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简析《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一篇课文,课文首先概括写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写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最后写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谁都知道,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和它毁灭的经过已成为历史,要想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历史重演,让学生经历一下从辉煌到毁灭的过程,那样,学生就会带着切身感受去理解课文,并能激发起强烈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堂课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重现历史。
二、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选择本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倒叙的编排方式,首先感慨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巨大,再通过回顾圆明园昔日辉煌和被毁的经过进一步加以说明。
若按课文的编排,学生要经历由恨到爱再到恨的感情变化,这是一种由落到起再到落的折线型变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感情,我采用了顺叙的教学方式,首先领略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再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最后得出认识即“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样学生的感情经历的则是由爱到恨到更恨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逐步下降的直线型变化。
学生不同于演员,情绪感情变化说来就来,就学生来讲,直线型感情变化远比折线型感情变化要直接些、快捷些。
学生的感情变化是我这次教学的一条思路,不同的感情变化,预示着教学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圆明采风,萌发自豪感;第二阶段是名园毁灭,激发失园恨;第三阶段是再走圆明路,树立强国志;第四阶段是讨论建名园,增强报国心;第五阶段是总结全文,升华爱国情。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本篇课文的情境性、思想性较强,在圆明采风一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渲染,多媒体演示等,创设了一个“圆明园之旅”的情境,带领学生首先,园外观布局;接着,园内看景观;然后,屋内看收藏;最后,观后谈感想。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16篇)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16篇)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1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无比仇恨。
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圆明园是怎么样一座园林。
是举世闻名、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二是写了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作者运用一美一凄的写作特点,使人们爱恨交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语文学习知识和能力维度、语文学习方法和过程维度来安排课程。
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是按照以上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1、由通读课文到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画出重点字词)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中体悟情感3、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学会排比的重要性和作用。
4、把阅读、情感和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5、背诵课文3-4段其中3、4点为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根据课文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受感染体悟情感,可优化课程教学。
在授课中借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比较视频,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以读代讲、集体讨论的方法读是阅读中最主要的,教学生读通、读懂,自己从中获得知识比老师灌输效果要好的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一、解读教材《圆明园的毁灭》选自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第七组的21课,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本文是一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精读课文。
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以及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毁,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是: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难点是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二、目标制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也比较多,因此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要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鉴于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搜集、向别人请教等等的方式获取大量有关圆明园毁灭的史料。
上课时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因此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爱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又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认识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殿堂、损失、销毁等词语。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①以读激情,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②通过查阅圆明园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一、背景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时任皇帝康熙在曾经被他统治过的南京明孝陵取得了启发,决心在北京打造一座独具特色的园林,以纪念曾在此建立大清朝的满族祖先。
圆明园历经三代皇帝的修建,拥有三个主要园区,分别为欧洲园、正大光明园和万寿山房。
园内修建了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广场、假山、池塘、花坛等。
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草木花木、书画艺术等吸引了众多游人。
二、毁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乘机侵华。
由于多次作战失利,清政府只好和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并同意支付3000万两白银赔款,并在北京城修建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
当时,圆明园内的建筑和园林布置精美,收藏了大量国宝级文物和艺术品。
为了确保安全,当时的清政府决定将这些文物和艺术品转移至北京城内安全地点,并告知英法联军不可进入圆明园。
但英法联军并没有遵守协议,反而在允许他们进入圆明园进行考察后,在沒有任何交涉的情况下,开始大肆破坏和掠夺圆明园。
他們以“押解文物”為名,在圆明园四处烧杀抢掠,毁坏了大量文物和园林建筑,致使圆明园尽失原貌。
据记载,英法联军先在圆明园刀杀了不少朝廷官员和士兵,然后开始焚烧和掠夺宫殿、庙宇、园林,专门选取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运走,剩下的部分全部焚毁。
其中,“各式古玉器、陶瓷器皿、名画精品、雕塑、金银器皿等文物被抢掠一空,数量极多”,尤其是“八百里秦川图”、“冬景图”、“沁园春·雪”等珍贵文物都遭到了毁坏。
据当时的《北京颐和园志稿》记载:“此次手毁圆明园,不惟尽没圆余之动西洋珍玩、园林画卷、名器精品,其殿廊阁道坎、山石温泉、花木树势,无一不被肆意毁坏,劫而后焚,则同之灰烬……”三、影响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珍品,其园林建筑和文物珍品代表了清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导致文物和艺术品的流失和毁坏,而且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历史的保存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之一。
2023最新-《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秀3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3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一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玲珑剔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文、感悟中,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
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引导学生读、思、画、议、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及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制成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第【1】篇〗近日拜读了《该段移至末好》,该文认为把《圆明园的毁灭》的开头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移至文章最后更合适一些,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其一,小学生对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是如何被毁坏的,毁坏的程度如何等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在文章开头写圆明园是祖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由此让学生质疑,让学生饶有兴趣并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
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学生也会随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其二,文章在讲述完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后,用“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一片灰烬”。
这一感叹句作结,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精妙之处在于给了学生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纵横于历史的时空转变中,更能激起他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及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三,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而特殊的结构方式正是对传统章结构的挑战,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若迎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而采用传统的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记叙顺序把第一段移至末,则会使文章变得模式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文章不应拘于形式,形散而神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的训练都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段移至末并不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第【2】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本方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颇有人文色彩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最终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1下面我对王传美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传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相信王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优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4《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4《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圆明园的辉煌景象以及它的毁灭,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祖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足以深刻理解文化的价值。
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还不够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
2.难点: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圆明园的辉煌景象和毁灭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阅读课文,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体会作者情感:学生讨论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圆明园毁灭的认识,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三、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个人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
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
键。
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1.名言引题,激趣导入(2分钟)
2.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20分钟)
3.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15分钟)
4.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2分钟)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环节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出示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通过这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环节二、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
在“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环节中,总体上是分两部分进行的。
1.让学生细读探究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的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无限热爱之情。
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没有了什么?”这一矛盾的变化,让学生细读探究五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激发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环节三、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
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环节四、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
我是这样设计的: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齐读。
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本着作业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点,因此我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板书的内容是课文内容的“纲”,是课
文内容的缩影,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情感。
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有……也有……
有……也有……
……还有……
不仅有……还有……
不但……还……
上自……下至……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