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 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捉泥鳅

中班科学教案:捉泥鳅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泥鳅,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触摸、捉泥鳅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泥鳅,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触摸、捉泥鳅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活泥鳅、水盆、捞网、观察记录表。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捉泥鳅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泥鳅,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认识泥鳅:教师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环境。
3. 观察泥鳅:教师组织幼儿观察泥鳅在水中的行为,让幼儿注意观察泥鳅的游动方式和习性。
4. 捉泥鳅:教师示范捉泥鳅的方法,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捉泥鳅的感受,总结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作业:1. 观察记录:让幼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泥鳅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 绘画作业:让幼儿回家后画一画捉泥鳅的场景。
六、教学策略:1. 观察法:通过观察泥鳅的外形和行为,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特点。
2. 实践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捉泥鳅,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发现法: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泥鳅,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认识泥鳅:教师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环境。
3. 观察泥鳅:教师组织幼儿观察泥鳅在水中的行为,让幼儿注意观察泥鳅的游动方式和习性。
4. 捉泥鳅:教师示范捉泥鳅的方法,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捉泥鳅的感受,总结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八、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表了解幼儿对泥鳅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掌握情况。
2. 幼儿表现:观察幼儿在捉泥鳅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优秀11篇)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优秀11篇)捉泥鳅教案1设计意图:《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为寻求两者的结合点,本课以泥鳅为例,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形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泥鳅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动物,会常出现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当幼儿对泥鳅的认识也是模糊的,见到更多的是碗里面的泥鳅,其实幼儿园周边的池塘里都能见到。
为了让幼儿亲近泥鳅,喜爱泥鳅,本活动通过安排“看,画,捉,玩”等活动,不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活动,努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初看泥鳅,再看泥鳅,捉泥鳅,喂泥鳅的四个环节,特别是充分尊重幼儿好动、喜欢做游戏等特点,让他们在捉泥鳅中体验到泥鳅的形体特征,并在喂泥鳅中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亲近动物及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活动目标1.通过看、画、捉、玩等活动,感知泥鳅的特征。
2.亲历捉泥鳅活动,体验和分享成功与快乐。
3.初步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泥鳅若干;玻璃缸一个;大小盆各五个;干毛巾若干;蓝色泡沫地垫若干、湿毛巾、杯子、汤匙、碗、瓶盖若干。
2、幼儿没人一块记录板、一只记号笔3、《捉泥鳅》音乐磁带活动过程一.初次观察,感知泥鳅1、导入,激发兴趣教师:今天欧式带来一种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泥鳅,将泥鳅导入准备好的玻璃缸中)2.初步观察请小朋友观察或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泥鳅长什么样?3、分组观察教师为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份泥鳅,请幼儿仔细观察泥鳅,看看它长的跟刚才的小朋友说的一样吗?还没有新的发现?二.再次观察,尝试记录1.讨论交流教师在知道小组观察过程中,注意幼儿的新发现。
请2-3名幼儿说说泥鳅长什么样,自己还看到了什么。
2.总结特征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与发言,重点引导哟而认识泥鳅尖尖的头、长长的身体,像小扇子似的的尾巴以及眼睛、嘴巴、鳍等特征,为下一步记录做好铺垫。
3.尝试记录教师出示画有泥鳅外形轮廓图案的记录板,提问: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这是一条大泥鳅,可是它身上什么也没有!等会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把你所看到的泥鳅的嘴巴、眼睛、鱼鳍等,用笔把它添画上去好吗?幼儿添画4、展示成果教师展示记录成果,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泥鳅是怎么样的。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捉泥鳅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6页语文园地七《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书写生字词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5. 表达练习: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捉泥鳅》生字词:捉、泥鳅、滑、捉住、童年、怀念。
七、作业设计1. 书写生字词。
2. 默写课文。
3.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好,但对课文的表达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捉泥鳅,体验童年的乐趣。
捉泥鳅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页语文园地七《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书写生字词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5. 表达练习: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看法。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的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的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
2. 通过观察、实践,学习捉泥鳅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1. 活泥鳅若干条,泥鳅生活环境的图片或视频。
2. 捉泥鳅的工具,如网兜、盆子等。
3. 湿巾、清水等清洁用品。
4. 记录表、画笔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泥鳅生活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说出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捉泥鳅: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行动轨迹,学习捉泥鳅的方法。
3. 观察与记录:邀请幼儿观察捉到的泥鳅,注意泥鳅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并用画笔记录在记录表上。
4. 清洁与总结:组织幼儿将捉到的泥鳅放入清水中清洁,放回自然环境。
引导幼儿总结捉泥鳅的过程和收获。
四、活动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捉泥鳅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幼儿对家庭的归属感。
2. 开展泥鳅养殖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养殖过程,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爱心。
3. 组织幼儿参观泥鳅加工厂,了解泥鳅的加工过程,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捉泥鳅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 关注幼儿在观察泥鳅过程中的细心程度和观察力。
3. 了解幼儿对泥鳅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捉泥鳅时发生意外。
2. 活动前,对幼儿进行简单的捉泥鳅技巧培训,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活动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分享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活动内容1. 学习捉泥鳅的基本技巧,如如何轻轻地捉住泥鳅,避免伤害到它。
2. 观察泥鳅的身体特征,如它的鳞片、皮肤和尾巴。
3. 探讨泥鳅的生活习性,包括它在水中的活动方式和食物来源。
七、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让幼儿亲自尝试捉泥鳅,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2. 观察教学: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泥鳅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024年《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

2024年《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捉泥鳅》。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以及相关语文技能训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捉泥鳅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捉泥鳅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捉泥鳅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例句,指导学生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句,用动词描述捉泥鳅的过程,进行课堂交流。
