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后裔归本堂世系考

合集下载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上唐李氏家谱因先祖信公征南蛮有功于朝庭,而封太尉、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司空。

恩准编修金字玉牒族谱,有幸记载了李元婴家族在唐朝的家史,谱中除有上唐李氏家族历代先祖世系之外,还同时记载了各旁系先祖的世系图,主要是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各旁系先祖,因为在唐、宋时期交通不便、关山远隔,信息不通,故而在省外的很多先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岁月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元婴公在各省的后裔宗亲,让我们重聚首、再相会。

下面就把我们家族在唐宋时的家谱记载整理如下:一世祖:唐高祖李渊。

二世祖:李元婴,三世祖:元婴公有子十八,除元婴公的第十一子修珽公也就是我們的先祖有譜系之外,就只有元嬰公第十六子修琈公有七八代的世系,其餘的还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世系图或只有二三代的世系,其中六个在垂拱中被害,这六个被害的可能就是前面的六个儿子,多是封王封公的,其余的是元婴公另外十二個兒子:(这里说明一下,下面有关宫使的记载是在当时唐代特别的一种称谓:意思是亲王的儿子,代表王子的意思。

以后就没有这个称谓。

)這六個被害的可能就是:长子修琦;薛国公晋长乐王。

次子修珌:長安公。

第三子修瑀:嗣滕王。

第四子修瑤:下邳公。

第五子修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修珍:臨海公。

第七子修琬:字崇文,后封临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宫使,居洪都阁下,千七宫使字环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宫使,讳琛,妣熊氏生子一,猛。

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修顼:字崇章,居不详。

第九子修玘居游江。

第十子修字崇义,居江州。

第十一子修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第十二修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第十三子修琮字崇信,生子一。

第十四子,字崇純妣江氏生子二居汴州。

第十五子修理,字崇厚妣王氏生子二居不詳。

第十六子修琈,詳見下面李白家世系。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精编版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最新资料推荐…………………………………………………3 目录第1章字辈谱 (5)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5)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5)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5)第2章世系总图 (6)第3章谱序 (7)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7)3.2关于唐姓迁徙分布 (8)3.3当代唐姓的情况 (8)3.4唐姓血型 (9)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 (9)3.6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10)第4章家谱凡例 (11)4.1字辈谱传承规范 (11)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 (11)4.3续谱原则 (11)4.4本谱纪年原则 (11)4.5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12)4.6本谱世系本源书写规范 (12)4.7人物录及传记 (13)4.8修谱期限 (13)4.9其他 (14)……………………………………………………………最新资料推荐…………………………………………………第5章家风---家训家规 (15)5.1家规文化(十二条) (15)5.2家训文化 (17)第6章传记及人物录 (21)6.1人物传——第四世 (21)《XX字辈》奋斗史 (21)6.2祖居录——XX屋基 (22)《XX屋基》由来及历史变迁 (22)6.3人物录 (25)第7章谱系本源 (26)7.1唐氏族人的详细本源记录 (26)一、第一世 (26)二、第二世 (27)三、第三世 (28)四、第四世 (29)五、第五世 (31)六、第六世 (33)七、第七世 (34)八、第八世 (35)后记14……………………………………………………………最新资料推荐…………………………………………………5第1章 字辈谱1.1 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 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 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 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1.2 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 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 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 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 志高谋贵官,忠孝添声振; 睿智遗后泽,宗族旺世延;1.3 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根据唐氏七修族谱记载,我唐氏历代修谱,均列有字辈,在光绪十九年第五修时进行规范,曾制定(40字)字辈字。

李祥将军生平_将军祠_李氏源流

李祥将军生平_将军祠_李氏源流

李祥将军生平_将军祠_李氏源流湖茫李氏三宗就是湖茫(崇爱堂)、筱塘(爱敬堂)、大陂(龙门堂),老三宗:黄帝第75代李孜,生:熙、从、贵,从为本派祖。

派语: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文忠佳士元华哲昌若皇斯典湖茫、筱塘、大陂后易为: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斯文秉公良,启佑怀楙德唐宗室世系表:/news/2007-05/376.html新唐书:/a/a17/a17.htm新唐书.曹王房:/a/a17/table/form26.htm大明一统志人物志湖南篇临湘人物江西篇丰城人物临湘西井李氏:祖邦镇公(黄帝后第八十五代孙),由江西丰城湖茫迁居岳州南门外木瓜塘,传至第七世祥公,佐明太祖定鼎,以武功封昭勇将军,谥忠愍,祥公由岳州迁临湘西井里蒐山湾,今临湘桃林塘下村湾头屋组。

