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导论(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Jeremy Munday)

第一章翻译学的主要方面

小结: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翻译以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划了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是互相关联的,近年来都有发展,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 翻译实践历史悠久,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

2.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

3. James S. Holmes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88年才为人所知)被认为是翻译学的“成立宣言”

4. 翻译可以指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产品(译本)或者翻译过程(产生译本的行为)

5. 俄裔美国结构主义学家Roman Jakobson在《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提出三种翻译类型: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语际翻译(interlingual),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6. 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是最近50年的事,它被称为“翻译学translatology”多亏了James S. Holmes.

7. 对翻译的探讨,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贺拉斯和公元4世纪的圣哲罗姆(《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就开始了,后者被翻译成拉丁文时所用的手法影响了其后的圣经翻译。

8. 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60年代,语法-翻译教学法统治了中学语言学习(死记硬背外语的语法规则和结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直接法或交际法兴起,语言学习摒弃对翻译的摒弃,翻译局限于高层次大学语言课程和专业译员培训。

9. 翻译也是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10. 霍姆斯的“描述性翻译理论”探讨三个方面:翻译产品(已有译作,探讨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文本类型的翻译),翻译功能(哪些书籍何时何地被翻译,何种影响),翻译过程(挖掘译者大脑中发生的事情)

11. 翻译理论、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还是会互相影响的。

12. 20世纪70年代,对比分析衰落,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科学在德国保持强劲势头,等值观念风光不再,文本类型和文本目的的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Halliday的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看成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交际行为,盛行于澳大利亚和英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见证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多元系统学者赫尔曼斯《文学的操纵:文学翻译研究》导致了“操纵派”的诞生。这种动态的、以文化研究为导向的方法在其后的十年大行其道,而语言学方法则较为沉寂。

第二章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小结:从西塞罗至20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字对字”)还是意译(“意对意”)这一对矛盾进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著名的探讨。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一千余年来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们大多在译著序言中为自己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者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的著述。德莱顿在17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更精确地研究翻译的开始,而施莱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重则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直译与意译之分开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为数世纪以来乃至今日所有重要翻译的基石。

2. 西塞罗对直译是不屑一顾的,圣哲罗姆援引西塞罗的翻译方法为自己在《七十子希腊文本》之《旧约全书》的拉丁译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申辩。

3. 人们一般认为,圣哲罗姆最清晰地论述了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不过,在中国及阿拉伯等有着古老而丰富翻译传统的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争论。

4. 马丁.路得用中东部德语翻译的《新约》(1522)和《旧约》(1534),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对加强该方言的语言形

式,使其成为标准德语大有裨益。多亏了马丁的德语翻译,自那以后,普通德国人的语言开始变得清晰而富有强烈的表现力。

5. 忠实,在贺拉斯看来,最初的含义就是“字对字”的翻译,直到17世纪末以后,这个词才真正用以指对原作者意义的忠实。

6. 17世纪的英国在翻译理论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德纳姆、考利(Cowley)和德莱顿(Dryden)的论述深思熟虑、理据充分。考利在《品达歌集》的前言里批驳“逐字忠实地转移成法语或意大利语散文”,提议用“拟作”(imitation)来描述他的极端自由的翻译方法。

7. 约翰.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拟作(imitation),他批评本. 琼生是“逐字译”的译家,像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但他在翻译维吉尔的《伊尼德》时却改变自己主张,翻译手法介于直译和意译之间。

8. 艾蒂安.多雷在1540年的手稿《论如何出色地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提出了翻译的五条原则

9. 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是继德莱顿之后首次系统研究翻译的文章,与德莱顿以原作者为中心不同的是,泰特勒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将“好的翻译”做了界定(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感同身受)。

10. 17世纪的翻译关注焦点是“拟作”,18世纪焦点是译者为同时代读者重现原文精神的职责,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谈论的则是“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德国神学家兼翻译家F.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译者(商业文本译者、艺术文本译者),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施莱尔马赫倾向于第一条道路,即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近,使用相对于顺化(naturalizing)的“异化”(alienating)。

11. 异化与顺化的对立在韦努蒂那里就成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的对立。

12. 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的形式问题,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弗兰西斯.纽曼与马修.阿诺德有关荷马作品翻译的争论。纽曼主张强调作品的异质性,阿诺德发表文章《论荷马作品的翻译》,倡导一种透明的翻译方法,阿诺德认为学者是唯一有资格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的人。这种精英主义直到今日在英国仍然十分普遍。

第三章对等和对等效应

小结:本章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语言学引起的翻译中的重要问题。主要术语是意义和对等,这些术语雅各布森1959年已有讨论,再由奈达发扬光大,其论著系统地分析了意义并提出翻译应注重对等效应。尽管后来人们对此目标的可行性有所怀疑,奈达的伟大成就在于将翻译理论从停滞不前的“直译与意译”争论中摆脱出来,并将之带入一个新时代。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概念把接受者放在程序的中心位置,对随后的理论家,尤其是德国的理论家,影响至巨。

1. 理论学家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开始尝试较为系统地分析翻译问题。新一轮辩论的中心是某些重要的语言学问题,最瞩目的当属有关意义和雅各布森在1959年已撰文论述的“对等(equivalence)”。

2. 雅各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进一步探讨语际翻译中的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对等问题(equivalence),认为代码单位之间通常不存在完全的对等。

3. 自从40年代开始,奈达一直致力《圣经》的翻译工作,理论主要体现在《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4. 奈达认为意义可以分为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情感emotive或内涵connotative意义。决定指称意义和情感意义的技巧,包括层级结构法hierarchical structuring(上下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区分词组特性)和语义结构分析(semantic structure analysis)。

5. 奈达的三阶段翻译体系A原语-分析-X-转移到Y-重构-B接受语,在奈达看来,核心句乃是“用来构成语言复杂表层结构的基本结构成分”,核心句是讯息被转移至接受语时的层次,而且尚未经过三个转换阶段---字面转移literal transfer、最低度转移minimal transfer和书面转移literary transfer---变成表层结构。

6. 形式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动态对等追求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收到原语干扰,而原语文本场景的“异域性”亦应减至最低程度。

7. 奈达强调,如果要去的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上的对应,这是处理内容和形式冲突的总体原则。

8. 奈达所起的关键作用在于为翻译应摆脱词与词之间的严格对等指明了道路。

9. 纽马克摆脱了奈达以接受者为导向的原则,认为要取得对等效应简直就是“妄想”。

10. 纽马克提出用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注重原文语境,侧重原文)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类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侧重目的语)。

11. 两种翻译形式一旦存在冲突(如果语义翻译导致目的文本不规范或者无法确保目的语中的对等效应),那么,就得选择交际翻译。

12. 奈达倡导的翻译科学在德国的影响尤为深远,科勒的《翻译科学介绍》详尽地讨论了对等equivalence和对应correspondence。对应属于对比语言学领域,用来比较两种语言系统和异同,对等则指切合个别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配对和语境的对等项目。掌握对应,体现外语能力,而掌握对等并且能够使用对等则体现翻译能力。

