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缙云山简介介绍

缙云山简介介绍

千年古刹
历史悠久
缙云山上的古刹已有千年 历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 载体。
建筑风格
古刹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佛教文化和地方特色, 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
文化传承
古刹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 承地,还是当地文化的重 要载体,游客可以在此领 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然风光
山峦叠嶂
溪流潺潺
缙云山峰峦叠嶂,山势险峻,给人以 雄伟、壮观的感觉。
近现代文化
近现代以来,缙云山成为了文人墨客、名人雅士的聚集地, 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同时, 这里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 史地位。
宗教文化
道教文化
缙云山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这里曾经是道教祖师 张道陵的修炼之地,也是道教南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 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领略到道教的独特魅力。
历史背景
缙云山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 来就是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
缙云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缙云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包括古代建筑、石刻、碑刻等
文化遗产。
自然资源
缙云山拥有得天独厚 的自然条件,气候宜 人,四季分明。
缙云山拥有独特的自 然景观,包括奇峰异 石、瀑布溪流、古刹 寺庙等。
佛教文化
缙云山也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这里曾经是佛教 祖师释迦牟尼的修炼之地,也是佛教北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 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领略到佛教的独特魅力。
名人文化
名人雅士
缙云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名人雅士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唐代 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轼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文章。

缙云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缙云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题目:缙云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学校学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指导老师:向*组员姓名:2014年5月缙云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一、前言:2014年5月日下午,我们2012级旅游管理班第二调查小组几名同学在向老师的带领下,对缙云山风景区进行了为期半天的野外调查。

通过这次野外调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初步培养了我们的实际调查能力,使我们深受启发。

1.调查时间2014年5月5日下午2.调查地点缙云山风景区3.调查人员2012级旅游管理班第2调查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4.调查所用工具:记录本、GPS定位仪、单反相机、北碚区地形图、铅笔、卷尺等。

5.调查目的:⑴通过本次旅游资源调查,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的目的意义,及其要点及方法。

⑵通过进行旅游资源调查,使我们了解掌握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及如何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6.旅游资源调查要求⑴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

⑵熟悉《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表格。

⑶选定缙云山风景区重点调查的旅游资源单体对象,逐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调查内容。

⑷选定缙云山风景区重点调查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⑸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所调查的旅游资源单体赋分、评价。

本次调查涉及了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知识点。

二、调查计划实施:(一)、调查区简介:缙云山位于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雄峙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九峰挺立,拔地而起,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环境清幽,景色优美,因而有“小峨嵋”之称。

缙云山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

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

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

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缙云的调研报告

缙云的调研报告

缙云的调研报告
缙云的调研报告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南部,总面积1460.25平方公里,是
一个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的县域。

为了了解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潜在机会,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缙云县的交通便利度较高。

县内有G50沪温高速公路
和G56杭瑞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周边城市相连。

此外,县
内还有多条省道和县道,交通网络相对完善。

这为缙云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缙云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县境内有著名的缙云山,以其优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形态各异的瀑布、溪流和森林。

这些资源为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目前缙云县的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有待发掘。

县内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服务质量需要提升。

此外,缙云县的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和特色。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和投资,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此外,在调研中,我还发现缙云县的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薄弱。

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导。

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综上所述,缙云县具有较高的交通便利度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旅游业和农村经济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促进缙云县经济的全面发展。

动物学实习报告

动物学实习报告

动物学实习报告一、野外实习1、缙云山自然概况1.1 地理位置:缙云山是华蓥山腹式背斜山脉一个分支的一段,位于重庆市西北约60千米处的北碚区境内,东经106o22’北纬29o49’,距北碚城区15公里,海拔350~951米(坛子石)。

其北面与澄江镇相临,东面至嘉陵江之温塘峡,南面与北温泉镇、歇马镇接壤,西面相连于璧山县东风林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

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

全山西翼较缓,坡度22o 左右,东翼较陡,坡度60o~70o,因此两翼植物和植被有所不同。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

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

此山山势巍峨,九峰峥嵘突兀,丛林茂盛,古寺辉煌,云雾缭绕,岚光浮沉,风光秀丽,素有“小蛾眉”之称。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国有森林面积17409亩,其中林木面积12006亩,竹林面积4689亩,苗圃地36亩,不便用地678亩。

