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综掘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书

综掘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书

综掘工作面供电设计一、综掘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书305掘进工作面位于北三采区4#煤层。

轨道巷长度936.8米,设计宽度4.2米,采用一台EPJ-120型掘进机掘进;胶带巷长度971米,设计宽度5.2米,采用一台EPJ-120型掘进机掘进;尾巷长度990.2米,设计宽度4.2米,采用一台EPJ-120型掘进机掘进。

横贯采用炮掘。

305掘进工作面所有机电设备由北三采区变9504#高压开关供电,轨道巷掘进工作面的所有机电设备由一台KBSGZY-630KVA型移变供电,胶带巷、尾巷所有机电设备由一台KBSGZY-1000KVA型移变供电。

轨道巷、胶带巷及尾巷设备型号及供电情况详见《305掘进工作面供电系统图》和《305掘进工作面设备布置图》。

二、掘进工作面设备选型根据我矿现场实际及使用经验设备选型如下:1、掘进机EBJ-120TP掘进机主要技术参数:机长:8.6米机宽:2.1米可掘巷道断面:9-18m2最大可掘高度:3.75m 最大可掘宽度:5m供电电压:660V 总功率:190KW2、可伸缩皮带机SSJ-800/2X55皮带运输机主要技术参数:运输能力:400T/H 电机功率:2*55KW带速:2m/S 带宽:800mm3、刮板运输机主要技术参数:输送能力:150T/H 电机功率:40KW三、掘进工作面供电设备选型1、变压器容量选择305轨道巷设备:EBJ-120TP 掘进机功率190KW ,SSJ-800/2X55皮带运输机功率110KW:S=∑P n *¢cos kr ∑P n =P 掘进机+P 运输机=190+110=300KW需用系数: Kr=0.5(掘进)平均功率因素:cos ¢=0.7(掘进)S=∑PN*¢ cos kr =300*7.05.0=214KVA 根据实际条件轨道巷选用一台KBSGZY-630/10/0.69KV 移动变电站供电。

305胶带巷、尾巷设备:EBJ-120TP 掘进机功率190KW 胶带巷、尾巷各一台,SSJ-800/2X55皮带运输机功率110KW 胶带巷、尾巷各一部:S=∑PN*¢cos kr∑P n =P 掘进机+P 运输机+P 刮板+P 650皮带=190*2+110*2+40*2+7.5*3=702.5KW需用系数:Kr=0.5(掘进)平均功率因素:cos ¢=0.7(掘进)S=∑PN*¢ cos kr =702.5*7.05.0=502KVA根据实际条件胶带巷选用一台KBSGZY-1000/10/0.69KV 移动变电站供电。

28410工作面掘进设计说明书

28410工作面掘进设计说明书

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官地矿中四采区28410工作面设计说明书官地矿2008年1月5日目录第一章28410工作面概况 (1)第二章地质概况 (1)第三章工作面设计 (6)一、工作面设计参数 (6)二、巷道布置层位 (6)三、巷道断面设计 (6)四、巷道支护 (7)五、采煤方法 (13)六、劳动组织表: (16)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7)第四章机电系统设计 (17)一、设备选型: (17)二、设备安装顺序: (18)三、供电系统设计: (18)四、供排水系统 (29)第五章通风系统设计 (31)一、概况 (31)二、风量计算 (31)三、风量验算 (32)四、系统通风阻力验算 (32)五、28410工作面综合防尘系统设计 (33)七、监测监控系统 (39)八、通风、瓦斯管理 (40)九、避灾路线 (40)28410工作面设计说明书第一章28410工作面概况28410工作面地面位于南华沟右侧山梁上,植被发育,灌木丛生,官12、官37号钻孔位于工作面内。

