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运动时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2. 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差异。
3. 分析运动强度与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实验对象:20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男女各1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实验器材:1. 心率监测仪2. 血压计3. 肌肉力量测试仪4. 跑步机5. 自行车6. 健身器材(哑铃、杠铃等)7. 计时器8. 记录表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人,分别为跑步组、自行车组、健身器材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过程:- 跑步组:进行30分钟慢跑,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 自行车组:进行30分钟自行车骑行,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 健身器材组:进行30分钟力量训练,包括哑铃、杠铃等,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 对照组:进行30分钟静坐,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以下。
3. 生理指标测定:- 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心率、血压、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指标。
- 运动过程中实时监测心率,确保运动强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实验结果:1. 心率变化:-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三组运动后的心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运动过程中心率逐渐升高,运动结束后心率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
2. 血压变化:-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运动过程中血压变化趋势与心率相似,运动结束后血压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
3. 肌肉力量:-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肌肉力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运动过程中肌肉力量逐渐增强,运动结束后肌肉力量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
4. 心肺功能:-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心肺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z

20天后老鼠的存活量:
组别 A B C D E
存活 与否 存活数 (只) 16 14 0 0 0
死亡数 (只)
4
6
20
20
20
讨论与分析
一杯新鲜咖啡,含有80-100毫克的咖啡 因,而已配置好的咖啡相对就略为少些。 因此,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至少需 要饮用66杯咖啡,才能接收与试验中的 老鼠一样的咖啡因剂量。 不过,少量的咖啡因也可以防止人们受到 少量辐射线的损害。 但是过量会导致骨质疏松……过犹不及 哦……
实验目的:探究喝咖啡能否防辐射
实验对象:100只老鼠 实验原理就可 以阻止氢氧基根伤害细胞,阻止其摧毁体 内的一些功能,比如在骨髓中产生血细胞 的功能等。
实验步骤
1)将100只老鼠随机分成每组25只分 别为A、B、C、D、E5组; 2)同时对A、B、C三组的老鼠分别 按每公斤体重注射100毫克、80毫克、50毫 克的咖啡因,D组不注射; 3)1小时后把所有老鼠暴露在7.5戈端 的伽马射线中。(通常,这一剂量的伽马射 线是足以致老鼠于死命的),之后向E组老 鼠体内注射80毫克的咖啡因; 4)20天后观察各老鼠的存活率。
谢谢!
运动生理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分析运动对人体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影响,为今后从事运动生理学研究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强免疫力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运动对人体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影响,分析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身体健康、年龄在18-25岁的男性志愿者,平均体重60kg,身高170cm。
2. 实验分组:将2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为运动组和对照组。
3. 实验方法:(1)运动组: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60%-70%。
(2)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静坐休息。
4. 实验指标:(1)心率:使用电子心率表测定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心率。
(2)血压:使用电子血压计测定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血压。
(3)呼吸频率:使用秒表测定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呼吸频率。
(4)血氧饱和度:使用血氧饱和度仪测定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血氧饱和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率变化运动组在运动过程中心率逐渐上升,运动结束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心率逐渐下降,但仍高于运动前心率。
对照组心率变化不明显。
2. 血压变化运动组在运动过程中血压逐渐上升,运动结束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血压逐渐下降,但仍高于运动前血压。
对照组血压变化不明显。
3. 呼吸频率变化运动组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逐渐上升,运动结束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呼吸频率逐渐下降,但仍高于运动前呼吸频率。
对照组呼吸频率变化不明显。
4. 血氧饱和度变化运动组在运动过程中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运动结束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但仍低于运动前血氧饱和度。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指标和反应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测量了被试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理参数,并记录了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报告:实验一: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运动前后被试者的心率变化情况,了解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选择三名被试者,让他们在静止状态下测量心率,然后进行约30分钟的慢跑,再次测量心率。
