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
树突状细胞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2. 掌握D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学习利用DCs进行免疫调节实验。
二、实验原理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能力。
DCs在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DCs,探讨DCs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试剂: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基、DMEM培养基、双抗、TNF-α、IL-4、抗鼠CD14抗体、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等。
2. 仪器: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
四、实验方法1. DCs分离与培养(1)取健康小鼠脾脏,置于DMEM培养基中,剪碎后用200目筛网过滤。
(2)将滤液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培养。
(3)培养3天后,加入TNF-α和IL-4,继续培养至第7天。
2. DCs鉴定(1)收集培养的细胞,用抗鼠CD14抗体进行标记。
(2)用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进行二次染色。
(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情况。
3. 免疫调节实验(1)将分离得到的DCs与抗原共同培养,观察DCs对抗原的摄取和呈递能力。
(2)将DCs与T细胞共同培养,观察DCs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
五、实验结果1. DCs分离与培养:培养7天后,观察到细胞形态呈树突状,符合DCs的形态特征。
2. DCs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率为(95±3)%,说明成功分离出DCs。
3. 免疫调节实验:(1)DCs对抗原的摄取和呈递:在抗原刺激下,DCs能够摄取并呈递抗原,说明DCs具有抗原摄取和呈递能力。
(2)DCs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在DCs与T细胞共同培养条件下,观察到T细胞增殖,说明DCs具有激活T细胞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体外分离扩增技术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体外分离扩增技术研究进展彭卫斌1综述;沙卫红2+审校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被称为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重要“哨兵”,在移植排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获得大量高纯度且表型、功能典型的DC是上述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提。
从直接分离提取到添加细胞因子诱导扩增DC研究获得很大进展,成为当今免疫学及肿瘤治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DC体外分离、纯化及扩增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分离;扩增;细胞培养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6912009)11-0679-04SeparationandamplificationofdendriticcellsinvitroPENGWei-bin。
SHAWei—hong”.1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GuangzhouFirstPeople,sttospital,AffiliatedtoGuangzhouMedicalCollege,Guan磐zhou510180.China;2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GuangdongGeneralHospital,Guangzhou51008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E—mail:wh-sha@163.eomAbstract:Dendriticcell(DC)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allograftrejection,anti—tumor,anti—viralin-feetionsandautoimmunediseasesisknownasthemostpowerfulandprofessionalantigen-presentingcellinvi—VO.HowtocultivateandpurifyDCwithhi。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免疫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激活T细胞,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作用。
为了进行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科研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体外培养。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1.制备树突状细胞前驱细胞:树突状细胞前驱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和骨髓中。
首先,采集外周血或骨髓,并将其进行红细胞裂解。
然后,用PBS洗涤样品,离心沉淀细胞。
最后,将细胞进行培养。
2.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树突状细胞需要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目前常用的培养基有RPMI1640、DMEM等。
添加10-20%的胎牛血清(FBS)可以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