族谱始修于宋端平元年(1234),清顺治9年(1652)九修,1926年十七修。

江西湖茫祖派: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文忠佳士元华哲昌若皇斯典→临湘西井派语:朝公伯春廷公天延可道,乾隆己丑年(1769年)易为→先生培笃永彬荣,学正伦修士拔英,敦本联芳逢泰运,光增甲第绍家声。

临湘西井派的先字辈从湖茫派的元字辈开始。

李祥将军生平及将军墓、将军祠祖邦镇公(黄帝后第八十五代孙),由江西丰城湖茫迁居岳州南门外木瓜塘,传至第七世祥公。

公元1351年李祥觅得名芳流世的人间蓬莱圣地- 临湘西井里湾头屋,经祥公努力建设,更加巍峨秀美,享有面朝桃林河,背靠群山环抱,九井八门头,十二仙螺关水口,五马朝奔山嘴头的美誉。

山清水秀,天灵地福,后裔数万,人才济济,兴旺何极,后世万代为永不忘祥公,又将湾头屋命名为蒐山湾。

李祥,字祥远,号蒐山(1321——1399),湖南临湘桃林人。

幼通经史,智谋迈众,膂力绝人,尤擅勇略。

元朝末年,红巾大起义爆发,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地区组织义军横扫大江南北。

李祥高举反元大旗,振臂一呼,里人纷纷响应,组织岳阳地方武装力量积极加入红巾军,消灭元朝中央在长江流域的有生力量。

卧雪堂 小考袁氏辈序

卧雪堂  小考袁氏辈序

“卧雪堂”小考袁氏辈序“卧雪堂”小考“卧雪”典故,出自东汉袁安。

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

祖父良,习《孟氏易》。

安少传良学,为人严谨,州里敬重。

据《汝南先贤传》载:“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

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初为县功曹(官名,掌官记录功劳),后累迁太仆、司空、司徒。

”后人以此为诗画题材,如:全唐诗二0一黄甫增《酬郑御史秋夜见寄》有“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唐画家周、王维等有《袁安卧雪图》。

世代相传,袁安后人因以卧雪为堂号耳。

我朱仓袁氏既为卧雪堂,故为袁安之后人,无疑焉。

一九九二年四月堂忠并记朱仓袁氏世次排行字为1清 2仲 3 4(洪河潭铎)5 文6邦7宗8应9成10之11永12天13作14大15经16百17世18均19照20春21堂22青23和24久25守26善27惟28端29本30忠31孝32多33毓34祥35修36齐37重38敦39伦第九次续谱新拟定排行字20个:40家41传42有43纪44方45德46厚47生48栋49梁50仁51义52礼53智54信55平56安57福58寿59长明月清风2012-4-16 18:28:23朱仓袁氏历次序谱情况简表次序年代序谱人第一次万历二十一年(1593)应荐第二次乾隆四十四年(1779) 璞第三次嘉庆十九年(1814) 可纶(木疃)第四次道光十五至二十年(1835-1840)文传(寨子)五奎(围里)经仕(围里)思谦(木疃)思贤(木疃)第五次光绪二年(1876)丕彭龄(袁黄峪)经陶(围里)思述(木疃)第六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世传(围里)均忠(围里)均望(围里)均(围里)均科(围里)照璜(围里)第七次民国二十四年(1935)均端(木疃)照宴(围里)第八次 19511962年百明照密(围里)照轩(围里)照熙(木疃)照岐照统堂纪(木疃)第九次 19901993年世雪世钧(寨子)世礼(围里)均悦均(袁黄峪)均慕(七岔河)照岐照统照熙(木疃)照达照柱(庙庄)照循(镇武庙)照礼(西北庄)春雨(金鸡墩)堂纪(木疃)堂忠(围里)一堂(以上凡没注村名者皆为庙根东朱仓人)应荐祖首次立谱序言始祖清,本海州陇西都新二里人也,元末明初洪武初年,避乱至此。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李继成李姓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一亿;西平忠武王李晟一十五子,蔓衍天下,枝繁叶茂。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忠武王先祖的世系,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失严重,又因修谱人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原因,从而导致了谱与谱不同,谱与史更有不同,甚至出现认错祖宗上错坟的现象。