工作面井下跨越中四、南四采区,工作面两侧均为未采区,上部为16401、16403、26408工作面采空区。

6#与8#煤层间距为22.22米。

工作面由正巷、副巷、及切眼组成。

该工作面走向1563-1345m,倾斜长230m,煤(矿)层厚度5.81m,可采储量1734812t。

第二章地质概况第三章工作面设计一、工作面设计参数28410工作面巷道由正巷、副巷、切眼组成。

二、巷道布置层位本工作面巷道布置在8#煤层内,8#煤层高度5.81m,设计巷高3.0m,故巷道掘送:1、夹石厚度大于600㎜时采用托夹石留底掘送。

2、夹石厚度小于600㎜时采用跟顶留底掘送。

三、巷道断面设计1、巷道断面形式及几何尺寸:2、满足设备安装的最小几何尺寸工作面设备中支架长、宽、高尺寸最大,故副巷、切眼按支架外形尺寸计算。

ZY-5600/20/42D型外形尺寸:长×宽×高= 6500×1430×2000,平板车高度0.3m,故最低高度2.30 m工作面正巷自移机尾外形尺寸宽、高最大,故正巷按自移机尾外形尺寸计算,宽×高=2.42×1.85m故满足设备安装的最小几何尺寸:正巷:净高1.9m,净宽2.5m;副巷:净高2.3m,净宽1.6m,切眼:净高2.0m,净宽6.5m 该工作面正/副巷:净高3.0m,净宽4.2/3.8m,切眼:净高3.0m,净宽6.5m,满足设备安装要求。

11511地质说明书

11511地质说明书
+993
地表地
貌概况
本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北部,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黄土覆盖全区,11509运输、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最高处位于杨家圪塔西南部,标高1286.5m,11509运输、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最低处位于鱼河卯沟水坝南部500米位置,标高1136.5m,相对最大高差150m。
井下位置
及四邻采
掘情况
一、影响工作面的水文地质因素主要有:
1、1、大气降水形成的洪水;
2、2、V号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水。含水层段富水性弱,渗透性差。
3、主要防治水措施:
4、严格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查明的水害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排除水害隐患后,再安排掘进工作,防止突水造成灾害,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生产并通知调度室及相关科室;
5、根据巷道掘进情况,该地区可能局部存在煤层裂隙渗水或巷道顶板淋、滴水,掘进时注意在合适的位置安装水泵排水,防止积水对生产造成影响。
二、掘进期间涌水量预计: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赋存条件稳定,区域受褶皱影响。出现淋水,水源为V号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渗透性差。水量预计3——5m³/h,对回采影响不大。
11509掘进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位于西回风大巷南部,工作面西部目前无工作面形成,南部为井田边界线,东部为11507回风顺槽(施工过程中),北部为西运输大巷与西回风大巷。
对地
面设施的
影响
从井上下对照图上看出,工作面地表无住户,位于11509工作面上方,有部分乡村道路。掘进过程中不会对地表造成影响。
工作面几 何尺寸
厚度(m)
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老 顶
中细粒砂岩
6.3
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泥质胶结,含植物茎杆化石。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概况煤层名称8# 巷道名称地面标高(m)1260-1290 井下标高(m)1057地面位置地面相对应位置为为丘陵地带,岩石裸露,有零星植被,没有居民居住。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东邻边界保护煤柱,西邻8#运输、轨道、回风下山,北与8112运输顺槽相邻,两巷从开口至8114回风顺槽停掘位置距离逐渐远离,距离在21~88m。

南为实体煤田。

掘进对地面设施影响基本无影响。

巷道设计长度(m)1214巷道设计高度(m) 2.65 设计方位角(m2)89°36′巷道设计宽度(m) 3.8煤层情况煤(矿)层总厚(m)1.9-2.2煤层结构煤层倾角5°左右夹矸1-2层,厚度约为0.4m左右水文地质区域水文地质情况说明本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形成集中补给,集中排泄,8#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细砂岩,致密含水性较弱,在有裂隙的地段偶尔会有滴水现象,最大为淋漓状。

隔水层为细砂岩及砂泥岩,层厚稳定,隔水性能较好。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对掘进影响不大。

预计最大涌水量3.5m³/h预计正常涌水量1.5m³/h煤层区段地质特征119号钻孔最接近巷道开口位置,根据该钻孔柱状图显示,开口将揭露砂泥岩、细砂岩、泥岩、8-1煤、粘土岩。

砂泥岩:灰色,含大量云母,厚1.22m。

细砂岩:灰色,具不明显条带状水平层理,厚0.38m泥岩:碎块状,含粘土质,厚0.12m。

8-1煤:黑色。

粘土岩:灰色具滑腻,节理发育充填大量黄铁矿薄片。

地质构造情况构造名称走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影响程度DF13 85°355°60°-80°正断层0-18m 大DF41 80°350°60°-80°正断层0-15m 大根据8112运输顺槽及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分析,按照巷道原设计方位86°30′掘进将受到DF-13号断层影响,为避开该断层,巷道方位按89°36′56″掘进,仍无法避免受该断层影响,掘进至1030m时,将受到DF-41号断层影响,顶、帮将出现破碎现象。

