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7课 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件(共38张PPT)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件(共38张PPT)

翻译西书,呼吁变法
开设 “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 学堂
特点: 1、中西学术结合 2、重体育 3、重德育
“厉节、慎独、主静、养心、敦行孝悌、 崇尚任恤 ”
破旧
立新 “托古改制”
著书 立说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 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 下之治。”
——康有为
注:汉代,被征举的士子入京应试,都是用公家的马车接 送,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赴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思考:哪些条款触及了顽固派的既得利 益?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中南海瀛台
戊戌政变
行刑之地——菜市口
1898年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 动政变,囚禁光 绪帝,重新 “ 训 政 ”,继而大肆 搜捕维新派。谭 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 深秀、康广仁等 六人被杀于北京 菜市口,史称 “戊戌六君子”。
上书 皇帝
宣传变法 壮大声势
组织 学会
北京强学会旧址
发行 报刊
“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 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到僻壤穷陬, 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时务报》书影
《时务报》《国闻报》刊头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刊物之一,1896 年8月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
严 复
斯宾塞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故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早期维新宣传活动; 知道《时务报》和《天演论》;知道百日维新的 发展始末,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意义。 掌握概括和分析文字材料的技能,加强对多 种历史史料的解读能力。

教学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

,废除
。变
法失败,仅维持 天,又称

戊戌政变 1、维新措施触犯了 顽固派 和 旧官僚 的
利益,遭到 守旧势力 的强烈反对。 2、 9 月 21 日 慈禧太后 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 ,搜捕 维新派 ,废除 变法法令 。变 法失败,仅维持 103 天,又称 百日维新 。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2.维新派的软弱与妥协
3.没有发动群众
4、中国的资本主义力量不能与封 建势力想抗衡(根本原因)
1,他献身的 精神对后人 起激励的作 用;
2,维新人士 逃脱后可以 继续斗争.
后来……
• 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 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 手术。
• 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 果实,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 声中死去。
第7课 戊 戌 变 法
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 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些知识分子 逐渐觉醒,必须要改变现状才能自强。洋务运动,希望 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改良生产技术。但甲午中日 战争,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 上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
强”
广东南海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
------
变 者 天 下 之 梁公 启理 超也
康梁为推行变法做了哪些准备?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 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1897年冬,严复 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 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 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 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 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 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

8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

8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

梁 启 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 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 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 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 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 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 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 “戊戌六君子”之一。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和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一、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二、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 重任,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戊戌 变法 的背 景: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发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论战性质: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三)“百容
政治民主化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经济工业化有利于民族

第7课戊戌变法(公开课)

第7课戊戌变法(公开课)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 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 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 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 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 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 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 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军事 方面
训练和装备新式海、陆军。来自裁减旧式军队材料:光绪帝没有采纳先前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 国会”等内容,原因是大学士孙家鼐谏阻光绪帝若“开 议院,民有权则君无权矣”。光绪帝说“朕欲救中国耳, 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可碍”?康有为提醒皇帝,“而 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日本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 于国会,尚非其时也。” 原因是“民智未开”。“上然 之”。故未涉及到这一内容。
六君子人头落地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15
探究活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 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 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 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 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流言, 几被殴击。”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教育 方面
颁布的新法
改革政府机构, 任用维新人士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奖励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课件《戊戌变法》(共58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课件《戊戌变法》(共58张PPT)

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和西 学的传播。
•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 不当亡国之君。 • 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 治权。
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不 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二变法的局限性:(1)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控 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 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2)没有涉及议院、 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 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不是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3)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 束手待毙)
一、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第 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 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 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 …… 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 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 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琉球,扫 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

