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三、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 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等,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 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感情。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 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 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 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运用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 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 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 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 《汉书·西域传》。 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派 兵征服了这两个小国,楼兰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 背叛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朝准备派人征服楼兰。这 时朝廷有个骏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大将军霍 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让他率人马前往大宛。傅介子马到成功,不但使 楼兰王谢罪,而且趁着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 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 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 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 赴宴。最后杀死了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唐代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运用了这个典故:'自然来月 窟,何用刺楼兰。" 而诗仙李白的名篇《塞下曲》也有:"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诗句,同样也运用了这个典故。
对《采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思考

对《采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思考作者:陈红涛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20年第11期【摘要】《采薇》选自《诗经·小雅》,其是一首军歌,讲述了士兵内心的情感。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评论其结尾一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后来很多的教研材料也是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赏析。
在此,对《采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采薇王夫之抒情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课文《采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讲述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抒发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特别是结尾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加强了全诗感情的浓度,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历来为古今读者所吟诵品味。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评论此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很多教研材料也以此为依据来赏析此文。
船山先生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解释为以前“我”去当兵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悲伤;诗歌用“杨柳依依”的乐景来反衬悲情,使悲情更显得悲伤。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理解为现在“我”打完仗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多么愉快;诗歌用漫天大雪的悲景来反衬乐情,使感情更加欢乐。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或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用“悬崖百丈冰”反衬“花枝俏”,把梅花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群花的品格形象地表现出来;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的结尾一段写道“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描绘除夕时节鲁镇“祝福”的欢乐气氛,强有力地反衬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王翰《凉州词》赏析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王翰《凉州词》赏析
王夫之在《姜斋词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 以哀景写哀,能令⼈涕泗滂沱、嚎啕⼤哭;⽽以乐事写哀,则蕴藏的哀痛更深,令⼈愁肠百转,含悲饮泣,哀思难尽。
王翰《凉州词》起笔激情四溢,设⾊艳丽华贵,⼀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呈现给读者的是这样的画⾯:塞外边疆中军帐内,佳肴陈列,美酒飘⾹,将⼠们欢聚⼀堂,猜拳⾏令,开怀畅饮,此乐何极!然⽽紧接着笔锋⼀挫,“欲饮琵琶马上催”,将⼠们美酒尚未沾唇,营帐外急促的琵琶声陡然响起,召唤着将⼠们跃马操⼽奔赴战场。
等待着他们的,是⽆情的⼤漠黄沙,是凶残的来犯之敌,是杀声震天和⼈头落地,是⾎染征袍和马⾰裹⼫……此时此刻,⽆法抑制的巨⼤的悲伤填满了诗⼈的⼼胸,如千⽄巨⽯压在胸⼝⼏欲窒息。
于是乎,诗⼈发出了最决绝、最悲痛的呼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回”!这两句,蘅塘退⼠评⽈:“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可谓深解其中真味。
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乐景来反衬“古来征战⼏⼈回”的哀情,更加突出体现了战争的冷酷⽆情,同时也将作者对将⼠们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和朝不保⼣的悲惨命运既敬佩⼜哀痛的复杂⼼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观诗词《鹊桥仙》赏析

