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考研】习题五 油气藏类型分析
油气藏类型、典型的相图特征和识别实例

两相区 气相区
当压力降到等于泡点压力时, 体系将出现第一批气泡,此压力 又称为该烃类体系的饱和压力, 所以泡点线又称为饱和压力线。
CCTb为 露 点 线,它是 气 相 区和两相区的分界线,该线代表 气 相 体 积 百 分 数 为 100 % , 当 压 力升高到露点压力时,体系会出 现第一批液滴。
二、多组分系统的相态特征
50
地层压力,MPa 地层温度, ℃ 饱和压力, MPa 地面原油相对密度 气油比, m3/m3 体积系数 收缩率,%
150
50.81 125 33.69 0.779 767.4 3.183 68.6
250 温度(℃)
3、凝析气藏
三、典型的油气藏相图特征
气藏温度介于临界温度与临 界凝析温度之间。气藏压力位于 包络线之外,原始状态(点1)下 烃类体系以单相气体存在,为气 藏。
选择最佳分离条件。通常规定两级分离。第一级分别实验四个分离压力,
分离温度参照原油性质和油田分离器实际温度确定;第二级分离压力和
温度均为大气条件(油罐条件)。
四、油气藏流体物性分析
现场分离过程
矿场多级脱气流程示意如图所示。 图a为二级脱气,第二级平衡压力为大气 压力,第一级平衡压力高于第二级。图b 井 流 为三级脱气,此时第三级为大气压力, 第二级、第一级压力依次提高。
I点的压力即为油藏泡点 压力或饱和压力——饱和油 藏。
L点代表一个有气顶的油 藏。由于气、液两相的重力分 离作用,原始状态下气体积聚 于油藏构造高部位,形成气顶。
二、多组分系统的相态特征
油气藏的相图
凝析气藏: A点所代表的体系为凝析气藏,
它的特点是:原始地层压力高于临 界压力,而地层温度介于临界温度 与临界凝析温度之间,A点位于等 温反凝析区的上方。
油藏开发地质类型问题研究

油藏开发地质类型问题研究油藏开发是对地下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开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质类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油藏的地质类型,会直接影响到开发的难度、工艺、成本以及开采效益。
本文就探讨一下油藏开发地质类型问题。
一、油藏地质类型油藏有多种不同的地质类型,主要包括沙岩、碳酸盐岩、页岩和砂岩等。
每种地质类型都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
1、沙岩油藏沙岩油藏主要是由石英砂岩、页岩和泥岩组成的。
在沙岩油藏中,油气主要储存在孔隙和裂缝中。
沙岩油藏多分布在陆相盆地和海岸沉积环境中。
2、碳酸盐岩油藏二、油藏开发难度不同的油藏地质类型,开发难度也会不同。
其中,碳酸盐岩油藏和页岩油藏的开发难度比较大。
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难度比较大,主要是因为碳酸盐岩的特殊性质。
碳酸盐岩的孔隙和溶洞分布不均,而且孔隙和溶洞连接性比较差,导致油气的流动性较差。
此外,碳酸盐岩油藏在地质构造和层序上复杂,开发难度也相对较大。
页岩油藏的开发难度更大一些,主要是因为页岩具有无法见孔和裂缝网络的特点,导致其渗透能力非常差,而且开采难度和成本较高。
不同的油藏地质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工艺。
沙岩油藏主要采用常规油田开发技术,包括地面注水、人工压裂、水平井等技术。
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工艺包括注水、酸压裂、气体气液替代等技术。
四、油藏开采成本和效益沙岩油藏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沙岩油气储层渗透性较好,开采难度较低。
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碳酸盐岩的孔隙和溶洞分布不均,导致采收率相对较低。
页岩油藏的开采成本较高,主要是因为开采难度大,需要采用复杂的技术手段,而且未来价格和供需关系也难以预测。
综上所述,油藏开发地质类型问题对于油田的开采效益、开发成本以及开采难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油藏的地质类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以保证油气资源的开发能够取得最优的效果。
油气藏类型

