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   苏教版

2.导体与绝缘体【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促使转变。

2.会用检测电路检测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培养安全用电意识,意识到先进的测量工具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认识潮湿的环境可以让小木棒变成导体。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导体和绝缘体1.出示断开的简单电路,把铜钥匙和塑料尺分别接入电路,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2.揭示铜钥匙、塑料尺在电路中不一样的特性:铜钥匙能让电流通过,塑料尺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二、用简单电路检测1.出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铜丝、铅笔芯、小木棒、棉布条、铁钉、瓶盖、陶瓷片、铝片、纸条、玻璃、铁尺等,把它们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哪些也能让小灯泡点亮呢?2.实验提醒:每样物品接入电路前,先预测小灯泡是否能被点亮,可以用勾或者叉表示。

物品接入电路,重复检测2-3次再记录现象。

可以另外找一些感兴趣的物品检测。

3.学生实验。

4.全班交流。

5.小结:科学上把像铜、铁、铝、石墨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

像塑料、玻璃、陶瓷等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三、用精密仪器检测1.人体到底是不是导体?为什么简单电路检测不出?尝试解释。

2.介绍认识精密检测仪器——验电球。

3.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性实验,分别测试一个同学、一组同学、全班同学的导电性。

4.学生实验:用验电球再次检测其余材料导电性。

5.讨论: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检测结果,信哪个?为什么?探究小木棒和植物枝条导电性为什么有差异。

6.揭示潮湿的环境可以使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

7.研究水的导电性,用万用表检测几种不同的水的导电性。

四、拓展应用1.介绍超导现象。

2.观察研究常见电路器材:导线、开关面板、老虎钳、螺丝刀、插头、绝缘胶带等,辨析这些物品中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导体和绝缘体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导体和绝缘体 |苏教版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教材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电和磁》的第二课,这个单元让学生了解了电与磁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电是如何产生的。

使得学生更加了解世界。

《导体与绝缘体》是在学生理解了《简单电路》后的一门课,起到一定的承上作用。

本课主要讲解三个内容:第一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并在生活中能够分出这两种东西;第二是知道水和人体也属于导体,并通过实验证明;第三安全用电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组装简单电路,知道了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

其次更是知道了如何制作简单的红绿灯,初步的使用到导体与绝缘体的知识。

因此,在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导体与绝缘体是本课的重点,懂得区分这两者。

最后,上学期学生学到的预测也可以在这里得到运用。

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的运用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了解其概念;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测试常见物品的导电性;3、知道人体与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1、收集各类材料,感受导体与绝缘体的存在;2、培养学生先预测在检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观察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探究、热爱观察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预测与检测;难点:认识到人体与水也是导体。

五、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电线、各类导体与绝缘体、验电球六、教学过程: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一)、复习导入:那同学们还知道为什么小灯泡会亮呢?(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有好好的复习,将我们的知识记得很牢,老师要表扬你们这种认真复习的习惯。

(设计理念:本课与简单电路的关系紧密,因此通过复习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现在老师请两个同学上来组装一下一个简单电路。

(一个是完整的简单电路材料,一个是缺少一根导线的简单电路材料)学生上来操作后发现缺少了一根导线,这样便无法使得电路畅通,让小灯泡亮起来。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2 导体和绝缘体》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2 导体和绝缘体》   苏教版
(二)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相信这些知识一定能使我们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与更加美好!
学生列举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导体和绝缘体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苏教版
章节
第三单元第二节
学时
一学时
年级
五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3. 认识常见物体的导体和绝缘体。
4.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师:让几组学生上台做实验探究—人体是不是导体。
(二)、根据人体是导体的原理,在生活有很多这样的发明创作。比如:感应开关和电笔。并作简单介绍。
学生猜测:水是或不是导体。
学生回答:用电路检验器。
一位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学生猜测
三组学生上台做实验
播放PPT(验电球图片)
播放PPT(感应开关图片)
1.让学生看到更直观的图片;
4.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4.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明白电路检验器的作用,以及电路检验器的组成。
(一)、师提问:如果在断开的导线两端接入铁钉小灯泡还会亮吗?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教师演示---将铁钉连入电路中。为什么小灯泡又亮起来了?
(二)、师:所以铁钉是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导体。并且板书“导体”。
四、探究实验(二)
四、探究实验(三)
23′40″-25 ′12″
25′12″-29 ′46″
1.调到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课程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导体和绝缘体》科目,主要涵盖物质的导电和绝缘特性以及与物理电路相关的基础概念。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来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以及了解实用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物质的导电和绝缘特性,学习实用电路中的基础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探究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中。

教学内容课前导学•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当我们插电源时,电能是如何传输到我们的电器中的呢?导体和绝缘体对于电的传输有何作用?实际应用中哪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和绝缘特性,哪些材料不行?主要内容•实验操作1:验证金属材料的导电特性,确定导体的定义和特征。

