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章第七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婴儿期(出生~3岁)
婴儿个体脑发育、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信任感形成、模式识 别、直觉行动思维形成与发展、口语学习、独立性发展、音乐学系、 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期(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守恒性发展、识字、社会性发展、 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3.童年期(6、7~11、12岁)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
(四)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作业:结合书本内容和网络资源,解释并举例说明:泛灵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 量、液体、体积、形状)。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中设计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景,然后透过隐蔽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

2.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规则抽取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研究来推论总体的情况。

3.临床法临床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和访谈法相似。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5.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研究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发展的研究设计1.横向研究法横向研究法是指对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纵向研究法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法,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对4岁的儿童分别在2年4年6年后已经6岁8岁10岁的儿童再重复相同的实验室。

3.时序研究时序研究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例如:我们分别对三组2岁3岁4岁的儿童经过观察,一年后进行第二次研究,两年后进行第三次研究。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第三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的发育、生理发育等。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二、依恋理论
洛伦兹关于印刻的研究也激发了英国精 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 习性学的理论应用到解释人类婴儿与照料者 之间的关系上,其提出的“依恋理论” (theory of attachment,1969)认为,婴 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有助于生存的 进化反应。
第六节 背景观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的医生,他通过让有 情绪障碍的成人自由地讲述其儿童期的痛苦 事件,来寻求治愈情绪障碍的方法。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他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了自 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机械论,它把可 以观察到的行为看成是对经验的可预测的反 应。尽管生物学对人们的行为的改变程度设 定了上限,但是行为主义者仍然认为环境是 更有影响的。
一v Vygotsky)是背景观的先驱,尤其是对儿童 认知发展进行了阐述。维果茨基提出的“社 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关注 的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团体 的技能)是怎么传递给下一代的。
二、朱智贤的发展观
朱智贤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其一生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系 统而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 且,朱智贤也是主张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 的典范。
第四节 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理论
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对 人类认知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皮亚杰大大改 变了人们关于儿童认知资源的概念和理解。
二、信息加工理论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研究者转向 认知心理学以寻求对思维发展的理解。由计 算机工作原理而获得启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原理来解释 思维以及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幼教保教知识与能力(练习题)

幼教保教知识与能力(练习题)

形成性练习1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一、选择题1.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C )。

A.关键期B.敏感期C.最近发展区D.转折期【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出题机率】2 【题目难度】2(5为非常高,或非常难)【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的熟记程度。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是( B )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出题机率】2【题目难度】1【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关键期现象的熟知程度。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资料证明,学前期是人生学习口语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的语言。

狼孩在7岁后才开始接触人类的语言,学习口语,但始终不能学会说话。

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现在的幼儿与几十年以前的幼儿某些心理年龄特点.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爱活动、爱游戏等基本相同。

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D )A. 可变性B.整体性C.阶段性D.稳定性【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出题机率】2【题目难度】1【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的了解程度。

教学课件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概念、推理的发展

教学课件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概念、推理的发展
流畅性(fluency):心智灵活顺畅,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多个不同的观念,能使用较多的文字,能形成较多的联想。 【练习】 请说出报纸的用途,看谁说得多。 变通性(flexibility):思维方式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 【练习】请想想老鼠有什么“贡献”。
发散思维的特性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它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三、思维的分类
思维的内容: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方向:聚合思维、发散思维(Guilford,1967) 思维的分析水平: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思维的创造程度: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Wertheimer,)
聚合思维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添加标题
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添加标题
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添加标题
三人的共同点: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添加标题
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概括为交通工具
3、思维是对人脑原有事物的重组的反应
3、思维是对人脑原有事物的重组的反应
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思维的影响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 经齐全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如计算3+4=7,不会对抽象数字进行加减,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具体形象计算。 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其中,环境和教育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 挥与弥补作用。这一特征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 原则的基础。
综上所述,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 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 儿童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幼儿教师资格证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章节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发展 第六节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第七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第八节 个体差异 第九节 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教育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三、儿童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张环境决定 论。华生认为,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 结果。人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 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 境的影响,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他强调环境对塑造 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 发展的控制。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
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斯金纳认 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习
危机期是指儿童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时期,心理常常发生紊乱, 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3岁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危机年龄。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儿童自信心培养课程设计

儿童自信心培养课程设计

儿童自信心培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信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自信行为和表现。

3. 学生掌握培养自信心所需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目标设定等策略提高自信心。

2.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到的案例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挑战和困难。

