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

合集下载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简介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内心世界闻名于世。

生于1830年的狄金森在普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却拥有非凡的文学天赋。

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命、死亡、爱情和信仰等主题的探索,展现出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

狄金森生平中很少离开家乡阿默斯特的狄金森家园,但却通过信件和诗歌与许多文学界人士保持着联系。

她独特的写作风格被认为是超越当时时代的,充满了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元素。

虽然她的诗歌在生前几乎未公开发表,但却在她去世后被发现,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狄金森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广泛传播,她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学领域,还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作家。

她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其作品至今仍被人们珍视和传颂。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狄金森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文学风格、影响与评价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2. 正文2.1 生平经历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诗人”。

她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是一个富有且保守的家庭的长女。

狄金森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阿默斯特学院,并在那里展现出了她的文学天赋。

狄金森的生活十分低调,几乎没有离开过阿默斯特镇,整个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

她是一个内向而孤僻的人,几乎不与外界交往,甚至与家人之间也很少交流。

这种隐居生活使她有更多的时间沉思和创作。

狄金森在她的小房间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每天都会坚持写作,直到她去世。

尽管生活如此隐秘,狄金森的诗歌却展现出了对生命、死亡、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她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运用奇特的形象和隐喻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狄金森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认可,直到她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并受到赞誉。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
第3 4卷 第 9期
2 0 1 3年 9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3 4 No. 9 S e p. 2 01 3
上 了太多太多的色彩 。
二、 死 亡 之“ 坦然”
在 1 9世纪 中 叶 , 美 国因霍乱 , 伤寒 、 结 核病 的广 泛传
播, 死亡率很 高 , 迪金森 所住 的阿莫斯特地 区也 一样 , 所 以
她 的一生充满死亡的味道 。在面对死亡之不幸 , 死亡之必然
时 ,也许是受到太多的外 在刺 激 ,也许 是其本身 的孤寂心 灵, 使她 内心恐惧与悲哀之情聚生 , 使她以旁观者 的身份去
面对这一 份份的悲剧 , 在其 心灵震荡 的同时 , 表现 出了“ 默 然” 或是“ 冷静 ” 之态。 当地的墓地就在迪金森寓所的附近 , 她亲 眼 目睹葬礼 , 感受亲人 的离去 , 这都使她 陷入深深 的痛苦 , 她挣扎 、 她 悲 苦 、她撕心裂肺 ,她也 曾想到能否阻止坟墓夺取 亲人 的生 命, 但是, 之后 , 她陷入生命 与死亡之思考 : 我做好 了死亡的 准备 , 对 待那 可怕而无 奈的 自然之 力 , 我有的 只有 “ 默 然” 。
睐, 她是孤独的不断地与 自己心灵对话 , 思考生命 和生活的
艾 米莉 “ 感受死亡 ” 的两次经历分别是 1 8 5 3 年本杰 明 ・
牛顿的过世 和 1 8 6 2年查尔斯 ・ 沃兹沃斯 的过世 ,这两个人
相当于艾米莉 的“ 老师” 。牛顿是一位学习法律的学生 , 给她

