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大众日常食物结构的恒用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网报道: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编制的膳食宝塔如下图: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下简称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国居民膳食的实际状况,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一、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说明1. 膳食宝塔结构: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
2. 膳食宝塔建议的食物量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都是指食物可食部分的生重。
各类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种具体食物的重量,而是一类食物的总量,因此在选择具体食物时,实际重量可以在互换表中查询。
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应用1. 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量水平膳食宝塔中建议的每人每日各类食物适宜摄入量范围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个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季节等情况适当调整。
2. 根据自己的能量水平确定食物需要膳食宝塔建议的每人每日各类食物适宜摄入量范围适用于一般健康成年人,按照7个能量水平分别建议了10类食物的摄入量,应用时要根据自身的能量需要进行选择。
3. 食物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应用膳食宝塔可把营养与美味结合起来,按照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调配一日三餐。
4. 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习惯及物产不尽相同,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有效地应用膳食宝塔。
5. 要养成习惯,长期坚持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结果。
应用于平衡膳食膳食宝塔需要自幼养成习惯,并坚持不懈,才能充分体现其对健康的重大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列举了7个不同能量水平建议的食物摄入量表,中国居民食物摄入现况与平衡膳食宝塔建议量比较表,建议食物量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水平表,不同能量水平推荐食物摄入量所提供蛋白质构成比表,食物互换表(谷类、豆类、奶类、肉类及蔬菜水果类等)以及代表性食物的彩图。
简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简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方式,旨在帮助人们获得足够的营养,并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这种饮食方式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即饮食中的各种营养素应该保持适当的比例分配,以满足人体各种需要。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包括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营养素。
这些层次从底部到顶部依次为:1. 谷薯类:谷薯类是人体获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包括米饭、面条、馒头、面包、马铃薯等。
人们应该每天摄取500克以上的谷薯类食品,以满足身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2. 蔬菜类:蔬菜类是人体获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包括绿叶蔬菜、根茎类蔬菜、菌菇类等。
人们应该每天摄取300克以上的蔬菜类食品,以满足身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
3. 水果类:水果类是人体获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包括苹果、香蕉、橙子、草莓等。
人们应该每天摄取200克以上的水果类食品,以满足身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
4. 畜肉类、禽蛋类、大豆及制品:畜肉类、禽蛋类、大豆及制品是人体获取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包括瘦肉、鸡肉、鱼肉、蛋类、豆腐、豆浆等。
人们应该每天摄取50克以上的畜肉类、禽蛋类、大豆及制品食品,以满足身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
5. 奶类及制品:奶类及制品是人体获取钙质的主要来源,包括牛奶、酸奶、乳酪等。
人们应该每天摄取300克以上的奶类及制品食品,以满足身体对钙质的需求。
除了以上五个层次外,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还强调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量。
人们应该尽量控制盐的摄入量在6克以下,糖的摄入量在50克以下。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核心理念是平衡,旨在帮助人们获得足够的营养,并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人们应该每天根据宝塔建议的比例摄取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原理中国古典哲学把构成世界的物质归结为气,气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运动不息、无形有征的基本特征。
气散气聚为气的基本运动方式,散则无形,聚则有形,从无形化生有形乃生万物。
气化、液化、固化是物质化生的三种基本形式,有形的物质呈现为液态、固态,因此,气态、液态、固态是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存在方式。
