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戊戌变法知识点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讲义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通商,逐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使得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政治上,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对外屈膝投降。

封建统治的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思想文化方面,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呼吁变革,学习西方,以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应运而生,这就是戊戌变法。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阐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他在宣传变法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文章言辞犀利,影响广泛。

谭嗣同则是戊戌变法中的一位英勇志士,他为变法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近代工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采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装备。

四、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标志着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期间,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令,改革的举措逐步推进。

然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极力反对变法。

在顽固派的压力下,光绪皇帝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变法的推行遭遇重重阻力。

教学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

,废除
。变
法失败,仅维持 天,又称

戊戌政变 1、维新措施触犯了 顽固派 和 旧官僚 的
利益,遭到 守旧势力 的强烈反对。 2、 9 月 21 日 慈禧太后 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 ,搜捕 维新派 ,废除 变法法令 。变 法失败,仅维持 103 天,又称 百日维新 。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2.维新派的软弱与妥协
3.没有发动群众
4、中国的资本主义力量不能与封 建势力想抗衡(根本原因)
1,他献身的 精神对后人 起激励的作 用;
2,维新人士 逃脱后可以 继续斗争.
后来……
• 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 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 手术。
• 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 果实,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 声中死去。
第7课 戊 戌 变 法
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 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些知识分子 逐渐觉醒,必须要改变现状才能自强。洋务运动,希望 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改良生产技术。但甲午中日 战争,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 上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
强”
广东南海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
------
变 者 天 下 之 梁公 启理 超也
康梁为推行变法做了哪些准备?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 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1897年冬,严复 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 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 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 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 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 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 国是诏”, 宣布“以变法为号 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著 为国是,以定众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和 向……。”
支持他的珍妃
1898.6.11-1898.9.21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族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开放言论,创办报刊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D. 训练新式军队
荣禄
翁同龢
李鸿章
(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 天下。 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祖宗 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 家才能富强。
(拍桌子)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 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并没有 ,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 祖宗之法必须变。 (捋胡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 ,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洋务运动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第7 课
历史小百科
何谓『公车』
原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 被征举的读书人,后采,人们 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 试的代称。
公车上书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 《马关条约》 试,等待发榜。 内割让台湾 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 ,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 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 、 梁启超 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 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 连署。5月2日,他们与数千市民集“都 察院”门前请代奏。
康有为故居,位于佛山市南海 区

戊戌变法_中华书局版第七课课件

戊戌变法_中华书局版第七课课件

变法能否成功? 答:不能。因为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即使没有他的告密,变法也不可能成功的,在 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 是行不通的。
1.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 变法的事情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
把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和产生的影响 连线:
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
洋务运动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调实业救国。 戊戌变法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强调变法 救国。 辛亥革命注重全方位学习西方,强调革命救国。 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强调结合中国国情, 走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1898年6月11日, 颁布“明定国是” 诏,变法正式开 始。
变法正式开始的标志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及意义: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意义
经济
政治
文教
军事
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 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科学技术, 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 书言事,精简机构,裁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参政, 撤冗员,澄清吏治 提高效率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股文,创设京师大学堂, 培养维新人才,有利于科技文化 办报、译书等 事业的发展。 整顿海陆军,裁撤冗兵, 用新法练兵,增强强海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防。
5.1898年6月到9月,清朝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1898年是旧历的( ) A.辛亥年 B.戊戌年 C.甲子年 D.辛丑年
6.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 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

戊戌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其背后涉及到众多知识点,包括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的探讨,对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总结。

一、历史背景发生在清朝晚期,时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外患方面,列强入侵中国,瓜分势力范围,中国陷入危机之中;内忧方面,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促成了的发生。

二、改革内容1.政治改革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引进洋务思想,其中包括“变法”、“废除科考”、“改革官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国家的实力和机构建设。

2.军事改革清朝晚期,中国军队广受列强入侵的打击,军事实力低下。

的军事改革则旨在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3.教育改革还涉及了对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体制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了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试图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三、影响1.改革成果的有限性虽然在许多方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改革成果并不显著。

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包括改革力度不足、保守势力的阻碍等。

2.的失败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关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们的思想对于变法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康、梁等人的思想在实践中存在局限性,以及彼时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最终以失败告终。

3.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虽然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使中国国内外的改革思潮得到了激发,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埋下了种子,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综上所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其影响深远。

通过对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和影响的探讨,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还能够拓宽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

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为今天的改革事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点。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戊戌变法的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世纪末,中国逐渐走向危机。

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经济面临巨大的危机,清王朝的统治遭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试图。

二、戊戌变法的性质和特点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政治变革,它是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

特点有以下几点:1. 以自强为主题;2. 西学东渐,学习外国制度;3. 推动民族经济和文化现代化;4. 改革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5. 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1. 推行新政,实行宪政制度;2. 改革教育制度,倡导科学知识;3. 建设新型军队,提高国防实力;4. 保护民间产权,加强税收征收;5. 消除外族特权,防止外国侵略。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 清王朝内部反对;2. 保守势力的阻挠;3. 社会冲突的加剧;4.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5. 西方列强的干涉。

五、戊戌变法的意义1. 第一次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2. 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奠定了基础;3. 以西学为基础推进改革的尝试;4. 推进民族工业和经济现代化的开端;5. 推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总之,戊戌变法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历史。

戊戌变法的知识点也极其丰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八年级历史第7 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第7 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认真学习历史。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 年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 年6 月11 日至9 月21 日
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
3.1898 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1。

戊戌变法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变法知识点一、戊戌变法前的中国社会(社会背景)社会背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具体表现在:(一)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资本输出形式包括:直接在中国开设工厂、政治性贷款、抢夺路权、矿权。

2、政治上: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课本知识和地图知道英、俄、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巨额赔款、严重财政危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三)新的社会因素: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一)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2、思想主张:振兴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商战”;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二)维新思想的传播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特点:“托古改制”2、维新思想的传播(1)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潮演变为爱国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2)利用媒体、书籍宣传: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代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自上而下)
2、公车上书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科举举人,上述光绪帝,反对同日本
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结果失败(选)
3、公车上书的标志:是维新变法的序幕。

4、公车上书失败后,梁启超创办了《万国公报》,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
会后《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纸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5、百日维新:时间:1989年6—9
支持者:光绪帝(无实权)
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注意;在政治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兴民权,开国会,立宪法的政治主张,在戊戌变法内容中,最能得到资产阶级欢迎的
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与洋务运动内容相同的是开办新式学
堂培养人才,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前身)。

6、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
7、1989年九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过程: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光仁)被害。

——
戊戌变法失败,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8、失败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性,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走不通。

9、评价(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