1.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铜线、电池、电灯泡、电池支架、开关等。

2.操作过程:将电池正负极与铜线两端相连,再通过开关连接电灯泡,观察电灯泡亮灭情况和铜线的传导状态。

3.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确定铜线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可能存在导电现象的物质可被称为导体。

•实验操作2:验证非金属材料的绝缘特性,确定绝缘体的定义和特征。

1.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聚乙烯、手电筒、电池、电灯泡、电池支架、开关等。

2.操作过程:将电池正负极与手电筒两端相连,再通过开关连接电灯泡,观察电灯泡亮灭情况和手电筒的传导状态。

3.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手电筒具有较强的绝缘特性,可能存在绝缘现象的物质可被称为绝缘体。

•知识点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本质区别、实用电路中的电池、电灯泡、开关等基本元器件的原理和结构。

•总结和深化:通过思考问题、交流讨论等活动,梳理知识体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特性。

课后拓展•帮助学生了解其他需要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机等,了解这些产品中所采用的基本电路原理和实现方式。

小学科学_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检测区分待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各种身边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1.生观察图片。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个吗?为什么要把这个线分成两部分或者三部分呢?生:铜线容易导电,塑料不导电。

师:什么是导电,什么是不导电?生回答……2.我们知道了铜丝(或者铁丝)容易导电,外面的塑料不容易导电,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它们到底能不能导电呢?下面我们就选取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和见到的物品进行测试。

二、探究活动1.师:要想验证电流在物品中能不能通过?我们需要用什么方法证明?指名学生回答或上台演示。

2.具体检测步骤应该怎样操作?(课件出示)师生共同研究实验方法:(1)检测时先要检测电路检测器是否正常。

(2)在检测前先进行预测。

(3)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要重复检测多次。

(4)要认真及时地记录检测结果,合理地分析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5)结束后将实验物品摆放好。

3、检测身边物体是否容易导电1.师:现在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

实验桌上有很多不同的物品,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呢?(1)首先请同学们把这些物体名称填进记录单,并完成预测。

(2)下面我们要来检测这些物体。

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在这里先提出几点要求:(课件出示)⑴学会分工与合作;小组长:管理材料监督工作汇报工作记录员:尊重事实据实记录检测员:科学规范一丝不苟⑵严格按检测过程进行,并作好记录;(3)讨论交流要轻声。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 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例子。

3. 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例子。

2. 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铜线、塑料尺、玻璃杯、水、电珠等。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绝缘体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导体吗?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根铜线、一个塑料尺、一个玻璃杯、一杯水、一个电珠。

让学生将这些材料连接起来,看电珠是否亮起来。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铜线和电珠连接时,电珠亮起来,而塑料尺、玻璃杯和水连接时,电珠不亮。

3. 提问:为什么铜线能让电珠亮起来,而塑料尺、玻璃杯和水不能呢?三、学习常见导体和绝缘体:1.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2. 展示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导体和绝缘体。

四、巩固知识:1. 填空题:导体是____,能导电;绝缘体是____,不能导电。

五、课堂小结:2. 强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掌握了它们的性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知识点拓展方面,还需加强引导,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续):六、拓展练习:1.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导体和绝缘体。

2. 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某些物体能够导电,而其他物体则不能。

七、家庭作业:2. 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

八、课程评价:1.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他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教案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教案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9、教师示范使用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质疑:电笔中的灯亮了,说明什么呢?
10教师给与肯定。
11、总结:生活中的物体一般情况下分成导体和绝缘体,可是有些物体当情况改变就改变性质,可能导体不导电,绝缘体导电。望同学们多观察,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学生预测:钢尺、文具盒连接上能亮,而橡皮和铅笔不会亮。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电和磁2.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内容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本课内容有:一、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检测装置。二、指导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检测器,检测身边的一些金属和非金属小物品。材料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准备。三、指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四、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进行辨析,分析哪些部位是导体,哪些部位是绝缘体。
3、请同学们领取材料进行实验验证。
4、组织汇报交流:有些能让小灯泡亮,那就是导体;不能使小电珠亮的是绝缘体。
5、教师进一步提问:水是液体能否导电呢?我们该如何预测呢?
6、教师提供给每组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请学生分别实验。
7、教师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连接自来水,使小灯泡亮起来。
8、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导电的,在检测电路时人们是怎么做的?
3、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4、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卡和研究成果。
5、学生预测,并设计实验。
6、小组实验,盐水导电,而自来水却不能使有电流通过,带点。还说明我们人体也是导体,大地也是导体。而我们不能用手接触前端的金属杆,因为那会触电。
1、预期教学效果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的性能。

苏教版科学五上《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上《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电和磁》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简单电路》一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试验检测认识物体是否导电,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借此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本科重点是让学生应用简单电路中的知识,检测常见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何不容易导电。