中国古典哲学进而把构成有形(主要是液态和固态)的万事万物之气,称为精气,《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小到五谷,大到日月星辰,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气学说,她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世界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
其基本观点有: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化生;精气运行不息,变化不止,因而推动和调控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发展;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将宇宙自然联结为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精气的理论去认识和解释。
《淮南子》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是生命的容器,气是充盈身体的物质,神是生命的运行机制,形、气、神,是中国古典哲学用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由于精气相聚而成形,在这个意义上,精与形同义,所以又有精、气、神三要素说,并有“人生三宝”的说法。
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中医理论体系接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并用以认识和解释人的生命、健康问题,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精气理论。
《黄帝内经》在《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汤液醪醴论》、《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经脉别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及《本神》、《决气》、《经脉》、《厥论》、《奇病论》、《五藏别论》、《解精微论》、《根结》、《五癃津液别》、《大惑论》、《大奇论》、《刺志论》、《评热病论》、《举痛论》、《九针十二原》、《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刺节真邪》、《邪客》、《平人绝谷》、《疏五过论》、《痹论》、《卫气》、《九针论》、《宣明五气》、《五运行大论》、《五味》、《口问》、《天年》等篇章中,对精气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精气理论的基础。
合理食物结构养生的三个主要理由

合理食物结构养生的三个主要理由摘自《要健康就要这样吃——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人的健康,取决于多种因素,饮食养生是最重要的因素。
饮食养生,有许多原则与方法,合理食物结构是最重要的原则与方法。
合理食物结构养生,这是本书关于饮食养生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张。
合理营养是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合理食物结构是合理营养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个人,如果在健康上耍聪明,试图寻找一条一劳永逸的捷径,试图寻找一种一用就灵的妙药,那如同水中捞月、镜中摘花,到头来必定是一场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食物结构,并且老老实实地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一种饮食生活方式和习惯,这才是踏上了健康的正道。
只有合理食物结构,才是唯一正确的饮食养生之道,舍此别无出路,这是本书将要反复阐述的一个基本道理。
食物具有必需性,任何人都离不开食物,都依赖于食物而生存。
食物具有两重性,或有利于健康,食物是健康的物质来源;或有损于健康,食物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等食源性慢性病的物质来源。
饮食与健康,是人生在生理方面的一对主要矛盾,饮食状态对健康状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关心健康,就必须关心饮食。
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分感性层次与理性层次。
感性上追求美食享受,追求悦口、悦目、悦耳、悦鼻;理性上追求饮食养生,无论从营养素角度还是从气机角度,根据人体对物质的需要而摄取食物。
美食享受与健康存在对立面,有些美食有损健康;饮食养生与健康具有统一性,而正确性是饮食养生的前提。
正确处理饮食与健康的矛盾,包括正确处理美食享受与饮食养生的矛盾,这是饮食养生的根本课题。
这就是我们主张“合理食物结构养生”的第一个理由,合理食物结构,是人类对食物趋利避害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处理饮食与健康矛盾及美食享受与饮食养生矛盾的理论基础。
人类需要多种多样的食物,各种各样的食物各有其营养优势,有人喜欢用“最佳”、“最优”开列食物排行榜,还有人喜欢将食物区分为“有益”与“有害”。
其实,个体食物本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多个食物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则产生了好坏、优劣的区别。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标签: 健康膳食大豆
宝塔分五层,地位各不同,每层都重要,关键是平衡。
粮食是基础,能量它为主,粗细要兼顾,才能强筋骨。
蔬菜和水果,好像是一伙,终究属两类,缺谁都不妥。
鱼禽和肉蛋,好吃量要限,摄入适宜量,健康有保证。
牛奶和大豆,补钙不能漏,每天都要吃,切勿打折扣。
油脂量最少,影响却不小,半两植物油,一天刚刚好。
调味宜清淡,饭菜勿过咸,每日标准量,六克食用盐。
每天做饭时,牢记推荐值,营养兼美味,健康好饮食。
谷类、薯类及杂豆:谷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一般成年人以每天摄入250~400克为宜。
要注意粗细粮搭配,经常吃粗粮、杂粮。
最好每天吃50~100克的粗粮或全谷类食物,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最好能有一半是深色蔬菜,水果200~400克。
动物性食物(鱼、禽和瘦肉):是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也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每天推荐食用量为: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畜禽肉类50~75克。
奶类、大豆类:建议每人每天饮1~2杯奶(200~400克),摄入30~50克大豆。
