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第八章 免疫应答
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了解:1.自然免疫:是指各种形式的免疫功能在感染时主动发挥作用,并且不随以前某种病原体而改变。
2. 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的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自身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3.免疫学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章抗原掌握:1.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原抗体或效应 T 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
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B细胞分泌抗体。
这就是载体效应。
3.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半抗原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药物(PG)等。
4.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5.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
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
6.外源性抗原:非抗原提呈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须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以与HLA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被提呈给CD4阳性T辅助细胞。
7.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异物性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8.抗原的基本分类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3、合成抗原了解:超抗原: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超抗原答的抗原物质。
多由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型领域,他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科学热点。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免 疫 应 答

TCR
内源性抗原肽 MHC I类分子
CD8+T细胞
CD8
APC BACK
反应阶段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为 效应T细胞、浆细胞及记忆细胞
效应阶段:
抗体和效应T细胞与抗原结合, 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抗原。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1、APC对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及表达 2、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产 生效应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二)反应阶段
1、TH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2、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效应阶段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
潜伏期
长(1~2周)
抗体的滴度
低
抗体的亲和力 低
抗体的维持时间 短
发挥免疫效应 多种细胞因子
外源性抗原 Th1细胞
效应性Th1
效 应 性
Tc
细
特点:
胞 杀 伤
杀伤作用 具有特异
靶
性,受
细 胞
MHC-I类
的
分子限制。
过
程
示
意
图
效应Th1介导的效应
Th1被激活后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2、MIF、LT、 IFN-γ等,局部组织产生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慢 性炎症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Ⅲ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
一、概念: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即由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
分化成效应T细胞发挥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介导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效应Th1细胞 效应Tc细胞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免疫学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免疫学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于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或其他异物的识别和应对的过程。
它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入侵病原体进行防御和消除的重要机制。
免疫应答包括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依赖于先前的暴露经历,包括机体的机械屏障(如皮肤、黏膜屏障)和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在初次暴露后产生的免疫记忆,依赖于T细胞和B细胞的参与。
免疫应答的过程包括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识别抗原,抗原通常是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糖类结构。
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免疫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如B细胞上的抗体或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来完成的。
然后,免疫系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例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来攻击和清除抗原。
这一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加入到免疫应答中,形成免疫炎症反应。
最后,免疫系统通过调节和抑制机制来限制免疫反应的持续性和规模,以避免过度的免疫损伤。
免疫应答在维持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清除病原体,还可以识别和消除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然而,当免疫应答失调时,可能会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总之,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外界病原体的识别和应对过程,它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并通过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等阶段来实现对病原体的防御。
免疫应答在维持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八章MHC讲解PPT课件

MHC的基因构成
一.小鼠H-2复合体 二.人类HLA复合体
第二节 MHC的基因构成
MHC通常代表基因,而MHC分子或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 基因编码产物。但专指某一动物时,MHC可同时代表基因 和抗原,如小鼠MHC又称为H-2,既可代表鼠的MHC,也可 指其编码分子。
第四节 HLA多态性的遗传基础
HLA是人类最丰富的多态性基因系统。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群体中不
同个体HLA基因型(表型)存在差别。在随机婚 配的群体中,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 体中可以编码多种抗原分子,因此群体中不同 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群体中 HLA表型具多样性,在人群中HLA表型可达到107 数量级。在无关人群中,HLA表现型完全相同的 可能性极小。 HLA分子的多态性由其编码基因的遗传特点所决 定。
TAP是存在于内质网上的异源性二聚体,其功能是将胞 浆中LMP加工过的抗原片段转运至内质网,并在内质网 腔中组装免疫原性多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
LMP及TAP均具多态性,在不同个体中LMP蛋白结合催化 水解蛋白的部位不同,产生的肽段及抗原决定簇亦不 同。因此,不同个体的MHCⅠ类分子对同一抗原提呈的 抗原片段可不同,从而使不同机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 应答可表现出个体差异,或产生免疫应答,或产生免 疫耐受,或有自身免疫倾向,或表现出MHC相关疾病。
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HLAⅡ类分子是由经典HLAⅡ类基因HLADR、DQ、DP位点编码的分子产物,也称 Ⅱ类抗原。
免疫学基础

主要免疫功能:1)T细胞成熟的场所;2) 产生胸腺激素。
腔上囊或类同结构(Bursa or Bursa Analogue)
腔上囊(法氏囊)位于泄殖腔上方,盲囊状。 鸟类特有。
哺乳动物的肠道淋巴结,扁桃体及骨髓有类 似功能。
其主要作用为控制体液免疫。胚胎期用睾丸 酮或可的松抑制腔上囊发育,或孵化时切除 可影响体液免疫。
B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B 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or, 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 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 氏囊中淋巴样前体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浆细胞(plasma cell)由活化的B细胞而来, 能分泌针对特异性抗原(antigen,Ag)的抗 体(antibody,Ab)。
多系异体的大分子蛋白质。Mostly heterogenous
proteins
抗原
抗原性(antigenicity)包括两个方面: 1.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的特性。 Immunogenicity: ability to stimulate the gener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ctivated special lymphocytes.
