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世界翻译理论注入了新 的元素和思考,丰富了世界翻译理论的多样 性。
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促进了国际 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推动了全球翻译事业的发 展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要点三
提倡多元化翻译策略
林语堂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选择,既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 意译。这启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采用多 元化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和可读性。
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翻译理论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借鉴语言学、文学 、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忽视翻译的客观限制因素
总结词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处理翻译的客观限 制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VS
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客观限制因素,如 时间、资源、文化背景等。林语堂的翻译 思想在处理这些因素方面相对较为忽视, 这可能导致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难 以应对。合理考虑和处理这些限制因素对 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05
总结与展望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
要点一
重视文化因素
林语堂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认为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 传播。这启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充 分考虑文化背景,尊重原作的文化内 涵,避免文化误解。
要点二
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林语堂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表达。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鼓励 译者发挥个人风格和创造性。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要点一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翻译能够让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和接触彼此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和传播。
要点二
翻译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翻译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文化产品传播到更 广泛的受众,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特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跨学科融合
翻译理论将进一步与语言学、文 学、文化学等学科融合,拓展研
究领域和视角。
技术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 发展,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技术
应用和创新。
多元化与本土化
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翻译问题,以及本土化翻
译的理论和实践。
05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CHAPTER
翻译与文化传播
忠实与自由是相对的,译者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尊重原作,又要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和 异化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策略。
除了策略和技巧,译者还需要注意语 言的规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出 现语法错误、语义模糊等问题。
翻译的技巧包括增词、减词、词类转 换、语序调整等,译者应熟练掌握这 些技巧,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 风格。
现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功能学派
以德国功能学派为代表, 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 性,关注译文在目标文化 中的接受度和效果。
结构学派
以美国结构学派为代表, 注重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 性。
解构学派
以法国解构学派为代表, 主张打破原文的结构和意 义,强调译文的创造性和 多元性。
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严复的信达雅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翻译思想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意义
林语堂翻译思想启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准确表达和文化包容,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平等对 话。ຫໍສະໝຸດ 《林语堂翻译思想》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精髓。通过深入了解林 语堂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概述翻译的重要性、本质和难度。我们还将探讨林 语堂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翻译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影响和启示。最 后,我们将总结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林语堂简介
3
影响翻译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翻译学术研究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现实意义
林语堂翻译思想鼓励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尊 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结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历史地位
林语堂翻译思想在翻译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现实意义
给读者以启迪 的翻译方法
林语堂提倡通过翻译来 启发读者,传达作者的 观点和思想。
多元文化的翻 译观念
林语堂认为翻译应该尊 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避免文化误解和偏见。
翻译文学作品 的技巧
林语堂在翻译文学作品 时,注重语言的美感和 文学风格的传承。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1
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
2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 启示和指导,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挑战。
生平概述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和作家。他生于1903年,逝世于1976年。
主要成就
林语堂以其出色的翻译工作和重要著作而闻名。他翻译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 和《傲慢与偏见》。

翻译家林语堂生平简介教学ppt

翻译家林语堂生平简介教学ppt

• From the summer of 1927, he devoted himself to writing for the popular press and editing three literary fortnightlies in Shanghai between 1929 and 1935. Nobel Prize winner Pearl Buck encouraged him to write a book explaining China to the West. To do this, he retired to the mountains in the summer of 1934. What he brought back from the mountains was the publishing sensation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 which hit the top of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He was married at the time and moved with his wife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Harvard he received his Masters degre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ing under literary scholar Bliss Perry and humanist Irving Babbitt. After Harvard Lin moved to France to work at the YMCA, and from there he went on to the University of Jena in Leipzig, Germany, where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te in linguistics. Lin returned to China to teach for 13 years. He wa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from 1923 - 1926, and served as Dean at Amoy University in 1926.

林语堂等论翻译

林语堂等论翻译


Nor can it be said truly that a pure-blooded Chinese could
ever quite disagree with Chuangtse's ideas. Taoism is not a
school of thought in China, it is a deep, fundamental trait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of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oward society. It has depth, while Confucianism has only a practical sense of proportions; it enriches Chinese poetry and

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
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外,
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 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
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
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家所讨论过
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
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 Lin Yutang's Introduction
Jesus was followed by St. Paul, Socrates by Plato, Confucius by Mencius, and Laotse by Chuangtse. In all four cases, the first