3.添加生长因子:在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添加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常见的生长因子包括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白细胞介素4)。
可以将这些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以达到最佳生长条件。
4.细胞培养条件的控制:树突状细胞对培养条件非常敏感。
因此,需要对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进行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将细胞培养在37摄氏度、5%CO2的培养箱中。
5.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在树突状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增殖。
为了保证细胞的活力和稳定性,需要定期分离和传代细胞。
可以使用胰酶等消化酶将细胞从培养瓶中剥离,然后进行细胞计数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传代。
6.细胞质量的评估:在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胞质量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使用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来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活力、树突状突起的形态等指标来评估细胞的质量。
7.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激活T细胞。
为了使树突状细胞具备充分的抗原递呈能力,可以使用多种促进细胞激活的方法,如脂多糖、TNF-α等。
总结: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包括制备前驱细胞、培养基选择、生长因子添加、细胞培养条件控制、细胞分离和传代、细胞质量评估以及细胞的激活等步骤。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其对T细胞的激发效应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其对T细胞的激发效应邱悦;邱玉华;蔡杰;邢卫星;何炎;季剑【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1(021)003【摘要】目的建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研究DC对T细胞的刺激效应.方法首先从外周血分离出非T细胞,再经贴壁和Metrizamide分离纯化去除巨嗜细胞、单核细胞及B细胞等,加入GM-CSF、TNF-α和IL-4培养.收获DC与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用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2、IL-6及IFN-γ的分泌量.结果来源于外周血的DC前体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其总量可扩增18.34±6.26倍,可促进异体T 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结论来源于外周血的DC,其数量和浓度均较高,而且是一种功能性DC.【总页数】3页(P263-265)【作者】邱悦;邱玉华;蔡杰;邢卫星;何炎;季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免疫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相关文献】1.黏蛋白1基因磁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抗膀胱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J], 孙璇;夏昕晖;廖育芬;张东方;王固新;罗刚2.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后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J], 李坚;藏磊;许化溪;马斌;邵起祥3.树突状细胞与细胞融合后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J], 王全楚;申德林;许丽芝;冯志华;周永兴4.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转染重组腺相关病毒诱导特异性T细胞的效应[J], 吴自勍;黄浩;尤长宣;罗荣城;Yong Liu;Paul L.Hermonat5.zVAD-fmk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J], 骆志清;王毅;钱坤;罗志刚;郭军华;屈小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后树突状细胞发挥的免疫学作用

少部分细胞 为 c 未 D 以及 c 矗 D 。在这些表达 的表 面分子 中, 最 早表达 的为 C , D 和 c l 分子( D c, 。 DJ b 仅一整夜培养 即表达 ) , 而 T F 的出现以及 c 加、 A N. D I b表达水平 的上调则要在 培养 - 4 8h后。培养后期才 出现 C 帅与 C % 原 的表 达 。从肺 泡 D D抗 组织 中分离 出的树 突装 细胞 细研究表 明, 大部分 的树 突状细
些细胞并不表达 C C ,以及淋 巴相 关的 C 。, D D D 而低水 平 表达髓系标记 F/ 0 中到高水平表达 MA 3抗原 , 48 , C 几乎所 有 细胞都高水平表达 C ,DI , D C 8以及 C 抗原 , D C C 。 D0 b D 极
身组织与脏器 , 然仅 占人外周单 个核细胞 的 1 , 有着 其虽 % 但 不容忽视 的作 用。D s根 据 其来 源 分 为 两 类 : 系 来 源 的 C 髓 D 1和淋 巴系来源 的 D 2 。树 突状 细胞是 专职抗原提呈细 C C… 胞 , 主要 功能是 抗原 的摄 取 、 理加 工 和递 呈。未 成熟 的 其 处 Ds C 受到外源刺激后 即向淋 巴结迁徙 。其迁 徙的过程还伴 随 着它功能和表型 的成熟 J包括 :.细胞 表面分 子表达增加 , , 1 其中最明显 的就是主要组织相容性 复合体 Ⅱ( ao hs cm— m j i oo r t
可 以通过阿拉伯甘露糖脂 ( A 配体抑制 巨噬细胞 对 I F L M) N一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人体内最活跃,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是人体对免疫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之一。
