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的

合集下载

机械通气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机械通气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机械通气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王少华;杨军;万永明【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年(卷),期】2008(23)17【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患儿细菌定植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诊断、菌谱及耐药性。

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8月NICU住院146例机械通气患儿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机械通气3天以上的,100%发生细菌定植,42.46%的患儿发生VAP。

G^-杆菌占主导地位,分别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居前3位。

结论:G^-杆菌是机械通气患儿定植和VAP的优势菌群,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多重耐药性。

【总页数】3页(P2383-2385)【关键词】机械通气;病原菌谱;定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ICU【作者】王少华;杨军;万永明【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NICU【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相关文献】1.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下呼吸道分沁物细菌培养分析 [J], 董海峰2.机械通气早产儿下呼吸道定植细菌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杨军;赵宏;封志纯3.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的监测及分析[J], 张馨心;左泽兰;杨瑞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徐建国;吴红梅;徐子琴;金献冠;李钰5.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 杨钧;王海燕;梁慧;奚晶晶;程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

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科,长沙410011电子信箱:zhulanyan8888@sina .com论 著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诸兰艳,陈 平文章编号:1005-2194(2008)01-0040-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摘要:目的 了解呼吸重症监护室(R I C U )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科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R I CU 病房178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Kribry 2Bauer (K B )纸片法,最低抑菌浓度(M I C )测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

结果 178例患者共分离出菌株326株。

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255株,781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为主要革兰阴性病原菌。

真菌占第二位,共54株,占1616%,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革兰阳性球菌占第3位(17株,51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同时获得2种以上细菌的107例,占42%。

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在70%以上的有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

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敏感性为100%。

结论 R I CU 患者年龄大,多有基础疾病;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真菌为机械通气患者主要致病菌;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是治疗R I C U 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生素;我院R I CU 患者混合病原菌感染较多,且存在多重耐药,应动态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合理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细菌;药物敏感性D istr i buti on of bacter i a and drug 2resist ance to an ti b i oti cs i n pa ti en ts w ith lower resp i ra tory tract i n fecti on s d isea 2ses i n R ICU. ZHU L an 2yan,CHEN Ping .D epart m ent of Respiratory M edicine,the Second X 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 niversity,Changsha 410011,ChinaAbstract:O bjecti ve T 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 on,the drug 2sensitivity tests and drug 2resistance of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 l ower res p irat ory tract infecti ons diseases in res p irat ory intensive care units (R I CU ).M ethods Retr os pec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data,the distributi on and the drug 2sensitivity of bacteria of 178case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 on in R I CU.The drug 2sensitivity were exa m ined by Kribry 2Bauer (K B )paper method and m ini m al 2inhibit ory 2concentrati on (M I C )by agar double dilute method .Results A t otal of 326strains bacteria were obtained in 178patients .Among 326strains G-bacteria were the most common kinds of bacteria (7812%);main kinds of the G -bacteria were p seudomonas areuginosa (3014%)and bau manii (2310%);fungus was the second commonest kind of bacteria (1616%).Most of the G +bacteria were staphycoccus aureus .I n 107cases more than t w o kinds of bacteria were obtained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in vitr o showed that these strains were multiresistant t o commonly used antibi otics,and drugs whose sensitive rate was over 70%included mer opene m,i m p iene m,cef operazone /sulbactam,a m ikacin and p i peracillin /tazabacta m,the sensibility of vanco 2mycin t o G +bacteria being 100%.Conclusi on Pseudomonas areuginosa,bau manii and fungus are the main pathogens of the patients in R I C U;mer opene m,i m p iene m,cefoperazone /sulbacta m,am ikacin and vancomycin are effctive antibi otics for treating l ower res p irat ory tract infecti on in R I C U.There is m ixed infecti on by vari ous bacteria,and s ome strains are multi 2resistant .W e should monit or drug 2sensitivity t o bacteria dynam ic and use antibi otics reas onably .Keywords:res p irat ory tract infecti on;bacteria;sensitivity t o antibi otics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加,病原菌在构成和药物敏感性上不断发生变化。