2. 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自我认知,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信心概念与价值:介绍自信心的定义,阐述自信心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二节2. 自信行为与表现:分析自信学生在言行举止上的特点,举例说明自信行为的表现。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三节3. 培养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讲解积极自我暗示、目标设定、自我激励等心理调适技巧。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四节4. 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课本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自信心。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五节5. 小组活动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六节6.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课程共计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介绍自信心概念与价值;第二课时分析自信行为与表现;第三课时讲解培养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第四课时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五课时开展小组活动与展示;第六课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幼儿的概括水平是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 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 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P194)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 已经形成的概念。 2.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2个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
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比如,认为
“家具”是“是用的东西”;“儿子”一定是“小 孩”等。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及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1.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2.以具体特征为主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⑴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 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⑵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5个区别:
①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②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思维的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 质关系。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没有掌握可逆关系,比如, 问一个3岁的女孩:“ 你有姐妹吗?”她说:“有”问: “她叫什么名字?”答:“ 洋洋。”再问:“洋洋有姐妹 吗?”答:“没有。”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6个小阶段:
①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②最初习惯阶段(1~4或4.5个月) ③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或4.5~9或10个月)
④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9或10~11或12个 月)
⑤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或12~18个月)
⑥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智慧的综合阶段产生了智力的最初形态,标志 着感知运动协调的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的分类 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2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分阶段( 1~4、4.5个月) 学习的概念
在先天发射基础上,儿童通过机体的整合作 用,把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
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
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学习的分类
2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学习的概念 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
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
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如当原型消
2 失后,儿童用觉察不到的肌肉动作来模仿某个人
做过的怪动作,进行各种象征性游戏,用语词表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示某个人或某物,等等。
学习的分类
(二) 情绪情感的种类
(1 )情绪的种类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 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1.心境 定义: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如: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人际关系、激情和余波、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因 素。 2 。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状态。如狂喜, 暴怒,绝望,惊厥等。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它 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
第三分阶段( 4.5 ~9个月) 学习的概念
4个月后,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 调,以后经常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这样一
2 来,儿童的活动便不再囿于主体自身,而开始涉及
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 主体对它的动作。于是就在主体和客体间通过动作 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 学习的分类 使动作与动作结果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
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 态;它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 应 (2)情感的分类(或高级情感的发展)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不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和 美感。 1.道德感 (3岁开始萌芽,中班告状表现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 言语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 将掌握的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当人 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 言图、言论、行为时,认为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 肯定性的情感,如果认为不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
七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二 态度 四 一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 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 六 三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什么是认知
认知,也称认识,这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涉及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的复杂的心 理活动。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2 包括注意、知觉、记忆、理解、分类、评价、原
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如一个类别、一个系列)。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获得了守恒 性
群集结构的形 成
去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群集结构的形成: 学习的概念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
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
个部分。群集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群集运 2
前运算阶段(2~7岁)
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学习的概念
这是从象征性思维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 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 著特征所左右。特点如下: 2 1.没有形成守恒概念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守恒任务举例) 学习的分类
前运算阶段(2~7岁)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5感染功能
二情感情感产生的理论
一 (一詹姆斯一兰格情绪说 (二情绪评估——兴奋学说(啊诺德) (三情绪三因素说(美国心里学家沙赫) 三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 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 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 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 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2.原始情绪的种类
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这个阶段又可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分为六个小阶段。
学习的分类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一分阶段(出生~ 1个月) 学习的概念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 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
巩固(如吮吸反射),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
(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做吸吮动作等)。这一阶
算,一种是系列化群集运算。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分类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群集结构的形成: 学习的概念
人 儿童 男孩 成人 生物
动物 家畜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非动物 非家畜
2
女孩

非牛
学习的分类
群集结构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群集结构的形成: 学习的概念
系列化群集运算举例:
学习的分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 知 发 展 阶 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学习的概念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
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
2 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
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学习的概念
有人对儿童的“运算”做了四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 明儿童掌握各种“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 变而改变——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62 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 7-8岁)、面积和重 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前运算阶段(2~7岁)
象征思维阶段( 2~4岁) 学习的概念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 行思维,所以这一阶段称象征思维阶段。由于有了表象性 功能使儿童能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而意 2 义所借和意义所指的分化就是思维的发生。儿童象征性游 戏的产生是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如儿童用小棒当“枪”、用碎纸片当“菜”,这里的棒 和纸就是意义所借的象征符号,而“枪”和“菜”则是意 学习的分类 义所指的被象征物。儿童在进行象征思维时完成的任务, 已不是出于实际情境的要求,而是凭借象征格式来进行的。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 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产生求知欲,了解认识未知 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出现迟疑 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在 坚持自己看法时有了强烈的热情,这些都属于理智感 的范畴。 3.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的美与丑时产生 的情感体验。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学习的概念 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含意: “运算”一词
1.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 思维活动。
2 2.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 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3.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 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 学习的分类 4.系统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
学习的概念
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像各种可能性,产生策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略和幻想,等等。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 忆。
学习的分类
什么是认知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认知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 1.描述儿童的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2.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2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概念
局限于事物具体的、有限的方面。而是依据某些 可能或所有可能的组合去推论某一种现实性。
学习的分类
3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第五章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 生态度的内心体验 (二)两者区别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学习的分类
前运算阶段(2~7岁)
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学习的概念
2.自我中心
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
2 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
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 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三座山”实验)
学习的分类 3.思维的不可逆性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分类 达到了目的,这是智慧动作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但这时儿
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目的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
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六分阶段( 1.5岁~2岁) 学习的概念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 寻找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 新问题。如有一只微微开口的小盒子,内装一条看得见的 2 项链,儿童先是把盒子翻来覆去地看,或用小手指伸进缝 道去拿,但拿不到。后来儿童完全停止了动作,眼睛看着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后,他突然 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项链。这种一张一合的嘴的动作 学习的分类 实际上是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盒子张开的情 形,只是当时他的表象能力还很差,仍需借助外部动作表 示。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 标志着感知动作时期的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