为美而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殉美》的前景化分析

为美而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殉美》的前景化分析
汇和 语法层 面 上 。 [ ] ‘
二、 《 殉 美》 的 前景 化分 析
体。本文拟从前景化的角度分析该 诗如何将哲 理
收稿 日期 : 2 0 1 4—0 2— 2 5
根据《 殉美》 一诗的文体特点 , 本文将从语音 ,
作 者 简介 : 韩哲 , 女, 广 东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天 河 学 院 助 教 , 翻 译硕 士 , 研 究方 向 : 英 语 教 学与 翻 译 。
哲理 。任 何 文 本 的解 读 都 根 植 于 语 言 形 式 的探 讨, 尤 其是 诗 歌 这 样 有 着 鲜 明语 言 形 式 特 征 的 文
对语 言 常 规 的 超 常 规 使 用 ( o v e r— r e g u l a r i —
t y ) 。 [ ] ‘ ’ 其 中偏 离可 以体 现在 语音 , 语相 , 词汇 , 语 法 和语 义 层 面 上 。超 常规 主 要 体 现 在 语 音 , 词
诗 歌 的美 学 功 能 占据 主 导 地 位 , 而 任何 给 定 成 分 要 获得 美学 效 果 就 必 须 与其 他 成 分 相 区 分 , 这 就 是所 谓 “ 突出” ( F o r e g r o u n d i n g ) , 这 种 突 出 以标 准
自公 元 前七世 纪 古希 腊 “ 萨福 以来 最伟 大 的女 诗 人” 。 1 ] ( 这位 “ 阿 默斯 特修 女 ” 身 世 传奇 , 深 居 简 出, 终 身未嫁 , 生前不过十余诗被佚名发表 , 死 后 却 于遗 物 中 留下近一 千 八百 首 诗作 传 世 。这 些 诗 作 在 主题 和传 统 上都 进 行 了大 胆 的革 新 , 却 仿 如
面揭 示了迪金 森如 何将深刻的哲理 以简练 的措 辞 , 生动的形 象, 清新的节奏表现在诗 中, 并独具 美感 。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雷唯蔚【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女诗人,有“白衣修女”之称。

在其默默无闻的一生中,创作了1700多首诗歌,其中的500多首以死亡为主体,更多的诗歌主题关乎到爱情和永恒。

本论文旨在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进行解读,以寻求其理想的爱情,对死亡的超然认识以及所追求的超现实化的永恒。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 爱情 死亡 永恒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E m i l y Dickinson,1830-1886)一生所创作的1700多首诗歌中,主题中融汇了爱情、死亡与永恒,与美国诗人惠特曼(Whitman)并称为“美国诗歌的两座高峰”。

这位深居简出、终身未嫁的女诗人过着修女一般的生活,因不愿意与出版商妥协而仅仅发表了7首诗歌。

艾米丽•狄金森不因经济利益而拍卖自己的灵魂,而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所留下的诗篇内容含蓄而敏锐,却又包含着深刻的韵味,开创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意象派之先河。

一、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和永恒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以抒情为主,通过对美的事物和景物艺术化而迸发出激情,其委婉的诗歌表达形式是动感的,更是其内心情感的呈现,形成了高度的思想概括。

虽然诗歌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然艾米丽•狄金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创作的诗歌是运用委婉的语句表达真情实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时,要从诗歌的艺术性角度对诗歌创作内容深入体会,以从诗歌中能够准确地捕捉诗人的创作意境。

与其他的诗歌作品相比,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不仅感性、浪漫,还充满着哲学味道,透过简短的诗句,就能够从中悟出人生道理。

比如,艾米丽•狄金森在创作自然景物描写的诗篇时,并不是对单纯的景物以感想,而是更多地赋予了景物以道德意义。

以“冬日的斜阳”为例:冬日的午后,有一道斜阳。

……每当它来临时,大地屏住呼吸。

这首诗歌中,“冬日的斜阳”所象征的就是死亡,当斜阳来临,“大地屏住呼吸”,浓重的死亡气息被暗示出来。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著称,对于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狄金森的生平及其诗作进行综述,分析其艺术风格及影响。

一、生平艾米莉·狄金森生于1830年,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一个权贵家庭。

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并未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此并不像普通人一样走上大学或结婚的路。

她从小就显示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诗。

她的诗作大部分都是独自保存起来,并没有在她的有生之年出版。

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家人将她近1800首诗作发现并出版。

狄金森在诗作中表现出了对生活和死亡的独特关注和深刻思考,这也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不解。

她喜欢独居,不愿外出,而是静静地居住在家中,这种生活方式也使她的诗作具有了独特的内省和思想性。

狄金森被称为“内省的诗人”,她的诗作也在19世纪末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二、诗作风格狄金森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常采用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表达出她内心的世界。

