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古书注解是指对古代典籍进行解释、解读和注释的学术活动。
它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关键。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收集与整理、语言文句考证、字词注释、时代背景分析、思想与理论解读等。
首先,文献收集与整理是古书注解的基础工作。
这一步骤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古代文献、古籍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主要研究对象来说,需要进行全面的收集,涵盖不同版本、不同刊本的文本,并进行整理与对比分析。
其次,注解者需要对经典文献的语言文句进行考证。
这包括对文献语言的音、义、形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保注解内容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对于文字特殊或引用他人语句的重要点,注解者还需通过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第三,字词注释是古书注解的重要环节。
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一些生僻字、韵书中的字、不同字义等问题,所以注解者需要逐字逐句地对文献中字词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解读,确保读者对文献中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
另外,时代背景的分析也是古书注解的重要方法。
注解者需要对文献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同时,时代背景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文献叙事的逻辑及作者的意图。
最后,思想与理论解读是古书注解的核心内容。
古代典籍往往包含丰富的哲学、伦理、宗教、政治等思想内容,注解者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这些思想进行解读。
通过深入解析和阐释,注解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蕴含的思想、教义和人生智慧。
可以说,古书注解作为古籍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历代文化精华进行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注解的过程中,注解者需要通过广泛的文献收集与整理,对经典文献的语言文句进行考证,对字词进行注释,对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并运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对思想与理论进行解读。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古书注解可以使古代文献重现光彩,传播智慧,为后世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的注解

通论之
古书的注解
一、什么是古书的注解?学习它的意义是 什么? 注解与训诂 学习古注的原因
二、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汉代、魏晋南北朝、 汉代、魏晋南北朝、 唐代、宋代、清代。 唐代、宋代、清代。 十三经注疏
三、古注的体例 注疏体与集解体 注疏体一般包括正文、注和疏三方面内容。
六、学习古注应取的态度 依靠古注,但不迷信。批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的简史。 二、古书注解的简史。 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1、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清代; 清代; 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2、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三、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四、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五、古书注解常见的情况 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六、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读为”“读曰” ”“读曰 读若”“读如”的分别? ”“读如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 七、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八、古书注解中的注音 九、校勘学上常见的术语 十、对待古书注解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十一、举出一些常见的古今在古汉语方面有重要 十一、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四、古代注解常见情况及古注的主要内容 几种常见情况: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 释全章大意。 古注内容:广泛,涉及古代语言、历史、社会 、文化、科学等,概括起来主要有注音、解 释词义、疏通文意、分析句读、讲解语法、 揭示修辞、诠释典故、解释名物制度、考证 人物史实、地理、校勘文字和评论等
五、古注的术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代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和背景,注解可以使古书中的意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周易》、《春秋》等书虽然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注解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
古书的注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资料,二是解释内容。
在补充资料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书中对当时历史、文化、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
在解释内容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是解释书中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可能是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论语》的注解中,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注解解释了孔子的经验,也把孔子的智慧传承给后代。
古书的注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阅读标注的注解,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注解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古书,拓宽视野和拓展思路。
总之,古书注解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注释,优秀的注解家们在一代代人们之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今天,注
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
古书的注解

• 《左传· 庄公八年》:“公惧,坠于车,伤 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 如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十三经注疏》 • 朱熹有《周易正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楚辞集注》等。
• 清代是又一个高峰,注解的范围广,质量 高。
二、古书注解的名称
• • • • • • • • 传 笺 注 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集解 集注
• 如:魏王弼的《老子注》;晋郭象的《庄子注》;三国韦 昭的《国语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等。
• 唐代的注解工作非常兴盛,达到一个高峰。
• 如: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 孔颖达等纂《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 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 疏》。 (九经)
• • • • •