第四章翻译转换模式

小结: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大量的研究,力图对原语与目的语转换中发生的语言变化(“转换”)进行详细分类。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经典分类揭示了许多翻译技巧,时至今日仍有影响。卡特福德在20世纪60年代将系统的语言学比较方法用于翻译,同样,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都是静态的语言学模式。分类边界的模糊以及转换的机械计算等问仍继续困扰着后来的研究生,比如范.勒文-兹瓦特,她的模式试图将原语-目的语之间的评估系统化,并将转化与更高层级的话语联系起来。另一种方法来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列维、波波维奇和米科对文体的翻译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1.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语言学方法已被应用于分析翻译。

2. 维奈和达贝尔内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中的分类,这一经典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卡特福德的语言学方法,包括对翻译转换这一术语的介绍;范.勒文-兹瓦特的非常详尽的模式,用于分析“微观层次”上一些细微的翻译转换的核心概念,以及评估这些转化对更为普遍的“宏观层次”的影响。

3. 维奈和达贝尔内所提出的两种普遍翻译策略是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oblique),这使话题又回到了“直译和意译”的区分。这两种策略包括七个程式,其中直接翻译占了三个:1.借词borrowing,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目的是填补目的语的语意空缺,或增加译文的地方色彩;2.仿造词语calque,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compliments of the Season---Compliments de la Saison);3.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常用。

4. 作家们通常认直译才是好的翻译,但维奈和达贝尔内认为,译者可以认定直译“不可接受”,如果它a.给出的意思不同;b.没有意义;c.结构上不成立;d.在目的语元语言经验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e.其对应的事物属于语言的不同层面

5. 间接翻译包括四个程式:4.词性转换transposition,一种词性移译为另一种词性而意思不发生改变(最常见:动词—名词,副词—动词);5.调节modulation,指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当采用直译甚至转换的方法,可以译出语法正确的话语,但它在目的语中却被看作不恰当、不地道或糟糕时,可以用调节”,在内容上,调节分为:以抽象译具体、原因-结构、部分-整体、部分-另一部分、术语的反义翻译、正说反译-反说正译、主动为被动/反之亦然、空间译时间、对间歇和界限的重新处理(包括空间和时间)、意向的改变(包括固定隐语和新造隐语);

6.等值equivalence,不同语言以不同文体或结构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尤其适用于翻译习语和谚语(译其意,而不是其形象)。此处的等值为狭义的用法,不可与同名常用理论混为一谈;

7.改编adaptation,这一方法涉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改变文化的能指(板球—环法自行车赛)

6. 上述其中主要的翻译种类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词汇、句法结构、信息)运作,他们反映了该书的主要结构。

7. 维奈和达贝尔内列出了译者从原语文本译为目的语文本可遵循的五个步骤:确定翻译单位;细读原语文本,评估各个翻译单位的描述性内容、情感内容和知识内容;重构该咨询的元语言环境;评估文体效果;译出并修改目的语文本。

8. 关于翻译,卡特福德对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语言间基于系统的宏观观念)和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特定的一对原文-译文)作了重要的区分,后由科勒作了进一步发展(参见第三章)。

9. 科特福德有两种“转换”:层次转换level shift(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用词汇表达)和范畴

转换shift of category,分为四种:a.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语法结构转换(I like jazz—me gusta el jazz);b.词类转换class shifts,从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a medical student—un edudiante en medecine);c.单位转换(unit shifts)或级阶转换(rank shifts),这里的级阶指分为层次的语言单位,如句子、从句、词和词素;d.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这一类转换发生在原语和目的语都大致属于相同的语系,但是“翻译牵涉到目的语系统中不对应术语的选择”(advice—des conseils复数)

10. 值得一提的是卡特福德的论断:翻译等值依存于交际特点如功能、关联、情景和文化,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的形式标准。

11. 其他有关翻译转换的著作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些著作介绍了文学翻译,即文本的“表达功能”或文体。列维的《翻译作为一个决定过程》(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process),将译者语言选择中“逐渐的语义转换”与博弈论(game theory)联系起来,因此,列维将真实的翻译工作看得“非常实际”。极小极大策略(minimax strategy)。在《翻译的性质: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中,米克集中讨论了“表达转换”,坚信,保留原语文本的表达特色或文体是译者的主要目标,也许是唯一的目标。

12. 范.勒文-兹瓦特提出比较模式the comparative model,包括原语文本和目的文本的详尽比较和对所有微观层次转换的分类,方法如下:首先将选择好的段落分为可理解的语篇单位,并称之为译素transemes,其次界定核心译素architranseme,即“原语译素中不变的核心意义”,可用作语际比较或“中间对照物tertium comparationis”,最后比较每一不同的译素和核心译素,并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倘若两个译素和核心译素具有同义关系,转换则绝不会发生,没有同义关系则表明翻译中有转换,转换有三类,调节modulation(一个译素和核心译素吻合,其他在语义上有差异)、更改modification(两种译素表现出语义/文体/句法/语用上的分离)和更换mutation(目的语文本增添、删减某些意义上的根本改变)。

13. 范.勒文-兹瓦特提出描述模式descriptive model,竭力将“话语层面”(小说世界的语言表达)、“故事层面”(文本的叙事,包括叙述视角)与三种语言的“元功能”(人际、概念、语篇)融合在一起。范.勒文-兹瓦特的模式比以语言为主的分析模式更进了一步,而以语言比较为主则是维奈和达贝尔内以及卡特福德的著作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功能翻译理论

小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兴起的功能派和交际派翻译理论,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态的语言现象,开始将其看作跨文化交际行为。赖斯的开创之功,在于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文体和翻译策略联系了起来。她的方法后来与维米尔影响巨大的目的论相结合,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目的论是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的一部分。霍尔兹-曼塔利把专业的商业翻译放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察,使用了商业和管理方面的术语。翻译被看作是一个交际性的交易行为,牵扯到发起人、委托人、制造者、译文以及原文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在这一模式中,原文遭“罢黜dethroning”了,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达到翻译委托书中规定的译文所处情境的功能目标。诺德的模式是为训练译员而设计的,保留了功能语境,但其中的原文文本分析模式却更加详细。

1. 卡特琳娜.赖斯在上世界70年代的研究仍然是以对等equivalence这个概念为基础的,关注的并非单词和句子层面的交际和对等,而是文本层面的交际和对等。她借用布勒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这三种功能与其相对应的语言维度、文本类型或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

2. 赖斯将每一种文本类型的特点归纳如下:单纯事实的交流,信息、知识、观点等,此类文本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创造性行文,作者使用了语言的美学特点,此类文本被称为表情性文本expressive text;引起行为反应,呼吁或说服文本读者/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赖斯称之为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

3. 赖斯还罗列了一些言内和言外的指导标准instruktionen,来评估译文的充分性:言内标准intralinguistic criteria 语义、词汇、语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言外标准extralinguistic criteria情景、主题、时间、地点、接受者、发出者以及情感暗示。

