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

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化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精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学习交流PPT
17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对气理论形成的的影响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
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 的载体
学习交流PPT
20
谢谢
学习交流PPT
21
学习交流PPT
22
学习交流PPT
23
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 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式存精 在气 形的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学习交流PPT
11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学习交流PPT
18
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交流PPT
19
思考?
1.试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古代哲学中精和气各自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3. 为什么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4.古代哲学之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
5.如何区别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精、气概念?
学习交流PPT
12
气 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之间 形与形之间 气与气之间
有形之体自身 不断更新变化
中医学哲学基础ppt课件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ຫໍສະໝຸດ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
(1)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 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 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 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 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 一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 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 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 阳和大阳含小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变化的过程。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阴阳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哲学基础PPT课件)

气学说,精气学说对宇宙的理解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整体观念。
☆接口与缺口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增补“精气学说”一节的必要性。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The Philosophical Base of CM)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阴阳学说的概念 研究阴阳的内涵、运动规律,阐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古代哲学理论(P3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P33),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 物或现象,又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事物或现象内部的存在着的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 ☆接口 阴阳概念的关键词——“相互关联”、“对立双方”、“属性”。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主编:孙广仁 主讲:李如辉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The Philosophical Base of CM)
☆接口
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科学影响在形式上存在特殊性。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中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概 说: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于阐释宇宙万物 的生成(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P24)。 ☆接口 ☆缺口 精气学说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构成”应为“生成” ☆ 窗口 精气学说属于自然观还是方法论?【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 本质】。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The Philosophical Base of CM)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中医学精气学说的概念 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 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理论(P30)。 2.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①中医学的精概念: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P30)。 ☆接口 中医学的精概念是有形的 ②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概念的移植、嫁接,功能的描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贰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关系
1、内涵:
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两种表现形式
A 阴阳互为消长 内涵及原因 B、阴阳皆消皆长 内涵及原因
3、意义和举例
自然界: 人体: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内涵: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 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前言
1、哲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
2、哲学的产生和来源(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哲学 相互影响渗透 中医学
产生
1、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2、生活生产实践的体验 3、推演、抽象方法的运用
产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掌握的内容
回答:
1、为什么阴阳学说是一种世界观? 2、为什么阴阳学说是一种方法论
一、阴阳的概念
2、转化的时间: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阶段。 3、转化的条件: 极、甚、重。
4、转化的形式: 渐变和突变两种形式。 5、转化的依据: 阴阳的互藏。 6、举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六)阴阳自和与阴阳平衡
1、 阴阳自和
A、概念: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 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 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B、形成来源: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贵和”思想。
3、意义: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肇端、开始;是阴阳 对立双方之间产生各种联系的前提和基础
1、内涵: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 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 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约协 调关系,则可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
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于形由气化,
气充形间,气能感物,物感则应,故以气为中介,
有形之物间,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间,不论距离
远近,(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是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类 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概念: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
精
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气
学 源流: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期被“元气说
说
同化。
概 述
主要 观点
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
精气是推动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ppt课件
8
精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泛指一切气,是一种充塞于 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精微物质,是构成宇 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 成人类的本原。精与气的内涵是统一的。
[重点点、] 难
(一)重点
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 本内容。
(二)难点
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用于疾
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
ppt课件
5
第一节 精气学说
ppt课件
6
基本 哲 展学变上: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宇宙万物及其发
概念
化是精气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上: 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量变,而“变”则是质变。不管是化还是变都取决于气 的运动,一旦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
ppt课件
18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的消长变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自和平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 2、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运 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3、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
《素问·阴阳离合论》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寒热转化、气血化生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 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
例如可以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也可以以 五脏的特性及功能划分。 4、规定性
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二是根据中医学自身的需要,进行阴阳的规定。
1.四诊阳Βιβλιοθήκη 阴色泽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形态至数
部位 动态
病变部位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寸、至 细、 尺、去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2. 概况疾病证候 八纲、脏腑辨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 指导养生
概念 目的 根本原则:法于阴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 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 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 “冬病夏治”
“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 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 “夏病冬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 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 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
础。 2、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 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 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 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3、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 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 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水能使草木生长,叫作水生木:木能燃烧,故曰木生 火;草木燃烧的灰烬可以化为泥土,因而火生土:金石 等各种矿物多蕴藏在土中(地下),故曰土生金:金属 在冶炼过程中,先是以“水”的形式存在,所以称金生 水。这一类的关系就是相生关系。又如水能灭火,称为 水克火;火能使金属熔化,故曰火克金;金石能制刀斧 砍伐树木,所以叫作金克木;树木的根茎能深入泥土中 (一说古代用木犁翻地),因而称为木克土;土能筑堤 堵水,故曰土克水,这种关系就叫相克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2、确定治则治法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 清除其热,此即“热者寒之”的方法,又叫“阳病治 阳”; 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可用温热药物消除偏胜之阴, 驱逐其寒,此即“寒者热之”,又叫“阴病治阴”。 “病”,此指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 阴阳概念的形成
3、阴阳概念的引申 古人并没有满足阴阳概念已有的明确内涵,或许
是太阳的晦明给予了以农耕文化为母体的中国先民 极为深刻的印象,进而又将这种观念从直觉推及万 物,用以标示日月、天地、冷暖、上下、左右、明 暗、凸凹、高低、长短、动静、刚柔、男女、昼夜 等成对的范畴。阴阳概念逐渐扩大了它原有的外延。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 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 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4、阴阳转化:
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寒证转变为热证;热证转变为寒证。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的性能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就人体而言,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 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 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 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为阳;肝、脾、 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可见人体结 构都存在着对立、互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 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因此说:“人生有形,不离 阴阳”
可解释自然现象
如《国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左传》:“陨石于宋……是阴阳 事,非吉凶所生”。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 阴阳概念的形成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 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 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 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 为道”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气的定义: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 古代哲学 朴素 思辨
精气的定义:气中之精粹 精气与中医学关系密切
一、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本源性 ➢ 元气论——本体论
“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 气分阴阳而天地成 “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庄 子》 ➢ 气有聚散 “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先哲 格言》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散寒温里 阴寒之证
寒、凉——阴
清热泻火 阳热之证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特点
上升发散
收涩、泻下、重镇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 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 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 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 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
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胜则寒——实寒证
“邪气盛则实”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对疾病的诊断,首先要用四诊的方法收集病史资 料,然后用阴阳概括诸如色泽、声息、动静状态及 脉象等的阴阳属性。 辨别色泽的阴阳;辨别声息的阴阳;辨别脉象的 阴阳;大凡表证、热证、实证者属于阳证;而里证、 寒证、虚证者属阴证。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的相互交感
1、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传·咸》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
化生” 《易传·系辞下》
2、阴阳交感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 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 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 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 状态。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1、来源特点:朴素、直观、意象 2、阴阳概念的本义
阴阳的本义出自对日光向背的形象描述,甲骨文中 有大量晴天是“阳”、阴天是“不阳日”或“晦日” 的记载,以出日为阳,覆日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 阴。
《诗经》:“既景乃岗,相其阴阳”。 《易经》:“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山海经》:“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 金”。“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周礼》:“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特性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
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 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 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运用阴阳学说加以 说明。
兴奋作用属阳,抑制作用属阴;精微物质属阴, 内脏能量属阳;气属阳,血属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