小儿重症肺炎护理查房的呼吸支持与呼吸机管理

小儿重症肺炎护理查房的呼吸支持与呼吸机管理
压、血氧饱和度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
止窒息和肺不张。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 呼吸困难程度、意识状 态等,及时调整呼吸支
持方式。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 染、气压伤等,加强口
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03
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机的种类和适应症
机械通气呼吸机
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或无法自 主呼吸的患儿,如小儿重症肺
小儿重症肺炎护理查房的呼 吸支持与呼吸机管理
目录
• 重症肺炎概述 • 呼吸支持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
用 • 呼吸机的管理 • 小儿重症肺炎护理查房实践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重症肺炎概述
重症肺炎的定义
01
重症肺炎是指肺炎病情严重,威 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需要特殊 监护和治疗。
02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包括:患儿 年龄较小、存在基础疾病、症状 严重、有严重的并发症等。
查房前的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
查阅病例资料,了解患儿的病情 状况、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信
息。
评估呼吸状况
评估患儿的呼吸状况,包括呼吸 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音等指
标。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呼吸状况,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观察呼吸状况
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状况,包括呼吸频率、血氧 饱和度、呼吸音等指标的变化。
重症肺炎的症状和体征
重症肺炎的症状包括
高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 。
体征包括
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严重时可能出现三凹征、鼻翼煽 动等。
重症肺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重症肺炎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 毒、支原体等感染,其中以细菌感染 最为常见。

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气道护理常规

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气道护理常规

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气道护理常规一、新生儿重症监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治疗新生儿危重疾病的集中病室,是为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病情的连续监护和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及护理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减少新生儿病死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1、监护对象(1)需要进行呼吸管理的新生儿,如急慢性呼吸衰竭,需要氧疗、应用辅助通气及拔管后24小时内的患儿。

(2)病情不稳定、需要急救的新生儿,如重症休克、反复惊厥、重度窒息者。

(3)胎龄<30周、生后48小时内,或胎龄<28周、出生体重<1000g的所有新生儿。

(4)大手术后,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食管气管漏、膈疝等。

(5)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及需要全胃肠外营养、换血者。

2、监护内容危重新生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除须认真细致观察病情外,还应利用各种监护仪器、微量快速的检测等手段,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及时处理。

(1)心脏监护持续监测危重儿心电活动,发现心率、心律及波形改变,如:心率急剧增快或下降各种心律紊乱和电解质紊乱等。

心电监护仪的传感器是由三根皮肤生物电极组成,多数采用双极胸前导联,正、负、地极一般以不同颜色来区分,正极粘贴于左胸大肌下,负极粘贴于右锁骨下,地极粘贴于大腿或腋中线下胸部。

(2)呼吸监护①呼吸运动监护:常用阻抗法监测呼吸频率和呼吸波形,发出呼吸暂停警报等。

某些呼吸暂停监护仪带有唤醒装置,在发出呼吸暂停警报的同时冲击婴儿足底,刺激呼吸。

②通气量和呼吸力量监护:应用双向流速和压力传感器连接于呼吸机管道,持续监测机械通气患儿的气体流速、气道压力,以便准确指导通气参数的调节,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③氧心率呼吸描记仪:同步描记瞬时心率、呼吸和经皮氧分压曲线,并以数字显示心率和呼吸频率,有报警系统。

(3)血压监测包括直接测压法和间接测压法。

①直接测压法(创伤性测压法):是经动脉(脐动脉)插入导管,并接通传感器,由传感器将压力转为电信号,经处理在荧光屏上连续显示血压波形及血压平均值。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调查及耐药性分析[摘要]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并分析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PICU收治的机械通气(MV)时间≥48 hr的288例患儿行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病原菌分离,并对致病菌进行鉴定,同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288例MV时间≥48 hr的患儿中75例发生VAP,VAP 发病率为26.0%。

75例发生VAP的患儿中,共送检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166份,分离出病原菌105株,培养阳性率为63.3%。

其中革兰阳性菌(G+菌)占19.0%(20株),革兰阴性菌(G-菌)占73.3%(77株),真菌占7.6%(8株)。

VAP致病菌分布列前5位的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以G-菌占明显优势。

药敏结果显示培养所得致病菌存在一定耐药性。

最终19例因VAP死亡,病死率25.3%。

结论PICU住院患儿行MV易导致VAP,主要病原菌为G-菌,耐药性较高,应引起重视。

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对VAP患儿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抗菌药物[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7-12-04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常用于危重患者的呼吸支持,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呼吸机辅助通气应用已成为重要抢救措施之一。