4. 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

5. 语际翻译被描述为“从原语文本出发的一种翻译行为”、一个交际的过程,牵涉到一系列的角色和参与者:发起

者、中介、原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使用者、目的语文本接受者。

6. 翻译行为十分注重为接受者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这就意味着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文体应该取决于形式和文体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否“功能上合适”functionally suitable,而不单是复制源文本的各种特征,而什么是“功能上合适”,应该由译者定夺。

7. Skopos在20世纪70年代由维米尔引入翻译理论,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目的论理论中的基本“规则”(rules):1.译文translatum 由其目的决定;2.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信息,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3.译文传达的信息,不可以清晰地译回原文(不可回译性显示,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并非一定要等于原文化的功能);4.译文必须内部连贯;5.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6.上述五条规则按等级排列,目的规则统摄其他规则。

8. 规则4和5涉及通用目的“规则”,即如何评判翻译行为和信息传递成功与否:与文内连贯相关的连贯规则coherence rule(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合处境和知识水平),跟原文的文本间连贯则与忠实规则fidelity rule(译文和原文有连贯性,或者三方面的忠实:译者接受的原文的信息、译者对这一信息的阐释、为译文接受者编码的信息)相连。

9. 对原文地位的贬低(维米尔Vermeer称为罢黜dethroning)在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中都是常识。

10. 目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

11. 译文的性质“主要由其目的或委托书决定”,而“充分性”超越等值,成为评判翻译行为的标准。在赖斯和维米尔的书中,充分性描述的是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翻译目的而形成的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12. 诺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翻译产品(及过程),即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ry translation。前者充当原文化作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交流的文献,有文学翻译、逐字翻译、直译和异域情调翻译(原语特有词汇得到保留);对于后者,译文接受者阅读译文时,感觉该译文似乎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原文一样。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可能是相同的,比如电脑手册或者软件使用指南。

13. 诺德的《翻译中的文本分析》一书的主要目标,在于为翻译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于所有文本类型的翻译情境的原文分析模式。该模式以功能概念为基础,使得学生可以理解原文特色的功能,并选择适合于预期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第六章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方法

小结:本章所描述的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方法,乃是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把选词的细微层次与篇章的交际传意功能语言学模式,把选词的细微层次与篇章的交际传意功能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豪斯的语域分析模式乃是为比较原文和译文在情势变数、语类、功能和语言而设,且要辨认出所采用“隐性翻译”或“显性翻译”的两个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的“谬误”。这种分析方法颇为混淆,而且偏重“科学”术语;不过,它却可让译者有系统地发现翻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贝克以及哈蒂姆和梅森的著作均为翻译和翻译分析带来一系列源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概念。贝克的分析对集中于篇章的主位结构和词语衔接结构方面尤为有效。哈蒂姆和梅森,同样在韩礼德的模式中钻研,但他们超越豪斯的语域分析,并开始顾及翻译时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谈判和传意方式。

1. 90年代,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在翻译研究方面异军突起。

2. 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乃建基于他所命名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将之应用到语言作为语言交际功能的研究上。

3. 语类genre(如商业书函)乃受制于社会文化环境,并且支配着系统框架内的其他元素,第一元素:语域register,包括三个可变元素:场界field(写些什么),语旨tenor(谁向谁传意),语式mode(传意的形式)。

4. 语域的每一个变数与意思的子线相连,这些子线汇聚成整篇篇章的语篇语义(discourse semantics),也就是篇章的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和篇章功能textual三种元功能metafunctions,它们借着词汇语法,即选词和造句所建构或者体现出来的。篇章的场界与观念意义互为关联,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得到体现;篇章

的语篇与人际的意义互为关联,通过情态modality样式予以体现;篇章的语式和篇章意义联系在一起,透过主位thematic和信息结构以及衔接cohesion予以体现。

5. 贝克的《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把系统分析方法应用到主位结构和衔接上,并且结合到语用层次。

第七章系统论

小结: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换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进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译文学的整体地位。图里注重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寻找方法论,他所提出的译文导向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对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比较和对译文文化框架的思考,目的是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构”翻译过程中的规范。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去发现可能的翻译法则,而这些法则或许能为将来的译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的具体方式仍有待确定;与之相关的操控学派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引领了理论模式与个案研究之间的互动,其中包括兰伯特和范.戈普为描述翻译作品而提出的系统性“方案”。切斯特曼对规范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1. 我们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看到,语言学首先通过采纳目的理论skopos,然后通过吸收语域及语篇分析,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静态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将语言与其社会文化功能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另一个静态规范性模式相对立的理论发展,就是多元系统论,该理论把翻译文学看作是在目的文化内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一个子系统。

2. 多元系统论由以色列学者伊塔玛.伊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借鉴了俄国20世纪20年代从事文学编史工作的形式主义者的观点。伊万-佐哈尔强调翻译文学是作为一个系统运作的,它表现在:1.目的语是如何选择要翻译的作品;2. 翻译规范、行为策略都是如何受其他相关系统的影响。

3. 伊万-佐哈尔以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个涵盖性的概念来强调所有系统之间的关系,多元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多种类、多层次的系统集合体(或系统)。在该集合体中,各系统相互作用,造成多元系统内整体上不停发生的动态演变过程。

4. 动态演变过程dynamic process of evolution对多元系统至关重要,因为这表明创新与保守系统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动和竞争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变动,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地位不稳定,可能占据主要地位也可能位于次要地位,如果是主要地位,“它就能积极参与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翻译文学就很可能富有革命精神,并与文学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紧密相连。

5. 如果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那么它就代表了多元系统中的一个边缘系统。

6. 伊万-佐哈尔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

7. 图里为系统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提出了下面这个三段式方法论:a.将文本置于目标文化系统内,分析它的意义或可接受性;b.比较原文与译文的转换,确认原文与译文片段“耦合对子”coupled pairs的关系,尝试对潜在的翻译概念进行概括和总结;c.为今后翻译的策略提供启示。

8. 图里对规范norms的定义:将某一社区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如对正确与错误,适当的与不适当的看法---转换为适当的且适用于特定情形的行为指南。

9. 图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基本的起始规范initial norm是指译者的总体选择,可以是遵循原文,译文就会是充分的;也可以是遵循译文,译文将会是可接受的。转换---无论是强制的还是非强制的---都是不可避免的,都受规范制约,是“翻译的真正的普遍原则”。

10. 图里把其他较低层次上的规范称作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预备规范设计翻译政策translation policy(特定语言、文化里决定翻译文本选择的因素)和翻译的直接性directness of translating(是否存在中介语言)。

11. 描述性翻译研究旨在重建翻译过程中的规范。然而,图里强调规范是一个“分等级的概念graded notion”,因为“不可能企望一个译者的行为是完全有系统的”。