Lymph node
Spleen
Peryer’s patches 淋巴集结
Appendix阑尾
Bone marrow
Lymphatic vessel 淋巴管
第一节 免疫系统
二、免疫细胞, Immunocyte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应答精品篇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液
(一)、抗原递呈和识别阶段 • 1、APC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 • 形成抗原-MHC-II分子复合物,表达
于APC细胞表面,供CD+Th细胞识别。 • 2、Th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0.抗原(antigen):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 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11.半抗原(hapten):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效应,而不能诱导 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效价高,少活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
8.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 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 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9.FC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 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0.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J链 可以连接Ig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11.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的一种含糖肽链,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 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
4.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一类不需要T细胞辅助即可诱导B细胞产生抗 体的抗原,而且产生的抗原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 5.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如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
第八章 MHC 免疫学

LOGO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 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 机出现的频率。 单体型(haplotype) :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 的若干基因座,其等位基因的组合构成。 是将MHC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的基本单位, MHC基因型(genotype) MHC表型(phenotype)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 二、HLA 与疾病关联 已发现500余种人类疾病(多为免疫相关性疾 病)与 HLA关联(association),即携带某型 HLA的个体比不携带此型别的个体易患(或不易 患)特定疾病。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90%以上强 直性脊柱炎患者具有HLA-B27抗原。
LOGO
LOGO
LOGO
LOGO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MHC结构十分复杂,显示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多基因性: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 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传统分为三类: MHC-I 、II、Ⅲ类 新分类: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LOGO
2. HLA -Ⅰ、 II类分子的结构: HLA -Ⅰ类分子属糖蛋白 重链:也称为α 链,具多态性。 轻链:β -2微球蛋白(β 2m),无多态性 第15号染色体的非MHC基因所编码 维持Ⅰ类分子天然构型的稳定性。
LOGO
HLA - Ⅱ类分子属糖蛋白 α和β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而成 ,具多态性。
LOGO
本 章 小 结
1.掌握MHC、HLA及 MHC限制性的概念 2.掌握MHC的基因组成 3.掌握MHC分子的结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4 .熟悉HLA的医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应答类型
正常免疫应答
正应答 异常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
负应答
自身耐受
免疫缺陷 免疫耐受
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等外周免疫器官是发生免 疫应答的场所。 活跃的免疫应答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当免 疫应答逐渐减弱时,肿大的淋巴结也将恢复正 常。
