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
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
见表6-1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二、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
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
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
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
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
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一.是非题1.所有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都需要TH细胞的辅助。
()2.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可激活补体。
()3.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组织损伤包括淋巴细胞和MΦ的浸润。
()4.TI抗原激发免疫应答时均需要MΦ的提呈。
()5.TI抗原能够激发体液和细胞免疫。
()6.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不需要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7.IL-2受体可表达在活化的T H 细胞膜表面。
()8.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一般都表达MHC-Ⅱ类抗原。
()9.胸腺依赖性抗原能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0.免疫耐受有高度特异性诱生过程。
()11.T H 、T S 细胞是重要的免疫应答调节细胞。
()12.T C 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13.T H 细胞和MΦ之间相互作用受MHC-I类分子限制。
()14.新生期较成人期接受抗原刺激易形成免疫耐受。
()15.天然耐受性形成无需抗原诱导。
()16.特异性免疫均具有记忆性。
()17.一种抗原有时也是耐受原。
()二.填空题1.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阳性应答根据发生机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根据效应结果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
2.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答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________,并列出体液免疫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抗原递呈过程中的辅佐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TI抗原刺激B细胞合成________类抗体。
5.再次免疫应答与初次免疫应答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TD抗原进入机体首先由________加工处理,然后转移到细胞表面,由________细胞来识别,在识别过程中受到________限制。
第六章免疫应答

Th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双识别、双信号)
【Th】
【APC】
【 信号1 】
TCR+CD3 --------------------- 外源性Ag肽+MHC-II
CD4 -------------------------------MHC-II 双识别
【 信号2 】
T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
细胞,通过效应性 T 细胞及其产生 的淋巴因子 发挥清除病原微生物等
免疫效应,称细胞免疫应答。
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APC
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产生
(1)内源性抗原 经处理后与 MHC-I结合成 抗原肽-MHC-I 分子复合物。
(2)外源性抗原 经处理后与 MHC-II结合成 抗原肽-MHCII分子复合物。
三、T细胞介导的效应
(一) CD4+T细胞的作用(Th1) 产生多种细胞因子(IL-2、IFN –γ、 TNF -β等), 介导炎症反应及细胞免 疫效应。
1. IL-2 :
●刺激 CD8+Tc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 Tc细胞; ●刺激 CD4+T细胞增殖分化,分泌IL-2、 IFN -γ和TNF -β ; ●增强NK细胞、Mф细胞杀伤活性; ●诱导 LA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和 TIL(肿瘤浸润淋巴 细胞 )的抗瘤活性;
1、感应阶段(抗原识别阶段) 1)APC对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 2)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2、反应阶段(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阶段)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
3、效应阶段:
抗体和效应T细胞与抗原结合,通过多种机 制最后清除抗原。
第六章 免疫应答

抗原刺激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一种抗原结合
(抗体的特异性)。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 Nhomakorabeanse) ---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特点: 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 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 抗体亲和力低; 维持时间短; 总抗体水平低。
(3)根据效应结果: 生理性免疫应答 --- 清除有害物(如:病原微生物及其 产物,恶变细胞等),保持内环境 稳定。 病理性免疫应答 --- 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如: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3. 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1)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应 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 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次免 疫应答。 (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过中 产生。 (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学说)
1 天然免疫 (三道防线)
2 获得性免疫(第四道防线)
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类
体液免疫是以特异性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应答反应,因抗体存在于人体的血液、淋巴 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所以叫体液 免疫
细胞免疫是以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为核心的 免疫应答反应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抗体应答