DC 广泛存在于血液、淋巴、肝脾及皮肤黏膜等组织,能激活功能性淋巴细胞,并产生细胞毒作用,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DC对抗原和弱抗原都有很高的呈递效率,只需少量的抗原及DC即可激活T细胞,因此成为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研究中的热点。
1DC的来源与分化发育DC 的产生分两个阶段:从祖细胞分化为未成熟DC和未成熟DC受外界刺激( 如细菌产物、坏死物及及各种细胞因子) 分化成熟。
1.1DC的分化体内DC 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按来源其分化途径分为两条: ①髓系分化途径。
称为髓系DC( myebiod,DC1) ,最终分化为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两个亚群。
DC1 由髓样干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 ng factor,GM-CSF)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诱生为DC。
亦有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也称为DC1 前体细胞,在GM-CSF、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IL-4) 作用下或穿越内皮细胞并吞噬异物后分化为DC。
②淋巴系分化途径。
为淋巴系DC( lymphoid,DC2) ,最终分化为类浆细胞DC。
DC2 的前体细胞不表达髓系抗原,也无吞噬、吞饮抗原能力,低表达GM-CSF,高表达IL-3 受体,在IL-3 刺激下分化为DC2。
目前对DC 亚群及分化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体外培养的方法,体内天然DC 亚群的分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
1.2DC的表型变化DC的发育分为成熟与未成熟阶段,两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细胞表型。
正常情况下,体内多数DC 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外周组织,高表达吞噬相关受体( Fc 受体、补体受体、甘露糖受体) ,而不表达或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CD14、CD54、CD40、CD80) 。
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定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磁珠分离方法获取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使之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的方法,并对培养的细胞从形态,表型,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鉴定,从而探索出一套较成熟的dcs的培养方法。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取白细胞悬液中的白膜层,然后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收集高纯度的单核细胞。
在细胞因子gm-csf和il-4的刺激下,将细胞培养至7天左右,收集细胞进行流式分析,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鉴定细胞是否为树突状细胞。
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培养第7天,大部分细胞呈单个悬浮,并有明显的毛刺样突起。
流式分析发现细胞高表达dc表面特异性抗原cd80,cd86,hla-dr,并且不再表达单核细胞表面抗原cd14,细胞纯度约为93.12%。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显示dcs可明显刺激初始型淋巴细胞增殖。
结论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获得单核细胞并利用gm-csf和il-4细胞因子诱导可成功培养出纯度高的树突状细胞。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磁珠;流式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dritic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highly purified blood monocytes. 【abstract】 objectives:to develop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generate human dendritic cells (dcs) from highly purified cd14 + monocyte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ethods:monocytes were purified by negatively sorting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with dynal magnetic negative isolation kit. monocytes were then differentiated into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stimul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leukin-4 (il-4)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gm-csf) for 7days. cells were analyzed for phenotype by flow cytometry。
人子宫蜕膜树突状细胞DEC-205 +HLA-DR +CD11c +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n en et t e s a dtl ac ef u . Meh d T ef s a y gs t n r~ 2w ett n d c u l s ew sdsesd or oh t to s h eh er et i 7 1 k g s i ) ei a ts a i r r l a o a o d u i p e
DEC一 0 A — 2 5 HI DR CD U c i Ad l e u n u t Ut r s
