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_2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引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她孕育了万物生灵,同时也教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知识。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聆听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第一节:蔚蓝的天空当我们仰望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蓝色,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
云朵在天空中飘动,它们的形状和颜色传递着天气变化的信息。
白云如绵羊般的飘逸告诉我们天气晴朗;暗云密布则预示着暴雨或雷电即将来临。
大自然通过云朵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天空的一切。
第二节:沉静的大海大海是大自然中另一个宏大的语言课堂。
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音;海浪涌动在一起时,却又形成了浩渺的怒涛。
海鸥翱翔在海面上,在它们的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喜怒哀乐。
大自然用她的海洋告诉我们,她的语言是以跌宕起伏的海浪为音符,以海鸥的鸣叫为歌词。
第三节:绿意盎然的森林走进森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中。
森林中的生物们通过声音和气息传递着信息。
鸟儿的歌声告诉我们四季的变迁,蝉鸣传递着夏日的热情,虫鸣预示着雨水的到来。
大自然用森林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大地的万物。
第四节:绚丽的花朵花朵是大自然中绚丽多彩的美丽之物,它们以鲜艳的颜色和愉悦的香气吸引着昆虫和鸟类。
人们通过观察花朵的开放和闭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一朵花在阳光下绽放,是大自然用花朵告诉我们,她用美丽和香气向我们传递信息。
结论大自然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她拥有无限的智慧和语言。
通过天空的云朵、海洋的浩渺、森林的生命和花朵的绚丽,她用非言语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信息。
让我们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从她那里学习到更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注:本文引以为荣地使用了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将素材组织成了一篇1200字以上的文档,展现了大自然中几个代表性元素的语言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2

1举例阐明什么是大自然旳语言。
杏花 传语 耕地
时
草木荣枯 桃花 暗示 种谷子
间 顺
2
序
候鸟归来 布谷鸟 唱歌 割麦插禾
3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旳语言。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 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 增强了阐明旳生动性。
小结: 1.2 段文字好在哪里?
⑴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 渐从沉睡中清醒过来。”采用拟人旳修 辞措施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旳 描写定了基调。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旳寒冬”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 赶快耕地 ;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 始唱歌------”
# 琢磨下列语句,体会阐明 语言旳 科学性(精确、严谨).
⑴ . 古代流传下来旳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 旳物候知识.
⑵.北京旳物候统计, 1962 年旳山桃、杏花、 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 相比1960 年 迟 10 天左右,比 1965 年迟 五六天。
举事例是阐明问题旳一种极为主要旳 措施。举例阐明,能把抽象旳道理说得 详细、通俗、明了。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 么内容?这一部分是什么顺序?
第3段,在前两段旳基础上,直接 点明物候和物候学旳内涵。首先点 明“物候”就是上文所简介旳种种 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 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简介 了“物候学”旳形成及其功用。
首先简介-------
从局部看是什么顺序? ( 以§ 6---10 为例)
然后(以详细事例)阐 明------
接着谈------
最终阐明--------
(逻辑顺序)
“四个原因”是由大到 小(逻辑)
优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三年级摘抄

大自然的语言三年级摘抄:
大自然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大自然是美丽的,她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它用无数生命之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山川、树木和草原。
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变化着千姿百态的景色。
春风轻拂,绿树成荫,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它使人类有了生命,使人类拥有了这么美好的环境。
我喜欢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那么纯净、质朴,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污染。
大自然是那么神秘,让人捉摸不定,又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大自然就像个天才,它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创造出来。
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使得我们可以在它面前尽情地嬉戏玩耍;大自然还给我们无限的欢欣和喜悦。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也是可怕的。
它有着无与伦比、变幻莫测的力量。
我们不应当去惧怕它,而应该去亲近它。
我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生机,空气中飘荡着花的芳香。
8 大自然的语言-2

桃花开了
秋 叶 飘 零
燕子低飞
电闪雷鸣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若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经是汪洋一片。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 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 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 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6亿年)至奥 陶纪(4.5亿年)最盛,“三叠纪”晚灭绝(1亿8 千万年)。估计生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有 5亿年左右。又因这里的三叶虫化石与其他地方不 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 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 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 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 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
( 妙不可言 )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农事的谚语? 试举出一两条。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 “清明前,开秧田” •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月10日《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第一章:认识大自然的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倾听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声音来源:动物叫声、水流声、风声、雷声等。
2. 如何倾听和欣赏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2. 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声音和感受。
3. 分享彼此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探索大自然的色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色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四季变化、日出日落、植物花卉等。
2. 如何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色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户外自然环境的色彩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色彩的感受。
第三章: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气息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气息的感知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气息变化:花香、树木气息、海洋气息等。
2. 如何感知和描述大自然的气息。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不同气息的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气息的感受。
3. 分享彼此在大自然中的气息发现和创作。
第四章:探索大自然的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形状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形状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形状多样性:山脉、河流、动植物等。
2. 如何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形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户外自然环境的形状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形状的感受。
第五章:欣赏大自然的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艺术美。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山水画、动植物图案、自然景观等。
2. 如何欣赏和创作大自然艺术。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如山水画、动植物图案等。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2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第一篇)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美丽和神奇的存在之一。
它拥有无尽的魅力和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色。
从大山到河流,从浩瀚的大海到广袤的森林,大自然给予我们无限的惊喜和享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令人惊叹的事实和美丽的景观。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大山。
大山是大自然的壮丽杰作之一。
它们高耸入云,拔地而起,像守护者一样保护着土地。
登山是一项受欢迎的户外活动,人们可以在山顶欣赏到壮观的风景和广阔的视野。
有些山脉是著名的登山目的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和登山爱好者。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河流。
河流是大自然中的血脉之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带给我们生命的水源。
河流在山谷中蜿蜒而过,形成了美丽的景观。
它们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河畔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游猎者和摄影爱好者会选择在河流附近等待机会,捕捉到动态和静态的瞬间。
进一步,我们来探索大海。
大海是广阔而神秘的,它们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
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各种各样的鱼类、珊瑚、海草和珍奇的海洋生物。
大海还承载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如盐、石油、天然气等。
除了提供资源,大海还是一个壮观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慕名前往海滩,沐浴阳光和海风,享受大海的美景和水上活动。
最后,我们来谈谈森林。
森林是地球上绿色的宝藏,它们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
森林给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保护了水源和土壤。
在森林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树木、树林中的小径和郁郁葱葱的植物。
森林还是徒步旅行和露营的理想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远离城市喧嚣,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之,大自然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美丽的世界。
无论是大山、河流、大海还是森林,它们都给予我们许多有趣和令人惊叹的体验。
让我们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与之和谐相处。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第二篇)继续我们的旅程,让我们继续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首先,我们来到了草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草木荣枯杏花传语耕地桃花暗示种谷子候鸟去来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主要三次要空间上时间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明确答案: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
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
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
(字数在200字左右)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主要上次要空间I时间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刘英)教学设计(B)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