12. 图里希望通过描述性研究揭示翻译的规范,累积起来,能够形成翻译的可能性“法则laws”,并由此形成“翻

译的普遍法则”,下面是一些初步的法则:a.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法则:翻译时对原文格式的破坏,以及选择那些在目的语中更为普遍的语言选项;b. 干涉interference法则,将原文对译文的干涉看作是“一种默认default”。

13. 图里对翻译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a.放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以及文学或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b.将目标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倾向应用到所有译文中;c.动摇了原始信息固定不变这一概念;d.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网中进行聚合。

14. 切斯特曼提出了另一套规范,包括了图里的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a.译品规范或期待规范product or expectancy norms,是基于翻译作品的读者对该翻译作品的期待而确立的;b.过程规范或专业规范process or professional norms,对翻译过程本身进行调整,它从属于期待规范,切斯特曼提出了三种类型的专业规范:1.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norm,这是一种道德规范ethical;2.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这是一种社会social规范;3.关系规范relation norm,这是一种语言linguistic规范,关注的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认为适当的关系应该由译者“根据文本类型,委托人的愿望,原作者的本意,以及潜在的读者的可能需要”来判断。

第八章文化研究的多样性

小结:本章集中讨论了翻译研究中的种种文化研究问题。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被搁置于一边,讨论的重点是作为文化转移的翻译,以及翻译与文化研究中日益成长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本章所探讨的内容有:8.1:作为重写的翻译,由勒菲弗尔所创立,源于系统理论,重写的翻译是研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而这种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存在于赞助行为之中,存在于与文学翻译息息相关的文学和文学系统的诗学之中;8.2:翻译和性别,讨论了西蒙所描述的加拿大女性主义的翻译计划,并使女性意识在翻译中得以认识;8.3:翻译与后殖民主义,列举了斯皮瓦克、尼南贾纳和克罗宁的例子,从中比较了文本与译者之间的种种“错位”,而此种译者是在欧洲强权的前殖民地工作的或是用他们的语言工作的。尼南贾纳尤其强调翻译介绍殖民地人民活动中的各种权力关系,批评翻译研究中存在着西方哲学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最后,由德.坎坡斯和维埃拉所例证的巴西食人主义,则运用了吞噬殖民者的比喻来激发巴西本土传统。

1.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超越对前面第三至六章所讨论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不屑一顾,认为只是从词语走向篇章而已他们超越语言的层面,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及“语境、历史和传统作用下的更大一些的问题”作为文本的翻译就走向了作为文化和政治的翻译,这被斯内尔-霍恩比在一篇论文里说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2. 勒菲弗尔尤其注重考虑“十分具体的因素”,因为这些具体的因素系统地支配着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或拒绝,如权力、意识形态、机构组织以及操纵之类的问题,处于这种权力位置上的人,正是勒菲弗尔所说的重写文学、操纵大众消费的人,重写的动机可疑是意识形态性(顺从或反叛主流形态意识),也可以是诗学性的(顺应或反叛主流诗学)。

3. 翻译是一种最为显著而易辨别的重写,它也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因为翻译能够实际反映出一个作者的形象,反映出能够超越原语文化界限的那些作品的形象。

4. 在这种文学系统中,翻译的功用是由三种主要因素决定的:A.文学系统内的专业人员(批评家、评论家、教师、翻译家自己);B.文学系统外的赞助者(能够促进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有影响力的人/机构,赞助者三大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经济因素、地位因素);C.处于主流地位的诗学(文学方法、文学的作用的概念),文学方法包括整个文学体裁、符号、主题;文学的作用的概念,这是文学与它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关系。

5. 翻译当中对文化研究的兴趣,不可避免地已将翻译研究从纯粹的语言学分析模式中分开,并把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西蒙从一种性别研究的角度来看待翻译。

6.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翻译的地位和女人的地位之间是相似而平行的,翻译常常被认为是原文的衍生而显得底下,而女人则长期以来或受压迫于社会底层,或遭贬损于文学之中。这就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它试图“识别和批判那些将女人和翻译都放逐于社会和文学底层的纷乱的概念”。

7. 西蒙把性别和后殖民主义的种种问题摆在一起讨论,这就是斯皮瓦克做的。西蒙还强调,斯皮瓦克关注“第三世界”文学被翻译成英语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后果。斯皮瓦克也对西方女性主义者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反对她们希

望把欧洲以外的女性写作都译成强权者的语言---英语,他认为这样的翻译常常表现为一种“带翻译腔的语体translationese”。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交点,就是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的问题。尼南贾纳所关注的焦点是,英译的作品是如何被殖民主义强权者利用,以构建一种经重写的“东方”形象,并以之代表真实truth。翻译作为一种实践,造就了或在其中体现了殖民主义操纵之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8. 尼南贾纳呼吁译者采用介入式interventionist的方法,避免使用冲淡本土暗喻形式的明喻。

9. 食人主义:不是否定外来的影响或滋养,而是通过增加从本地获得的摄取来加以吸收和转化。强盛的巴西翻译研究界就用食人主义这个比喻来代表殖民化的历程:殖民者连同他们的语言被吞噬了,而其生命力却使吞噬者增强了自身的精力和体魄,不过,是以一种对本土人有益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纯洁化的、体魄增强了的新形势出现的。

10. 克罗宁不同意尼南贾纳和其他医学作家关于翻译与后殖民化的观点,因为他们只是简单地反对欧洲和新世界或欧洲和殖民地,而且他们忽视欧洲本身内部的殖民主义。克罗宁本人特别强调翻译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爱尔兰语与英语在语言和政治方面的斗争。

第九章翻译异质性:翻译的隐(显)性

小结:本章集中探讨了翻译策略及文学译者的地位问题,关键术语是韦努蒂的“隐形”。这一术语是指在英美文化中,出版策略和对消除了异质性痕迹的流畅译文的偏爱,使异质性隐形。韦努蒂讨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他赞成“异化”这种策略,即要抵制在出版商和评论者中占主要地位的“带有暴力性的民族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韦努蒂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贝尔曼也认为,需要一种允许读者在目标文化中体验异质性的翻译策略。我们还讨论了翻译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常常用模糊的术语描述自己工作的译者、在全世界推动市场力量同时又被市场力量驱动的出版商、代表了一种对译文反应的评论者。

1.隐形invisibility是韦奴蒂使用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况和活动,隐形的形成原因:

A.译者本身倾向于译成“流畅”的英语,译出一篇地道而“可读”的译文,因此造成一种“透明的幻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B.目的语文化阅读翻译文本的典型方式:翻译文本---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还是非小说,读起来流畅,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上的独特之处,从而显得透明,看上去反映了外国作者的人格和意图或是外语文本的实质意义---也就是说,译文看上去根本不是译文,而是“原作”。只有这样,多数出版商、评论者和读者才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2. 自德莱顿之后,英语文化中的做法是隐藏翻译行为,使得“翻译很少被视作文学学术的一种形式”,甚至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3. 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追溯到施莱尔马赫及其1813年发表的《论翻译的方法》。韦努蒂认为归化主导了英美的翻译文化,韦努蒂对归化现象感到痛心。种族中心主义思想要求把译文的异质性成分减到最少,韦努蒂将之与施莱尔马赫所描述的“尽量让读者安居不动,使作者靠近读者。”的方法相提并论。