由于儿童呼吸系统生理特点及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成熟,MV改善患儿气体交换的同时,也易引起肺部感染。

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成为PICU医护人员急需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

能否控制VAP也成为影响患儿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明确PICU中VAP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本研究调查本院PICU近2年75例VAP患儿,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为防治PICU住院患儿的VAP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机械通气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人工生命支持技术,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措施。

方法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出血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采用机械通气。

结果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在医疗护理上防重于治。

结论护理人员在护理机械通气患儿时,除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应重视呼吸机使用管理,加强气道湿化,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护理对策机械通气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人工生命支持技术,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措施,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出血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1]。

但其并发症感染是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在医疗护理上防重于治。

为此,我科护理人员在护理机械通气患儿时,除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还重视呼吸机使用管理,加强气道湿化,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2],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感染的原因1.1机械通气的时间近年来强调口腔和胃肠道定殖的细菌吸入导致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 AP) [3]为其主要机制,属于内源性感染。

正常口咽部分泌物中,每1 ml含有107~108个细菌,即使吸入0.01 ml都会有大量细菌进入肺部而导致肺部感染。

于凤琴等[4]报道,新生儿机械通气持续24 h 内、24~48 h、48~72 h、72~120 h、7 d以上,气道分泌物培养率依次为26.55%、55%、93 3%、100%。

可见通气时间越长,发生V AP的机率越大。

1.2感染途径呼吸机管道、湿化罐、复苏器等消毒不严,医护人员不注意洗手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使用上述器械患儿痰培养与上述各部分的培养一致菌种达98%。

有研究对上机24 h呼吸机管道和管内凝聚液的细菌定殖情况进行调查,近患儿端细菌污染率及浓度均高,机械通气后迅速定殖,2 h定殖率为63%,12 h为64%,24 h为80%,凝聚液形成速度平均30 ml/h,24 h后细菌浓度达2×105/ml,病菌通常与患儿痰分离出的一致,提示患儿口咽寄居的微生物是管道污染的原始来源,高污染率的凝聚液是V AP的重要危险因素。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护理对策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护理对策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护理对策以肺炎为代表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住院最常见病因,没有之一,其中肺炎是儿科四大疾病之首,在我国每年因肺炎死亡小儿约30万例,年新发2100万例次,其中约3-5%转为重症,需收治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1]。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重症尚无规范的护理方案,本次研究试就此进行概述。

1 小儿下呼吸道重症感染护理要点概述PICU下呼吸道感染以小儿肺炎为主,即支气管炎,按照来源可分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

对于医院活动性肺炎护理工作还应包罗预防性护理。

关于成人与小儿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分析并不多见,普遍认为小儿更易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小儿自主呼吸能力差,主诉能力不足,肺泡功能、防备机制不健全,更易出现痰液淤积、感染病原菌侵袭。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以支原体、细菌感染较常见,危险因素主要包罗早产、低体重、先本性疾病等,与成人也存在必定的差异[2]。

2 临床护理2.1 预防护理小儿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办法与成人类似,按照美国据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治理办法,推举的循证护理对策主要包罗预防胃食管反流、积极操纵原发性上呼吸道疾病护理治理、操纵应激、最好管道治理、落实洗手制度。

对于PICU住院使用呼吸机患儿,同样需要经过以上办法预防肺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纳集束化治理,以操纵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3]。

对于未使用呼吸机患儿,肺炎发生主要与呛咳、呼吸道或消化道病原菌移位有关,需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方法主要包罗擦洗法、咽洗法、擦拭加冲洗法、电动牙刷刷洗。

擦拭法操作简单,便利推销,采纳棉球浸润生理盐水擦拭,对护士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口腔咽洗法,在儿科中应用较少,多应用年龄相对较大、有必定配合能力者。

擦拭加冲洗逐渐受到重视,冲洗效果好,适用于特别类儿童。

电动牙刷应用率较低,需要喉镜配合,适用于去除顽固菌斑。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心电监测一、适应症1.危重症患儿2.神经系统疾病患儿3.心脏病患儿4.水、电解质紊乱的患儿二、使用物品心电监护仪一台,电极3个,75%酒精,棉签,弯盘,必要时备接线板三、操作步骤1.携用物致床边,向病人说明监测的意义,以便消除病人的顾虑,取得病人合作,必要时先协助排便。