饮奶量较多、有高血脂或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食用油:为防止脂肪摄入过多,建议每人每天烹调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
食盐:每人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
阐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阐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一个指导人们合理膳食的模型,包括五层,分别是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类、奶豆坚果类和油脂类。
1.谷薯类:包括谷类、豆类、薯类等,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每天应摄入250~400克。
2.蔬菜水果类:包括各种蔬菜和水果,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400克水果。
3.畜禽鱼蛋类:包括肉类、禽类、鱼类、蛋类等,每天应摄入120~200克。
4.奶豆坚果类: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和坚果类,每天应摄入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豆制品。
5.油脂类:包括食用油和盐,每天应摄入不超过25克食用油和不超过6克盐。
此外,宝塔还建议人们每天至少喝1200毫升的水,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和保持适宜的体重。
同时,要注意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对于反式脂肪酸,每天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克以内。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一个综合性的指导模型,旨在帮助人们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原理受中华古典哲学阴阳论的影响,《黄帝内经》及后世的经典著作,都强调治病求本,本在阴阳,认为一切疾病的根本病因在阴阳失调,而阴阳和平是人体健康的根本特征;治病和养生之道,皆不出乎阴阳之理、皆须参透阴阳之理。
因此,协调阴阳,保持或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状态,是防病治病的最高原则。
防病治病涉及饮食、起居、劳作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方面都需要协调阴阳,饮食养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是运用食物保持或恢复人体阴阳和平状态,关键是根据食性选择食物。
根据四性协调阴阳称为平调寒热,根据五味协调阴阳则称为五味调和,平调寒热与五味调和是协调阴阳的基本因素。
由于四性属阳走肢体,五味属阴走五脏,而五脏是人体的核心。
所以,五味调和是协调阴阳的主要因素。
《黄帝内经》及后世的医学、养生学经典著作,对五味养五脏的过程及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概括地说,就是五味所走、五味所伤、五味所宜,从而得出谨和五味、长有天命的基本结论。
1、五味所喜、五味所走《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是谓五入”。
《灵枢•九针论》补充说:“淡入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入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这种五味入五脏的理论,揭示了五味在人体内运动、气化的一般规律,直接指导着脏腑的保养与治疗及用食用药。
五味归属于五脏,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
五脏与筋、气、血、骨、肉五体有直按联系,五味随之归属五体。
《灵枢•九针论》说:“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脏又与鼻、舌、目、口、耳五官有直按联系,五味也随之归属五官。
《灵枢•营气》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搭配,建议收藏!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搭配,建议收藏!早在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就对于饮食养生保健提出了总的原则,《黄帝内经素问》有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合理膳食搭配理论。
下面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说合理饮食养生保健。
1、五谷为养《内经》所说“五谷为养”,即五谷用以充养五脏,是以五谷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或基本营养。
虽然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来源的基本物质,但其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还需配合其他食物以维持营养平衡。
食用谷类食物时,需注意加工不宜太精细,淘洗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尽量粗细搭配。
2、五果为助《内经》说“五果为助”,即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是生命机体活动的营养补助。
我们膳食种类多样,各食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每日膳食必须有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目的。
现代认为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利于人体健康。
3、五畜为益《内经》说“五畜为益”,即五畜可补益五脏精气。
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类、水产类、蛋类、乳类等,营养价值较高,是人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中畜禽类食物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需要较为接近,有利于弥补植物性食物中赖氨酸不足的缺陷,也是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但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食用过多易导致高脂血症。
水产类食物是膳食中蛋白质的极佳来源,锌的含量较为丰富。