补体 + 霍乱弧菌 = 弱的抑菌效应
(霍乱弧菌 + 特异抗体) + 加入补体 = 很快 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的概念:
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 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 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 共同组成的系统。
第六章 免疫应答

反应阶段
反应阶段(reaction stage)又称增殖与分 化阶段 . 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 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 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 T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 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25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 体。一部分T、B淋巴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 变力记忆性细胞(Tm和Bm)。这个阶段有多 种细胞间的协作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加。
3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广义
↗ 屏障结构(物理、解剖、生物) ↗非特异性Ir→免疫细胞(NK、Mф 、DC、中性粒 细胞、γ δ T细胞、B1细胞) ↘免疫分子(补体、CK、溶菌酶等) ↘ 特异性Ir → 体液免疫应答(HI)—T细胞介导 ↘ 细胞免疫应答(CMI)—B细胞介导
4
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17
(l)TH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识别 TH细胞依 靠其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识别 抗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与此同时, 还 有多种细胞表面分子参与TH细胞的识别 及活化。其中CD3是参与TH细胞识别的 一个重要分子,CD3分子与TCR以非共价 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在TCR识 别抗原后,CD3分子将抗原的信息传递到 细胞内,启动细胞内的活化过程,因此 CD3是一种信息传递分子。
11
12
B 细胞可非特异性的吞饮抗原物质,也 可借助其抗原受体特异性的与抗原表位结 合,然后细胞膜将抗原和受体卷入细胞内, 抗原载体部分在B细胞内被加工处理后, 以与 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运送 到B细胞表面,外露的载体部分可供TH细 胞的TCR所识别。
13
14
体液免疫

T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
信号2 T细胞辅助
CD40
B
信号1 抗原-BCR
MHCII
Th Th
1. TCR 2. CD4 3.CD40 L
Y
细胞的协同作用
(一)APC与Th细胞相互作用 1.两个刺激信号
2.主要的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
(1)B7:B7.1和B7.2(主要表达细胞 — B细胞) 配体:CD28和CTLA-4(表达细胞:CD28 — T细胞、CTLA-4 —活化的T细胞) 主要功能:B7/CD28 — 活化T细胞; B7/CTLA-4 —抑制T细胞活化。
4.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概念与特点。
练习
1、何为免疫应答? 2、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与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效 果有何差别? 3、体液免疫应答分为哪几个阶段? 4、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有哪些?
(二)抗原刺激反应顺序分类: • 初次应答 • 再次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参与的细胞: 1、单核吞噬细胞系 抗原的摄取与提呈 2、T细胞 识别抗原,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3、B细胞 识别抗原,递呈抗原,产生抗体 抗原的分类 1、TI-Ag(非胸腺依赖抗原)
2、TD-Ag(胸腺依赖抗原)
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 一、 抗原识别阶段 (一) TI抗原的识别:
三、 免疫效应阶段
(一)、B细胞对TI-Ag和TD-Ag应答的区别 TI-1、TI-2和TD抗原体液免疫应答的区别 活化B细胞 类别转换和 亲和力成熟 TI-1抗原 B1和B2, 多克隆 无 TI-2抗原 B1, 寡克隆 少数有 TD抗原 B2 有
记忆B细胞
T细胞辅助
无
个别有
有
-
-
+
(二)、Ig类转换
( 二)对TD-Ag识别与提呈
免疫学第六章-免疫应答

提供共刺激信号而促进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自 身增强并分化为效应CTL,因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 3.2.2 Th细胞依赖性. 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 仅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而有赖于APC及CD4+T 细胞协同激活初始CD8+T细胞。如病毒抗原、肿瘤抗 原、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 性抗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MHCⅠ或 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再表达于APC表面,同时 提呈给CD4+T细胞和CD8+T细胞。若此T细胞是CD4+的 记忆T-细胞,其对共刺激信号要求阈值较低,它们与 APC作用后易被激活并产生分泌IL-2,从而辅助邻近 的CD8+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若CD4+T细胞是巳活化的 效应T细胞,其所表达的CD40L可与APC表面的CD40结 合而使APC表达B-7和4-IBBL等共刺激分子增加至足以 达到CD8+T细胞激活所需的水平,使之产生IL-2引起 自身增殖分化。
,在Ca2+存在下,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并发生多聚化, 即在靶细胞上形成管状结构,可致靶细胞外Na+、水分 子内流而改变细胞渗透压而最终引起细胞溶解。同时 这种胞膜通道也有利于颗粒酶、TNF等细胞毒介质进入 靶细胞并导致靶细胞死亡。其二是Fas/FasL途径。 Fas(CD95)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可表达于 活化的T/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 胸腺细胞等表面。FasL(CD178)是前者的配体,属肿 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T-细胞表面。激活 的CTL表面迅速表达FasL并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 通过激活细胞内的Caspase( 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 酶)系统而导致靶细胞死亡。 4.2 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某些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可 在Mφ 吞噬小体内生长并可逃避特异性抗体和CTL的攻