她的诗作大多是短小精悍的,她擅长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她的诗作给人一种深沉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感觉。

诗作内容主要围绕生死、爱情、自然等主题展开,她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她的诗作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狄金森的诗作也常常采用不规则的押韵和节奏,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诗作别具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的诗作也经常运用短句和断句的技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思考。

狄金森的诗作风格鲜明,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三、影响狄金森的诗作虽然没有在她的有生之年被广泛传播和赞赏,但是在她去世后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她的诗作在19世纪末开始被发现并出版后,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的诗作在20世纪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一大批学者对她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迪金森的死亡诗歌赏析以《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为例

迪金森的死亡诗歌赏析以《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迪金森的死亡诗歌赏析——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丁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摘 要:迪金森是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其诗作意象独特,写作手法极具个性。

本文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试分析迪金森死亡诗歌在意象运用和写作手法方面的特点,及她对待死亡的态度。

关键词:迪金森;死亡诗歌;诗歌赏析作者简介:丁瓅(198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68-02一、前言被誉为“阿姆斯特修女”的狄金森性格孤僻,终生未嫁,从32岁开始隐居,几乎断绝与外面世界的交往,其诗作的独特魅力在其逝世后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在其发表的1700多首诗歌中,死亡主题诗歌将近600首,占其创作的三分之一,死亡主题一直围绕着迪金森。

这与迪金森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她的家位于人们送葬去公墓的此经之路上,在那个年代,迪金森居住的安默斯特镇年轻人的死亡率很高,她经常看到送葬的队伍从家门前经过;而且迪金森的家人和朋友相继的去世让她不得不一直思考着死亡,病魔残忍地夺取了她家人的生命,她挚爱的友人牛顿与罗德的死亡让她悲痛万分。

迪金森的一生都在经历所爱人的离去,只有她孤独的活在人间,但她的死亡诗歌并没有表现出无尽的悲痛与绝望。

她展现出了对待死亡独特的理解,死亡不是终结,死亡是永恒;迪金森并不惧怕死亡,反而蔑视他。

本文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试分析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特点。

二、诗歌赏析1.意象运用迪金森是美国文学“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中充满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这些“意象”往往不具有其本身的含义,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因此诗作读起来饶有兴味。

对死亡的沉思——英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的赏析

对死亡的沉思——英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的赏析

对死亡的沉思——英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的赏析
英国诗人Emily Dickinson的作品《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中,把死亡描述
成一场温柔的接送,强调了人生的安宁,而且暗喻归还的挚爱永远不可辜负。

该诗以以好友的视角,写下了死亡之旅的形容。

以“停驻”描写出死亡的慢条斯理,并在第二句中以“神秘的朋友”的称呼叙述死亡对人们的爱护。

继而,诗人以“我们开着舒适的车,如同无忧无虑的年轻人”来展示死亡乘坐者自然而安宁的心态,解释了死亡是一种安全的
邀约,而不是恐惧与痛苦。

然而,死亡旅程中,诗人发现了太多景象,揭示了生命的本质。

死亡与生活的对比,以及诗人更新的死亡认知,使其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终将被死亡所夺去。

“我们来到一座桥,看到生命在水里游弋,生命本身就是一次安静的旅程,在这里可以感
受到淡淡的惆怅,更可以感受到无限的宽慰,生命也是一种宲客者游览的精彩之旅,它教给我们如何去活,又如何去死。

最后,死亡车只前往诗人家中,没有继续往前,代表了死亡已经向大家传递出来,死亡步履并没有太多的急切,只是渐渐的将人们从物质的生命中带走去。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这首诗,是Emily Dickinson时代不可忽视的独特伶作,巧妙的表达出淋漓尽致的死亡凝思,勾勒出一幅胜过千言万语的沉思境界。

