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假设——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
We are all economic man

We are all economic man (homo economicus)同意“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
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对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 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消费者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商家们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显然,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
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理性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并不完全等于自私。
举个例子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相信上帝,充满了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时,他会觉得自己也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
在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比如说买一件商品时,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他会保持最大的自利。
沃尔玛能做到全球零售商第一,秘诀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沃尔玛的东西卖得比别家更便宜,在同样质量前提下,便宜货会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买沃尔玛的东西省钱,省下的钱,可以买别的东西,消费者的利益就提高了,这是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具体表现。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咱都知道西方经济学有那三个基本假设条件,我就跟您唠唠。
第一个假设条件就是理性人假设。
这理性人啊,就好像是那算盘算得叮当响的账房先生。
我想象中的这理性人啊,戴着个小眼镜,镜片后的小眼睛滴溜溜转,那脑袋里全是怎么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小九九。
就像我在集市上看到的那些小商贩,一个个精着呢。
你要是跟他砍价,他那脸上的表情就跟那唱戏的似的,一会儿皱着眉说自己成本多高,亏本啦,一会儿又摆出一副勉强的样子,好像卖给你就是做慈善。
其实呢,他心里早就算好了,能赚多少,怎么能赚最多。
这理性人在经济学里啊,就到处找机会,像那饿狼找肉似的,就想让自己的好处最多最多。
再说说第二个假设条件,完全信息假设。
这就有点像那个啥,就像在一个村子里,所有人的事儿都像是透明的一样。
我老家那村子不大,哪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大家都门儿清。
可是在现实里啊,这完全信息太难了。
我有个朋友,去市场上买古董,他以为自己啥都知道呢,跟卖家聊得那叫一个热乎。
卖家给他说得天花乱坠的,我那朋友就信了,结果呢,回家才发现被坑了。
这哪有什么完全信息啊,就像在大雾里走路,都以为自己看得清,其实好多事儿都在雾里藏着呢。
这西方经济学里假设这个完全信息,就好像是给大家画了一个大饼,看着挺美,可真到吃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就是市场出清假设。
这就好比是一场大集市散场的时候,东西都卖光了,人也都走光了,啥都清清爽爽的。
我记得有次去赶大集,快散集的时候,有些小贩就着急了,东西还没卖完呢。
有个卖菜的大妈,看着那剩下的几捆菜,就大声吆喝,便宜卖啦便宜卖啦。
可还是有剩下的。
这市场出清哪有那么容易啊。
在经济学里假设这个,就好像是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一切都按照计划来,没有意外,没有剩下的东西。
但咱都知道,这世界啊,就像那调皮的孩子,总不按你想的来。
就像我那邻居,开个小工厂,生产了一批货,以为能卖光呢,结果市场一变,好多货都积压在仓库里,愁得他头发都白了不少。
经济人假设的理解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及发展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体,这一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可能大的收获,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
也就是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
人们工作、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进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这本书中进行系统论述的,但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相类似的概念,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论是谁, 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2]他还说:“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 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3] 上面的两段经典描述就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具体论述,我们通过斯密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斯密的这一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的配合与协作,但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的诱因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的恩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我们并不说让别人做一件事是对我们的需要,而是说对他自己有利。
人性的假设与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理性人的几点看法

‘
一
人性的假设与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 —
理 性人 的 几 点 看 法
杨 明
( 2 1 5 0 0 6 苏州大学王健法 学院 建湖县人 民法院 江苏 苏州 )