高中生物 第六章免疫应答.ppt

1、APC对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及表达 2、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反应阶段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产生效应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 胞
效应阶段:
抗体和效应T细胞与抗原结合, 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抗原。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1、特异性 2、放大性 3、记忆性 4、限制性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TD-Ag APC
静止TH
活化TH
静止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TI-Ag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感应阶段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二)反应阶段
1、TH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2、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二)免疫应答产生的基本过程 :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1、APC对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 2、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NEXT
外源性抗原经处 理后与MHC-II分 子结合成抗原肽 -MHC-II分子复 合物,提呈给 CD4+T细胞。
内源性抗原经处 理后与MHC-I分 子结合成抗原肽 -MHC-I分子复合 物,提呈给 CD8+T细胞
【APC】
【 信号1 】
TCR+CD3 ---------------Ag+MHC-II分子
CD4 ----------------------MHC-II分子 双识别
【 信号2 】
CD28----------------------- B7
2、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双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免疫应答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
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
见表6-1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二、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
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
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
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
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
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三)效应阶段是效应细胞产生和分泌效应分子;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CTL)和效应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对异己细胞或分子的排斥与清除作用。
在此阶段,除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外,还必须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排异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包括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和放大性。
(一)排异性免疫应答的本质就是排异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对自身成分不发生排斥反应,但对异己成分具有排斥和清除的作用。
这就是免疫应答的排异性。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是由抗原选择性刺激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特异性淋巴细胞诱发的。
机体存在含有不同抗原受体的T 、B 细胞克隆。
当某一抗原进入机体后,可诱导具有相应受体(TCR/BCR)的T 、B 细胞识别该抗原,发生免疫应答。
而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抗体和效应T 细胞)也只能与相应抗原细胞或分子特异性结合发挥排异作用。
这就是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三)记忆性已被某一抗原免疫的机体,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发挥排异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应答的记忆性(immune memory)。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是机体对抗原初次应答时产生的记忆细胞。
(四)放大性免疫应答的过程是一个逐级扩大免疫功效的过程。
T 、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形成较多的效应细胞,而效应细胞又可产生更多的效应分子,进而导致较强的排异效应,此即免疫应答的放大性。
第二节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 细胞介导。
T 细胞表面具有抗原识别受体(TCR),经相应抗原激发后可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致敏)T 细胞,后者直接或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APC)、CD4 +TH 细胞及CD8 +TC 细胞。
此外,巨噬细胞、NK 细胞等也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抗原多为TD抗原。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T细胞(TH,TC)只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表达的特定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分子的限制即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与识别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物质如细菌或细胞等。
外原性抗原进入细胞后,首先被APC 摄入胞内形成内体,内体与溶酶体融合成内体溶酶体。
在内体和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抗原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为10 ~17 个氨基酸的多肽,并与内质网合成的MHC Ⅱ类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 表面,并被提呈给CD4 +TH 细胞,供其识别。
CD4 +TH 细胞通过TCR 识别APC 表面表达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后启动活化。