树林面积12006亩,慈竹林面积3804亩,楠竹林面积885亩,蓄积204600株。

1.2地质地貌: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

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即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

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

褶皱带在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的四川运动形成。

地层有三迭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而缙云山属于三个背斜的中间一支温汤峡背斜的一部分,与小三峡山下相映,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

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

外出调研请示报告5篇

外出调研请示报告5篇

外出调研请示报告5篇外出调研请示报告 (1) 四月上旬,生物组全体教师前往重庆市朝阳中学、缙云山国家植物园等处进行了参观考察学习活动。

由于准备和计划充分,整个考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全组教师深感此行增长了见识,增进了两校彼此的了解,也增强了搞好教学的信心和热爱生活的愿望。

一、明确目的、计划周密教师们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本次外出考察充满期待和热望。

基于生物组的实际,比如不许布置课外作业以后,怎样保证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我们准备主要就朝阳中学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做到减负提质等方面加强考察学习。

我们要求教师们把在本次学习考察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受到的启发、得到的收获都记录下来,以便回学校后汇报交流。

由于带着任务出发,目的性很强。

所以在整个考察学习过程中,大家都非常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

当然,体验和谐号动车组,考察重庆市缙云山国家植物园、感受年轻直辖市的魅力,也是我们此行目的。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成绩斐然的朝阳中学“眼界决定高度”,只有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才能提升教学的境界。

重庆市朝阳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是一所在校师生员工近4千人的市级重点高完中。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00人,其中研究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市劳模等10余人。

近年来,学校以办学理念先进、办学优势明显而享誉市内外。

学校的地理位置极具山城特色,几十级台阶上去,便是学校的正门,教学楼、办公楼、操场分布在高低错落的不同地形环境中。

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浚哲文明”是它们的校训。

在校园里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课间不像大多数学校那样的喧哗,而是宁静。

2、热情好客的朝阳人对于我们的这次考察学习,学校给予了热情接待。

不仅安排了观摩课,而且北碚区教师培训学院的生物学教研员、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特级教师、重庆市劳模、全国优秀教师)、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人全程陪同,并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评课。

缙云山考察报告

缙云山考察报告

综合地质野外实习报告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班学号:2010062139 姓名:付思源一、引言2011年6月3日至4日,我们2010级城乡规划班级在李雪花、周心琴、王爱民等几名老师的带领下,对重庆北部几个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野外考察实习。

通过这次野外考察实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我的知识领域,初步培养了我的地理科研能力,使我深受启发。

二、实习计划1、实习目的(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汇报成果的综合能力。

2、实习路线与主要内容本次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部,野外考察点主要有4个: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缙云山植物园、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涞滩古镇、古战场钓鱼城;室内参观点1个: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考虑到野外教学环境和学习效果,每个点集中实习一、两项内容,其他内容为辅。

嘉陵江小三峡主要以观察地质构造为主,同时学习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缙云山以观察亚热带植被群落和植被顺向演替过程为主;在涞滩古镇主要考察地域文化特点以及文化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古战场钓鱼城以观察方山丘陵地貌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主。

3、实习时间安排(1)、准备阶段①实习动员: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内容、安排及相关要求。

②知识准备:广泛收集各考察点背景资料,包括图书、论文、图集、照片等,资料越丰富,室内准备工作越详细,野外实习收获越大。

缙云山实习报告植物

缙云山实习报告植物

缙云山实习报告植物<i>还不错哦</i>缙云山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蓼科专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号:指导老师:姓名一、缙云山自然概况(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土壤、地质构造、气候、植被特征)缙云山位于重庆使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

缙云山总占地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350―951米。

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i>还不错哦</i>零星分布的紫色土。

具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温36.2℃,极端最低温-4.6℃年平均降水量1611.8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783.8毫米,雾日数年平均89.8天。

缙云山森林覆盖率高,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共有植物246科,922属,1966种,其中有桫椤、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无刺冠梨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5种;有缙云槭、缙云四照花、缙云黄芩等特色植物38种,山中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

