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幻灯片】23__第十章_第四节经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完整版课件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完整版课件

病因辨证的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确定病邪的性质 和病机的转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病因分类
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及虫兽伤等。
临床应用
指导临床医生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外感风寒者宜辛温解表,湿热内 蕴者宜清热利湿等。
2024/3/23
30
气血津液辨证概述及临床应用
6
2024/3/23
02
望诊
7
望神
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 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
2024/3/23
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病 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的内容和方法
包括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 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
8
望色
2024/3/23
方法
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 集患者的病情信息。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 、形态、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 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 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是通 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按压腹部等来了解病情。在四诊合 参的基础上,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对患者 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八法。
分类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证候特点,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
37
治法概述及临床应用
2024/3/23
内治法
通过口服药物,调整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内科疾 病。
外治法
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方法,直接作用 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外科、皮肤科等疾病。

【中医诊断学幻灯片】23__第十章_第四节经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幻灯片】23__第十章_第四节经PPT课件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三 阳
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 阴经与阴经交于胸腹, 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





胸腹 手三阴 手
足 三 阴 足
三、表里关系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合病的症状。
二、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 任脉总任一身之阴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三脉皆起于下极,与 足阳明胃经、足少阴 肾经联系密切,所以 此三脉的病证与先、 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 映为生殖功能异常。
带 脉——环绕腰腹,其病证常见腰脊绕腹而痛, 赤白带下。
阳qiao脉\阴qiao脉-能使机关矫健,其病 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对病 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断病属何经、何 脏、何腑,并确定病因、病性、病机的辨证 方法。
一、十二经脉病证的特点
十二经脉病证包括经脉循行部位和所属 脏腑的病变。它们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脉受阻的病症多与循行部位有关; 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 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表现为多经
四、治疗方面
循经取穴: 胃病――胃经――-足三里 肝病――胆经―――期门
引经药: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少阳经――柴胡
本节结束
感谢聆听本课程,课件 可任意编辑,请下载后 调整使用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 my class and have a good life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01
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阐述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
2024/1/26
02 03
气血津液辨证的原理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输布和代谢与 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代谢,导致相关病证的发生。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包括脏腑气虚、脏腑气滞、脏腑血虚 、脏腑阴虚、脏腑阳虚等证候的临床 表现。
确定病变的性质,如寒证、热证、湿 证、燥证、风证等。
脏腑病变的定位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变所在的脏腑 部位,如心病、肝病、脾病、肺病、 肾病等。
2024/1/26
17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应用
2024/1/26
经络诊察
01
通过观察经络的色泽、形态、温度、压痛等变化,判断经络的
燥邪证候
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易伤 人体津液。
湿邪证候
头重、胸闷、口腻等,易阻遏气 机,损伤阳气。
27
内伤七情证候类型及特点
胁痛、易怒、脉弦等 ,因大怒而致肝气上 逆。
咳嗽、气短、声低等 ,因过度悲伤而致肺 气消沉。
喜伤心证
怒伤肝证
忧思伤脾证
悲忧伤肺证
惊恐伤肾证
心悸、失眠、多梦等 ,因过喜而致心气涣 散。
虚实、寒热、气血运行状况。
腧穴诊察
02
通过按压、叩击等手法刺激腧穴,观察患者的反应,判断脏腑
经络的病变情况。
经络腧穴与证候关联
03
分析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与脏腑病变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辨证