4. 另一方面,异化是施莱尔马赫喜欢的方法,尽量让作者安居不动,使读者靠近作者。异化策略也被韦努蒂成为抵抗resistancy,是一种不流畅或疏远的翻译风格,意在通过突显原文的异质性身份,并保护其不受译入文化的支配,显示译者的存在。

5. 韦努蒂在后来的一本书《翻译的丑闻》(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中,继续坚持应采用异化策略(他也将其成为少数化minoritizing)。

6. 尽管韦努蒂大力提倡异化翻译,他也知道这个策略的一些矛盾之处,即这是一个主观而且相对的术语,仍然涉及一定的归化,因为原文进入目的语文化后,要依赖目的语文化中的主导价值,才能显现译文对原文的异化。

7. 韦努蒂为异化的译文辩护:这些译文“和归化译文一样,对外语文本的解释同样是有偏爱的,但这些译文倾向把这种偏爱展示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

8.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的意大利语译本的绪言中,把归化和异化看作是“探索性概念……旨在促进思考与研究”,而不是对立的二元:“两种策略有一种非本质的可变性,因此只有在产生译文及译文发挥影响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对其加以定义。”

9. 贝尔曼说,翻译行动恰当的伦理目标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异质性。这种观点似乎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产生了影响。不过,贝尔曼认为,译文中通常有一个“文本变形系统”,阻止异质性通过。他把对变形形式的分析称作“否定分析negative analytic”。

10. 贝尔曼主要关注的小说翻译:小说翻译的主要问题是尊重其无形的复逻辑shapeless polylogic,并避免武断的同质化,指出小说具有语言多样性和创造性,以及翻译减少变化的倾向。他指出了12种变形倾向deforming tendencies:1.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理性化的抽象性、用名词翻译动词、以及概括的倾向);2.澄清clarification/明晰化explicitation;3.扩展expansion(译文长于原文);4.高贵化ennoblement;5.质的弱化qualitative impoverishment;6.量的弱化quantitative impoverishment;7.节奏的破坏destruction of rhythms;8.内在意指网络的破坏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9.语言结构的破坏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10.方言网络的破坏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r their exoticization;11.短语及习语的破坏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语言叠加的抹杀effacement of the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翻译消除原文中共存的不同语言的倾向,贝尔曼将此视为小说翻译中的“中心问题”。

11. 与否定分析的共相universals相抗衡的,是贝尔曼所说的肯定分析positive analytic,他将它称作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第二章讨论的直译手法不同。

12. 韦努蒂的“行动号召”要求译者采取“显性”和“异化”的策略,可能是为了回应一些当代译者,他们常用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的那些古老而模糊的翻译术语为自己辩护。

13. 布朗采用了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的一些观点,包括分析作品怎样符合、挑战读者的美学“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怎样使这种“期待视野”落空。

14. 在韦努蒂看来,这种高度关注流畅度、却很少讨论译文的现象,是译者的作用被贬斥、直至“隐形”的最明显的标志。

15. 克里斯特的文章是少数深入讨论与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之一,另一篇这样的文章于1990年面世,有卡罗尔.梅尔撰写,她从整体上对分析拉美文学评论,而且分析得更深入,指出北美的批评者减少了译文的异质性,她认为翻译批评大体来说还“不成熟”。

第十章翻译的哲学理论

小结:本章考察了一批理论家,他们的作品都带有哲学的性质。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吸收了德国阐释学的传统,并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划时代意义的描述,为此当年还引起非专业人士对翻译的注意。他的“阐释步骤”考察了对意义的阐释问题;庞德的翻译和批评强调了语言在翻译中赋予文本以能量的方式;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则集中以诗意的方式讨论了如何通过“直”译来释放“纯”语言;最后德里达“解构”了翻译中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其中就包括原语与目的语的对立,以及语言符号的稳定性等。这些均唤起了人们对语言学翻译理论基本原则的质疑,同时又为翻译研究中新秩序的建立带出了新的问题。

1. 本书至此已分别从文学、语言和文化等方面考察了翻译的理论问题,本章将视角转到翻译的现代哲学方法方面,以考察它们是如何探究翻译(通常是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

2. 阐释派运动的源头可追溯到德国浪漫主义者如施莱尔马赫和20世纪的海德格尔。其中斯坦纳的巨著《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对翻译的阐释学发展作出了尤为重要的贡献,在该书中斯坦纳将阐释学方法hermeneutic approach 界定如下:考察如何理解一篇口头或书面言语,并试图以一种普遍的意义模式来审查这一过程。

3. 斯坦纳对翻译的阐释学描述,或称“就意义的探究和对意义挪用性的转换”,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翻译并非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严谨的艺术”,“极其精确但缺乏系统”。阐释步骤hermeneutic motion构成了斯坦纳描述的核心,共有四个部分组成:1. 起始阶段的信任initiative trust:译者的首项行动便是“一项信念的投入”,这一信念和信任就在于认为原文中的某些东西是可以理解的,斯坦纳将此视作人类以象征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的集中体现;2.攻占aggression/插入penetration:这是一项兼具“进攻性、强索性与侵略性”的行径,根据“圣哲罗姆”的描述,译者将原文俘虏过来,然后满载而归;“插入”,曾经遭到女性主义者猛烈抨击,他们主要职责它的暴力色彩和男性中心的性意向;3.吸纳incorporation/具体化embodiment:原文意义,经译者在第二步提取后,随即被带入目的

语,这种语言早已充满它自己的词汇和意义,接着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同化。彻底归化有两种---一是目的文本在目的语经典中完全取得地位,或是永远保持陌生和边缘的地位;4.补偿compensation/复员restitution:补偿,或者实施互惠互让enactment of reciprocity,此乃“翻译行当和翻译品行的头等要事”。译者既是阐释者,又是读者,当他怀着特定的目的来理解文本时,便破坏了各种力量的均衡。只有当他试图恢复这种能量的平衡时,才算是忠实于他的文本,才能使他作出负责的反应。

4. 庞德一直很活跃,尽管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他总是勇于实验,不断地审视语言的表达特质,以求通过简练的语言、节奏、声音和形式而非意义的手段来凸显语言的能量。

5. 本雅明1923年撰写了德语论文《译者的任务》,又佐恩译成英文,题目为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成为讨论文学翻译的经典哲学文献。

6. 本雅明论文的核心思想是译文的存在并非旨在向读者提供一种对“意义”的理解,或传递原作的信息内容。翻译独立存在,不过又与原作保持联系。翻译出于译作,源于译作“后期的生命afterlife”,同时又让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continued life”。

