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藏锋露拙——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最新)
道德经:凡事藏巧于拙,才是高枕无忧的涉世之道

道德经:凡事藏巧于拙,才是高枕无忧的涉世之道道德经:凡事藏巧于拙,才是高枕无忧的涉世之道。
一个人无论存在于什么样的位置,无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该糊涂的时候一定要假装糊涂。
很多人不屑于“大智若愚”,觉得这是一种懦弱,是一种退缩。
其实低调并非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方式,而是积极有利的力量,妥善把握,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也可以让自己积蓄力量,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免除祸患,积累福报。
古人云: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再聪明的人都不应该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易过度的表现,也要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气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即便有能力也不要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的道理,正是让自己高枕无忧的处事法宝。
汉高祖时期的萧何就是以“一退再退”的策略,给自己免去了灾祸,深得汉高祖的赏识和信任。
在汉高祖任用萧何镇守关中的时候,汉高祖屡次派使者慰问萧何,这个时候鲍生对萧何说:“您是在战场上备受野战之苦的君主,君王之所以派使者慰劳你,其实只是对你心存戒心,当下之际,您最好派善战的兄弟和子孙,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军王一起并肩作战。
”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之后,汉高祖便对萧何去除了疑虑。
汉高祖十一年时,吕后又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韩信被杀,就任命萧何为相国,还加封五千户邑民一名都尉,当他的护卫兵,别人都向萧何道贺,而陈平则对萧何说:“你的灾祸就要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你留守关中没有危险,最好不要接受封赏,而把家中财物捐出充作军费,才能消除皇上的疑虑。
”萧何听了之后,觉得陈平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后来依计而行,汉高祖果然非常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的时候,高祖又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来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皇上御驾亲征,我在这里鼓励百姓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讨伐叛变时相同。
”这个时候又有人对萧何说:“你离灭门之日不远了,身为相国,官位已经很高,皇上无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皇上是担心你有异心呀,你倒不如多购买百姓田地,以债券取代银两,贬低自己的声望,皇上才能安心。
藏巧露拙,人生智慧

藏巧露拙,人生智慧
时间:2018-02-19 15:12:00 | 作者:优秀同学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其实藏拙露巧是我们生活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只有真正的掌握好这种技能,才能够在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游刃有余,才能够真正的把握好机会。
可能你会说,简单一点不更好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做一个单纯的人,不考虑那么多。
其实我说的并不矛盾,我们只是要学会藏拙露巧,并不是复杂。
藏拙,并不光指的是隐藏自己的短处,更指的是为人谦逊;露巧,自然说的就是要展现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学会展现自己的长处,才有可能被别人发现,让机会不至于白白流失。
清代咸丰皇帝就曾经用过守拙的办法,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孝心战胜了自己的弟弟夺得皇位,这便是藏拙,也可以说是一种韬光隐晦,懂得藏拙,是一种人生大道。
然而孟浩然却因为不敢向皇帝展露自己的才华而错失功成名就的机会。
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遇,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机遇选择面前,我们究竟是像咸丰一样守拙,还是以孟浩然为戒,展露自己的才华,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地方。
我们既要懂得藏拙,同时又要学会适时露巧,审时度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掌握的。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二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道、德、经三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阐述,并结合个人的读书心得进行探讨。
首先,道是《道德经》最核心的概念,也是老子所强调的重要道理。
在《道德经》中,道被理解为宇宙的根本原理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于一切现象与形式之上的存在。
它不可言喻、不可名状,只能通过内心的体悟来感悟。
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治,即无为而不为,不为功名利禄、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而是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在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道的智慧。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常常追求物质和外在的世界,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而《道德经》反而告诉我们,应该放下功利的追求,回归内心,找到和谐与平衡的路径。
只有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才能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困扰与挑战,保持心中的自在与从容。
其次,德在《道德经》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德指的是道德品质,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
在《道德经》中,德被理解为谦虚谨慎、无私无我、忍让宽容等道德上的高尚品质。
通过修炼自己的德,我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高尚的品格。
读完《道德经》后,我对德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德成为救赎我们内心的重要力量。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谦虚、宽容和善良,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理性和冷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最后,经是《道德经》以经书形式存在的一部分,它是对道德经典的总结和概括。
经中包括了诸多关于修身、治国、安邦之道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指导。
透过阅读《道德经》中的经部,我发现其中的智慧是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比如,在个人修身方面,《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要有谦虚、宽容和忍让的品质,要主动保持心境的平静与从容。
这些准则对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治国方面,《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感悟。
作为读者,我对道德经中传达的思想和智慧深感震撼,下面是我在阅读道德经后的一些人生感悟心得。
一、道的本质和追求道德经中提到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主宰,是追求和实现人生意义的核心。
经文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
我深刻体会到,追求道的人们应该超越纷繁复杂的现实,以超然的心态去领悟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将自己的欲望降至最低,以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的智慧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是一种放下自我、顺应大自然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人们通常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自然规律的存在。
我们应该学会虚心向自然学习,顺势而为,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本性。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在和谐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推崇谦逊和谨慎道德经倡导的高尚品格是谦逊和谨慎。
它强调人们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不追求虚荣和权力。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谨慎行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以免破坏他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种谦逊和谨慎的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真实的自我,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四、追求内心的平和道德经中不断强调追求内心的平和。
它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和功利心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不满。
只有放下欲望,抛弃功利,我们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道德经提倡通过乐观、宽容和大爱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和满足。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明白了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者答案,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
通过与道相和谐,我们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幸福。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教会我们谦逊和谨慎的品质,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平和。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从道德经学到的人生智慧