实验结果:运动前平均心率为70次/分钟,运动后平均心率为150次/分钟。
可以看出,运动会明显增加心率,这是为了加快血液流动,向肌肉输送更多氧气和养分,以满足运动时的能量需求。
实验二:深呼吸对呼吸频率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呼吸深度,观察不同呼吸深度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行正常呼吸,测量呼吸频率,然后让他们进行深呼吸,再次测量呼吸频率。
实验结果:在正常呼吸状态下,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进行深呼吸后,呼吸频率下降至每分钟10次。
说明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量,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实验三:不同环境下体温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被试者的体温变化,了解环境对体温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入冰箱内测量体温,然后让其在温暖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再次测量体温。
实验结果:在冰箱内测量的体温为36.5摄氏度,曝晒后体温上升至37.5摄氏度。
由此可见,环境温度对体温有明显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人体的热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到人体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比如运动会增加心率,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环境温度会影响体温等。
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生理规律,为健康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人体运动实验报告总结

人体运动实验报告总结引言人体运动是许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等。
通过不同的实验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人体运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和运动机理,对个体健康和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
通过检测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以及观察运动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身体运动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选择20名年龄在20-30岁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性别分布均衡。
2. 实验仪器准备:准备心率监测仪、血压计、体温计、心理测试问卷等实验器材。
3. 实验流程安排: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等,另一组进行无氧运动,如举重、腿蹬等。
每组实验持续时间为30分钟。
4. 实验数据记录:在不同运动阶段,记录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
运动前后进行心理测试,以评估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变化。
5. 实验数据分析: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不同运动强度下的指标平均值、标准差等,通过t检验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1. 心率:在有氧运动组中,实验对象的平均心率为156次/分钟,标准差为8次/分钟。
而在无氧运动组中,平均心率为170次/分钟,标准差为10次/分钟。
两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水平(P < 0.05)。
2. 血压:在有氧运动组中,实验对象的平均血压为120/80 mmHg,标准差为5/3 mmHg。
而在无氧运动组中,平均血压为130/90 mmHg,标准差为7/4 mmHg。
两组之间的差异也达到了统计学意义水平(P < 0.05)。
3. 体温:在有氧运动组中,实验对象的平均体温为37C,标准差为0.3C。
而在无氧运动组中,平均体温为37.2C,标准差为0.4C。
两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血型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型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揭示不同血型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差异,为运动训练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本实验选取了100名身体健康、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志愿者,其中A型血30人,B型血30人,AB型血20人,O型血20人。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按照血型分为四组,每组25人。
3. 实验内容- 心肺功能测试:采用台阶试验法测试受试者的心肺功能,记录台阶试验完成时间。
- 力量测试:通过哑铃卧推测试受试者的上肢力量,记录每组可完成的最大重量。
- 速度测试:使用50米跑测试受试者的速度,记录完成时间。
- 耐力测试:进行1公里跑测试受试者的耐力,记录完成时间。
4. 实验数据收集实验过程中,使用计时器、体重秤、哑铃等仪器收集受试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血型组在各项测试中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1. 心肺功能测试A型血组在台阶试验中的完成时间显著低于B型、AB型和O型血组(P<0.05)。
2. 力量测试A型血组和B型血组在哑铃卧推测试中的最大重量显著高于AB型和O型血组(P<0.05)。
3. 速度测试A型血组在50米跑测试中的完成时间显著低于B型、AB型和O型血组(P<0.05)。
4. 耐力测试O型血组在1公里跑测试中的完成时间显著低于A型、B型、AB型血组(P<0.05)。
四、讨论1. 血型与心肺功能本实验结果显示,A型血组在心肺功能测试中表现最佳,可能与A型血中含有的高浓度一氧化氮有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2. 血型与力量A型血组和B型血组在力量测试中表现较好,可能与这两种血型的人群普遍具有较好的肌肉质量有关。
3. 血型与速度A型血组在速度测试中表现最佳,可能与A型血中含有的高浓度一氧化氮有关,有助于提高肌肉收缩速度。
4. 血型与耐力O型血组在耐力测试中表现较好,可能与O型血中含有的高浓度乳酸酶有关,有助于提高肌肉耐力。
呼吸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生理机制。
2. 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呼吸运动的变化,加深对呼吸生理学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生理过程,由呼吸中枢支配,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其深度和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CO2、O2、H+、肺牵张反射等。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家兔、生理盐水、乳酸、CO2、氮气、注射器、橡皮管、气管插管等。