二、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下的植物多样性:构成常绿阔叶林下的物种主要由报春花科的国路黄和重楼排草,蔷薇科的龙牙草和黄泡子,百合科的菝葜和七叶一枝花,伞形科的鸭儿芹和破子草,桑科菱叶冠毛榕和异叶榕,鸢尾科的扁竹根,大戟科的白木乌桕,毛桐和油桐,菊科的鱼牡丹和辣子草,虎耳草科的黄常山,景天科的佛甲草和凹叶景天,山茱萸科的灯台树,茶茱萸科的马比木,五加科的常春藤,茜草科的毛鸡矢藤和茜树,杜鹃科的乌饭树,金栗兰科的草珊瑚,山茶科的大头茶和黄牛奶树,杜英科的猴欢喜,蓼科的虎杖、尼泊尔蓼、杠板归,荨麻科的糯米团和楼梯草,葫芦科的瓜蒌,松科的马尾松,茄科的龙葵,金缕梅科的枫香等科的很多植物。

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有山矾、山茶,樟,马比木,灌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有异叶榕、虎杖、草珊瑚,草本层的优势种主要有过路黄、黄泡子、鸭儿芹、扁竹根、佛甲草、车前草、尼泊尔蓼、杠板归、瓜蒌等组成。

缙云山野外实习蔷薇科专题实习报告

缙云山野外实习蔷薇科专题实习报告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专题调查报告——蔷薇科专题调查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1级请联系QQ:457676168283088253前言大自然是生物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

野外实习是同学们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

所以,野外实习对我们来说是将来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科学认知和探究上的一段重要回忆。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

本次是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蔷薇科野外实习专题报告,让我们对缙云山的蔷薇科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使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本次缙云上野外实习短短的3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使我们增加自己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锻炼我们的意志,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学分类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能力。

7.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目录1 缙云山自然概况介绍1.1地理位置 (1)1.2土壤矿产 (1)1.3气候 (1)1.4森林植被 (2)(傅蛮英 201111440904)2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2.1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3)2.2 其它标本处理 (5)(舒习玉 201109140432 谢诚 201111541023)3 植物种的鉴定方法及过程 (6)(孙超 201111440816)4 缙云山部分植物介绍 (7)(李一凡 201111240609 张靖楠 201107440631)5 蔷薇科专题植物调查5.1蔷薇科的典型识别特征 (10)5.2蔷薇科分亚科检索表 (10)5.3蔷薇亚科5.3.1蔷薇属 (11)5.3.2悬钩子属 (12)5.3.3龙芽草属 (14)5.3.4蛇莓属 (15)5.3.5草莓属 (15)(郑青青 201111340745 宋林美 201111440917)5.4苹果亚科5.4.1木瓜属 (17)5.4.2火棘属 (18)5.4.3枇杷属 (18)5.4.4梨属 (19)5.4.5苹果属 (20)(张兴惠 201111440831)5.5李亚科李属 (21)(胡多多 201113240612 苟凡鋮 201111340706)6 实习心得体会 (23)附录:缙云山实习植物名录 (33)(蒙萌 201111340720 张凤珠 201111340742)1 缙云山自然概况1.1 地理位置缙云山,雄峙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地质野外实习报告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班学号:2010062139 姓名:付思源一、引言2011年6月3日至4日,我们2010级城乡规划班级在李雪花、周心琴、王爱民等几名老师的带领下,对重庆北部几个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野外考察实习。

通过这次野外考察实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我的知识领域,初步培养了我的地理科研能力,使我深受启发。

二、实习计划1、实习目的(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汇报成果的综合能力。

2、实习路线与主要内容本次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部,野外考察点主要有4个: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缙云山植物园、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涞滩古镇、古战场钓鱼城;室内参观点1个: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考虑到野外教学环境和学习效果,每个点集中实习一、两项内容,其他内容为辅。

嘉陵江小三峡主要以观察地质构造为主,同时学习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缙云山以观察亚热带植被群落和植被顺向演替过程为主;在涞滩古镇主要考察地域文化特点以及文化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古战场钓鱼城以观察方山丘陵地貌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主。