秦观诗词《鹊桥仙》赏析秦观诗词《鹊桥仙》赏析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秦观诗词《鹊桥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流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词牌名。
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
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
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弄巧:片片云朵作弄出巧妙的图案。
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传恨:牵牛星、织女星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别之恨。
飞星,指牵牛星,织女星。
银汉迢迢暗渡:在黑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相会。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渡,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一相逢:指七夕相会。
金风玉露,指秋风的气候。
金风,秋风。
玉露,晶莹的露水,古代诗词中常将金风和玉露并用。
忍顾鹊桥归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忍顾,怎忍回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双方的感情若是牢固、长久,又怎么在于是不是朝夕相处?朝朝暮暮,在这里指朝夕相聚。
天上中的云彩不停地变幻着奇巧的图案,牛郎、织女守候在宽广的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的夜晚才相会一次。
可这如同秋风、露水般的短暂相逢,却要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日日夜夜长相厮守。
这缠绵的情思,仿佛银河里经年流淌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最终还是要结束,如何能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哇!两个人的感情若是能致死不渝,地老天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能够卿卿我我,朝夕相处呢?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时期扬州高邮人,著名词人秦观。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诗经·小雅·采薇》是一篇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描写戍边的兵士在还乡的路上,因途中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无限的感触都因这一回忆勾引起来。
写得声情凄婉,感慨往复,被晋人谢玄称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人一再模仿。
这四句诗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非偶然,王夫子《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在柳枝迎风披拂的春天,兵士离开家乡远征戍边;如今罢戍归来,正碰上大雪纷飞的冬天。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在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用凄凉的景物来反衬幸福的归来,更增添了归来的喜悦。
这四句诗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所以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衬托,又称映衬,是借他物衬托出主要事物,形成一种氛围,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更有突出主旨的作用。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
烘托主要事物。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首先,谈谈以“乐景写哀”这一手法在一些名篇中的巧妙运用,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首先致力描写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之美,形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然后放开笔墨来写“哀”事,梦幻般的美丽景色反衬着痛苦的现实,更加使人感受到痛苦万分。
以“乐景写哀”,情况也不一致。
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通过这种反衬更加深了痛苦的心情。
如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这是一段描写令人“黯然销魂”的情人离别的文字。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哀景写乐”,这是清末学者王夫之提出的理论。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他引⽤的例⼦是《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这种艺术⼿法的本质是,描绘出⼀副与内⼼真实感受,或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或相反的景象,形成⼀种⽭盾对⽴的氛围,借此来突出⼈物的⼼理感受。
我们要掌握这种艺术⼿法,就要明⽩什么是“乐景”,什么是“哀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草⽊摇落,菡萏⾹销,⼤雁悲鸣,潇潇秋⾬,这就是哀景。
所谓物⾊摇动,⼼亦摇焉。
柔条芳春,红杏闹春,蜂飞蝶舞,歌尽桃花,这就是乐景。
(以上,仅为例⼦,包括但不限于此。
)明⽩了什么是哀乐之景,在创作的时候,加以运⽤即可。
譬如:我今天⼼情很好,为了表达内⼼的喜悦,我在诗歌或⽂章的前⾯,铺叙了⼀段萧瑟凄凉,或者衰败的景象,然后再笔势⼀转,表露出内⼼的开⼼,达到⼀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为了表达内⼼的难过,可以先铺叙⼀段充满⽣机,或者欢快明丽的景象,然后再拖出内⼼的真实感受。
但需要说明的是,《诗经·⼩雅》这句诗⾥,只有以乐衬哀,并⽆以哀衬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中主⼈公去参军打战时,春柳依依,⼀派⽣机,是乐景。
你去参军打战,远离⽗母妻⼉,内⼼肯定是不开⼼的,所以杨柳似乎也懂⼈⼼,变得依依深情,要挽留⼈⼀样。
这就是以乐衬哀。
“今我来思,⾬雪霏霏。
”今天归来时,却⾬雪纷纷,凄凉彻⾻,是哀景。
但并⽆“以哀衬乐”,只是直描景物,今昔对⽐,哀乐之景互相映照。
因为主⼈公的内⼼,并⽆归家的喜悦,所以后⾯才说“⾏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伤悲,莫知我哀。
”举例:⼀、以乐情衬哀情韦庄的《菩萨蛮》:⼈⼈尽说江南好,游⼈只合江南⽼。
春⽔碧于天,画船听⾬眠。
垆边⼈似⽉,皓腕凝霜雪。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王夫之错矣!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王夫之错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赞扬这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乐景写哀,当初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拂⾯,内⼼却充满了离别亲⼈的伤感,以春⽇美景反衬出征⼠兵之悲苦,更添其悲。
“今我来思,⾬雪霏霏”是哀景写乐,如今战争结束,尽管⼤雪弥漫,内⼼却充满了回家与亲⼈团聚的欢欣,以冬⽇冻雪难⾏反衬回乡战⼠之喜悦,更增其乐。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王夫之错矣!