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以下就笔者在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史料,作一简要的概述,以抛砖引玉。

一、周代李氏世系的空缺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前写道:“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五帝、三代的谍记,久远了。

至殷商以前诸侯不允许拥有谱,周以后才可以著谱……因而疑以传疑,大多持谨慎的态度。

既然殷商以前连诸侯都没有家谱,更遑论普通百姓了。

那么,商代以前有关李氏的起源、传代,我们就只能疑以传疑,不去考证了。

但周以后,则是有史可资借鉴、考证的。

周朝在公元前11世纪中(约公元前1046年)立国,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随后为陈国大夫,两者在时间上基本是重合的,但世代传承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图示如下:A、1周武王之子成王诵--2康王钊-3昭王瑕--4穆王满--5恭王伊扈--6懿王坚--7孝王方--8夷王燮--9厉王胡--共和行政--10宣王静--11幽王宫湼-12平王宜臼-13桓王林-14庄王佗-15厘王胡齐-16惠王阆-17襄王郑--18顷王壬臣--19匡王班--20定王瑜-21简王夷-22灵王泄心--23景王贵--24敬王匄B、1李利贞--2李德--3李裕--4李代--5李珍--6李炳--7硕宗--8李遂--9文明--10李奎--11李乾--12李耳(老子)老子李耳生卒时间不详,但与孔子是同时代人。

孔子生于周景王11年,即公元前552年,卒于周敬王41年,即公元前480年。

从周成王至周敬王570余年,传23代24君,每代间隔约25年,符合传代规律。

拓跋姓起源-拓跋姓的由来 -

拓跋姓起源-拓跋姓的由来 -

拓跋姓起源|拓跋姓的由来-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

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

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

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

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

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各个氏族部落。

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居地向南方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

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但因年老,遂传位于子拓跋诘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

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

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

拓跋诘汾逝世后,其子拓跋力微即位。

在史籍《魏书序纪》的记载中,拓跋力微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

在鲜卑拓跋部的发展历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张旗鼓地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氏。

到了西魏政权的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于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之后,去年号,称元年,将元氏复改回拓跋氏。

进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大地后,在强大且日趋规范化的汉文化历史潮流推动下,鲜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终仍然改定为汉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则汉化姓氏繁多,诸如长孙氏、李氏、王氏、郑氏、金氏、赵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传至今。

西平李氏分支简介及部分家谱 - 古今族谱_20150524_114157

西平李氏分支简介及部分家谱 - 古今族谱_20150524_114157
1、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2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35代。 2、益阳西平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 3、沅江嫩草江李氏: 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之子宪。十三派至用期公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传至云可公率子孙于明洪武间迁居武昌,景泰间又迁居龙阳,传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长子如璋成化间迁居益阳,后迁沅江嫩草江,衍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谱,光绪6年(1880)、1913年、1948年续修。派语: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 4、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专题36 文言文阅读中评价题含详解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专题36 文言文阅读中评价题含详解

专题36文言文阅读中评价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烨字耀卿,进士及第。

积官秘书省著作郎。

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

众服其果。

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

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

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

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

”帝善之。

②天禧元年,始置监官。

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

”于是以烨为右正言。

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饥殍相望。

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

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

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皆不报。

③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乞免持服者论其罪。

后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

④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

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

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⑤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

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宋史》有删改)19.饥荒洪灾之年,刘烨上书请求罢免宰相,来顺应天变。