摘 要 :本 文是 在 以一 种格 义 的方 法 在 对 经 济 学 的前 提 假 设 进 行分 析 。 主 要是 站在 人 性 的角度 来分 析 经济 学的 意义 , 首先, 探 讨 了经 济 学 前 提假 设 与人 性 的 互 动 关 系 ,然后 ,抓住 人 性 的 基 本 前 提 假 设 中的理 性 关 键假 设 去分 析对 于批 判 和 建 构经 济 学 的 可 能 ,在分 析 了经 济 学 的 缺 陷后 ,进 而论 述 了人 的 目的不 应 该 等 同于 利 益 的 最 大 化 ,有 悖 于 人性 的要 求 。 最后 ,文 章 主要 论 述 意 志在 克 服 人 性 弱 点方 面 的 角度 来 化解 经 济 学 给 人们 带来 的现 实危 机和 不 安 。 关键 词 :人 性 ;理性 ;前 提假 设 ;利 益最 大化 似乎 在 科 学 哲 学家 库 恩 提 出 了个 以方 法 决 定 理论 研 究 方 向 的世 界 观 新名 词 “ 范 式 ”之 后 ,这个 词 就 从 此 泛 滥 了 ,这 个 词 的泛 滥 程 度 就 连写 论 文 的格 式 都 被 冠 以如 此 宏 大 叙事 的词 语 , 大 抵 是 说 ,我们 要 首 先 引证 大 量 的 一 手 的资 料 作 为开 篇 ,把 它 作 为 一 个 讨论 问题 的语 境 ,紧接 着 就 是对 前 人 问 题 的梳 理 ,指 出缺 点 与 不 足 ,于 是 乎 ,我 们 的研 究 意义 便 在 炮 轰 了许 多 理 论 后 凸显 出来 ,我们 终 于 可 以 畅抒 一 口气 了 , 因为 我们 终 于 可 以 书 写 可 以我们 自己 的东 西 了 ,在 经 历 了这 样 一 个 所谓 的格 式 之 这 一 植 根 于人 性 中的 重要 因素 ,亚里 士 多 德 认 为 ,人 最要 的发 面 是 人 的 灵魂 ,它 由两部 分 构 成 ,既非 理 性 部分 和理 性 部分 , 非 理 性 部 分又 分 成 两部 分 ,有 生 长部 分 和 愿 望 的或 爱 欲部 分 , 通 常 ,愿 望 和爱 欲 与 理性 原 则 相 对 ,抵 制 和 反对 理 性 原则 。道 德 的任 务 是调 和 人 类 的理 性 与 非 理性 的冲 突 。在 这 里 人类 的理 性 是 作 为 伦理 学 建 立 的基 石 ,是 在对 非 理 性 的压 抑 中建 立起 来 的 ,但 在 经济 学 中这 种非 理 性 似 乎是 被 无 限 的夸 大 ,人 的 欲望 在 最 优 最 大化 的 目标 下无 限制 的 膨胀 ,不 会 去 思考 知 足 长乐 , 金 玉 满 堂 ,莫 之 能 守 ,当然 这 是 用伦 理 来 要 求 经济 学 似 乎有 些 不 当 ,因 为经 济 学 识要 回答 怎 样 达 到最 优 与 最 大化 的方 法 ,但 是 我 们 可 以用 理 性 的另 一面 来 批 判 和完 善 经 济 学 ,我 想 这一 点 还 是 可 以接受 的 。 三 、 目的 的 背 离— — 是 人 的 幸 福 。还 是 利 益 的最 大 化 “ 我 们 如 何认 识 人 类 的 目的 ?我 们 需 要 反思 人 类 生 活 的方 式 ,按 照 亚里 士多 德 的 观点 ,人 类 的 目的可 以分 为工 具 性 目的 ( 作 为 其 他 目的工 具 的行 为 )与 内在 目的 ( 自为 的行 为 )。例 如 ,木 匠 建造 军 营 ,完 工之 后 ,木 匠就 完 成 了 它们 作 为 木 匠 的 职责 。 同样 ,当军 营 为 士兵 提 供 安全 的庇 护 所 时 ,军 营 也 完成 了其 功 能 。这 里 木 匠 和 住房 供 给 的 达成 的 目 的 不是 目的本 身 , 而是 为 士 兵 提供 居 住 的 工具 性 条 件 ,直到 到 士 兵转 移 到 其 他行 动地 点 。指挥 官在 战 斗 中 的 目的是 取得 胜 利 ,但 是胜 利 是 和平 的 手 段 。和 平 本 身 ,虽 然 有 时 被 错 误 地 认 为 是 战 争 的终 极 目 的 ,也 是 为人 类 创 造 条 件 的手 段 ,在这 些 条 件 下 ,人 类 才 能完 成 人 之 为 人 的 功能 ” ,按 照这 种 观 念分 析 ,我 们 如果 是 真 的获 得 利 益 的最 大化 ,然 后 人类 就 自我 实 现 了吗 ,追 求利 益 的 最大 化 是 否 也 是 工具 性 理 性 呢 ? 回答 是 不 言而 喻 的 ,我们 在 用 亚里 士 多德 的话来 说 明 ,我 们 随处 可 见 人们 在 寻 找 快 乐 、财 富 和荣 誉 ,虽 然 这些 目的具 有 价值 ,但 他们 都 不 具 备 自足和 最 终 的 品 质— — 幸 福是 人 类 的 目的 ,只有 幸 福符 合 人 类 行 动 的终 极 目的 德所 有 条 件 ;实 际上 ,我们 选 择 快 乐 、财 富 和 荣誉 ,仅 仅 是我 们认为 “ 通 过 它们 的手 段 ,我 们 将 会 幸福 ” 。 “ 幸福 就 是 以卓 越或 者美 德方 式发 挥作 用 的灵 魂 的活动 。 ” 参 考文献 : [ 1 1法理 ] 学 ,法律 哲 学 与 法律 方 法. 博 登 海默 著 , 邓正 来 译. 中国政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内容摘要: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
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
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囚徒困境博弈理性概述理性(rationality)一词来自古希腊的逻各斯,具有规律、思想的含义。
在柏拉图那里,理性即理念,是客体在主体中所反映的观念。
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
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成为价值、理想、道德、人道的别名,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
于是,理性具有了充分的价值化和伦理化的意味,成为一切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
张雄(1995)认为,哲学中的理性包括作为一种认知能力的认知理性,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自控能力的实践理性和主体对自身行为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能力和评价原则的评价理性。
杨春学(1998)认为,在伦理学上,理性涉及对动机—行为—结果的判断。
动机的伦理判断,涉及目的的合理性和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判断,涉及一致性问题;行为与结果关系的判断,涉及效率问题。
理性是一种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它是人类超出动物所具有的一种认识和思维能力。
学者阿马蒂亚·森(2000)认为,在主流经济学中,定义理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理性视为选择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of choice),即理性偏好。
在主流的经济学教材上,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被定义为理性偏好:完备性。
对于任意两个消费束(consumption bundle)x和y,要么xy,要么yx。
传递性。
对于消费束x、y和z,如果xy且yz,则必有xz。
关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再分析