2.依次接好地线、电极线、电源线、上心电记录纸。

3.选好合适的监护导联,按要求去脂,固定电极于选定的导联位置上。

4.打开电源,选择合适的导联,振幅,设报警参数。

5.随时观察心电监护荧光屏显示情况,填好监测记录,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处理。

6.使用完毕后,关电源开关,处理用过的物品。

中心静脉穿刺术【适应证】1、需要开放静脉通路,但又不能经外周静脉置管者。

2、需要多腔同时输注几种不相容药物者。

3、需要输注有刺激性、腐蚀性或高渗性药液者。

4、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危重患儿。

5、需要为快速容量复苏提供充分保障的患儿。

【禁忌证】一般禁忌证包括穿刺静脉局部感染或血栓形成。

相对禁忌证为凝血功能障碍,但这并非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目前在ICU 中多采用导引钢丝外置管法(Seldinger 法)。

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一、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穿刺进路的方法有锁骨下路和锁骨上路2 种。

1、锁骨下路(1)体位: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15°~25°,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同时保证静脉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从而使插管时不易发生空气栓塞,但对重症患儿不宜勉强。

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锁骨中段抬高,借此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

患儿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借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使导管易于向中心方向送入,而不致误入颈内静脉。

(2)穿刺点选择:如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为锁骨与第1 肋骨相交处,即锁骨中l/3 与外1/3 交界处,锁骨下缘l~2cm处,也可由锁骨中点附近进行穿刺。

如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可较右侧稍偏内,可子左侧锁骨内1 /3~1/4 处,沿锁骨下缘进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的监测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19T14:31:54.0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1期作者:叶建伟
[导读] 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容易因为细菌定植发生相关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的同时尤其不利于患者恢复。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总结临床预防经验。

方法:对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结果分析其规律和相关性,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

结果:针对性分析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发现,其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炎发生率越高,本次在3、7天时间点比较感染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性分析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率发现,部位和感染率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在时间越长的情况下,各个部位的感染率均出现上升的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监测发现细菌定植时间和相关感染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在不影响治疗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及时脱机。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173-02
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容易因为细菌定植发生相关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的同时尤其不利于患者恢复,因此及时干预和预防是关键所在。

本次我们针对100例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100例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100例患者在纳入本次研究前,我们均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了研究概况的说明,入选的100例均为知晓概况且同意参加研究者。

其中包括女性41例、男性59例,患者年龄均值为
0.85±0.10岁,年龄区间为31.0天~2.5岁。

排除先天性肺部损伤或缺陷的患者。

1.2 方法
对100例患者均进行持续性监测,针对其不同部位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在机械通气的第三天和第七天对于其不同部位的细菌标本进行采集,并进行培养分析。

其主要的针对部位包括Y型接口处、下呼吸道、进气段和出气段冷凝水、呼吸机管路的接口处、湿化罐等,将相关的细菌进行收集后立刻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并记录相应的结果[1]。

1.3 观察指标
观察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例数,并进行比例的计算。

同时针对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比例的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经过检验如果P在0.05以内,则说明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针对性分析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发现,其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炎发生率越高,本次在3、7天时间点比较感染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下表1。

3.讨论
在临床对于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决定了其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而在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治疗的患儿,多数会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此时一旦因为不同原因导致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将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延长患者治疗的同时,可能会使得患者出现死亡等现象,因此及时总结其情况,并针对应干预是关键[2]。

对于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加大患者和外界的接触点,其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大,而我们就针对其不同部位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监测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Y型接口处、下呼吸道、进气段和出气段冷凝水、呼吸机管路的接口处、湿化罐等,结果中针对性分析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发现,其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炎发生率越高,本次在3、7天时间点比较感染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性分析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率发现,部位和感染率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在时间越长的情况下,各个部位的感染率均出现上升的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

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情况以及感染的时间等进行分析发现,相关性肺炎在不同的部位发生概率存在不同,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各个部位出现感染的几率均明显升高,因此细菌的定植时间和感染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的监测及分析发现,当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的情况下,其出现相关肺炎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我们不但需要注意无菌操作,还需针对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控制,减少相关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蓝惠兰,谭杏飞,陈萍云,等.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的应用对呼吸道与呼吸机回路细菌定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3):798-801.
[2]张馨心,左泽兰,杨瑞.ε-聚赖氨酸对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和呼吸机管路定植细菌的干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7):2587-25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