我从道德经学到的人生智慧人生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和人生智慧。
而我从道德经中学到的人生智慧,让我在人生旅程中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强调的是道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内在的平静和自由。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智慧,下面将分享其中一些。
1. 保持内心平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它可以攻克最坚强的东西。
这是因为水能够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和。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内心平和,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因素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
2. 尊重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是公平的,没有任何偏见。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3. 保持谦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但是在追求学问和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因此,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过于自信。
4. 不要追求虚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知足,不要追求虚荣,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旅程中走得更远。
5. 保持内心的清明“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要被繁琐的事务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6. 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只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7. 要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道德经人生智慧读后感

道德经人生智慧读后感读完《道德经》,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这本书里蕴含的智慧,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人生道路上那些曾经昏暗的角落。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那些观点,初读时,感觉有些晦涩难懂。
但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发现其中的智慧竟是如此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就拿“柔弱胜刚强”这一观点来说吧。
以前,我总觉得在生活中要表现得强大、坚强,才能不被人欺负,才能获得成功。
但有一次经历,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一次公司组织的户外拓展活动。
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拔河比赛。
我们队的成员看上去个个身强体壮,信心满满。
而对手队伍呢,成员们看起来相对瘦弱一些。
比赛一开始,我们队凭借着强大的力量,迅速占据了优势,绳子一点点地向我们这边移动。
我们心里都想着,这场比赛肯定赢定了。
可就在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对方队伍虽然力量不如我们,但他们似乎特别有默契,而且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每当我们发力的时候,他们就巧妙地卸力,让我们的力量无处可施。
而当我们稍微松懈的时候,他们就突然发力,一点点地把绳子拉了过去。
我们这边呢,因为一开始用力过猛,后面渐渐体力不支,加上大家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节奏,结果最终输掉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我坐在地上,累得气喘吁吁,心里满是失落。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道德经》里“柔弱胜刚强”这句话。
我开始反思,我们队看似强大,但却过于刚猛,不懂得以柔克刚,不懂得合理分配力量和节奏。
而对方队伍虽然看起来柔弱,但他们却能够以柔的方式应对我们的刚,最终战胜了我们。
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并不是一味地强硬就能解决问题。
有时候,适当的示弱,灵活的应对,反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比如说“知足者富”。
以前的我,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东西,觉得只有物质丰富了,才算是富有。
于是,我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买各种名牌衣服、包包,追求所谓的高品质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0篇)

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0篇)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0篇)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篇1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道德经人生智慧读后感