关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再分析经济学有一条重要的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
同样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肯定有不同的看法。
好多人对这一假设提出了不同的质疑。
比如,有人提出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问什么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这件事情还是一件客观的事实。
另外还有人提出,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在外人看来不理性的问题,例如许多情感问题。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人是理性的,并且这种理性不只是在经济领域适用,而且还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
首先,对于第一种质疑,为什么理性人对一件相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立场以及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所以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反应。
但是对于每个个人来说他们是理性的。
还有一种质疑是,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改变已有的行为呢?这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导致自己认知的改变,基于新的角度,作为理性人必然会寻求改变,这恰恰是对理性人的证明。
同样的,如果他没有接受到别人的行动信息而维持原来的行为,这样也是理性的。
理性人假设基于现有环境下所做出的最优选择。
举例,银行加息人们会调整存款方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会这么做的,有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存款的方法和期限,所以把钱都存为活期的,同时他觉得利息也没多少,因此就个人而言,因为知识问题加上对资本利得的不重视的存款都以活期为方式而浪费好多利息的行为也是理性的。
后来,有人告诉他利息上调了并且它的存款数量可以因为改变一下存款方式而收入一笔客观利息,并且长短期搭配不会影响流动性的,此人听从了别人的劝告,从而获得了一大笔利息收入,这是同样可以说明人是理性的。
但是在他没有得到劝告或建议之前,他会保持原来的方式,同样是基于理性的选择。
也有人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短视行为,短视行为是不是理性行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短视行为是基于现有利益的最大化,同样是理性的。
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多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却不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难道政府的行为不理性吗?不是的,因为经济的发展作为政绩的考核目标,经济发展成为官员升迁的资本,并且政府官员的流动性导致为官一任尽力升迁,对于政府来说片面的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从而顺利升迁反而是理性的。
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

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决策时会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理性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假设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并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这一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个体进行决策时会基于对利益的个人评估,权衡利弊并作出最理性的选择。
这一假设在大部分经济学理论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并不总是基于理性和自利,而常常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通过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决策时可能偏离理性。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模型被用来解释人们在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其中之一是认知偏差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存在一些常见的心理偏差,比如过度自信、避免风险、注意力偏好等。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个体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选择。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提出了禀赋效应的概念。
禀赋效应指个体对已拥有物品的价值高估,导致他们不愿以市场价格出售已有物品,或者愿意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同等物品。
这种现象与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理性决策是不一致的。
虽然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但并不意味着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全失效。
事实上,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某些情境下仍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释。
比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个体更有可能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更全面的经济分析。
通过将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行为。
同时,也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对“理性人”假设的思考

对“理性⼈”假设的思考西⽅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的前提假设之⼀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均为试图以最⼩的代价,来换取最⼤利益的⼈。
