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下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八下古诗诗经赏析

八下古诗诗经赏析

八下古诗诗经赏析古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八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更加深入的古诗诗经,通过赏析和理解这些古诗诗经,可以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八下古诗诗经为主题,对其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赏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间歌谣,雅为宫廷歌颂,颂为祭祀歌颂。

这些古诗诗经以其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和赏析这些古诗诗经,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风格雅丽的《采蘋》:采蘋采蘋兮,采其蘋之實。

我覯之子兮,我心寫懷。

采蘋采蘋兮,采其蘋之葉。

我覯之子兮,我心悅悅。

这首诗歌以采蘋的行为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中的“采蘋采蘋兮,采其蘋之實”和“采蘋采蘋兮,采其蘋之葉”都表现出诗人对采蘋的热情和专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歌简洁明快,语言雅致流畅,通过对采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是一首优美的古代诗歌。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风格豪放的《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願兮。

这首诗歌以野有蔓草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美丽女子的追求。

诗中的“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和“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和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歌豪放洒脱,语言简练明快,通过对野有蔓草和美丽女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一首充满豪情的古代诗歌。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首风格含蓄的《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歸究衛之宇。

我其寧留,寧留無所。

中考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梳理第1首关雎【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主旨】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首蒹葭(2016年)【文学常识】《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

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

【主旨】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第3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常识】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

不仅能诗,且擅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写作背景】本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姓杜的少府(县尉的通称)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主旨】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4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8、2012)【文学常识】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欣赏(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

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有人听过《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目标1、分析意象特点,感知“伊人”的形象,领会人物情感,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2、再次体味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3、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三、原文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注释《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追寻。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诗意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

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对岸。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

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六、赏析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常见类型之写景诗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常见类型之写景诗

古诗词鉴赏常见类型之写景诗
教学目标:通过整合课内诗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考点。

写景诗歌总体特点:
这类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等,有的表达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赞美,有的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多用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内典型篇目:《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饮酒(其五)》《野望》《望岳》等。

角度
意象作用
1、从题目及内容把握整首诗歌特点。

2、具体分析内容。

绘山水之景,先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品山水之情。

①默读悟情:通过默读体会或激昂或哀伤或悲愤或欣喜的情感。

②以景推情:特别注意描绘山水的修饰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③知人论情:陶渊明闲适恬淡,白居易热爱自然,柳宗元厌倦官场、对现实不满…… 4、分析手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成语“万籁俱寂”。

“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古代赏赐诗中的一首名诗。

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被贬谪、被遗弃的无限怨恨,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秦联:怀旧,空喊,闻笛子赋,在乡间像一个腐烂的柯曼。

(典故)一个是“文帝赋”,另一个是“烂柯人”通过哀悼受伤的战友和他们返乡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愤怒。

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尾联:今天听你的歌。

让我们喝杯酒来提神吧。

指出“赏”的含义不仅是对朋友的关怀的感恩,也是与朋友的相互鼓励,体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独木)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如果戟坏了,铁不卖了,经过打磨和洗涤,他会认出上一个王朝。

”两句话写下了兴趣感的原因,“东风不与周朗,铜麻雀春锁二乔深。

”做出评论和遗憾。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这首诗也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沮丧、不公和直率。

哀叹历史上的英雄需要成名的机会。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反抗元朝的艰辛经历,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痛苦和为国而死的志向。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

秦联:“山河断,风飘柳絮,人生经历起伏,雨打屏。

”(比喻、反义词)自言自语地描述国家事务的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古诗词鉴赏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4分)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

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

(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4分)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

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3、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4.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2分)5.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2分)“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意对即可)(2分)6.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分)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

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意对即可。

)(2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8分)①化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共6分)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

(2分)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2分)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

(2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句与本词赞美的是同一历史人物?本词中,词人通过赞美历史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6分)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共4分)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1分)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1分)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1分)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

(1分)3、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

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4、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上阕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4、“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语言“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和夸张,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共3分。

意近即可)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2分)5.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6.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2分)7、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

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8、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9、这首诗的体裁是_五言律诗(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2分)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4分)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

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③,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中最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

(2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或“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分)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手法1分,感情1分)3.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分)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答对一点得1分)。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 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