梁启超逃亡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宣传保皇立宪,主
梁启超
张改革,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国,参与组织和策划
(号广阶任东级18公新启73,会蒙-1又人 思92号, 想9)饮是 家字冰中 ,卓室国政如主资治,人产活,了文大京反化学图对教,书袁育主馆世和持馆凯学清长复术华。辟研大在的究学学护,国术国组学研战织研究争共究方。学院面社,特19、担别20任是年讲京对,学师中梁牡图国启、书历超受馆史潜聘与文心南北化于开 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1929年1月29月病逝于北京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 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既无强 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清帝是指谁?
光绪帝
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帝国主义试图瓜分中国和人民的起义反抗
3、总结当时的清帝为什么会月,和梁启
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任
康有为
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都是
(1858—1927)清末 康梁所策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日本,设立
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
后为保皇派首领。 回国宣传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戊戌变法为什么 会失败呢?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①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单力薄,脱离广大群众,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②客观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 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历史证明: 通过改良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4141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4141
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特别是在农村,大一点的村子里除了有个小商店之外,没有饭店,也没有地方让你住宿。即是你口袋里有钱,也照样没有饭吃,找不到地方住。但是并不是说那个年代的 人就不出门,出门还是有的,或者去亲戚朋友家,只能在家做饭,很少说出去在外面花钱吃饭的。如果去县城或省城晚上要住宿的,要大队开介绍信,才可以在国营旅社住宿。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大队 上来了上级检查工作的领导、或者不在本村小学教书的老师,他们要吃饭,只能是村子里统一安排,将这些人员分派到各家各户,这种方式叫派饭或者管饭。
箜篌城大门,箜篌浮雕……这一切的一切,这是各路神仙的手笔吗?这是古代繁华一时的箜篌城吗?不!眼前的建筑,眼前的景观,岂是各路神仙所能望其项背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啊!k7可 信吗 五月的骄阳明亮强烈,带着夏日炎炎的热浪。我站在古城文化公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一种振奋,一缕遐思,全被这里的美景所溶化了。
这里有汉高祖大战杨熊留下的残砖碎瓦,有大风过后露出地面的铜箭头,铜腰扣…… 古城,历史悠久的中牟古城村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到幽远和神秘。
相信,在中牟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久,一座中国独有的箜篌城将拔地而起。中牟这个名字也会随着箜篌城优美的音乐响彻在神州大地!
现在出门,外面住宿的有宾馆有酒店,吃的有酒楼有饭店,还有大排档甚至街边小摊,至于超市、小商店、面包店馒头包子店更是应有尽有,随自己的喜好和经济能力任意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这次论战的结果是:康有为反驳了荣禄,荣 禄气得中途退场。 • 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 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
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
国的。
(二)百日维新——高潮
1.背景: 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 2.时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 3.人物: 光绪帝让康有为筹划变法 4.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夺权、抵御外侮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思想的兴起和发展
民族危机
施政纲领
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弱小
封建势力强大
昙花一现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变者,天下之公理。” 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回答: (1)维新派为了开展变法,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与顽固派论战。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 答:谭嗣同。 (3)你认为他们无力回天的原因是什么? 答: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
光绪帝与 康有为、 梁启超在 一起
光绪皇帝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顽固派
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 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 之法是不能变的!”
变 者 , 天 下 之 公 理 梁 启也
超 。
维新派
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 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 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 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 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谭 嗣 同
林 旭
刘 光 第
杨 深 秀
杨 锐
康 广 仁
去我 留自 肝横 胆刀 两向 昆天 仑笑
三、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与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态度、方法、力量) (3)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没有为变法提供良 好的环境
2.结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性质及意义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推动中国近代化
揭露了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阴谋
促进了中华民 族的觉醒 有利于中国 资本主义的 发展 西学变革成为 时尚潮流
民主: 启蒙: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 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有利于资产阶 级参与政权
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义的发展
5.主要内容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反映资产阶级 有利于传播资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军
将《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强学会遗址
(一)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叫做“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 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1.时间: 1895年春 2.地点: 北京 3.代表: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 4.目的: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轰动了全国,最终失败。
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中国有亡国灭种 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瓜分,为了 拯救中国,爱国的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 改革运动。
序幕: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叫做“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 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7)戊戌变法等。
第7课 戊戌变法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 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学生通过对维新变法人士进步立场的理解,激发其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2.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3.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横戌(xū), 点戍(shù), 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就读 戎(róng)
戍—[shù]、 戍边
1、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 。 2.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事件有:
(1)魏国的李悝变法; (2)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齐国邹忌的改革; (4)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5)秦国的商鞅变法; (6)王安石变法;
(1)破产; (2)标志: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 一部探索史。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和疯狂 瓜分,中国人民在思索着寻找一条救亡图存乊路……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 戊戌变法
1、戊戌:wù、xū 2、记忆口诀:
一.为什么要"变"—背景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
创办刊物
二.怎么样“变”—经:公车上书 创建政体 过 思想论战 三.“变”的败因、启示 四.意义与性 质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思考:该画是在怎样的历 史背景下创作的?表明了 什么?
(1)社会背景:列强掀起瓜
(阅读教材32页——35页,完成下列问题。用时5分钟。)
一、“公车上书”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年,当 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的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反对同 议 和请求 。 3、公车上书后, 和 创办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 情况, 继续宣传 。 4、维新派组织 ,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5、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 二、“百日维新” 6、戊戌变法的时间是 , 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7、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 称它为“ ”。 8、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是 。 9、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 为首的 派,发动了 。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 逃往国外,而 甘 愿 为变法流血牺牲。 10、“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是 说的。 11、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维新派政治 团体的形成
6.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变法的开展: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
光绪皇帝梦夺权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帝
不愿做亡国之君,要变法图强。
2、光绪帝想利用维新变法之机, 夺取实权,改变傀儡地位。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光绪,名叫爱新觉罗· 载湉(tian) (公元1871—1908年),道光帝之孙,同治帝从 弟。他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妹妹的儿子)。 当年轻的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握政 权,于是就让当时只有四岁的光绪继承皇位,由她 再度进行“垂帘听政”。 直至光绪长到十九岁时,慈禧太后才只好声称 “撤帘归政”,但是她仍操纵实权不放,光绪实际 上仍是个傀儡皇帝。
事强大 民主政治需求 产阶级思想
6.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六君子被杀,变法历时103天。
变法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 握清政府全权,标志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1.时间: 1895年春 2.地点: 北京 3.代表: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 4.目的: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轰动了全国,最终失败。
6.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 (政治活动)
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 组织强学会 (成立政治组织)
答:1895年、公车上书
答:公车上书虽然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答:失败了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戊戌变法失败
• 得出结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走资本 主义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割掉封建 专制这个毒瘤。 武力推翻清政府
1、洋务运动的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3)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4、洋务运动的结局是什么?标志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