煤矿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煤矿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地质说明书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临近采区开采情况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在4#煤运输大巷测F4-6点前124m处开窝,方位为345°,工程量1200m。

开采上限标高为+988m,下限标高为+926m,地层倾角(走向)3-6°;(倾向8-12°),工作面顺槽沿地层自然走向布置、切眼沿地层自然倾向布置。

与4101工作面相应地面均为荒山地,无主要公路、铁路、桥梁、重点建筑、重点设施对开采无影响。

地面标高+1100m~+1210m、相对高差110m。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四系冲积层厚0~60m,平均约40m。

4101回风顺槽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见表1。

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表表1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该工作面开采煤层为太原组4#煤层,煤层厚度2.0—3.2 m,平均2.6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煤的密度1.35m³/t,硬度2-3,煤种块状焦煤,工作面煤层赋存较稳定,煤层结构简单。

下距13#煤层约87.0 m。

13#煤层厚度13.0m(根据关家崖煤矿揭露的13#煤层赋存特征)。

详见表2:煤层特征情况表;表3: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煤层特征情况表表2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3第三节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通过相邻矿井(关家崖煤矿、刘家梁煤矿)巷道实际揭露情况,4101工作面东部有两条大的断层,可能延伸到东坡井矿区以内,影响东坡井的采区、工作面的总体布置,无大的断裂构造,但不排除小断层出现,也可能会出现陷落柱。

二、总体分析:东坡井井田地质较为简单第四节水文地质情况含水层主要为太原组K2灰岩,灰岩及泥岩中所夹的砂岩透镜体,因井田内部及邻近井田均未发现施工有水文孔,该矿原有一眼奥灰水水井(K5)井深度280. 21m含水层顶板埋深229.96m由于开采时间太长和其它不明原因,该井已经不出水。

东坡井又重新打了一眼饮用水水源井,井深度748.6m(在主斜井东南方向140m处)。

11706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11706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1、工作面掘进时,要严格执行作业规程,确保安全施工。
2、工作面过SF42逆断层,提前编制专门过断层技术措施,加强顶板支护管理。
3、认真贯彻落实“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风针,加强掘进期间“一通三防”及矿压观测工作,预防各种有害气体积聚。
4、掘进前应对2#落水洞发育层位进行探测,采取必要的探放水措施。
掘进对地面设
施的影响
掘进期间对地面无影响,但掘进至2#落水洞附近时,应提前制定处理2#落水洞的相关措施。
走向长
(m)
268
倾斜长
(m)
120
面积
(m2)
32399
煤层情况
煤层厚度(m)
1.2~1.7
1.4
煤层结构(M)
煤层倾角
(。)
2~1变异系数(%)10.1
稳定程度
较稳定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17煤,厚度1.2~1.7m,平均厚1.4m,煤层较稳定,结构简单,以暗煤为主,夹亮煤条带,多条带状结构。粉粒状~块状构造,煤质相对较硬。随巷道前掘煤层将逐渐变薄;煤层总体由东北向西南有逐渐变薄的趋势,工作面运顺切眼处于煤层变薄区域。
深灰-黑色,发育波状层理,夹泥质条带;f=5~7.
老顶
直接底
泥岩
0~0.7
0.4
灰黑色,含大量植物要化石,遇水软化、底鼓;f=4。
老底
砂质泥岩
9.3~14.9
11.4
深灰色,深灰色,夹细砂岩条带,发育波状及水平层理,充填少量方解石;f=6~7。






工作面煤岩层总体趋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为一单斜构造,受断层影响,煤层起伏较大,发育有宽缓的背、向斜构造。