中医诊断学完整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ppt课件
• 舌苔黄而腻,多属湿热内蕴、痰饮化热、食积热腐; • 舌苔黄而滑,多属阳虚寒湿,痰饮化热,复感湿热。
ppt精选版
36
(3)灰黑苔
• 浅黑苔即称为“灰苔”;
• 深灰苔即称为“黑苔”。
• 舌苔灰黑而干 ──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 极,热炽津伤所致。
• 舌苔灰黑而润 ── 主里寒之重证 ── 多因阳虚寒 极,痰饮寒湿内阻所致。
• 痿软舌: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 颤动舌:虚损、动风 • 短缩舌——病情危重
ppt精选版
34
舌态
临床意义
•为热入心包、热盛伤阴或风痰阻络
强硬
•若舌强而色红绛少津者,为热盛;若伴神昏者,为热入心包;
热痰风 •若舌胖苔腻而强硬者,为痰浊阻络;
•若突然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为中风先兆
血虚
•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ppt精选版
13
问睡眠
• 失眠 (1)实证:胆郁痰扰或食滞内停 (2)虚证: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 • 嗜睡 ➢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 ➢精神极度疲惫,欲睡而非睡,似睡而非睡,
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ppt精选版
14
类型 症状表现
中医诊断学
ppt精选版
1
问诊
• 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ppt精选版
2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 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虚实辨证
虚证:指人体正气 不足,脏腑功能减 退,气血阴阳亏损 的病理状态
实证:指人体邪气 亢盛,脏腑功能亢 进,气血阴阳失调 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虚证和实 证可以相互转化,虚 证可以转化为实证, 实证也可以转化为虚 证
虚实夹杂:虚证和 实证可以同时存在 ,称为虚实夹杂证
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中医 理论基础,阐述 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 面的规律
寒热的诊断意义:寒热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汗出部位:头部、躯干、 四肢等
问汗出情况
汗出时间:白天、夜间、 运动后等
汗出性质:热汗、冷汗、 黏汗等
汗出量:多汗、少汗、无 汗等
汗出伴随症状:头晕、乏 力、心悸等
汗出原因:体质、疾病、 环境等
问疼痛情况
疼痛部位:询问患者疼痛的具体位置 疼痛性质: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 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疼痛持续时间:询问患者疼痛的持续时间,如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等
表里转化:指表证转化 为里证,或里证转化为 表证,症状表现为发热 、恶寒、腹痛、腹泻等
寒热辨证
寒证:身体寒冷, 面色苍白,四肢冰 冷,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
热证:身体发热, 面色红赤,口渴喜 冷饮,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寒热转化:寒证可 转化为热证,热证 可转化为寒证
寒热并用:寒证和 热证同时存在,如 寒热往来,寒热错 杂等
疼痛影响因素: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饮食、活动等
问饮食情况
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时间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询问患者是否有食物过敏史,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和反应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分类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基因变异和表达差异,为中医体质分类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应用
THANKS
诊断依据
温补肾阳,通利水道。
治疗策略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
常用药物
肾阳不足型前列腺增生
喘息气短、喉中哮鸣有声、咳痰清稀或呈泡沫状、面色晄白等。
症状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策略
常用药物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
补益心肺,止咳平喘。
生脉散合补肺汤、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等。
心肺气虚型支气管哮喘
05
针灸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长期疗效评估
对针灸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疾病的复发率和针灸治疗的长期效果。
针灸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
06
现代科技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识别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中医诊断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实现中医证候的自动分类和识别,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灸法
通过罐具吸附在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目的。
拔罐法
常见针灸方法介绍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患者主观感受和医生客观观察,评估症状改善程度。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针灸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心率、疼痛评分等。
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针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睡眠、饮食、情绪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寻找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多态性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31
3、手足心汗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因生理
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可 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 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4、心胸汗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 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 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5、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 郁蒸所致。
30
(三)局部汗出
1、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 出量多的症状。可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 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元气将脱,虚 阳上越,津随阳泄;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 阳气旺盛,热蒸于头等导致。
2、半身汗
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 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 侧,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中 风及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 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7、绞痛
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 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
32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患 病机体的各个部位皆可发生。疼痛有虚实 之分。实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 痰浊凝滞,或食积、虫积、结石等阻滞脏 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 通则痛”。虚性疼痛多因阳气亏虚,精血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即所谓“不荣 则痛”。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系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特征证候。 1、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病证结合,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从 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 是从疾病的阶段性、主要矛盾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有时是先辨病然后再辨 证,有时先辨证然后再断病。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是既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又抓住疾病当 前的主要矛盾。在通常情况下,只强调辨证而 忽视辨病,或者只作病名诊断而不进行辨证, 都是不恰当的。
第一,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因为中医学的 诊病方法和辨证思维无不贯穿着基本理论;
第二,要不断的临床实践。前人说:“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临床诊断,从收集病 情资料,到作出病、证判断,是医学理论知识与科学 思维的综合运用。
17
整理课件ppt
13
整理课件ppt
(三)、辨证求本
辨证求本,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四 诊收集到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其他临床资 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以探 求对疾病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第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第二,分析内在联系
第三,联系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14
整理课件ppt
(四)、病证结合
15
整理课件ppt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秦汉及以前-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藏经,难经
晋唐宋金元-脉经,肘后方,外台秘要,小儿药证直诀
明清及民国-景岳全书,寓意草,濒湖脉学,外感温热论,温病条 辨,医学实在易,望诊遵经
有关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中就已奠定了基础,论述了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 以后各时期皆有发展,现代更加完善。其中最具影响的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
整理课件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白带下。
阳qiao脉\阴qiao脉-能使机关矫健,其病
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
阳维脉——维系诸阳经,阳维脉为病,多为
寒热;
阴维脉——维系诸阴经,阴维脉为病,多见
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2020/12/11
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2020/12/11
6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 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 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 外的通道。
奇经八脉是指任脉、督 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 条经脉。
2020/12/11
22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020/12/11
23
一、生理方面
(一)联系全身 (二)运行气血 (三)抵御外邪
2020/12/11
24
二、病理方面
(一)传注病邪 (二)反应病候
2020/12/11
25
三、诊断方面
循经诊病: 两胁疼痛――肝胆疾患 前额痛―――足阳明胃经 后头痛―――足太阳膀胱经 侧头痛―――足少阳胆经 巅顶痛―――足厥阴肝经
2020/12/11
26
四、治疗方面
循经取穴: 胃病――胃经――-足三里 肝病――胆经―――期门
引经药: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少阳经――柴胡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对病 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断病属何经、何 脏、何腑,并确定病因、病性、病机的辨证 方法。
2020/12/11
2
一、十二经脉病证的特点
十二经脉病证包括经脉循行部位和所属 脏腑的病变。它们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脉受阻的病症多与循行部位有关; 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 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表现为多经
2020/12/11
7

神经

淋巴
血管
2020/12/11
8
二、经络的组成
2020/12/11
9
经 脉 经
络络 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别络 浮络 孙络
2020/12/11
10
经脉 经络系统
络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别络 浮络 孙络
2020/12/11
1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2020/12/11
12
一、名称和分布规律
2020/12/11
27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8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三 阳
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 阴经与阴经交于胸腹, 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
2020/12/11





胸腹 手三阴 手
足 三 阴 足
18
三、表里关系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合病的症状。
2020/12/11
3
二、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 任脉总任一身之阴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三脉皆起于下极,与 足阳明胃经、足少阴 肾经联系密切,所以 此三脉的病证与先、 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 映为生殖功能异常。
2020/12/11
4
带 脉——环绕腰腹,其病证常见腰脊绕腹而痛,
2020/12/11
19
四、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 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 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2020/12/11
20
肺 →大
脾←胃

心→ 小肠 肾←膀 包→焦 肝←胆
2020/12/11
21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020/12/11
13
十二经脉的命名
以经脉所属脏腑的名称和 循行的主要部位而定。

上肢
太阴
内侧 前缘
肺经
属肺
2020/12/11
14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前中 后
阴 太阴 厥阴 少阴 阳 阳明 少阳 太阳16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2020/12/11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