这就是西⽅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理性⼈”假设。
这个假设是整个西⽅经济学理论的其中⼀个⼤前提,离开了这个假设条件,西⽅经济学的理论是不成⽴的。
但是仔细考虑之后,现在来看这个假设似乎有两个问题:⼀是,这个假设所谓的“最⼩的代价”和“最⼤的利益”两个概念似乎是⼀种主观上的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最⼩的代价”,什么⼜算是“最⼤的利益”呢?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是,这个假设所谓的“理性⼈”和⼈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本⽂要讨论的两个问题。
另外,在整篇⽂章的讨论中,西⽅经济学的另⼀个前提假设即“完全信息假设”依然是成⽴的。
在开始讨论之前⾸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是“以最⼩的代价换取最⼤的利益”这是理性还是本能?这个问题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是理性。
其实理性和本能之间没有⼀个很明晰的界限,也就是说有很多事情是处在理性和本能之间的调和区域。
但就这个问题的话,答案是很明确的——就是理性。
当⼀个⼈在去考虑什么才是最⼩的代价的时候,他先前就应该知道了什么是损失。
从⼀个⼈的私⼼⾓度来说,既然说是损失,那么这个⼈就知道代价对⾃⼰来说是不好的,所以他才会尽可能的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
同样的道理,当⼀个⼈在考虑什么是最⼤的收益的时候,他先前就应该知道什么是收获。
因为他知道收获是“好东西”,所以他需要想⽅设法使⾃⼰得到最⼤的收获。
本能最⼤的⼀个特点就是“⼀⽣下来就会”或者说是“从娘胎⾥带出来的”。
那么⼀个⼈从⼀⽣下来就知道什么是损失,什么是收获吗?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个问题就是:理性的标志是什么?理性的标志就是逻辑。
理智和理性的区别就在于,理智体现的是⼀种⼈内⼼的控制⼒,⽽理性则体现的是⼈的⼀种思维逻辑。
当⼀个⼈在考虑怎么以最⼩的投⼊换取最⼤的回报的时候,他必须要通盘考虑各种因素,这本⾝就是⼀种逻辑思维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假设——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
亚当。
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就提出理性人的假设。
即表明他的著作中的人都假设为是理性人,什么是理性人,说白了就是不感性的人,即没有感情的人,为何斯密要这样说,因为我们看国富论如果掺杂太多的感情去看他,就会发现,全篇都是扯淡,都是无用的理论,所以斯密要一开始提出这个理性人的假设。
时间已过去4个世纪,我们都变成理性人了吗?答案很明了。
为什么近代会有一场又一场的经济危机发生,为什么那些杰出的经济学家解决不了经济危机,让它不发生,或许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60亿人都参加到了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去了,可是我们中有几个人是理性人,或许年千万分之一都不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责怪那些将{国富论}视为圣经的经济学家们解决不了经济危机了,我们没有按他们说的去做,结果出了问题却怨他们说你们的方法不对,那么经济学家就冤了,你们又何尝接收过我们的方法了。
我们因为自己的贪恋,懦弱,冲动,犹豫,,,,,我们的种种感情致使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来到, 08年,97年,想想哪一次不是因为我们的胡乱投资那一次不是我们的胆小,那一次不是我们的人性的罪恶使危机产生,然而危机产生后我们又因为人性的自私,人性的罪恶不去或是解决太迟了,结果危机的破坏进一步扩大。
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那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吗?
试想我们如果都是理性人,那么人可尽其才,地可尽其用,我们的经济还会是现在的水平吗? 而且我们都是理性人后,分配也会
个公平那么,社会将会出现长期的稳定,战争很难发生,那么社会资源不会浪费,人力资源不会流失,整个社会就像台精密的机器一样向前运作,呵呵我们的日子那将是何其富庶啊,那时将是个什么样的场面啊,人人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和谐,,,,,,可以说任
何词语都不能形容那是的好,因为那将是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历史。
那时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盛世啊,维多利亚女王曾这样形容在自己统治下的英国,即维多利亚时代,荣光,荣光,荣光无上的荣光,我觉得这句形容维多利亚时代还太过了一点,但是形容那个未到来的世界将是何其贴切啊,维多利亚再怎么开明只是让其一国,一隅之民过上那样一种富足的生活,而这个从未有过的年代却会让天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从西伯利亚到温彻施特,从青藏高原到马里亚纳海沟,从沙哈拉到皇后岛,从北京到纽约,从的黎波的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之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篇土地任何一篇白云。
可是这能够实现么,没有了感情感性,我们的生活将缺少什么,第一位的或许就是那最让人疯狂的爱情吧!一份真正的爱情可以让理性什么的都见鬼去,如果人类没有了爱情会这样,爱德华曾不要江山要美人,或许这就是人类的答案。
有人说不自由,毋宁死。
那么没有爱情人类宁可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
所以就这一点或许理性人的假设就通过不了。
这也是为何我们的亚当。
斯密要写下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既然不能完全能消灭那么就加以控制吧!或许这就是斯密的想法吧!
其实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都变成了理性人那么,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或许就将消失吧!康德一辈子花的钱我们可以用一只手表现出来,这就是理性的代价,感性会创造更多的消费热点会拉动经济的发展,“浪费对于个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对于国家确实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就是这个道理吧!
那么经济人的假设就完全没有意义吗?不,有,即作为经济的参与者,我们会有几种身份,消费者,服务者,创造者,,,
即,我们是顾客还是商人,当我们是顾客时我们就感性点,当我们是商人时就应该做一个理性人。
这或许就是理性人最好的假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