对此你如何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滕公讳元发,字达道,东阳人也。

九岁能赋,敏捷过人。

举进士,中第第三。

②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

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

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注]为跋扈,上以问公。

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

”③河朔地大震,涌沙出水,坏城池庐舍,命公为安抚使。

官吏皆幄寝,居民恐惧,弃家而茇舍..。

公独卧屋下,曰:“民恃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民始归,安其室。

乃命葬死者,食饥者,除田税,察惰吏,修堤防,缮.甲兵,督盗贼,河朔遂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西李氏《归本堂》---李陵后裔一支祖源述序咎繇命官,利贞得姓。

作生人法,持天下正。

伯禹推贤,宣尼问圣。

礼乐冠冕,於斯为盛。

李據序稱皇族之外各依四聲頜,集今仍以李置卷首李氏舊例。

帝颛顼高陽之裔,颛顼生大業,大業生女莘,女莘女生咎繇,为堯理官,子孙因姓理氏雲雲;裔孙理徵得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陽,居苦县赖鄉曲仁里,曾孙昙生四子:长崇、次辨、三昭、四玑。

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赵郡;崇五代孙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李廣也,廣生:当户、椒、敢。

當户生陵(遗腹子),陵十代孙横野将军李发【秘笈新書】。

茫茫宇宙,浩瀚乾坤。

木有根本,水有源头。

追溯祖源,以敦本源。

序论次,启忠孝,笃友恭为己任。

“溯祖宗之枝流,联子孙之情义”,激励勉励后人,成为我归本堂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归本堂属陇西之系,自唐而后,定著三十有九,我族定著老六房。

盖自有唐之和刑部侍郎赠工部尚书建祖公,唐书所谓老六房李氏者。

因宋、元兵乱之焚,谱牒失落,导致断系。

自顺治十一年(1654)至二0一八年归本堂远古世系无法考证,就在迷茫之时,发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的文章,经与宁夏固原博物馆电话联系并得到确认,真是悲喜交加,《李贤夫妇墓志铭》所截内容与我族《有唐善人墓志铭(并序)》(由诗魔白居易撰写)曰:“魏将军申国公发十五代祖也;周柱国阳平公远,六代祖也;绥州刺史明;高祖也:太子中允进德,曾祖也;绵州昌明令,祖也;雅州别驾赠礼部尚书震,大父也,考也;”与归本堂老族谱完全吻合!随着《隋唐墓志》以及大量的珍贵史料岀现,使吾《归本堂》建祖公上古世系清晰明确,真乃祖宗之功德也!尊祖敬宗,弘扬美德,团结宗亲,利国利民。

放眼《归本堂》的历史发展过程,源远而流长。

进入文明社会后,国家有史册,地方有志乘,家族有谱牒,真可谓蔚蔚大观。

虽然说有些文献记截的对象、地域、官位、时间有差异,但他们的本质作用,使人有开卷有益。

催人奋发上进,知悉往昔,洞察分明,着眼未来。

一:《从西汉陵祖公——齐——439年——唐朝907年》李陵……?……?……?……?……?……?……?……?—李发【大周使特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泾秦河陇成幽灵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河西桓公墓志铭】曰:“”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

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智,有则哲之,监知魏圣帝齐圣广焉,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义,凿山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

建国拓跋,因以为氏。

”详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

【墓志铭记截:十世祖俟地归】第一世:李发【十世俟地归祖】事魏横野将军申国公。

生卒不详。

详见《有唐善人墓志铭(并序)》白居易撰写。

见《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

第二世:…(待考证)第三世:…(待考证)第四世:…(待考证)第五世:…(待考证)第六世:…(待考证)第七世:李富:魏太武时任子都督,元嘉十六年(己卯 439 年)在讨伐两山各族村时阵亡,追赠宁西将军,陇西太守。

【见《周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生子:李斌第八世:李斌:魏大统末,以贤兄弟著勋,赠司空公。

生子:文保第九世:李文保:生年不详,梁天监十六年(517)卒。

以子荣,追赠司空。

生:李贤李远李穆生女:李氏嫁厍某。

第十世:李贤(504年—559年)字贤和。

文保公长子,贤公十三岁时失去父爱。

按《大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泾秦河渭夏陇成灵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河西桓公墓志铭》记截其家世曰:公讳贤,字贤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

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志,有则哲之,监知魏圣帝齐圣广焉,奄有天下,率诸国定扶戴之议。