3、实习时间安排、准备阶段)1(.①实习动员: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内容、安排及相关要求。

②知识准备:广泛收集各考察点背景资料,包括图书、论文、图集、照片等,资料越丰富,室内准备工作越详细,野外实习收获越大。

③出行准备:野外实习用具,包括罗盘、地质锤、铅笔、记录本、相机、喇叭以及生活必备用品。

(2)、野外实习阶段①第一天:早上8点出发,首先到达北碚观音峡进行考察,然后去涞滩古镇中午在涞滩古镇就餐;下午考察参观古战场钓鱼城。

傍晚时分到达缙云山,就地晚餐并住宿。

②第二天:早上8点出发,考察缙云山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旅游等。

中午下山就餐、休息。

下午2点半参观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3)、实习报告及总结阶段①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分组完成实习总结与报告。

②根据指导教师安排,选择题目撰写实习论文。

三、实习记录与分析1、北碚观音峡地质、地貌考察6月3日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至北碚观音峡。

途中,我们观察了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的地质构造,大致了解到其地层分布以及地貌状况。

车在观音峡的一个采石场停稳,老师通过《观音峡背斜地质构造与地层关系示意图》再次向我们介绍了观音峡的构造、地层、岩矿以及地貌。

该地区地貌特点是陵、峡、碚、滩相继出现,有峡谷地貌、河流地貌、低山地貌、丘陵地貌四种地貌。

该地区的构造是水土向斜—观音峡背斜—北碚向斜,其地层由新到老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

之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了罗盘的使用,通过罗盘对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测量来判断地层产状。

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察了观音峡的岩石组成,其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紫色泥页岩、砂岩、石灰岩、煤岩。

2、紫色土剖面观察离开采石场,我们来到一片紫色土地。

经老师讲解,我们了解到,紫色土是一种深受紫色岩石影响的土壤。

而形成紫色土的母岩石为石灰性紫红色砂岩、页岩,由于岩性疏松,吸热性强,易热胀冷缩而崩解,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频繁,故成土时间很短。

其母岩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钙等盐类,风化物在降雨后土层不断被侵蚀和堆积,但由于表面有大量游离的碳酸钙,阻滞着盐基淋溶作用,延缓其成土过程,致使长期达不到富铝化阶段。

许多性状继承了母质的原有特性。

矿物质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在其粉砂粒部分中除石英外,尚有大量长石、云母等易风化的原生矿物颗粒;粘粒部分的矿物组成也以水云母或蒙脱类为主,硅铝率一般在3.0以上,并且在同一剖面中,土层间差异不大,仍然继承着母质特征。

3、涞滩古镇文化景观考察6月3日中午,我们到达涞滩古镇。

涞滩古镇位于合川区东北28公里,建镇于宋代,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首批“中国最美村镇”之一。

古镇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崖筑城,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山寨内街道尺度亲切宜人,民居宅院沿街巷依次排列,形成丰富的传统历史街区,呈现出典型的山寨式场镇风貌特色。

在空间形态上,涞滩古镇建筑呈点线面结合的街巷结构,高宽比为1:1宜人尺度,多功能的街巷空间,因势利导,亦状亦秀的建筑特色和淡雅的店宅,精美的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

涞滩古镇内的古庙建筑群体,始建于唐,兴盛于宋,重建于清。

主庙二佛古寺始建于唐,分上下两殿。

上殿坐落鹫峰山顶,占地5181平方米,分三个殿层,气势宏伟,宗教氛围浓厚。

下殿位于鹫峰山间,依山建造的两楼一底殿堂檐拱建筑。

二佛寺下殿最大尊释迦牟尼佛像通高12.5米,依岩镌凿,被称为“蜀中第二佛”。

涞滩古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寨式场镇,据自然地理地形地势之利,建设了完善的防御体系,方可据外乱、保寨民。

同时古镇内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形成了场、佛、寺、宫等多种功能活动的街巷结构。

其民居建筑也独具风貌特色,从它淡雅的临街店宅,精美的雕刻艺术都有体现。

由于悠久的历史,涞滩古镇的文化与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赶场文化、庙会文化、川剧文化等。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涞滩古镇因此充满着古朴的气息。