7. 解构主义拒绝承认词语中固有的先决意义,相反,它从方方面面来凸显或“解构”,以展示文本是如何消解自身的假设,并彰显其内在的矛盾面。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第十一章跨学科的翻译学

小结:学术界长期以来都倾向于视翻译为一项文字生成活动,不愿接受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许多翻译研究继续寄身于许多其他科学,斯内尔-霍恩比的“整合”方法旨在克服文学和语言学在翻译分析中的分歧,指出了翻译学正在发展的方向。自此,翻译学的跨学科特征受到了重视,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几部设计多个学科领域的文集的出版,以及近来出现的一些个人的研究。这些新型的研究,如哈维的研究就由众多其他科学发轫,正在创造一些适合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这种真正的跨学科方法可让翻译学在大学里取得主导地位,但由于文化和语言学研究方法相互排斥,也还存在着分裂的倾向。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中新型科技的发展,极有可能对今后的研究类型和形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现今新兴科技在翻译上的应用,还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

1. 威拉德.麦卡蒂发表了题为《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人文电脑科技humanities computing as interdiscipline》一文,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跨学科研究在学术领域的作用:当今世界虽然存有标准的规则,然而各学科彼此界限分明。要理解、资助或管理一个真正的跨学科,实非易事。事实上,跨学科只能在现存学科领域的缝隙中生存,并须应付一些、许多甚至所有的学科领域。在这个世界上,跨学科的存在是个谜,而这个谜则挑战我们重新审视知识结构和分类。

2. 斯内尔-霍恩比身兼教授和翻译家,她在专著《翻译学: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中回顾了众多的语言学及文学的概念,并尝试把它们全部归到一个包罗万有的“综合法”之下,她借用了原型prototype 这个概念对各种文本进行了分类。

3. 斯内尔-霍恩比试图将翻译的诸多领域结合到一起,消除施莱尔马赫1813年描述的商业翻译与艺术翻译之间的隔膜。

4. 斯内尔-霍恩比呼吁翻译学建立自己特有的“模式和惯例”,聚焦文本、环境和文化语境中的“关系网”,而不是像传统的语言学方法关注单个单词。

5. 翻译学辖下的各个研究领域相互竞争,旨在取得主导地位。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恐怕就是语言学学者与文化理论学者的分裂。

常用金融英语词汇的翻译知识讲解

常用金融英语词汇的 翻译

常用金融英语词汇的翻译 acquiring company 收购公司 bad loan 呆帐 chart of cash flow 现金流量表 clearly-established ownership 产权清晰 debt to equity 债转股 diversity of equities 股权多元化 economy of scale 规模经济 emerging economies 新兴经济 exchange-rate regime 汇率机制 fund and financing 筹资融资 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全球金融体系 global integration, globality 全球一体化,全球化 go public 上市 growth spurt (经济的)急剧增长 have one's "two commas" 百万富翁 hedge against 套期保值 housing mortgage 住房按揭 holdings 控股,所持股份 holding company 控股公司 initial offerings 原始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募 innovative business 创新企业 intellectual capital 智力资本 inter-bank lending 拆借 internet customer 网上客户 investment payoff period 投资回收期 joint-stock 参股 mall rat 爱逛商店的年轻人 means of production 生产要素 (the)medical cost social pool for major diseases 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并购

英语词汇学 术语解释

.' Lexicology the is into linguistics, inquiring a branch of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words. Morphology different their and the : study of morpheme forms. Semantics the study of word meaning. :Etymology: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words, and of their history and changes in their meaning. Stylistics : the study of the variation in language which is dependent o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language is used and also on the effect the writer or speaker wishes to create on the reader or hearer Lexicography : the compiling of dictionaries. Synchronic study one or words at a : the study of word particular point in time. Diachronic study studies which to : an approach lexicology how a word (or words) changes over a period of time.

管理学概论作业答案

《管理学概论》作业 1,1) 管理内涵: 管理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科学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2)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工作: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 组织工作:为了有效地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领导工作: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达成目标的过程。控制工作: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2,1)管理具有二重性。这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营效果的管理活动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和技术进步的比例、协调、配合、效率的要求,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社会属性,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也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制度的规定性,体现所有者和执政党的意志。 2)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与事情的观察而对事物本质作出判定,并通过联系不断的观察来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而管理知识来自本世纪以来,在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管理也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方面。同其他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采取适宜措施,以获得预期效果。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3,完成具体任务的人。操作者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业务的人,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组织所分派的具体的操作性事务。 4,任务环境: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等。 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 5,1)组织文化:指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之中的共同理解。 2)组织文化的特点:a客观性,b个异性,c民族性,d稳定性。 3)组织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主要是它建立了在这个组织中管理者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规范。 对计划工作的影响:确立什么样的目标,计划可以包含的风险程度,决策的重点是长期还是短期的。 对组织工作的影响:可授权给下级管理者的程度,设计工作时对员工自由度的考虑,规范化程度的大小。 对领导工作的影响:运用什么激励技术,采用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是否要消除一切不一致。对控制工作的影响:采用何种控制方式,业绩评估时注意什么标准,超过预算时应有怎样的反应。 4)组织文化可能在某特定时间或是某些特定状态是适合的。但随时间与显示条件的改变(国家的竞争,政府管制的改变,快速的经济变迁,创新的科技),这时组织文化是需要适时的做些调整。以下因素回对管理组织文化产生影响:a引人注目的危机,b领导者的转换,c组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Datasheet中常用英语词汇翻译

Datasheet中常用英语词汇翻译 序号英文术语中文术语 1 backplane 背板 2 Band gap voltage reference 带隙电压参考 3 benchtop supply 工作台电源 4 Block Diagram 方块图 5 Bode Plot 波特图 6 Bootstrap 自举 7 Bottom FET Bottom FET 8 bucket capcitor 桶形电容 9 chassis 机架 10 Combi-sense Combi-sense 11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恒流源 12 Core Sataration 铁芯饱和 13 crossover frequency 交*频率 14 current ripple 纹波电流 15 Cycle by Cycle 逐周期 16 cycle skipping 周期跳步 17 Dead Time 死区时间 18 DIE Temperature 核心温度 19 Disable 非使能,无效,禁用,关断 20 dominant pole 主极点 21 Enable 使能,有效,启用 22 ESD Rating ESD额定值

23 Evaluation Board 评估板 24 Exceeding the specifications below may result in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device, or device malfunction. Operation outside of the parameters specified in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section is not implied. 超过下面的规格使用可能引起永久的设备损害或设备故障。建议不要工作在电特性表规定的参数范围以外。 25 Failling edge 下降沿 26 figure of merit 品质因数 27 float charge voltage 浮充电压 28 flyback power stage 反驰式功率级 29 forward voltage drop 前向压降 30 free-running 自由运行 31 Freewheel diode 续流二极管 32 Full load 满负载 33 gate drive 栅极驱动 34 gate drive stage 栅极驱动级 35 gerber plot Gerber 图 36 ground plane 接地层 37 Henry 电感单位:亨利 38 Human Body Model 人体模式 39 Hysteresis 滞回 40 inrush current 涌入电流 41 Inverting 反相 42 jittery 抖动 43 Junction 结点 44 Kelvin connection 开尔文连接