校勘术语: 衍文 脱文 误文 《韩非子· 说林上》:“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 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王念孙曰:“削地”当为“列 地”。“列”古“裂”字。裂,分也,言借外权以分地也。 《韩策》作“或外为交以裂其地”,是其明证矣。“列” 字作“ ”,形与“削”相似,因误为“削”。 • 倒文 • 《墨子· 鲁问》:“翟虑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王念孙认 为当作“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下文云“翟虑织而衣 天下之人”。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
• 古书的注解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 如:注《诗经》有三家:鲁申培公、齐辕固生、燕韩婴。 后又有毛亨作的《毛传》; • 孔安国注《尚书》;马融与郑玄为许多儒家经典作注;高 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 《楚辞》作注。
•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五、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A曰X 2、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古书注解

三、古注的类别(体例) “注”,本义灌注。 《诗· 大雅· 文王有声》: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济水一》: “須水又東北流于滎陽城西南,北注索索水 。
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 才能疏通,故把对经文的解释叫“注”。 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 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
《诗经· 周南·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 子孙,振振兮。 比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言其 有斯德而宜有斯福也。后凡言比者放此。 《楚辞· 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 王逸注:“睇,微眄貌也。言山鬼之状体 含妙容,美目盼然,又好口齿而宜笑。” 将“含睇、宜笑”讲得十分生动形象,说明 王逸对修辞手段的探索是很下功夫的。
唐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唐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唐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宋 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宋 孙奭 《孟子疏》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史记》三家注: 南朝刘宋 裴 骃 《史记集解》 唐代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张守节 《史记正义》 曾祖裴松之《三国志注》 祖父裴骃、 裴子野 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 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 楚谓之蚊。” 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 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 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 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 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5.疏 即义疏,疏通其义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 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 或称“义 注”“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 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 现“疏” 。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 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注解讲授内容: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⑵古注内容⑶古注术语⑷古人旧注选读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㈠《左传》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唐.陆德明《左传音义》唐.孔颖达《左传正义》㈡《公羊传》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徐彦《公羊传疏》㈢《谷梁传》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唐.杨士勋《谷梁传疏》陆德明《谷梁传音义》㈣《诗经》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毛诗笺》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南宋.朱熹《诗集传》㈤《论语》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唐.陆德明《论语音义》宋.邢昺《论语疏》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㈥《孟子》汉.赵岐《孟子章句》宋.孙奭shì《孟子疏》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晋.郭象《庄子注》清.郭庆藩《庄子集解》㈧《昭明文选》唐.五臣注唐.李善《文选注》㈨前四史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唐.颜师古《汉书注》唐.李贤《后汉书注》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汉.王逸《楚辞章句》三国.韦昭《国语解》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十一)《五经正义》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十二)四书集注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二,古注内容。
㈠释词注音。
释词是古注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如:⑴《诗经》: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毛传:俟,待也。
⑵《诗经》: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毛传:贯,事也。
郑笺:硕,大也。
音义:贯,古乱反,徐音官。
㈡串讲文意⑴《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
⑵《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㈢分析句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经典释文》:“闻其骈胁”,绝句。
“欲观”,如字,绝句。
一读至“裸”字绝句。
㈣提示语法。
如:⑴《诗经》: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⑵《诗经》: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孔疏:中谷,谷中。
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
⑶《诗经》:原隰裒(póu)矣,兄弟求矣。
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
”㈤分析修辞。
如⑴《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毛传:兴也。
皋,泽也。
言身隐而名显也。
㈥诠释典故成语:李善《文选注》《东武赋》: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李善注:《古长歌行》曰:“少壮不努力”,《汉书》娄护曰:“吕公穷老,托身于我。
”㈦考证史实,说明名物制度《诗经》: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誓将去女。
适彼乐土。
孔疏: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于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
《地官·小司徒》及《乡大夫职》皆云三年则大比。
言比者,谓大校,比其民之数,而定其版籍,明于此时民或得徙。
㈧校刊文字,说明版本异文⑴《礼记.乐记》:武王克反商,郑玄笺:“反”当为“及”,字之误也。
⑵《资治通鑑》:臣生无益县官,原代赵京兆死。
胡三省注:《汉书》本传“臣生”之上有“或言”二字。
⑶《诗经》: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音义:“咏”本亦作“永”。