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可表现为局部,也可表现 为全身性反应。
TNF
趋化细胞因子(IL-8)
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粘附分子配体, 与白细胞的粘附分子作用, 介导白细胞黏附于 感染部位的血管内皮上。 迁移至组织中的白细胞先是中性粒细胞,后是单核细胞及T细胞 黏附的白细胞穿过血管内皮 到达血管外组织
(1)快速激活Mφ ,发挥吞噬杀伤效应 活化的Mφ 又增强TH1细胞的效应 效应性CD4+T细胞 IFN-γ CD40L T细胞与巨噬细胞所提呈的特异性抗原 结合,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 自身活化(或失去活化潜能)、克隆扩增、分 化及产生效应的全过程。
抗原是启发免疫应答的始动因素。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Nonspecific Immunity)
种系发育,进化形成
生来具备,应答迅速
(二) αβ T细胞的双识别和MHC限制性 1. CD4+T细胞的双识别
[1] 第一识别 [2] 第二识别 TCR Ag肽 (APC) MHC分子
2.MHC限制性 T细胞在识别MHC沟槽中的抗原肽时, 需要认识自身MHC的同种异型表位,而 不能识别非己MHC沟槽中所结合的相同 抗原肽。
T细胞
CD4+TH1(TDTH) CD8+Tc(CTL)
TH1细胞亚群 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而发挥对抗原的杀伤效应。 Tc细胞亚群 可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因子 直接发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一)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DTH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ty) 特点:以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单核 吞噬细胞系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
2.对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1)为T细胞提供第一信号和协同刺激信号 LPS活化APC,增强B7表达,刺激T细胞; 替代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d,促进B活化。 2)影响免疫应答的性质 胞内寄生—Mφ、DC-Th1—Tc(细胞免疫) 胞外寄生-激活补体,促进B活化(体液免疫)
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 应
要
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 T细胞对抗原的识 别及应答过程:识别特点、活化信号要求、效应T 细胞的功能。 熟悉:CTL杀伤靶细胞机制;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 中的作用。 掌握: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过程;TI-Ag和 TD-Ag免疫应答的不同特点;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的区别。
第一节 概述
APC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一)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刺激
1.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APC)MHC Ⅱ类分子-Ag肽
双识别 结合 TCR
使静止的初始T细胞成为活化的T细胞 2.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 APC 上) ( T细胞上) 众多协同刺激分子 结合 相应协同受体 (如B7等) (CD28等)
一般,大量抗原初次进入时,DC为APC。
少量抗原再次进入时,B细胞为主要的APC 。
MHC-Ⅱ类分子-Ag肽(外源性) (APC ) 递呈
CD4+T细胞
MHC-Ⅰ类分子-Ag肽(内源性) (靶细胞) 递呈 CD8+T细胞 前体细胞
超抗原可直接与TCR的Vβ 片段和MHCⅡ类 分子的Ig样区结合,只是结合的部位在 二者的外侧。
作用时间 无免疫记忆,作用 时间短
固有免疫应答的识别特点
识别病原物的共同结构 受体由胚系基因编码——只区分不同 类别的M,且识别某一类M的共同结构: G-的LPS、 G+的磷壁酸、 M的低聚糖等 (哺乳动物没有相应成分)
固有免疫应答的功能
1.在感染早期迅速发挥作用,清除病 原体;
早期炎症,白细胞被募集激活,清除 感染,释放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 全身白细胞增多、发热,严重感染时休 克、弥散性凝血、死亡。
(三)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1.CD4+TH细胞(APC分泌的IL-12可使Th0分化为 Th1) TH细胞经抗原活化、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将 活化信号传入细胞核内,即可启动细胞进入分 裂周期。 G0期 G1期 表达IL-1受体、IL-2受体 等 合成IL-2等许多细胞因子 G1期 S、M期 TH1(TDTH)效应细胞 (多数) 记忆(Tm)细胞(少数)
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 ITAM)
……D/Exx YxxL/V x(7~11) YxxL/V ……
Y:酪氨酸 V:缬氨酸
L:亮氨酸 D:天冬氨酸
E:谷氨酸
T 细 胞 活 化 的 信 号 传 导
4.活化TH1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产生LT和TNF-α活化中性粒细胞, 促其杀伤病原体
组织损伤:
急性DTH反应期 早期DTH反应:活化的巨噬细胞浸润,在局 部组内清除病原菌,随着感染的清除,组织损 伤消失。 慢性DTH反应期: 在晚期慢性DTH反应中以簇状上皮样巨噬细 胞和巨细胞为主,并伴有大量纤维母细胞形成, 组织纤维化以代替原有组织(形成肉芽肿)。
3.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T细胞活化的第三信号 (有人)
在第二信号的激发下,可诱导T细胞表达 多种细胞因子(IL-1、IL-2、IL-6、IL-12) 及其受体,促使T细胞克隆扩增,成为效 应性T细胞。
(二) 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抗原作用下跨膜分子及信号转导成分的多聚化
多聚作用(multimerization): TCR/CD3、辅助受体CD4或CD8、CD45 等相互靠拢成簇(clustering)
APC: 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 粘膜上皮的DC 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结、脾脏的APC
2. 活化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多途径作用于巨噬细胞。 效应性T细胞与记忆性T细胞需穿越血 管壁到达局部组织发挥效应。
组织中的静息的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炎 症早期)、活化的CD4+T细胞(炎症后期)
效应性T细胞与记忆性T细胞形成后均 迁移出外周淋巴器官而进入血液循环,
并可从血液循环中被募集至抗原存在部
位。
2.CD8+T(Tc/CTL)细胞 (1)TH细胞依赖性的 APC一般低表达或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第一种方式:
CD4+T(TH)细胞 分泌 IL-2、IL-4、 IL-12、IFN-γ
(二)CD8+TC细胞(CTL)介导的细 胞毒作用
1. TC(CTL)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 (1)特异性结合阶段
效应性CTL 直接接触
37º C、Mg2+
靶细胞
直接接触:TCR——抗原肽-MHCⅠ类分子 众多协同刺激分子——相应受体
(2)致死性打击阶段 ①TC细胞向靶细胞释放胞浆颗粒,内 含穿孔素和颗粒酶。 穿孔素 靶细胞膜穿孔 靶细胞膜不可逆性损伤 颗粒酶 进入靶细胞 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 介导靶细胞凋亡
CD8+T细前 Tc(CTL)细胞 IL-1、IL-6、IL-7 体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分泌
IL-2等是协同刺激分子。
第二种方式:( 靶细胞低表达协同刺激分 子,需CD4+T细胞诱导高表达)
双信号刺激: TCR复合体结合抗原肽-MHC-I类复合物 (T细胞) (专职APC)
结合 CD28 B7 (T细胞) (专职APC) 活化的CD4+T细胞(被专职APC经MHC-Ⅱ 途径活化)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L-6) 刺激Mφ 或DC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2)诱生并募集Mφ
巨噬细胞的诱生:IL-3、GM-CSF(Th1分泌)促 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新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的募集: TNF-α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粘附分子配体,促进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黏附于感 染部位的血管内皮上并穿越血管壁。
3.活化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IL-2促进TH细胞、CTL增殖,放大免疫 效应 辅助B细胞,促其产生调理抗体 (IgG2a),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
粘膜上皮细胞、吞 噬细胞、NK、 NK1.1+T、B-1B、 γ δT
特异性免疫
T、B、APC
作用时相 作用特点
即刻~96h 非特异,抗原识别谱 广,无需克隆扩增分 化即可发挥免疫反应
96h后 特异,抗原识别专 一,需克隆扩增和 分化为效应细胞而 发挥效应 有免疫记忆,作用 时间长
四、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1. 抗胞内寄生性病原体感染 2. 抗肿瘤免疫 3. 免疫损伤(某些自身免疫病、药物过敏反 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4. 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和介导移植物抗宿 主反应
四、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是由多细胞、多因子参加并受到严格 调控和制约的复杂生理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共同特点:
1. 特异性 TCR和BCR表面的结构决定 2. 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3. 遵循再次应答规律
(二)分为3个阶段(为便于理解):
[1]抗原识别和递呈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的摄取、加工、递呈和T、B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的一系列过程; [2]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反应阶段) 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和 分化的阶段; [3]效应阶段 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挥免疫 效应和进行免疫调节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