理解课文中提出的“容易”和“不容易”的含义,使学生知道物体没有绝对不导电的。

本节课我从学生常见的电工用具入手,让学生分析电工用具这样制作的原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在学生学会检测办法的基础上,继续检测其它的物体的导电性能,在此过程中需要先预测再检测,并且要求学生酶检测一个物体最少检测两次,达到科学检测的效果,使学生养成科学检测的习惯。

通过研究普通水是导体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导体与绝缘体真正的区分标准,应该是按物体导电的难易程度来分。

最后,让学生观看触电事故和雷击的实例录像,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分析不符合安全用电的行为,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达到所学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检测物体是否导电的方法,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探究方法●能够预测物体是否导电●能够准确概述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指导自然界的水、人体和大地是导体知识和技能●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安全用电意识●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简单电路元件、普通水、图片、录像资料、活动记录表学生准备:简单电路元件若干、橡胶皮、木棒、铁钉、铜丝、铝片、硬纸片等若干物体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导入大屏幕出示电工用具:钳子、螺丝刀、验电笔。

1、这些工具通常是做什么用的?2、电工用具为什么要这样做?3、那么如何来检测工具的一部分导电,一部分不导电呢?【评析】通过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的程度,为本课内容埋下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

一份
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5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简单电路由哪些原件构成?
学生回答。

明确:简单电路是由电池(电源)、小电珠、导线三部分构成。

2.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电路原件,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老师准备的原件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其他同学轻认真看他的操作。

学生上讲台组成简单电路。

3.师:现在我们再找两位同学拿上尺子在黑板上画一下串联电路,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画。

等一下我们来评价他们画的怎么样。

学生画。

然后指出问题。

特别强调:导线要全部连接上,不能有断开的地方。

二.引入新知识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

此处板书:导体和绝缘体
在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看看一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物体连入到电路中,小电珠还会不会发亮。

1.演示实验操作(1分钟)
师: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应该如何接入物体,找一个同学和老师配合一下。

演示如何将物体连入电路中。

师总结: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演示了我们如何接入物体,等一会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来接入物体,明白了吗?
2.强调实验须知(1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

2.在检测前先预测物体能不能导电。

3.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注意要重复实验。

4.要认真及时地记录检测结果,合理分析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5.不能用电池以外的电源接入物体。

3.分发实验记录(1分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把实验记录发下去,同学们在实验前要再次认真阅读上面的实验须知。

分发材料
师:(全部发完后)实验开始前我们先来一起阅读一下实验须知。

(小黑板出示实验须知)4.预测现象(2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前我们要先来预测一下我们带来的物体是否能使小电珠发亮。

从现在开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在讨论和动手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最轻,又最先完成任务好不好?
现在拿出你们的实验材料,开始进行预测。

在相应的方框里打上对钩即可。

5.开始实验:好了我们各组已经预测完毕,在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小声。

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声音最小、完成任务最快。

三.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
1.汇报实验结果(3分钟)
师:大家都做完实验了,现在开始把实验器材交给1号同学收好,桌子上只留下你们的实验记录。

(学生收好材料)
好,那么接着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小黑板上画好实验记录)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能够导电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金属
2.定义说明(2分钟)
师:那我们就把像铁钉、回形针、钥匙这类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板书: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什么啊?(绝缘体)(板书: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
师:哪些物品是导体,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铜铁铝
除了金属之外,我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导体?人体,大地,水
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橡胶,塑料,干燥的木头
四.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
1.我们刚才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一些知识,现在大家翻开书35页开始看书,并思考书上的问题。

(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他们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看书。

找学生回答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
生:胶布。

胶布裹在赤裸的电线上,电流不能流向别的导电物体,避免形成短路,甚至发生用电器的损坏乃至发生人身事故。

生: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

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生: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实验材料和生活中的工具,我们来看看。

闸刀开关、生:闸刀。

闸刀内金属片是导电物体,其他的部件都是不导电的物体。

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推上去,电流形成通路,用电器开始工作;反之,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拉下来,电流断开,用电器停止工作。

小灯座。

插座,里面的线是金属,也就是导体,外壳是绝缘体
3.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和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五.用电安全(3分钟)
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小组讨论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湿衣物晾在电线上,水是容易导电的,容易与人及地面形成通路,损坏电网,伤及人的身体。

生: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风筝容易碰到高压线,形成危险。

生:湿布插灯泡,灯泡发热遇水会爆炸,人体与灯泡内的导线形成通路,引发危险。

师:在生活中,许多容易引发用电危险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

看看教材P35页“小心触电“的标志。

大家注意,你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看到了这样的标志,一定要远离这种地方,以免发生触电危险。

六.小结(5分钟)
1.设问: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和应用,还知道在生活中应该注意用电安全。

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