三,古注术语㈠与古注形式有关的术语传:古注体例,指传述、阐明经义,如《毛诗诂训传》《尚书大传》。
笺:郑玄《毛诗笺》,补充订正《毛传》。
疏:义疏、正义,既解释经典原文,又给前人注释再作注释,孔颖达《五经正义》。
章句: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文意,指出主旨,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注:集解、集释,把各家的注释选择集中到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朱熹《四书集注》、何晏《论语集解》。
音义:音义兼释的注释体例。
陆德明《经典释文》、慧林《一切经音义》。
诂:故、解诂、解故,用当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的注释体例。
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㈡与注释内容有关的术语释义术语注音及假借术语校刊术语释义术语⑴曰、为、谓之:用于释义,被释词在后,解释词在前,兼有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作用。
如:①《论语》:有朋自远方来。
郑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②《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③《诗经》:折柳樊圃。
孔疏:种菜之地谓之圃,其外藩篱谓之园。
⑵谓:用于释义,被释词在前,解释词在后,用于以一般释特殊、以具体释抽象。
如:①《诗经》: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②《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⑶犹(教材失收)用于释义,被释词在前,解释词在后,分为几类:第一,用同义、近义词解释。
《诗经》:同我妇子。
郑注:同犹俱也。
第二,用引申义解释本字。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幼吾幼………。
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第三,用当时的话解释古代的话。
《报任少卿书》: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
⑷貌、之貌用于解释表性质、状态的词,意义为“………的样子。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⑸辞、词、语词、语助。
用于解释说明虚词。
①《诗经》: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②《楚辞.湘君》:蹇谁留兮中洲。
王逸注:蹇,词也。
③《礼记.檀弓》:何居?我未之前闻也?郑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④《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王逸注:羌,楚人语辞也。
⑹言(教材没收)用于串讲大意,说明被释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
《诗经》:牂羊坟首,三星在罶(li ǔ)。
毛传:“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
⑺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声训是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词义,探求事物取得名称的理由。
①《论语.为政》:为政以德。
朱熹: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②《尔雅》:鬼之为言归也。
注音及说明文字假借的术语⑴读为、读曰主要用于以本字说明假借字。
①《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杨倞注:信,读为伸。
②《汉书.贾谊传》: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偶尔也用于注音。
《礼记.檀弓》: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郑注:居读为姬姓之姬。
⑵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
《说文》口部:“哙,咽也。
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偶尔也用用于说明假借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⑶如字表示某个字在句子中应该按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去理解。
①《礼记.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释文》:“恶恶”,上乌路反wù,下如字â;“好好”,上呼报反hào,下如字hǎo。
校刊术语⑴当为、当作用于校正古籍中的错字,如:①《礼记》: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
郑注:“吉”当为“告”。
“告”古文“诰”,字之误也。
“尹告”,伊尹之诰也。
②《周礼.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
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⑵本亦作、本又作、本或作用于指出古籍异文。
《诗经.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陆德明《释文》:莫音暮,本或作暮。
⑶衍文、脱文又叫“衍字”,指古籍多出文字的现象。
《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音义:“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脱文又叫“脱字”,指古籍脱落文字的现象。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
案,《史记.仲尼世家》《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静女》古注静女三章,章四句。
静女,刺时也。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静女三章,章四句”至“无德”О正义曰:道、德一也,异其文也,经三章皆是陈静女之美,欲以易今夫人也。
庶辅赞于君,使之有道也。
此直思得静女以易夫人,非谓陈古也,故经云“俟我”“贻我”皆非陈古之辞也。
靜女其姝shū俟sì我於城隅yú静,贞静也。
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
姝,美色也。
俟,待也。
城隅以言高而不可踰。
笺云:女德贞静,然后可畜美色,然后可安,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隅,故可爱之О姝,赤朱反,《说文》作女殳,云:好也。
说音悦。
篇末注同愛而不見,搔首踟躕chíchú言志往而行正。
笺云:志往谓踟躕,行正谓爱之而不见。
搔,苏刀反;踟,直知反;躕,直诛反。
有贞静之女,其美色姝然,又能服从君子,待礼而后动,自防如城隅然,高而不可踰。
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欲为人君之配。
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О传“女德”至“可踰”О正义曰:言静女女德贞静也,俟我于城隅,是有法度也。
女德如是乃可悦爱,故下云“爱而不见”是也。
姝娈皆连静,女静既为德,故姝为美色也。
《东方之日》传:“姝者,初昏之貌”。
以彼论初昏之事,亦是美色,故笺云“姝姝然美色”。
《之子干旄》传曰:“姝,顺貌”,以贤者告之善道,不以色,故为顺,亦谓色美之顺也。
城隅高于常处,以喻女之自防深。
故周礼王城高七雉,隅九雉,是高于常处也О“女德”至“可爱”О正义曰:笺解本举女静德与美色之意。
言女德贞静,然后可保畜也;有美色,然后可意,安以为匹也,故德色俱言之。
据女为说,故云服从待礼。
谓待君子媒妁聘好之礼然后乃动,不为淫佚,是其自防如城隅,故可爱也。
靜女其孌luán,貽yí我彤tóng管既有静德,又有美色,又能遗我以古人之法,可以配人君也。
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
史不记其过,杀之。
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
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
当御,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
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笺云:彤管,笔赤管也О贻,本又作诒,音怡,遗也,下同,下句协韵,亦音以志反。
彤,徒冬反,彤,赤也。
管,笔管。
著,知略反,又直略反,下同彤管有煒wěi,說yuâ懌yì女美炜,赤貌。
彤管,以赤心正人也。
笺云:说怿当作说释,赤管炜炜然,女史以之说释妃妾之德,美之О炜,于鬼反。
说,本又作悦。
毛、王上音悦,下音亦;郑说音始悦反,怿作“静女”至“女美”О正义曰:毛以为言有贞静之女,其色娈然而美,又遗我以彤管之法,不违女史所书之事,成其妃妾之美,我欲易之,以为人君之妃,此彤管能成静女之德,故嘉善此彤管之状炜炜然,而喜乐其能成女德之美,因静女能循彤管之法,故又悦美彤管之能成静女。
王肃云:嘉彤管之炜炜然,喜乐其成女美也。
郑唯说释女美为异,以上句既言遗我彤管之法,故说彤管,以有法,由女史执之以笔,陈说而释此妃妾之德美,有进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