道德经人生智慧读后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总是在寻觅着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
而当我翻开《道德经》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宝库,每一句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道德经》里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朋友约好去爬山。
我们兴致勃勃地出发,一路上欢声笑语。
可当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累得不行,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
看着眼前那似乎没有尽头的台阶,我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朋友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对我说:“这爬山就像人生的道路,有时候你觉得前方没有希望,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到达山顶。
”我听了他的话,心里虽然还是有些犹豫,但还是咬咬牙继续往上爬。
每走一步,我都在心里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那一刻,我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
连绵的山峦、缭绕的云雾、灿烂的阳光,一切都那么美好。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的“道”,或许就是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不放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一句也让我感触颇深。
曾经,我在工作中总是想要超越别人,觉得只有比别人做得好,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是,我拼命地加班,努力地完成各种任务,只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称赞。
然而,有一次因为过度劳累,我在工作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一直在关注如何胜过别人,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能力的限度。
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超越他人,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己的弱点。
就像我学习游泳的时候,一开始总是害怕水,不敢把头伸进水里。
我看着别人在泳池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既羡慕又着急。
我试图模仿他们的动作,但总是不得要领。
后来,我静下心来,不再和别人比较,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进步。
我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练习,一点点地克服对水的恐惧。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能够在水里游出一段距离了,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藏锋露拙——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最新)本学期的课程,与其说是从《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的,不如说是从《道德经》开始的。
——X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多次援引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名句,从文化的深层渊源来解释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并列举了诸葛亮、范蠡、韩信等历史名人的典故,与同学们探讨做人做事的学问,让吾辈受益良多。
印象最深的,是王教授从《道德经》中提炼的四字精髓——藏锋露拙。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
应该说,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才能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
俗话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
”——时时处处显露才华而不知避讳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人就容易导致事业的失败,这并不是智者所为。
所谓藏锋露拙,并不是要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要保护自己,不招致祸患,从而在必要的时候更好的展现自己,打开成功的大门。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聪明的人要懂得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暂时的退让。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
明代洪应明在其著名的《菜根谭》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意思是:雄鹰和猛虎是最凶猛的两种动物,它们一旦出击捕食,几乎从不会空手而归。
有趣的是,在准备捕食前,雄鹰站在那儿就好象在打盹,猛虎走起路来则似乎生了病——这其实只是它们故意示弱的一种障眼法,既可避免因锋芒过露而遭到攻击,又可麻痹对手。
因此,君子只有善于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才能肩负起重任,以实现鸿鹄之志。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曹丕与曹植争立太子,进入了决定性阶段。
曹子建“才高八斗”,深得曹操青睐。
曹丕深知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远甚于自己,在这次夺位大战中,已经先输了弟弟一大截。
于是,他越发规正自己的行为,对父亲越发恭敬孝顺,对外谦虚谨慎,广交良友,赢得自己在曹操和众大臣心中的好感度。
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曹植当场口诵一文,预祝曹操凯旋归来,一时口拙的曹丕急的冒汗,幸得幕僚吴质在一旁提醒他——装哭。
于是曹丕哭着向父王拜别,嘱咐曹操保重身体,曹操看曹丕如此孝心可嘉,感动得不行。
在场的大臣都认为曹丕虽然不及曹植文采飞扬,但是一片赤诚之心更让人感动。
相比曹丕的处处约束自己,谨言慎行,曹植则更显的浪荡不羁,锋芒毕露。
有一次曹操令曹植为大将军带兵西征,曹植认为这是父亲对自己的重用,心情大好,出征的前一晚与幕僚一起高谈阔论,喝的酩酊大醉,结果第二天睡到下午才醒来,错过了出征的时辰,气的曹操只得作罢。
更为严重的是,曹植有一次出城散心,直接开“司马门”而走——司马门除了皇帝,其他人是不能驰行的,连曹操自己都不敢逾越。
曹操终于对曹植失去了信任,下令处死了驾车的马夫,从此将曹植踢出了继承人的范围。
最后,曹植一生被曹丕及侄儿打压排挤,郁郁而终。
所以说,曹植的失败,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太过自负,太露锋芒,不懂示弱和韬光养晦。
藏锋露拙,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才干积累和知识储备,厚积才能薄发。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说的就是没有足够的、扎实的知识与才干,是无法成就一番大事也的。
而才干是需要点滴积累、持续学习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学问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要循序渐进、积水成渊。
对此,《道德经》中也有印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说明欲成大事,还须从基础做起、久久为功。
藏锋露拙,还告诉我们要懂得欣赏和赞美他人,做人做事莫要求全责备、过分追求完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很多时候因时间、条件所限制,我们或者我们的同事已然尽力却无法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毫无瑕疵。
这时候与其抱怨和愤恨,不如大度一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反而能让事情变得简单,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记得金庸先生在解释天下第一刚猛的“降龙十八掌”的时候,曾谈过这门武功的三种境界——“龙战于野”、“潜龙勿用”和“亢龙有悔”——第一种境界正如血气方刚之人,攻势凌厉却很难持久;第二种境界学会了韬光养晦,后发制人;而只有悟到了第三种境界“亢龙有悔、物极必反”的道理,才能够懂得进退、收放自如,打出十分力道,却留有十二分的后劲,才能把这种武功发挥到极致。
我以为,做人“盛极一时”不如“和美一生”,“吹毛求疵”不如“顺势而变”,这与《周易》中所言“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也是一个道理。
总而言之,“藏锋露拙”是《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大愚若智、恃才傲物或能得到一时的快感,却容易招致祸患,为失败埋下伏笔;而大智若愚、
谦恭隐忍则虽看起来并不耀眼,却能让我们生活的和谐从容,为成功蓄满能量,更能在关键的时候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金子埋在地下亦不失其固有价值,出土后,总会发光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