凿石开路,南越阴山。

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

建国拓跋,因以为氏。

公即平凉府君之孙,司空公原州史君之子”。

李贤历仕北魏西魏北周三朝。

西魏文帝,累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魏恭帝元年,进爵河西郡公。

北周保定中,官拜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

周武帝思及贤之恩,征拜其为大将军。

李贤以天和四年三月廿五日薨于长安,享年六十六(魏书作六十八岁,今以志文为准)追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州刺史,谥曰“桓”。

生十二子:李端李吉李崇李孝轨李询李堙李纶李孝忠李孝礼李孝依李孝良李抱罕第十世:李远:(507—557)字万岁,幼孤,远公十岁时失去父爱。

受宇文护诬陷逼自杀,年五十岁。

保公次子先后岀任北魏、西魏、北周,累迁使特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阳平郡开国公。

受奸臣所害,建德元年,晋公处死宇文护,于是下昭道“故使特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阳平郡开国男李远早蒙重任,功勋卓著内参军机,外安属国,尽忠王室,竟遭横祸怀念忠良,愈增伤感,宜加荣宠,以彰忠节”。

赠本官加太保谥曰:“忠”。

隋开皇初,追封柱国黎国公,改谥曰:“怀”。

生:植叔基叔谐叔谦叔让叔…第十世:李穆;(510年—586年),字显庆,文保公三子,幼孤,七岁时失去父爱。

穆历仕北魏西魏北周隋四朝。

北周天和中,晋爵申国公,建德六年,进位上柱国,转任并州总管。

大象初年,增食邑至九千户,拜授大左辅。

二年,加官为太傅。

杨坚登基,封其为太师,位列三公。

开皇六年薨于长安私第,赠冀定赵相毛魏卫洛怀等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曰“明”。

详见《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李穆传》。

生十子:李惇李怡李雅李恒李荣李直李雄李浑李敦李琮第十一世:叔…?【因墓碑字残缺不全,不敢妄自臆想】远公六子,晋公执政时,因植祖与孝闵帝先发制人失败,使得远祖及其子植、叔谐、叔谦、叔让相继被奸臣宇文护(557年)所杀害。

叔…因年幼幸免于难。

生:明。

《注》李明系李远之孙,李明之父史料未注,墓志字迹残缺不全。

待考证!第十二世:李明生卒不详,唐时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刺史,唐时四品官,见【有唐善人墓志铭(并序)】白居易撰写。

见【唐故中大夫尚书刑部侍郎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元稹撰写。

李明(?—?)李远之孙。

讳名见于《李建墓志》,官至{唐}绥州刺史。

【李明家世浅析:新,旧唐书《李逊传》皆言其家为“事魏申国公李发之后,于赵郡谓之申公房。

然据《李建墓志铭》所截:李明为申公李发十世孙》北周柱国大将军,都督熊陕十六州,阳平郡公李远之孙】。

北朝周,隋时期,李贤李远李穆三兄弟官职显,受封申国公,位至太师,为西汉校尉李陵之裔。

因此,记截其家为“赵郡申公房”之说是错误的,最早记截此说《旧唐书》未作详考,之后的《新唐书》等书更是以讹传讹。

此外,志文截:“按李发事魏,为横野将军申国公,十二世生有唐绥州刺史明”。

白居易所撰《有唐善人墓碑》亦截:唐有善人曰李公。

公讳名建,字杓直,陇西系。

魏将军申公发,公十五代祖也;周柱国阳平公远,六代祖也;绥州刺史明,高祖也;太子中允进德,曾祖也;绵州昌明令珍玉,大父也;雅州别驾赠礼部尚书震,考也”。

附注:现将李远之孙李明(并非曹王李明,只同讳名,并非一人)。

第十三世:李进德(太子中允)第十四世:李珍玉(锦州昌明县令)第十五世:李震(雅州别驾,赠:礼部尚书,右仆射。

夫人博陵崔氏,以子荣赠博陵郡太君)生:造逊建第十六世:李造生卒不详,寓居江陵,与其弟:李逊、李建童年失父,皆安贫苦,易衣并食,讲习不倦。

逊建兄造,知二弟贤,日为营丐,不负兄望,成其志业。

造祖的子嗣待考!第十六世:李逊字友道,荆州石首人,震公次子,上元二年(761)生,长庆三年(823)卒,年六十二岁。

逊幼孤,寓住江陵,及进士第,授辟襄阳掌书记,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元和中历任衢、越、襄、许四州刺史。