“⾏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伤悲,莫知我哀!”只要把诗歌读完,就能很清楚地读出回乡战⼠内⼼的悲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三捷。
”联系上⽂,也能读出诸位战⼠军阵威武、接连取胜的⾃豪。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乐景乐情(保家卫国之豪情);乐景哀情(离别伤情)。
2、“今我来思,⾬雪霏霏。
”哀景哀情。
唐·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通过前后对⽐,写战争不但给⾃⼰,也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痛。
二)乐景和哀景

在一首别意绵绵的诗中, 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 的景色,反衬了诗人离愁别恨。
4、以哀景写乐情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此诗用“寒水”、“山家”、
乐景和哀景
关乎情感生成的重要概念
知识 回顾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从情景角度鉴赏这两句诗
。
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回想当初出
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拂。用杨柳春风
的明媚春光来反衬离家的悲伤。
后两句以哀景衬。乐情:如今回来的
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用大雪纷飞 的严寒来反衬战后回家的喜悦。
四组情景关系
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乐情
1、以乐景写乐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作为 乐景本身,已然生意盎然,惹 人喜爱。作者再着以“最爱” 二字,又加上“行不足”地赏 玩,更是乐在其间。
2、以哀景写哀情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 往事已成空。
槐枝啼宿鸟,
梦魂飞不到,
冷烟浓。
楚王宫。
小楼愁倚画阑东。 翠绡和泪暗偷封
黄昏月,
江南阔,
一笛碧云风。
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啼鸟、
冷烟、黄昏月、倚楼人、红霞 仅剩下一缕痕迹、晚风却吹乱 一笛悲吟,创造出浓重的凄冷 的气氛,构成了凄切婉转的情 调,与下片曲折抒发的悲愤相 应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篇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描写戍边的兵士在还乡的路上,因途中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无限的感触都因这一回忆勾引起来。
写得声情凄婉,感慨往复,被晋人谢玄称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人一再模仿。
这四句诗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非偶然,王夫子《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在柳枝迎风披拂的春天,兵士离开家乡远征戍边;如今罢戍归来,正碰上大雪纷飞的冬天。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在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用凄凉的景物来反衬幸福的归来,更增添了归来的喜悦。
这四句诗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所以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衬托,又称映衬,是借他物衬托出主要事物,形成一种氛围,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更有突出主旨的作用。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
烘托主要事物。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首先,谈谈以“乐景写哀”这一手法在一些名篇中的巧妙运用,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首先致力描写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之美,形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然后放开笔墨来写“哀”事,梦幻般的美丽景色反衬着痛苦的现实,更加使人感受到痛苦万分。
以“乐景写哀”,情况也不一致。
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通过这种反衬更加深了痛苦的心情。
如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这是一段描写令人“黯然销魂”的情人离别的文字。
头四句,写春日水边送别情景。
人生自古伤别离,更何况是情人之间。
文中用“春草”、“春水”来反衬,更增加了文章的感伤气氛。
后六句,写别后秋夜相思情景。
分别之后,怀念之情无时或已。
如珠的秋露,似珪的秋月,这一切美好的景色更牵动了思念之情。
同时,也更反衬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另外,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反衬黑暗的现实。
通过反衬,更显示出现实的黑暗。
叶紫的《岳阳楼》是一篇揭露现实黑暗,立意于战斗的散文。
文章先刻意描绘了美丽、明媚的湖光山色:
湖,的确是太美丽了;淡绿微漪的秋水,辽阔的天际,再加上那远远竖立在
水面的君山,一望简直可以连人们的俗气都洗个干净。
小艇儿鸭子似的浮荡着,象没有主宰;板下穿织着的渔船,远帆的隐没,处处都欲把人们吸入到图画里去似的。
可就在这仙境般的地方,岳阳楼上却恰恰住上了大兵,“游人免进”,居住在岳阳楼周围的人民由于深受“天灾、水旱、兵、匪”的困扰,“鱼和稻又卖不出钱,捐税又重,”已经变得“到处都是死路”。
悬挂在城楼边上的一根横木上,“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上吊”!美丽、迷人的景色,反衬着血淋淋的现实,怎能不深深震动读者的心?
再有,运用反衬手法,加强人物与所处环境的对立关系,从而达到以景写人的目的。
陈樨常《中国上古史演义》第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日,商纣王宣召臣下进宫:
晨风拂拂,杨柳依依,群臣肃静无声地由玉砌缓缓进入,按班鱼贯而行。
可是进到宫中却见:庭中燃着熊熊烈焰,铜格被烧得通红。
两个衣衫褴褛的贫民被推上铜烙,只听得几声惨叫,两个人在烙上疯狂地颠扑跳踯,衣服上熊熊燃着火焰,顷刻皮焦肉化,惨不忍睹。
一边是景色怡人,气氛祥和,另一边却是炮烙之刑,惨绝人寰。
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出商纣王的滥杀无辜,暴虐无道。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运用以“哀景写乐”这一手法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以“哀景写乐”,是用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来反衬人物的欢快心理,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主题。
杨朔的散文《泰山极顶》就极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
”可是当“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泰山顶上观看日出时,却是“天空阴沉沉的。
”文章至此,笔调略显低沉,使人感到了惋惜与不快,游山者此时的心境也可想而知的了。
然而,出乎意料,作者笔锋一转,情绪激昂地写出了:
我的心却变得异常晴朗,一点都没有惋惜的情绪。
我沉思地望着极远的地方,我望见一幅无比壮丽的奇景。
作者在这里用“天空阴沉沉的”来反衬辉耀东方的社会主义这一轮红日闪射的万道金光,有力地烘托出主题,同时增加了文章变化,造成顿挫跌宕之势,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反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因为用来映衬的自然景物被描绘得形象鲜明,十分生动传神。
在作者的笔下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能够激动人心。
同时,作者在这些景物中倾注了个人的感情色彩。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