4、乡村聚落“空心村”实地调研结束了涞滩古镇之行,6月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一个具有“空心化”特征的乡村。

所谓“空心村”,即新建住宅大多集中在村庄外围,而内部却存在大量对该村的人文现象做我们以五人为一个小组,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的乡村。

.了考察。

随着我们的深入,发现该村的住房建筑有多种类型,有些房屋过于破旧,已无人居住,这体现了该乡村聚落的“用地空心化”;村落中老人和小孩居多,可见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这体现了该乡村聚落的“人口乡村化”。

通过采访一家村民,我们了解到,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村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收益不多,村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废弃房屋因为长期无人居住,所以也无人修缮,存在安全隐患。

由此可见,“空心村”是城市化所遗留的一个问题,应当给予重视。

5、缙云山植被群落与土壤认知实习6月4日一大早,我们从缙云山山脚下的农家乐出发,开始攀爬缙云山。

由资料我们得知,缙云山位于重庆以北的北碚区境内,于2001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缙云山属盆地低山,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故无垂直带谱表现。

其次是局部地貌因素构成的生境条件,使之对水分、热量、光、土壤等产生分异,导致次生植被在演替序列上的差异。

从而发育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

其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亚热带马尾松林、灌草丛。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了缙云山的黄壤剖面。

黄壤分布地带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且云雾多,湿度大,成土母质有花岗岩、千枚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等多种风化物。

在水热状况较稳定,大气相对湿度较高,土体经常保持湿润的状况下,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大部分与水分子结合成含水氧化铁,因而使土壤呈现黄色,形成黄壤。

缙云山的土壤多以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从根本上的原因来说,为黄壤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可能性。

而缙云山雨量充沛、气候温湿,也为黄壤的形成提供了气候条件。

因此,缙云山的主要土壤为山地酸性黄壤。

之后,我们走到一块较为茂密的丛林,以小组为一个单位,选择10m×5m的长方形样地,调查了该样地所处的地理环境,观察了该样地植被形态特征,测量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6、西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和天文馆参观离开缙云山,我们来到了西南大学。

首先参观了地质博物馆,近距离观察了各类岩石、矿物,加深了我们对岩石、矿物性质的理解;博物馆内还陈列着用石膏制作得十分逼真的人类头盖骨,生动地演示了人类的进化史。

随后我们参观了月球一组地月模型还向我们演示了地球、在那里了解到十二星座分布,天文馆,的自转与公转。

之后我们去了天象馆,通过成像仪观察了十二星座,了解到十二星座的大致位置以及构成;还观察了宇宙中恒星、行星的运转,以及美丽的流星雨、彗星,使我们沉醉在美丽而又神秘的宇宙世界中。

四、实习总结通过对嘉陵江小三峡的实习调查,我认识到了嘉陵江小三峡的地质地貌,以及岩石的构成,并且学会了用罗盘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以及倾角,通过所得数据来分析地层产状。

通过对涞滩古镇的考察,我了解了涞滩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古镇,它具有典型的山寨式场镇风貌特色。

二佛寺奇特的地形环境让人惊叹。

人们根据那里特殊的地形雕刻了不同的石像,每一座佛像都是依岩而造,气势宏伟,宗教氛围浓厚。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涞滩做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发挥到极致。

通过对缙云山的考察,使我了解了更多美丽的植被,丰富了我的眼界,并且通过攀爬缙云山,磨练了我的意志。

站在狮子峰顶,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通过这两天的野外实习考察,在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的同时,使我对我本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一些野外实习方法,将平时所学运用于实践,当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分析时,应用客观的眼光对待它。

但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我总结如下:1、考察前期准备工作未做到位,对于所要考察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考察期间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应对,只能现场再次学习,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2、在实习过程中,没有做一定记录,导致部分信息数据的遗失。

考察时间过于紧张,导致对每个考察点的掌握不够全面。

这就需要、3我们在之后的时间里查阅相关资料,更加完善自己的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考察,我积累了实习经验,这为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此次考察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体现了团队精神,增加了我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这一次的野外实习考察使我收获良多,期待之后更多的野外实习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