翻译是一种艺术——从《论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翻译是一种艺术——从《论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1 6 最好 的培养外 语人 才的学校 。婚后 和妻子 一起前 去美 国
留学 ,在 哈佛 大学 取得硕 士学位 ,在德 国莱 比锡 大学攻 读语 言 学博 士学 位 。归 国后 ,从 事 教育 、写 作等 工作 。
来 到上海圣 约翰大 学继续学 习 ,而 这所学 校是 当时 中国
2 . 1 翻译 的标 准 在 《 论 翻译》 中林语 堂认 为翻译 的标准 问题应 该包 括 三个方 面 ,第 一是忠 实标准 ,第二 是通顺 标准 ,第三 是美 的标 准 ,与严 氏所 提 出的 “ 译事 三难 ”大体 上是相 符 的 。“ ‘ 忠实 ’就 是 ‘ 信’ ,‘ 通顺 ’就 是 ‘ 达’ ,至 于
西文化 ,一心 评宇宙文 章 ”来 评价 自己 ,著 有 《 吾 国与
目 林 语 堂 的 翻 译 观
《 翻译 论》这篇论 文代 表 了他早期对 翻译的见解 ,提 出 “ 谈 翻译 的人首先 要觉悟 的事件 :就 是翻译 是一种 艺 术。 ”而翻译 的艺术所依赖 的是 : 第一 是译 者 对 于原 文文 字上 及 内容 上透 彻 的 了解 ; 第二 是译 者有 相 当 的国文 程度 ,能 写 清顺 畅达 的 中文 ; 第三 是译事上 的训 练 ,译 者对 于翻译标 准及手 段 的问题 有 正 当 的见 解 。 这 三条之 间相互 联系 ,具 有 内在逻 辑性 。首先 ,译 者必 须能熟 练使用 源语和译 语 ,并能用 之写作 ,同时要 对原 文 的 内容把 握到 位 。其 次 ,译 者 要进 行 翻译训 练 。 最后 ,就是译 者对 翻译要 有主见 。但 如果要把 翻译 看作 种 艺术 ,那么 除了语言 能力外 ,译者 必须进 行 翻译方 面 的专业训 练 ,不 可随 随便便把 翻译视 作是 一种语 言转 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简单活动 。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翻译家林语堂剖析课件

翻译家林语堂剖析课件

批判西方物质主义
02
林语堂批评了西方社会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现象,认为这导致
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道德沦丧。
中西文化的融合
03
林语堂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认为只有将两种文化中的优点结
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类文明。
人文精神与文化关怀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林语堂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满足精神需求的 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倡导文化多样性
林语堂尊重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 值和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
林语堂认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传统文化的深 入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06
林语堂的跨文化交流与对 话
与西方作家的交流与合作
与赛珍珠的文学合作
林语堂与赛珍珠在文学创作和思想上 有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作了 多部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如《大地 》等。
翻译家林语堂剖析课件
目录
•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 林语堂的翻译理念与风格 • 林语堂的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分析 • 林语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目录
• 林语堂的文化观与人文精神 • 林语堂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01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村,家境富裕,是 当地望族。

03
作品价值
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对现代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作品分析
翻译原则
林语堂的翻译原则是“忠实、通 顺、神似”,他强调译文要忠实 于原文,表达要通顺自然,同时
要传达原文的神韵。
翻译风格
林语堂的翻译风格独特,他善于运 用白话文表达原文的思想,同时保 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使译文更加 贴近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们在评价林语堂的译学思想时, 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方法— ——“扬弃”, 不能因其有不合理的方面而否定其价值的存在。
2021
翻译的标准:(译者的三种责任)
1. 第一是忠实标准 “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2.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 理。”
3. 第三是美的标准 “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 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 种。”
走近林语堂
MTI16级李玉梅
2021
一、先生其人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 (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 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 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 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 稿人之一。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但 他的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翻译》一书中。
2021
三、林语堂在翻译方面的造诣
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对中英文 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使他能在 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由驰骋,游刃 有余,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他的中译英作品有《浮生六记》(清 朝沈复原著)、《冥冥子游》(明朝屠隆原 著)、《古文小品》(晋朝陶渊明等著)等 等。虽然林语堂完全具备进行文学翻译的能 力和条件,但他把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 了写作而非翻译,这与他不羁的性格,敏锐 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他对生 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周围的人和事有 着诸多的感情要抒发,这就决定了他会把写 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仅仅满足于在别人的 字里行间做有限的创造,无怪乎他说:“我 的翻译工作要到老年才做。所以从林语堂的 文学生涯来看,他很少有翻译方面的专著或 专题论文,仅为后世留下一篇《论翻译》, 可谓是他关于翻译理论的重要论文。
2021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 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 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 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 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 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 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 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 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他的一生是不 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 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 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 漫长的人生路。
2021
我们的看法
1. 我们在看到林语堂译学思想创新和发展的一面时, 不应忘记林语堂的译学 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在“通顺”标准上, 林语堂是主张译文应完 全“归化”。诚然, 译文要通顺才能使读者看懂, 但若译文完全采用“归 化”, 虽便于读者的理解, 但不能丰富译语的发展, 更不能达到翻译的最终目 的———文化的交流。
2021
三、林语堂的翻译观---《论翻译》
“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的基本素质:
1. 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2.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3.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2021
第一个提出应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
林语堂的这本书从翻译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质朴。他 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 "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 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他认为:"倘是我们要 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 基。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 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应当指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最 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第一人。
2021
小结
通过以上对林语堂译学思想的了解, 我们发现他的译学思想在 继承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1) 立论依据的多元化。林语堂从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的角 度论述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把翻译理论研究从 语言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2) 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在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 要做好翻译工作,译者 必备的修养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有相当的 国文程度, 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译事上的训练” 。 (3)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林语堂的“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强调了译者对译语读者和艺术的责任。这把读者的反映纳入 到翻译理论研究领域, 揭示了翻译中的主体因素除原作者和译 者外还包括读者, 这比他以前的翻译理论更科学地揭示了翻译 的本质。
2021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一位享誉 海内外的作家、杰出的学者,林语堂都是 当之无愧的。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 品,但却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 翻译成了英文。并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 世界介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提起林语 堂,人们就会想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 吾民》、《京华烟云》等诸多作品,其中 有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高屋建瓴的评述, 有的从实例出发进行深刻剖析,显示了他 中英文造诣的深厚。他的英文著作中往往 也渗透着中文。读他的英文原著,常常会 感到浓郁的中文气息扑面而来。因此,他 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向国外介绍中国古 代文学及哲学,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