2. 实验器材: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传感器、止血钳、刺激电极、20%氨基甲酸乙酯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麻醉:用20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缓慢推注25%氨基甲酸乙酯(1g/kg体重)进行麻醉。
2. 建立呼吸记录系统:将气管插管插入家兔气管,连接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呼吸传感器,记录呼吸频率和幅度。
3. 观察正常呼吸运动:观察家兔正常呼吸曲线,记录呼吸频率和幅度。
4. 改变呼吸运动:a. 增加无效腔:通过改变气管插管长度,增加无效腔,观察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变化。
b. 改变CO2浓度:吸入CO2气体,观察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变化。
c. 改变O2浓度:吸入氮气,观察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变化。
d. 改变H+浓度:静脉注射乳酸,观察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变化。
e. 剪断迷走神经:观察剪断一侧和两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的变化。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正常呼吸运动:家兔正常呼吸曲线呈周期性变化,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60次,幅度约为2cm。
2. 增加无效腔:无效腔增加后,呼吸频率和幅度均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3. 改变CO2浓度:吸入CO2气体后,呼吸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4. 改变O2浓度:吸入氮气后,呼吸频率和幅度无明显变化。
5. 改变H+浓度:静脉注射乳酸后,呼吸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引言运动是人类活动中最原始、基本的一种。
而运动生理学是运动和人体生理机能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运动生理学实验以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为运动科学提供依据。
二、实验设计1.实验对象:1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
2.实验设备:心率计、血压计、呼吸频率计等。
3.实验过程:实验员详细说明实验过程,为被试身穿轻便运动服装并接受一定的热身运动后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实验员定时测量被试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4.实验方法:双盲、随机对照实验,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1.心率变化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测得被试的心率为66±5bpm、135±3bpm、72±7bpm,说明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
2.血压变化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测得被试的血压为120/80±5/5mmHg、165/85±5/5mmHg、110/70±5/5mmHg,说明运动后血压明显升高,并在运动后迅速降至初始水平。
3.呼吸频率变化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测得被试的最高呼吸频率为18±2 breaths/min、30±2 breaths/min、20±3 breaths/min,说明运动后呼吸频率明显升高,并在运动后迅速降至初始水平。
四、实验分析1.心率:运动后心率增加是由于运动时需增加心脏排出量,以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同时,运动时肌肉会释放出一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刺激心脏,使其加快跳动。
2.血压: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需要心脏增加血液供应。
同时,在运动时,交感神经会被刺激,引起血管的收缩,使得血压升高。
3.呼吸频率:运动时身体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导致呼吸频率增加,以便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姓名代宝玉;班次食科131 ;组别第四组;日期2014.04.28;室温25℃
1.实验目的:掌握声、光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反应时的生理意义。
掌握人
体安静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2.原理与方法:
1、通过测定反应时间以了解和评定人体神经系统反射弧不同环节的功能水平。
2、心率测定的方法有听诊法和指触法。
3、感受器从接受刺激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4、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
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出心率。
5、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
用血压计的压脉
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通过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
3.对象:人
4.仪器与药品:血压计、人体反映测速仪、听诊器;
5.步骤:
一;人体反应时的测定:
1:熟悉反应时测定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单纯反应时的测定
二;心率测定:
1:受试者静坐5min,采用心前区听诊法直接测量心率。
指触法测量脉搏时,通常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受试者一侧手腕桡动脉搏动处。
脉搏测定时先以10s为单位,连续测量三个10s,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否则应适当休息后继续测量,直至符合要求。
然后再测量30s脉搏乘以2,即为心率。
三;动脉血压的测量:
1:熟悉血压计的结构
2:令受试者脱去一侧衣袖,静坐5min以上。
3:松开血压计橡皮球螺丝,驱出血压带内残留气体,再旋紧螺丝。
4:令受试者将脱了衣袖的前臂平放于桌面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手掌朝上。
将压脉带缠在该上臂,压脉带下缘至少在肘关节上2cm,松紧适宜。
5:将听诊器耳件塞入外耳道,其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即略向前弯曲。
6:在肘窝内侧先用手指触及肱动脉脉搏,将听诊器放在肱动脉脉搏处。
7:测量收缩压:用橡皮球将空气打入压脉带内,使减压记中水银柱逐步上升,直到听诊器听不到脉搏音为止,继续打气,使水银柱在上升20-30mmhg。
随即松开充气球螺丝,连续缓缓放气,减低压脉带压力,在水银柱缓慢下降的同时仔细听诊。
当听到“砰、砰”的动脉音时,检压计上的刻度即代表收缩压。
8:测量舒张压:继续缓缓放气,动脉音先由低到高,然后由高到低,最后完全消失。
在声音突然变弱的瞬间,减压计上水银柱的刻度即代表舒展压。
6.
7.
69,处于正常范围内。
收缩压与舒张压都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没有高血压,低血压等疾病。
8.结论:该生身体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