(二)内原性抗原的提呈与识别内源性抗原指在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内源性抗原在胞浆内被蛋白酶体(protease)降解为8 ~10 个氨基酸的多肽,经抗原加工转运体(TAP )转移至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I 类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靶细胞表面,然后被提呈给CD8 +TC 细胞,供其识别。
TC 细胞通过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I 类分子后,启动活化。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T 细胞活化需要有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来自TCR 与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结合;第二信号来自APC 或靶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的结合。
如只有第一信号,缺乏第二信号,T 细胞不但不能活化、表现功能,而且会导致凋亡或被诱导呈无能状态(anergy)。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为CD4 +TH 细胞和CD8 +TC 细胞。
CD4 +TH 细胞通过TCR 与APC 表面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结合,经CD3 传递第一信号;APC 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B7 与CD4 +TH 细胞上的相应受体CD28 结合,经CD28 转导第二信号。
在双信号的刺激下,CD4 +TH 细胞活化并产生各种细胞因子,与此同时,APC 也可活化、释放IL-1 等细胞因子。
在活化TH 和活化APC 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下,CD4 +TH 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成效应T 细胞:Th1 细胞和Th2 细胞。
Th1 细胞产生和分泌IL-2 、INF- γ、TNF- β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而Th2 细胞通过分泌IL-4 、IL5 、IL6 、IL10 等增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CD8 +TC 细胞的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即TCR 与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的结合及CD28 与靶细胞上B7 的结合。
CD8 +TC 细胞激活后,在CD4 +TH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C 细胞。
此外,APC 表面的其它协同刺激分子如VCAM-1 、ICAM-1 和LFA-3 等,与T 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VLA-4 、LFA-1 和CD2 结合,也是构成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重要因素。
三、效应阶段参与效应阶段的细胞主要是效应Th1 细胞和效应TC 细胞,二者作用各异。
(一)效应Th1 细胞的作用效应Th1 细胞再次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释放IL-2 、GM-CSF 、IFN- γ、TNF- β等细胞因子,刺激骨髓产生新的巨噬细胞,并使局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吸引吞噬细胞粘附其表面,进而导致以淋巴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组织炎症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Th1 效应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及其作用见表6-1 (专4 版66)(二)效应TC 细胞的作用效应TC 细胞对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当效应TC 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后,可排出胞浆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穿孔素的结构与C9 有同源性,其作用与补体的膜攻击复合物类似。
在Ca 2 +存在下,它能嵌入靶细胞膜中,聚合成跨膜通道,使大量离子和水分子进入细胞,造成细胞溶解。
颗粒酶主要为丝氨酸蛋白酶,它单独不能发挥作用,只有当穿孔素在靶细胞形成孔道后,才能进入细胞,活化胞内核酸酶,裂解DNA ,导致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又称细胞凋亡(apoptosis)。
表6-1 主要淋巴因子及其作用此外,活化后的TC 还可表达或释放FasL ,与靶细胞上的受体Fas 结合后,启动致死信号,活化丝氨酸蛋白酶,亦可导致靶细胞凋亡。
效应Tc 细胞的杀伤作用特点是①特异性杀伤作用;②具有MHC 限制性;③可连续杀伤靶细胞。
第三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 B 细胞介导。
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可识别游离抗原。
B 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者分泌抗体,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APC 、CD4 + TH 细胞、B 细胞,此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补体等也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TD 抗原和TI 抗原均可诱发体液免疫应答。
TI 抗原可直接激活B 细胞,产生抗体,而TD 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依赖于TH 细胞的辅助。
一、 B 细胞对TD-Ag 的免疫应答(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为TD-Ag 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可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构成B 细胞活化第一信号;B 细胞通过非特异性胞饮或表面抗原受体的介导作用摄入抗原,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并转移至细胞表面,然后将抗原提呈给TH 细胞,供其识别。
此外,其它APC 如M Φ、DC 细胞也可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将抗原提呈给CD4 +TH 细胞。
CD4 +TH 细胞识别 B 细胞或其它APC 表达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后,启动活化。
(二) 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需要TH 细胞的辅助。
(图6-3)TH 细胞至少以两种方式辅助B 细胞即TH 细胞与 B 细胞直接接触,向 B 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及TH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增殖与抗体产生。
B 细胞通过TCR 识别抗原产生第一信号,经Ig α Ig β (CD79) 将信号转移至胞内;B 细胞表面的CD40 与活化TH 细胞表面的CD40L (CD154)结合,构成第二活化信号。
在双信号刺激下,B 细胞活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在效应Th2 细胞分泌的IL-4 、IL-5 、IL-6 、IL-10 等细胞因子作用下,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