自考英语词汇学翻译精华整理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English Lexicology(英语词汇学) 1.English lexicology aims at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of English words and word equivalents, their semantic structures, relatio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mation and usages.英语词汇学旨在调查和研究英语单词和单词的等价物的形态结构,其语义结构、关系、历史发展、形成和用法。 2.English Lexicology is correlated with such linguistic disciplines as morphology(形态学), semantics(语义学), etymology(词源学),stylistics(文体论)and lexicography(词典学) Chapter 1--Basic concepts of words and vocabulary 1.Word(词的定义): A word is a minimal free form of a language that has a given sound and meaning and syntactic function. (1)a minimal free form of a language (2)a sound unity (3)a unit of meaning (4)a form that can function alone in a sentence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自由形式,拥有固定的声音和意义以及句法作用。 2.Sound and meaning(声音与意义): almost arbitrary, “no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nd which stands for a thing or an idea and the actual thing and idea itself”词语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世界上其他的事物。每种世界文化已经赞成一定的读音将代表一定的人,事,地方,特性,过程,行动,当然是在语言系统之外。这种象征性的联系几乎总是主观的,并且“在代表事物和思想的声音和实际的事物和思想之间没有法定关系” 3.Sound and form(读音和形式):不统一的四个原因(1)the English alphabet was adopted from the Romans,which does not have a separate letter to represent each other内因是因为英语字母表采用罗马字母,罗马字母没有独立的字母代表每个读音,因此一些字母代表两个读音或者组合在一起发音。 (2)the pronunciation has changed more rapidly than spelling over the years另一个原因是发音比拼写的变化快,在一些时候还拉开了距离。在最近五百年里,尽管口语发音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却没有相应的拼写变化。 (3)some of the difference were created by the early scribes第三个原因是一些早期的书写员发明了一些不同。(4)the borrowing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enriching the English vocabulary最后借词来了,这是丰富英语词汇的重要途径。 (5)printing印刷已经变得非常普及。它有助于固定单词的拼写、standardization标准化使得拼写不容改变。、dictionary字典在拼写终结中得到好处。 —Old English,The speech of the time was represented very much more faithfully in writing than it is today. 古代英语中的口语比今天更忠实的代表书面语 —The written form of English is an imperfect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oken form。英语的书写是发音形式不完善的代表 4.What is vocabulary? (1)Total number of the words in a language一个语言的单词综合 (2)Words used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特殊历史时期使用的单词 (3)All the words of a dialect,a book ,a discipline...某个方言,书籍,学科中的所有单词 5.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Words:英语词汇由所有种类的词汇组成。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 准或者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 By use frequency:basic word stock&nonbasic vocabulary根据使用频率,单词可以分为基础词和非基础词。 By notion:content words&functional words可以根据概念分成实词和虚词

管理学概论作业(4)答案

管理学概论作业( 4)答案(远程教育专科学生) 、选择题 1. 管理人员在工作现场直接进行的控制属于 2. 属于在工作开始前就进行的控制是 3. 以货币单位表示的收入和经营费用支出计划是 4. 以零为起点来观察分析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各费用项目预算的是 A. 收支预算 B. 零基预算 C. 投资预算 D. 总预算 5. 从组织活动进行的信息反馈中发现和纠正偏差的控制称为 A. 预防性控制 B. 前馈控制 C. 事前控制 D. 反馈控制 6. 按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分,可将控制分为 B. 预防性、纠正性控制 11. 人对其智力、伦理道德、审美、理想等诸方面发展条件需求的反 映,叫做 14. 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 实时控制 B. 反馈控制 C. 前馈控制 D. 目标控制 A ) A. 前馈控制 B. 反馈控制 C. 即时控制 D. 纠正性控制 A ) A. 现金预算 B. 投资预算 C. 营业预算 D. 总预算 C ) D ) C. 反馈和前馈控制 D. 集中、分散、分层控制 D ) 7. 包含有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损益表的预算是 A. 收支预算 B. 现金预算 C. 投资预算 D. 总预算 D ) 8. 控制工作的标准起自于 A. 分析差异 B. 衡量实绩 C. 确立标准 D. 纠正偏差 C ) 9. 以权力定位作为基本变量进行领导行为研究的是哪一理论? A.X —Y 理论 B. 勒温理论 C.四分图理论 D.管理方格图理论 B ) 10. 以货币和数量表示的计划是 A. 规划 B. 规则 C. 预算 D. 程序 C ) A.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A. 自然性需要 B. 物质需要 C. 社会性需要 D. 精神需要 D ) 12. 动机具有维持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机能,叫做 A. 强化机能 B. 始动机能 C. 指向机能 D. 激励机能 13. 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观点的是 A. 巴纳德 B. 西蒙 C. 德鲁克 D. 卢桑斯 B )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VIP专享】英语词汇学引论 术语翻译

Abberbation 缩写;缩略 Ablative case 夺格(即第五个或工具格)Absolute synonym 绝对同义词Accusative case 直接宾格 Acronym 首字母缩略词 Aderbial clause of concession 让步状语从句Affix 词缀 Affixation 词缀法 Alien 外国词 Alliteration 头韵 Alphabetical order 字母表顺序Amelioration 进化 Analogy 类比 Analytic language 分析性语言Anthropomorphic 拟人化的 Antonym 反义词 Antonymy 翻译关系 Approach to 方法 Archaism 古词 Arbitrary 任意的 Argot 黑话 Autosemantic 词本身有独立意义的 Base 词基 Back-formation 逆成法 Bilingual 双语的 Blend 拼缀词 Blending 拼缀法 Borrowed word 借词 Borrowing 借词 Bound morpheme 粘着形位 Briton 布立吞人 Capitalization 大写 Case 格 Classical element 古典成分 Clipping 缩短法 Collocability 词的搭配能力 Collocation 词的搭配 Colloquialism 口语词 Colloquial style 口语语体 Combining form 构词成分Complementaries 互补性反义词

Complex word 复合词 Compound 合成词 Compound word 合成词 Compounding 合成法 Concatenation 连锁型语义演变过程Conjugation 动词变位 Connotative meaning 内含意义 Context 语境 Contraries 相对性反义词 Conventional 约定俗成的 Converging sound-development 语音发展的一致性Conversion 转类法 Conversives 换位性反义词 Cosmopolitan character 国际性 Dative case 与格(第三格) De-adjectival 由形容词转变而来的 Declension 名词、形容词等的变格Degradation of meaning 意义的降格 Denizen 外来词 Denominal nouns :abstract 纯名词表示抽象意义Denominal nouns :concrete 纯名词表示具体意义Denotative meaning 外延意义 Derivative antonym 派生反义词 Deterioration 退化 Deverbal noun 由动词派生的名词 Diachronic approach 历时分析法 Diachronic dictionary 历史语言学词典Diachrony 历时分析 Dialect 方言 Double genitive case 双生格 Doublets 两词一组的同义词 Elevation of meaning 意义的升格Encyclopaedic dictionary 百科全书词典 Entry 词条 Etymology 词源学 Euphemism 委婉语 Euphony 语音的和谐悦耳 Existing word 现行的词 Exocentric word 离心结构合成词 Extension of meaning 意义的扩大 Figure of speech 修饰手段