其中鱼肝油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对维护视力有一定的好处。
日常食用时应以瘦肉为主,少吃肥肉或荤油。
4、五菜为充《内经》说“五菜为充”,即五菜有协同充五脏作用。
蔬菜属于低能量食品,可为人体提供除维生素D和维生素B族等多种维生素,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但B族维生素含量不高,其所含矿物质质量不如动物性食物,如铁、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较低。
蔬菜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五菜为充”是人体机能营养的补充,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也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对平衡膳食大有裨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大众日常食物结构的恒用、奇用方法饮食养生实践,实质上是应用食物结构理论科学安排日常生活的食谱。
根据养生者的年龄、职业、劳动、生活及饮食习惯,按照合理食物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食物结构,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食物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在食物结构内同类食物互换,选择各种适宜的食物,安排好阶段性食谱,并按早餐、午餐、晚餐各占全日热量的30%、40%、30%的标准分配食物,达到每一天的饮食在营养成分的搭配上满足食用者的需要。
一、大众日常食物结构的恒用、奇用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奇恒”也是一组重要概念,近代医学家恽铁樵所形成的学派认为“揆度奇恒”为《黄帝内经》全书的总纲,尽管多数医学家坚持以“阴阳”为总纲,但从中可见“奇恒”的地位多么重要,历史上高度重视“揆度奇恒”的医家还有张仲景。
饮食养生,说到底就是按照食物结构模型合理搭配食物;中华饮食养生,说到底就是两式食物结构模型的奇恒之道,它是合理搭配食物的具体方法。
奇恒,指异常与正常。
用奇恒分析生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奇腑,肝、心、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恒腑;用奇恒分析健康状况,有病为奇,无病则为恒;用奇恒分析病机,生自奇腑的病为奇病,生自恒腑的病为恒病,张仲景则将伤寒视为恒病,其余均为奇病;用奇恒分析养生与治疗方法,则为奇恒之法,恒用为常规、常用方法,奇用则为非常规、非常用方法。
《道德经》开宗明义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将道分为常道与非常道,道是根本大法,常道为恒,非常道为奇,这是恽铁樵学派“奇恒总纲论”的理论依据。
在方法论上奇恒具有行动纲领的意义,但认识论上仍具有阴阳属性,奇主动多变属阳,恒主静恒定属阴,奇恒属于阴阳,服从于阴阳总纲。
《素问·玉版论要》说:“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
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
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上为逆,下为从。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
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说明诊断要辨别正常或反常情况,根据轻重深浅给予常规或非常规的治疗,并详细说明“揆度奇恒”的具体运用。
如病容色浅的,说明病轻,可用五谷汤液等常规方法调理,如病容色深、大深、色夭面脱等情况,说明不同程度加重,则要采用药物治疗的一些非常规方法。
人体健康状况,无病为恒态、常态,饮食为常用方法;有病为奇态、非常态,药物则为非常用方法。
奇恒之法是相对的,并且,奇恒之法的运用是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决定的。
人体健康状况除了无病与有病外,还有中间状态,现代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相对健康状态而言,为奇态,应采用奇法;亚健康相对疾病状态而言,为常态,应采用常规方法。
根据《素问·玉版论要》的论述,奇恒的原则有三条:一是食物为常规方法,药物为非常规方法;二是药轻为常规方法,药重为非常规方法;三是常规方法有效则优先使用常规方法,常规方法无效则用非常规方法。
《吕氏春秋·异用》说:“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在中华文化中,很注重方法的运用,政治上有权衡之法,军事上有奇正之法,政治军事都讲究守常用奇,这与医学上的奇恒之法及奇恒原则如出一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知事百事通”,各个领域之间都有共同的道理,由此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讨论食物结构的用法,首先讨论大众日常饮食。
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主要是根据食物的谷、菜、畜、果等食物种类,且没有针对具体病症,而食物的种类划分是大众所熟识的,因此,大众都可以按照这一食物结构模型合理搭配食物,使日常饮食生活合理化。
所以,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适合大众日常饮食生活使用,一般为恒用。
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主要是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和辛、酸、甘、苦、咸的食性排列组合而成,且针对主症、次症等病症,而掌握食物的食性与病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有使用条件和针对性,一般为奇用。
因此,恒用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奇用君臣佐使食物结构,是大众日常饮食生活的一般方法。
1、恒用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文中的“气味和”与《黄帝内经》经常论述的“谨和五味”、“五味调和”的意思相近,为了便于记忆,按五行结构的通常表述方式,调换为“五味调和”,并按食物排序进行适当调整,这一食物结构也可表述为: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
很多人谈论食物结构,只说前四句话,而丢掉了至关重要的“气味和”或“五味调和”,所谈的食物结构变成了没有灵魂的外壳。
谷、菜、畜、果是食物的外部特征,具有直观性,是划分食物种类的依据;五味是食物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知,五味调和是本质要求。