宪宗时任刑部尚书。

长庆三年正月卒,休朝一日,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生子:方玄。

第十六世:李建字杓直,震公三子,建幼孤,荆州石首人,生于广德元年(763)五月二十五日,卒于长庆二年(821)二月二十三日夜年五十八岁。

少而孤露,崔母训育。

在于幼卤,不溺小慈。

每以诗书,亲承教遵。

则难兄弟,造逊二兄。

兄义之情,忠义为美。

唐德宗贞元中建祖以进士第二名,选授车秘书省校书郎。

穆宗朝官至刑部侍郎,八零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以校书郎身份岀任翰林学士。

八零八年十月,任鄜州防御副使和转运判官,八一六年因受宰相韦惯之牵连被贬为澧州刺史。

八二零年春,被征拜太常少卿,并以本官身份知贡举。

八二一年无疾而终,赠工部尚书,阶中大夫,勋上柱国,爵陇西县开国男。

妻房氏(容管招讨使房济之女)。

生:五子二女(有五株二玉之说)。

子:讷朴恪悫硕按《唐故中大夫尚书刑部侍郎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截其家世曰:“按李发事魏,为横野将军申国公,十一世而生有唐绥州刺史明,;(明为陇西成纪人,《旧唐书》所截赵郡申公房误也,旧唐书未作详考,因建祖墓志铭在先,《旧唐书》在后)。

明生太子中允进德,进德生锦州县令珍玉,珍玉生雅州别驾赠礼部尚书震,公尚书第三子,讳:建字:杓直”。

第十七世:李方玄字景业,逊祖之子,贞元十九年(803)生,会昌六年(846)四月卒。

敬宗宝历二年(826)二十四岁时中进士第,曾任观察副使,南昌判官,会昌元年(841)岀任池州刺史。

在池州四年有惠政于池州,为官清正,勤于守职,政绩显著。

离任时,“众百姓夹道迎送,牵衣痛哭”。

【详见《锦绣池州》三百六十九页】。

论其功绩,理应提拨重用,却被人诬陷。

朝廷听信谗言,罢去了池州刺史一职,发往宣城担任闲职。

玄因遭受沉重打击精神崩溃,在宣城未满一年即会昌五年(845)四月病逝于宣城客舍。

昏庸的朝廷事后弄清方玄是无辜的,重新任命他处州刺史(今浙江丽水)诏命到达宣城时,玄已去世十一天了,官终处州史任上。

先夫人荥阳郑氏赠本县太君。

后夫人范阳卢氏。

男若干,女若干(此语来自于墓志铭)。

玄祖去世后,杜牧撰写了《哭处州李员外》《祭故处州李使君文》《又玄集》予以哀悼。

有详细截子讳名:昭象。

详见《湖北史人物典》624号。

第十七世:李讷字敦止,建祖长子,贞元十八年壬午(802)生,卒年不详。

及进士第,湖北荆州石首人(治所在湖北原江陵),为浙东观察使,朗州刺史,召为河南尹,凡三为华州(陕西华州)刺史。

咸通十二年(871)任兵部尚书。

以太子太傅卒。

遗命葬不请卤簿,避赠谥,诏听之。

详见:《湖北历史人物辞典》625号。

第十七世:李朴李恪李悫李硕均等资料无截,只见墓碑其名。

四祖公的后裔目前失联。

慢慢细访……。

第十八世:李昭象字化文,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44—?),方玄三子。

因父李方玄任池州刺史,移籍池州。

曾由相国路岩推荐给朝廷,准备召用,因路岩不久罢相,此事未成。

未久黄巢造反,举国慌乱。

李昭象为避战乱,潜入九华山,隐居于碧云峰下(今青阳朱备镇东桥村)。

昭象好读精思,长于诗文,与同时代诗人张乔、顾云、许棠、杜荀鹤、周繇等交谊深厚,时常唱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