原始 气油比(m3/t)
临界 态油 气藏
临界态油气藏 近临界态油藏(高 挥发性) 轻质油藏 常规油藏
轻度重质油藏
油藏 中度重质油藏
<35
微量气
液相
液相
气液
气液
黑色
黑色
>0.87
0.9~1.0
30~100
100~4000
20
71
重度重质油藏
基本无气
液相
气液
黑色
>1.0
>400
沥青质油矿
无气无液
固相
固相
黑色
>1.0
>90
7
二、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案
分类原则: 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 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 开发工作,简便实用。 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 复合。
8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12
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 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 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之为复合圈闭。 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13
油气藏分类表
14
油气藏分类表(续表)
15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1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概述 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 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 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 遮挡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 烃类相态及流体性质。
油气藏类型解读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 厚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 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 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特点是背斜轴部往往发育地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 杂化。甚至有的在宏观上呈背斜形态,但具体到油气聚集单元往往已没有 完整的背斜圈闭,而是被断层分割成众多的半背斜或断块圈闭。例如我国 渤海湾盆地的东辛油田、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 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 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特点: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近断层一翼地层倾角较陡,远离断 层一翼平缓,轴向近于平行断层线,常沿断层呈串珠状分布,背斜高点距 离断层较近,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面平行。主 要分布在断陷盆地靠近边界断裂一侧,沿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我国 渤海湾盆地已发现相当数量的该类油气藏。
W E
0
海 拔 m
- 50 0
J
- 10 00
- 15 00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2 2
1
S
2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 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主要分布 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 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 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 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 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 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 下大上小。
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油气藏的类型第二节油气聚集单元第三节油气资源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主要内容第五章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油气藏的分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其它类型油气藏▲油气藏基本类型第一节油气藏的类型一、构造油气藏大类类亚类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牵引背斜油气藏断鼻油气藏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多断层切割的断块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断层线、等高线与岩性尖灭线共同配合形成裂缝性油气藏盐体刺穿接触油气藏泥火山刺穿接触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岩浆岩体刺穿接触油气藏1、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称背斜圈闭。
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背斜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在世界油气勘探史上一直占最重要的位置,也是石油地质学家们最早认识的一种油气藏类型。
J.D.Moody等人(1972)统计了世界上最终可采储量在7100万吨(5亿桶)以上的189个大油田,其中背斜油藏占总数的75%以上。
类挤压背斜油气藏:指在由侧压应力挤压为主的褶皱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1)挤压背斜油气藏—与挤压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主要特征:▲常见于褶皱区▲两翼地层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常伴有逆(冲)断层一般在地台区较为常见,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
基底活动使沉积盖层发生变形,形成背斜圈闭。
(2)与基底隆起(升降)有关的背斜油气藏在沉积过程中,由于基底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中的油气聚集。
主要特点:★一般表现为宽缓背斜、大隆起、长垣;★两翼地层倾角平缓,且向上更趋平缓;★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较大(与褶皱区比较);★可发育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层,但数量较少。
圈闭成因: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
坳陷内堆积的巨厚盐岩、石膏和泥岩等可塑性地层,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塑性层蠕动抬升,使上覆地层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石油地质学大题.

一、油气生成1、干酪根概念:分类:根据元素分析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可将干酪根分为三大类:Ⅰ型干酪根: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而O/C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Ⅱ型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
Ⅲ型干酪根:陆生植物形成的干酪根,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
H/C低,而O/C高,,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
2、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性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
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该阶段Ro小于0.5%。
②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
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③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
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
3、生成油气①物质基础:干酪根②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晚期生油理论认为: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来;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大地构造环境:主要有三种情况,欠补偿环境、过补偿环境和补偿环境,只有长期持续下沉伴随适当升降的补偿环境,能保证大量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高,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并排烃的优越环境。
【石油地质】习题四 油气藏类型判别

逆断层使地层在纵向上发生重复,因此构造等高线出现交错 重叠的情况。下盘断层线被上盘地层遮盖,所以在构造图上 为虚线。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下盘被覆盖部分的等高线以虚线 表示。
图11-22 被逆断层破坏的背斜构造
作业具体要求
1、阅读图4-1,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用字母C表示),圈定 各圈闭的闭合面积,计算闭合高度,并确定各圈闭的类型。
图4-2 某地层构造图
图4-3 不整合面及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
图4-4 某区S层底面构造图及T砂层等厚度图
3、阅读图4-5,完 成下列要求: (1)确定图中油藏 数目及油藏类型 (2)圈出每个油藏 的含油边界,求出 其最大含油高度 (3)圈出每个圈闭 的闭合面积,求出 闭合高度 (4)推测各断裂开 启与封闭的性质。
习题四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知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识 回 (1) 溢出点 顾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
始溢出的点
(2) 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 面构造等高线所圈出 的面积
(3) 闭合高度 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 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闭合面积的确定: 四线闭合的原则
构造等高线、断层线、岩性尖灭线、地层不整合线闭合
(2)作II’剖面 图
(纵比例尺1: 10000)
并分析断层的侧 向封闭性(储层 厚50米)。
图4-1 某储集层 顶面构造图
剖 面 图 制 作
2、阅读图4-2、图4-3、图4-4,完成下列要求: (1) 阅读图4-2、图4-3、图4-4,在平面图上圈定各圈闭
的闭合面积。 (2)绘制给定剖面线剖面图。 (3)对照平面和剖面图特点,确定各圈闭的类型。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世界第二大油田(主要含油 层为中白垩统瓦拉砂岩及布尔 干砂岩,孔隙度25%~30%, 单井平均日产油量达1350t,可 采储量90亿吨 )。
此外,在北美墨西哥湾、
原苏联恩巴地区、西非部分地
区的许多背斜油气藏,也都属
于这类。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圈闭成因: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圈闭的分布:地台区 油气藏特点:
统; 2)钻井中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 3)室内实测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测定结果相差极大; 4)单井初产量高,递减快,井间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
产井、干井交叉出现; 5)井间干扰明显。 6)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2、构造裂缝油气藏类型 根据储层岩性划分
1)圈闭核部为坚硬的块状岩石突起; 2)背斜形状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反映古突起形状 ; 3)圈闭的闭合度向上逐渐减少; 4)两翼倾角向下逐渐变陡。 如: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基底:奥陶系石灰岩或白云岩 翼部:下第三系
顶部:上第三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石盖油地构质学造—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如:江汉盆地 王场油田 走向北西,两翼近对称,隆起幅度高达800m。在剖面上,地层倾角
上缓下陡,上部仅200,下部达60—700。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中东地区科威特布尔干油田
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 2)圈闭的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3)断层较少且以张性断层为主; 4)油气藏连片、成带,形成大型 隆起或长垣; 5)圈闭形成时间早。 是聚集油气、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的地区。 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莎尔图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