因此,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是外观设计与功能设计的统一,以食物种类为结构要素、以养充益助为组合方式、以五味调和为功能要求。
食物搭配主要是谷、菜、畜、果的比重从高到低地排列。
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根据是谷、菜、畜、果,没有针对具体病症,意味着从正常情况出发,所谓正常情况,指非疾病状态,在阴阳和平状态包括阴阳自和与阴阳调和状态下,主要任务是根据人体生理功能的一般规律,调养神气、神机,调养五运之化气。
基本要求是贯彻“食物多样、品种齐全、比重适当、食性合体”的标准化思想,根据五谷、五菜、五畜、五果对人体的不同作用,合理安排食物的比重。
五谷是基础性食物,其作用是为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满足人体的基本物质需要,所占比重最大,以保证人体精气足。
五谷中的禾本科、豆科、麻科食物齐全,在薯科植物成熟季节及时补充。
从五谷中获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钾、氯、钠、镁等必需的基本元素,且达到基本需要量。
合理食用五谷的关注点在于喜欢食用且食用且容易消化吸收,五谷为主食时,不主张过粗过杂,粗、杂到不可口、难消化,主食不主,达不到基本量,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
五菜是通利性食物,其作用是疏通壅滞,提供微量矿物质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等物质,在人体中起调节作用,从而满足人体健康需要,所占比重居第二位,要突出广杂性。
人体所需营养的全面性,主要是通过五菜的广泛性来实现的。
单一是饮食的大敌,尤其以五菜单一害处最大,五菜要包括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的各个品种,要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瓜、茄各个部位,不能局限于所谓的最佳蔬菜,蔬菜重复吃不如轮换吃,重复率越低越好,轮换率越高越好。
五畜是强化性食物,食物特点是营养密度高,其作用是增进人的体质,但存在营养过剩风险,所占比重一般排列第三,具体食用量要根据个体的生理阶段、体力活动强度等因素而综合考虑,关键要适度。
现在流行一种素食主义,如果出于宗教信仰,或出于慈悲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素食主义打着饮食科学、生态科学的旗号,则是站不住脚的。
素食是一种荒谬的饮食观,违背了人的嗜肉天性和人体对高密度营养的需求。
素食是一种荒谬的生态观,割断了粗纤维植物和浮游植物向人类食物转化的链条,不仅丢弃了大量的人类食物资源,会加剧食物资源紧缺的程度;而且会造成粗纤维植物和浮游植物的泛滥成灾,恶化地球生态环境。
人类食肉是生物链上的调节环节,生态科学应该从调节的角度研究吃什么动物不吃什么动物,食素是对调节功能的放弃。
五果是辅助性食物,作为种子类的五果是五谷的辅助品,作为果实类的五果是五菜的辅助品,作为零食是正餐的辅助品,作为生食是熟食的辅助品,所占比重最少,但并不是可有可无,关键是与一日三餐的食物及食用方式保持差异性,差异性越大,辅助性越强。
根据中国人生活的地球纬度和饮食习惯,零食五果和生食五果,对于提高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日常饮食中,以平性、甘淡味食物为主,寒、热、温、凉性和辛、酸、苦、咸味不可偏嗜。
同类食物互换(以谷换谷、以菜换菜、以畜换畜、以果换果),五谷中的米、豆或面、豆每日齐全且相对稳定,菜畜果随机调整,尤其是扩大五菜的选择范围、提高互换率,调剂食物品种、口味、颜色,使饮食丰富多彩。
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根据是谷、菜、畜、果的食物种类,而食物的种类划分是大众所熟识的,大众都可以按照这一食物结构模型合理搭配食物,所以,适用于大众日常饮食。
一般人群按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合理搭配食物,持之以恒,成为一种饮食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合理的稳定的饮食保持人体健康状态。
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日常饮食也是恒用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在同类食物互换时,可以选择满足特定人群需要的特定食物,如孕妇、乳母增加鱼、禽、蛋、瘦肉、海产品的摄入量;婴幼儿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乳类或代用品,学龄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鱼、禽、蛋、瘦肉、海产品的摄入量。
恒用就是持之以恒、岁月如常,就是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当然,恒用是就常态化、例行化而言的,并不绝对排除某些例外,这意味着偶尔破例多饮多食,只要没有破坏合理饮食的常态,也无大碍。
2、奇用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析说:“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寒、热、温、凉四性和辛、酸、甘、苦、咸五味是食物的食性,是对食物性能功效的本质认识;主病、次病是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
因而,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是人体健康状态与食物功能的统一,食物结构设计以疾病为针对性、以四性五味的食性为结构要素、以君臣佐使为组合方式、以五味调和为目标。
食物搭配方式主要根据具有相应食性的食物比重从高到低排列。
人体健康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从疾病发生的角度分析,有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主要是风、暑、湿、燥、寒五气所致,内伤主要是五味伤及五脏之气。
因此,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根据五气、五脏因素,可演化多个具体模型,考虑到一些次要因素则具体模型非常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九针论》等篇章进行了详细解释,演化出许多具体的结构形态。
其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总论六十年时间周期的气化规律和药物食物结构时,针对每一种具体结构组合,或曰“食宜同法”,或曰“药食宜也”,说明君臣佐使既是食物结构,也是药物结构。
后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药物配伍理论,药物配伍的过程叫配方,结果为方剂,这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