Z e- n U N a —u , E G G oqog L ogm i HU W n eg f ,Y A J nhi Z N u —i IH n- e i 2 n, (. eate tfg nc l y Seze og ag W m n ad C i rn el aeH si l 1 D p r n o y eo g, hnhnL n g n o e n h de 'H a h C r o t , m o l s t p a
(. 1 深圳 市龙 岗区 妇幼保 健 院妇科 ,广东 深 圳 5 8 7 ;2 深圳 市疾 病控 制 中心 ,广 东 深圳 5 8 2 ) 1 1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0 0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人 子 宫蜕膜 树突 状细 胞 的分 离方 法和 诱 导培 养的 最佳 条件 , 为研 究 树突 状细 胞 在母 胎 免 疫耐 受 中
te g n rtd c l r d n i e y p e oy i n u ci n lmeh d . Res l A o lo .— 3 l h e e ae el wee ie tf d b h n tp c a d f n t a to s s i o ut s tt f 10 .× 0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免疫法:淘汰法、流式细胞术法、磁性细 胞分离术
免疫磁珠技术原理
• 免疫磁珠法分离细胞是基于细胞表面抗原能与连接有磁珠 的特异性单抗相结合,在外加磁场中,通过抗体与磁珠相 连的细胞被吸附而滞留在磁场中,无该种表面抗原的细胞 由于不能与连接着磁珠的特异性单抗结合而没有磁性,不 在磁场中停留,从而使细胞得以分离。 • 免疫磁珠法分为阳性分离法和阴性分离法: 阳性分离法-磁珠结合的细胞就是所要分离获得的细胞 阴性分离法-磁珠结合不需要的细胞,游离于磁场的细 胞为所需细胞
CD4+ 血液树突状细胞的直接 、阳性选择
1.将富含树突状细胞的悬液离心 1.将富含树突状细胞的悬液离心 2.加磁珠标记的CD4单克隆抗体 2.加磁珠标记的CD4单克隆抗体 3.离心 3.离心 4.分离柱冲洗 4.分离柱冲洗 冲出即为CD4标记的树突状细胞 冲出即为CD4标记的树突状细胞
•
用FITC 标记HLA-DR, 与表达HLA-DR 细胞结合,通过与 对照组相比去除假阳性率 M1, M2为所测样本阳性细胞百 分比。在 PBMC 中HLA-DR+细胞占13%左右( 图1) ,而在 纯化的CD4+DC细胞中HLA-DR 的表达率达到80%以上 (图1) 。
•谢谢
DC的应用
• 通过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致敏的DC体内注 射后 可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但肿 瘤患者DC功能均存在一定缺陷 ,应用肿瘤 的各种抗原 ,诸如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 关抗原及完全性细胞抗原 ,以各种手段修饰 DC制成疫苗 ,以此免疫荷瘤宿主 ,可产生抗 肿瘤免疫。
DC分离纯化方法
Steinman
Steinman因他在“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 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取得成就,获 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2.
• 拉尔夫·斯坦曼于麦吉尔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化学获 得学士学位后,曾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并于196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70年起就职于 洛克菲勒大学,他在1973年提出了树突状细胞的 概念,其时他在赞威尔·A·科恩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1988年起任该大学免疫学教授,同时担任其免疫 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主任 。 • 虽然专家并不同意斯坦曼依靠自己的治疗方案把 寿命延长了4.5年这种说法,但斯坦曼实验室的同 事这样相信(好同事呀……)。斯坦曼得的是胰 腺癌,一般说来,只有不到5%的人能够多活1年。
DC的来源和分布
DC分布全身各组织脏器(除脑组织外)。 langgerhans cells(LC) ,分布于表皮、胃肠道上皮 interstitial DC,分布于心、肝、肺、肾等脏器 follicular dendritic DC(FDC),分布于淋巴结滤泡区 interdigitating cell(IDC ),胸腺依赖区和胸腺髓质
Discussion
斯坦曼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说明了现在科学 界对通过免疫治疗各种疾病是十分有信心 的。 免疫磁珠方法选择性很强,但选择性强的 话干扰就变大了,我们可以在这一方面入 手。
References
• 唐岩,唐军民,李银生,伊焕发,戴燕。 免疫磁珠技术在分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中的应用。解剖学通报,2003 • 陈向荣,石汉平。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 与鉴定。上海免疫学杂志,2001 • 伊焕发,唐 岩,甄昱,唐军民,孙红亚。 人外周血 CD4+树突状细胞的纯化及鉴定。 解剖科学进展,2003
免疫磁珠的分离原理
抗CD3磁球 磁球 加入B和 细 加入 和T细 胞中 磁球结合T细 磁球结合 细 胞 磁架进行分离
正向选择 负向选择
人外周血树突细胞分离纯化
T细胞 NK细胞 单核细胞的去除
CD4+ 血液树突状细胞的直接 、阳性选择
T细胞 NK细胞 单核细胞的去除 NK细胞
1.取新鲜的人抗凝外周血 , 用密度梯 1.取新鲜的人抗凝外周血 度离心法从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 2.加入阻断剂及连有半抗原的抗体 2.加入阻断剂及连有半抗原的抗体 3.MACS磁珠标记的抗半抗原抗体 5.细胞分离柱冲洗 5.细胞分离柱冲洗
树突状细胞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 DC)是Steinman 在 1973 年首先发现 ,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 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的表面表 达丰富的与抗原呈递有关的MHCⅠ 类和 Ⅱ 类分子以及多种共刺激分子 ,可能高效地摄 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DC处于 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