艾米丽-狄金森及其死亡诗

艾米丽-狄金森及其死亡诗

艾米丽?狄金森及其死亡诗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一生钟情于死亡主题诗歌的创作。

文章认为社会历史因素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一,少年时居住在墓园对面,经常面临对死亡的思考;第二,她所处的时代及宗教环境使女诗人对死亡这一宏大主题进行探索;第三,由于从小在家庭里缺少爱以及孤独的一生,使她频繁地涉及死亡主题。

标签:狄金森;死亡;诗歌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与瓦尔特·惠特曼一起,被并称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对她的文学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自但丁以来的西方诗人中,艾米丽·狄金森是除莎士比亚以外展现出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人。

”[1]确实,作为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女诗人,狄金森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卓越的创造力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多维立体的艺术空间。

她一生诗作1775首,涉及到多种主题,而“死亡”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

她的诗集与书信集的编辑托马斯·约翰逊曾感慨说,“与她地位相当的诗人也在许多作品中将死亡放在重要位置,但是艾米丽·狄金森却到了不同寻常的地步。

她以种种方式把它融入了五、六百首诗中。

”[2]这样,仅从数量上而言,狄金森的死亡诗就占了其毕生诗作近三分之一的比重。

威斯布赫甚至认为“几乎狄金森的每首诗都与死亡和终结有关。

”[3]一实际上,狄金森对死亡话题的热衷并非仅仅始于做诗的成年时代,她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而她在十岁至二十五岁所住的房间正对着一座墓园,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窗前经过。

年仅十五岁时,她就曾在给一位同龄朋友的信中讲述了自己两年前亲历的一场死亡,并且极为详尽地描述了死去的女孩美丽圣洁的面貌。

几年以后,她又在给另一封信中向朋友讲述曾设想的自己死去时的摸样。

她在信中充满诗意地写道:“我试图想象自己紧闭双眼,穿一袭白衫,胸前落着一片雪花,会是什么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摘要】“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和永恒主题。

这位独立于19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的诗人却开创性地通过不拘一格的韵律,含义隽永的意象,深刻而恰切地表现这一主题,并把笔触深入到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痛与希冀,成功地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死亡;意象;人性;永恒
艾米莉·迪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诗人,她凭其不循章法,语言简朴,意韵多变和风格奇特的诗歌,成为与惠特曼、哈代和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她一生选择了归隐幽居,足不出户,但“很少有活着的人像她那样懂得爱情和死亡。

”[1]在她孤寂而漫长的岁月中,共创作了1775首诗,以一种纤细、聪慧、典雅的笔调反复吟咏自然、爱情、上帝、友谊、死亡和永生等深奥的哲学主题,而死亡之谜作为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备受诗人的青睐,她是孤独的不断地与自己心灵对话,思考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更是敏感而睿智的,她用了三分之一,将近600首诗歌的比重,从不同的视角及不同的身份来阐述她对死亡与永恒的理解。

她笔下的死亡主题意义复杂而深刻。

在19世纪中叶,美国因霍乱,伤寒、结核病的广泛传播,死亡率很高。

迪金森所住的阿莫斯特地区也一样,所以她的一生充满死亡的味道。

当地的墓地就在迪金森寓所的附近,她亲眼目睹葬礼,感受亲人的离去,学些都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

她开始思考死亡和
生命。

《我的生命已结束过两次》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表明诗人对死亡的至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的生命结束前结束过两次
她仍旧等待着
是否永恒会为我
揭开第三次
如此沉甸甸。

如此无望地看到
因为生命两次已然陨落
分离是我们知道的天堂的全部
也是地狱所需求的
艾米莉“感受死亡”的两次经历分别是1853年本杰明·牛顿的过世和1862年查尔斯·沃兹沃斯的过世。

这两个人相当于艾米莉的“老师”。

牛顿是一位学习法律的学生。

给她父亲做过事,他将爱默生和其他作家介绍给艾米莉,从而使她开始走上了文学道路,最终从事诗歌创作。

沃兹沃斯是长老会主婚的牧师,艾米莉她似乎爱过他,1862年沃兹沃斯的过世使艾米莉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激发了她狂热的创作热情。