管理学概论 在线作业(试卷答案)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多选题 1.【第00章】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 A 以人为本 B 注重经济性 C 以目标为中心 D 随机应变 正确答案:ABCD 判断题 2.【第00章】提高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组织中管理者的素质。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单选题 3.【第01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的重要性? A 组织 B 预测 C 预防 D 计划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第01章】卡尔森以前只是只有宾馆的管理经验而无航运业的管理经验,但他被聘为泛美航空公司的总裁后,短短三年就使得这家亏本企业成为高盈利企业。对此,您认为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是: A 最高管理者不需要专业知识,只需要善于学习就可以了。 B 成功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C 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人的管理,高层管理着搞好人际关系就可以成功 D 碰巧而已,只能说明卡尔森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5.【第01章】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是强调管理的()。 A 实践性

B 复杂性 C 科学性 D 变动性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6.【第01章】基本的管理职能包括: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控制 正确答案:ABCD 判断题 7.【第01章】所谓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8.【第01章】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率是第一位的。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9.【第01章】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计划。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10.【第01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11.【第01章】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重点可以归结为抓瓶颈和搭平台。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_0

---------------------------------------------------------------最新资料推荐------------------------------------------------------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2007 年 1 月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 1. 选择题: 10 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比如玄奘对翻译事业的贡献等等。 3. 段落翻译(英译汉): 1 段,共 50 分。 这部分在课外。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 B. 文学作品 C. 科技著作 D. 哲学著作 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 B. 化境 C. 神似 D. 信、达、雅 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B----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 C. 林语堂 D. 梁实秋 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 1 / 11

必拘泥于--D----的形式。 A. 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5. 翻译是一种( A )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 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 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 __________。 ()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 7. 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B--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 B. 多后置定语 C. 多新词汇 D. 多常用词汇 8. 鲁迅曾提出过-------B--------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 B. 宁信而不顺 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D. 忠实、通顺、得体 9. 在下列四组特点中, ---D---组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意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B.重形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C.重意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D.重形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10. 下列四种语言特点, ----B----不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形合 B. 多动态词语 C. 多替代 D.多物称词作主语 11.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英语词汇学》重要术语中英文对照

《英语词汇学》重要术语 One: 1. Native words 本族词 Words of Anglo-Saxon origin or of Old English are native words. 2. Loan words 借词 Words borrowed from other languages are loan words or borrowed words. 3. Slang words 俚语 Slang words are those words of a vigorous, colourful, facetious, or taboo nature, invented for specific occasions, or uses, or derived from the unconventional use of the standard vocabulary. 4. Function words 功能词 Function words are often short words such as determiners,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uxiliaries that serve grammatically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5. Content words 实义词 Content words are used to name objects, qualities, actions, processes or states, and have independent lexical meaning. 6. Free forms 自由形式 Forms which occur as sentences are free forms. Two: 1. Morphemes 语素 Morphemes are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linguistic units of English language, not divisible or analyzable into smaller forms. 2. Allomorphs 语素变体 Allomorphs are any of the variant forms of a morpheme as conditioned by position or adjoining sounds. 3. Free morpheme 自由语素 Free morpheme is one that can be uttered alone with meaning. 4. Bound morpheme 粘着语素 Bound morpheme cannot stand by itself as a complete utterance and must appear with at least one other morpheme, free or bound. 5. Root 词根 Root is the basic unchangeable part of a word and it conveys the main lexical meaning of the word. 6. Affix 词缀 Affix is a collective term for the type of formative that can be used only when added to another morpheme. 7. Inflectional affix 屈折词缀 Inflectional affix serves to express such meanings as plurality, tense, and the comparative or superlative degree. 8. Derivational affix 派生词缀 Derivational affix is the kind of affixes that has specific lexical meaning hand can derive a word when it is added to another morpheme. 9. Prefixes 前缀 Prefixes are affixes added before words.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 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 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比如玄奘对翻译事业的贡献等等。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这部分在课外。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 B. 文学作品 C. 科技著作 D. 哲学著作 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的翻译观点。 A. 善译 B. 化境 C. 神似 D. 信、达、雅 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B----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 C. 林语堂 D. 梁实秋 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D----的形式。 A. 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5. 翻译是一种(A )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 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 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 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B--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 B. 多后置定语 C. 多新词汇 D. 多常用词汇 8. 鲁迅曾提出过“-------B--------”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 B. 宁信而不顺 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D. 忠实、通顺、得体 9. 在下列四组特点中,---D---组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意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B.重形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C.重意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D.重形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10. 下列四种语言特点,----B----不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形合 B. 多动态词语

词汇学

lexicology 题型: 1.填空(30*1=30) 2.解释(10*1=10) 3.主观题(2*10=20) 4.分析词汇学现象(10) 5.翻译(15*2=30) 考点: Chapter 2 Language proper 1.Genetic classification p15: English belongs to the Low West Germanic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2.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synthetic language & analytic language p22 A synthetic language is one which shows the relation of words in a sentence largely by means of inflections(变音,转调). An analytic language is one which indicates the relation of words in a sentence by means of word order, prepositions or auxiliary verbs, rather than by inflections. Old English (OE 450-1100)synthetic language The history of English begins with the conquest and settlement of what is now England by the Angles, Saxons and the Jutes from about 450 AD. Characteristics of Old English: 1)They had complex inflectional systems for nouns, pronouns, articles, verbs, and adverbs. 2)They had great flexibility in sentence word order made possible by the extensive sets of inflections. Middle English (ME 1100-1500)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Old English to Modern English is know as Middle English (ME 1100-1500),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French following the Norman Conquest in 1066. Middle English developed rapidly toward becoming an analytic language. Modern English analytic language The English language from 1500 to the present is called Modern English.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nglish 1)Great Vowel Shift ※ 2)Inflections continued to disappear, making Modern English an analytic language. 3)The word order of English sentences became more and more firmly fixed.

浅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浅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翻译的定义出发,进一步说明了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的过程,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探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差异关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它是架起在人类交流沟通活动间的一座桥梁,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人类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在语言诞生之初,人们为了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少不了翻译这个媒介。 在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较大的影响。文化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英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不但语言词汇、语法结构、辞格千差万别,在修辞上,即遣词造句上也各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这给翻译带来了许多困难。而语言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的载体,这种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复杂的情况。”因此翻译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交流亦离不开翻译。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实践活动作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类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这种内在否定性就是理论对实践的理想性引导,理论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理想性的目地性要求而超越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坚持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发展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