6. 小组合作六、板书设计1. 课题:《捉泥鳅》2. 生字词:泥鳅、捉、扑、翻、跳、笑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4. 描述捉泥鳅的动词:扑、翻、跳、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动词描述你喜欢的动物,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我喜欢小狗。
小狗跑得快,跳得高,还会汪汪叫。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关于动物的课文,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指导学生用动词描述动物时,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动物,用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我喜欢的动物”主题班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可爱的大自然》中的《捉泥鳅》一文。
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与小伙伴们一起捉泥鳅的有趣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同学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童年的欢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童年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生词卡片,捉泥鳅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捉泥鳅的视频,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捉泥鳅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生词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共同学习生词和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并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课文朗读和生词认读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捉泥鳅》2. 生词:泥鳅、活泼、欢笑、清澈、嬉戏等。
3. 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绿油油、水汪汪、亮晶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2. 答案要求:语言流畅,能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生词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童年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一、教学目标1.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观察、探索、记录的科学素养。
3.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泥鳅,掌握捉泥鳅的方法。
2.教学难点: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记录观察结果。
三、教学准备1.泥鳅若干条,鱼缸一个。
2.观察工具:放大镜、记录本、彩笔。
3.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泥鳅吗?谁知道泥鳅长什么样?生1:我知道,泥鳅小小的,长长的,有点像蚯蚓。
生2:我还知道,泥鳅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泥鳅吧!2.认识泥鳅(1)展示泥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泥鳅有哪些特点呢?生1:泥鳅的身体是长长的,有点像蛇。
生2:泥鳅的皮肤是滑滑的,有点像鱼。
(2)播放泥鳅生活视频,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师:请大家观看视频,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生1:泥鳅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还会挖洞。
生2:泥鳅吃水里的植物和小虫子。
3.捉泥鳅方法探讨师:小朋友们,如果让你们去捉泥鳅,你们会怎么做呢?生1:我会用手去捉。
生2:我会用网子去捞。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捉泥鳅的方法。
(1)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种捉泥鳅的方法。
4.实践操作(1)师:现在,我们就来亲自动手捉泥鳅吧!(2)学生分组进行捉泥鳅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捉泥鳅的过程和心得。
5.观察记录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捉泥鳅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泥鳅的一些特别之处呢?生1:我发现泥鳅的皮肤很滑,捉起来有点难。
生2:我还发现泥鳅在水里游得很快。
师:那我们就把这些发现记录下来吧!(1)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泥鳅,记录观察结果。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泥鳅特点。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认识到了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也学会了捉泥鳅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保护大自然,珍惜每一种生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认识泥鳅、讨论捉泥鳅方法、实践操作捉泥鳅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泥鳅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探索、记录能力。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捉泥鳅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捉泥鳅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和熟悉《捉泥鳅》这首歌曲,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学会《捉泥鳅》这首歌曲,并能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演唱。
难点:音准的准确性,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或幼儿演示歌曲,引导幼儿模仿和学习。
2. 游戏法:通过捉泥鳅的游戏,让幼儿体验歌曲的乐趣。
3.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捉泥鳅》歌曲曲谱、录音机、音响设备。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正常运行。
3.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2. 新歌教学:(1)教师向幼儿介绍《捉泥鳅》这首歌曲,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2)教师教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引导幼儿跟唱。
(3)分组练习,教师分别指导每组幼儿的合唱部分,确保合唱效果的协调。
3. 歌曲练习:(1)教师带领幼儿反复练习歌曲,加强音准和节奏感。
(2)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幼儿的合唱能力。
4. 游戏环节:(1)组织捉泥鳅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2)教师引导幼儿边游戏边唱《捉泥鳅》,增强幼儿对歌曲的记忆。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2)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唱《捉泥鳅》,加强家庭亲子互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表现。
2. 歌曲演唱:评估幼儿对《捉泥鳅》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3. 游戏环节:观察幼儿在捉泥鳅游戏中的表现,以及是否能边游戏边唱歌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捉泥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捉泥鳅》,体会嬉戏的愉快情绪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重点难点:声音要富有弹性和童趣,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声练习。
二、新歌学习。
师:听一听,歌中的这些孩子在玩什么呢?
1、初次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揭题:捉泥鳅
师:这是一首由台湾著名的音乐人侯德建先生所写的童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
2、再听歌曲。
听听歌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幼儿:池塘、雨、田野、泥鳅;
泥鳅: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
浑身滑溜溜的,身上布满黑色小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
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价值,深受人们所喜爱。
纠正“了”—liao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野外这么美,小伙伴们玩得真高兴呀。
你们想不想跟着这些小伙伴一起去捉
泥鳅?——出发吧!
4、跟琴练唱歌曲。
1)找一找:歌中的乐句你都会唱了吗?你觉得哪一句学习时有困难?
——练习。
(可请会唱的学生教唱)
2)注意点。
a、附点节奏——轻快、开心
b、同音反复处——口齿清晰、音高一致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5、完整演唱歌词。
注意歌曲的情绪、速度。
师:同学们的歌词唱得很棒,精彩的歌词加上美妙旋律会更棒,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歌曲美妙的旋律吧!
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动脑筋,捋捋袖子、卷起裤管,一起来“捉泥鳅”吧!
6、音乐游戏:捉泥鳅
三、延伸:表现歌曲
导: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1、了解四四拍含义,板书,标出强弱规律。
师: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2、声势训练。
1)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拍肩
2)为歌曲伴奏并合唱捉泥鳅。
活动延伸:回家后为父母表演歌曲《捉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