在艾米莉看来,死亡意味着永生,著名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即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她写道: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他殷勤停车接我——[2]
然后死神的马车载着我经过“校园”、“麦田”、产看到落日。


中众多清晰鲜明且极富生活气息的意象使全诗欢快明朗。

“校园”象征无忧无虑的童年。

“麦田”象征辛勤劳作的青壮年。

“落日”则象征迟暮的晚年。

最后马车停在一座屋前: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
屋顶勉强可见—
屋檐,低于地面—[2]
这分明是一座坟墓,是人生最后的归宿。

诗歌的节奏起初缓慢,后急促,最后又轻向缓慢。

车辆前的道路也是从早晨至黄昏,人生由童年进入壮年以至暮年的生命旅程。

诗中每个意象的运用是那么自然贴切,无声无息之中前面的意象为后者巧妙地作了铺垫,鲜明地阐发了诗人对死亡能否达到永生的境界的困惑和矛盾的必理。

计中出人意料的转折和停顿,主语的突然更动,间歇而后复出的头韵,以及诗歌未尾最后一个间节弱化用使用都使诗歌读来如跌宕起伏,将人生、死亡和永生的道路赋予更为神秘而幽远的意境。

无怪乎迪金森被现代派诗人视为使用“思想知觉化”方法的先驱者,被推崇为“意象派的保姆”。

[3]
迪金森不遗余力地想象了死亡过程,细腻而敏感地描绘出死亡时的恐怖气氛。

“随着剧痛之后”入木三分地展现了死亡的剧痛。

迪金森以错综复杂的意象将死亡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痛苦表达的淋
漓尽致。

这是一种濒临死亡的心灵在叙述死亡的感觉:剧痛之后,知觉已经麻木,痛苦如“一种木头进程,已变得麻痹大意”[4],心已绝望,了无企求,仿佛“受伤的鹿跳得最高”借助鹿在死亡之
前的痛苦挣扎,揭示了死亡的残酷:
受伤的鹿跳得最高—
我听猎人说过—
这不过是死的极乐—
接着--制动器沉默!
被敲击的岩石迸出火花!
被践踏的钢板弹跳!
总是显得更红的脸颊
正由于肺痨在叮咬![2]
在迪金森眼里,“死亡”和“永生”实际上是同一种事物。

死亡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生活的开始,死意味着悠闲、庄严,意味着对往日的认可,意味着和少数杰出的人到了一起,而你在世上对这些人是无法探知的。

诗人用激情和敏感,用清教徒的冷静和克制,描绘出恬淡、平静的理想中的死亡,没有痛苦,没有无奈,只有平静和理智,这些都是为她的思想赢得了永生。

就像“我为美而死”这首诗中所流露出的为真和美而死的人一样,他们在坟墓中相遇,彼此友爱相处。

为崇高的理想而死,他们的死亡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怨无悔、心地平静宽广的境界:
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
我们隔着房间谈心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
覆盖掉--我们的姓名[3]
迪金森对死亡主题的探索将生命的意义从有限延伸到无限,从幻灭引向永生。

是的,当死亡被赋予希望时,永生和积极意义就不应被否定。

在诗歌1162中,迪金森曾这样定义人生:“我们的生活是伟大的事/我看见自己度过一生,因为/人生就是无限。

”死亡是恐怖的,但不应该成为人类心中的恐惧,人类应该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死亡,因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迪金森是美国所有女诗人中最深思熟虑的人,最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痛与希冀,成为最终悟尽死亡之真谛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斯比勒.美国文学的循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9,46.
[2] 江枫译.艾米莉#狄更生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1996.225,45,155.
[3] 飞白主编《世界诗鉴赏辞典》.漓江出版社
[4] 艾米莉·狄金森.我们无法猜出的谜[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3,3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