)多元价值主义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下文化霸权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复杂多变的多元文化以低俗的文化形式,侵蚀优良高雅的传统文化。

一些西方大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搞“文化霸权”,它们通过网络和音像把低俗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宣扬一些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

这些强调感官刺激的“娱乐八卦”挂着所谓的“文化艺术”的招牌,左右着一些大学生的文化观,使一些涉世不深、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有的甚至抛弃优良的传统文化,偏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以经济援助为幌子销售其价值观,利用先进的大众媒介、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渗透,表现在:首先在大局面前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其次是拜金主义的兴起。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冷漠。

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

五、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清明节的异化首先表现在:清明节祭奠故去的亲人采取了烧纸钱等一些迷信的方法,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在“阴间”可以为先人所用。

遗憾的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个别人的迷信举动愈演愈烈,连纸制的轿车、信用卡、总统套房、保姆都烧给祖先享用,也有在不少场合,清明节商业泛滥,出现了“哭清明”的专门职业,只要给钱,就按客户的意愿撕心裂肺地哭,给足主人面子。

这些清明时节哀思先人的陋习,使我们缅怀亲人、先烈的赤诚情思走味,使通过社会组织的“祭祖”来增强家庭或民族荣誉感、责任感的清明象征意义扭曲。

其次,由于欢乐祥和的气氛是商家推销的有利时机,其促销活动大多是主打‘踏青’牌,淡化清明传统的节日文化,而强调现代假期的休闲性,使现代化的节日产品难以得到多样化开发,远离了清明节本身所传承的文化内涵。

再次,现代商业以追求利益为唯一目的,各种商品的制造、生产、销售完全以利益为导向。

在传统节日的有文化内涵的商品设计和生产上完全处于一种缺失状态,却盲目的追求西方节日所用物品的生产,例如生产圣诞节、情人节、平安夜时适销对路的商品,而对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商品的生产却不见其踪影。

在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有中国传统节日元素的商品和纪念物品。

六、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意义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因此有了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维护民族独立与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感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也应是发挥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而节日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复现,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每年都有一个轮回,传统节日周期性的复现就为我们强固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有力保证。

传统节日坚守并强化着传统,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节日是西方文化及西方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在追逐西方节日的时候,不应该过分的狂热和迷失自我,不要在追逐西方文化的时候忘记了流淌在自己血液深处的中国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