掘进地质说明书

掘进地质说明书
Ⅱ1含水层段:
本区下5号煤层底板以中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为一厚层状白色中砂岩,以石英、长石为主,泥质、硅质胶结,疏松,厚度0-20米左右。在矿区西部露头及中部,在Ⅸ-3号孔、Ⅸ-4号孔均有火烧;而在A-1号孔,A-2号孔,均未见下5号煤层,A-3孔见下7号煤层底板。Ⅸ-3号孔孔口标高1902.78米,A-3号孔孔口标高1839.02米,相对高差63.76米,由火烧迹象。因此断定,在本区A线下5号煤层、下7号煤层已被剥蚀,在矿区西部与火烧区有水力联系。
煤(矿)尘
下7煤层的火焰长度为>400mm,岩粉量为80%,具有爆炸性。
煤的
自燃
煤层属于自燃煤层,自燃发火期一般2-6个月,但从未发生过煤的自燃。
地 温
16~24℃,地温梯度约2.3—2.4℃/百米,井田内地下无地温异常。
冲击
地压
XXX煤矿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编 制:
地测科:
总工程师:
提交日期:2018年7月28日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位置、
范围与四邻和地面关系
煤层名称
下7
工作面名称
下7煤层回风下山
水Hale Waihona Puke 名称+1732m水平
采 区 名 称
下7
地面标高
+1830m~+1890m
井下标高
+1650m~+1700m
地面相对位置及建筑物
由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上、中、下三段组成宽缓的单斜构造。区内未发现大断层和岩浆岩体。总上所述,构造复杂类型属简单。
根据该区域地质勘探资料该工作面地质条件中等,预计该掘进工作面煤层厚度变化较小,顶板较硬较稳定,各岩层比较稳定,掘进中会遇到断层,遇断层停止掘进。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一、引言工作面掘进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工作面的进展和生产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说明书旨在对工作面掘进过程中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说明,以便矿务人员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特征和隐患,做好掘进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地质条件概述1.矿层情况工作面所在矿层为X煤井的**层,地质年代为**。

X煤井属于自然形成的**煤层,发育程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稳定性。

煤层倾角约**,层间角度平均为**,层间无明显断裂和滑移。

2.煤层岩性描述煤层主要岩性组成为煤、泥岩和砂岩。

煤的岩性特征为块状,质软,燃烧性能良好。

泥岩层岩性为黏土质,黏性较大;砂岩层岩性为细粒砂质,具有一定的硬度。

3.地质结构工作面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为斜坡和褶皱构造。

局部地区存在少量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倾角为**,存在一定的断层活动性。

三、地质隐患分析1.顶板隐患顶板岩层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松散岩体和节理带。

在掘进过程中,顶板可能存在局部坍塌和冒顶的风险。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顶板支护和巷道支护以确保安全生产。

2.底板隐患底板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整体相对坚硬。

然而,由于地质活动和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应力释放,底板可能存在局部断裂和滑动的隐患。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底板支护,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提高巷道的稳定性。

3.煤层隐患煤层倾角和层间角度适中,但在掘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煤与顶板、底板之间的错动和滑移。

煤层的块状特性也可能导致掘进过程中的坍塌和落石风险。

因此,需要对煤层进行定时检测,采取及时的支护措施,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

四、应对措施1.顶板支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顶板支护措施是防止顶板坍塌和冒顶的关键。

可以采用锚杆、喷浆、支撑架等支护技术,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

2.底板支护对于底板的支护,可以选用钢架、木材支撑或者矸石填充等措施,提高底板的承载能力,防止底板断裂和滑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掘进设计说明书编号:号编制单位:xxxxxxx编制日期:2017年10月设计会审记录目录1. 概况................................................................................................ - 1 -1.1概述......................................................................................... - 1 -1.2编写依据 ................................................................................ - 1 -2. 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 ........................................................... - 2 -2.1 井上下对照关系表 ............................................................... - 2 -2.2 煤(岩)层赋存特征及地质构造 ....................................... - 3 -2.3 地质构造 ............................................................................... - 5 -2.4 水文地质 ............................................................................... - 5 -2.5 煤层自燃及煤尘爆炸性 ....................................................... - 5 -2.6 煤质指标 ............................................................................... - 5 -3.巷道布置及支护设计 ................................................................. - 6 -3.1 巷道布置 ............................................................................... - 6 -3.2支护设计 ................................................................................ - 8 -3.3支护工艺设计 ...................................................................... - 13 -3.4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 14 -3.5 矿压观测设计 ..................................................................... - 14 -4. 施工方法及工艺设计 ................................................................. - 16 -4.1 施工方法 ............................................................................. - 16 -4.2 设备配备及技术特征 ......................................................... - 18 -5. 生产系统设计 ............................................................................. - 20 -5.1 通风系统 ............................................................................. - 20 -5.2综合防尘 .............................................................................. - 27 -5.3防灭火 .................................................................................. - 28 -5.4安全监控 .............................................................................. - 30 -5.5供电设计 .............................................................................. - 32 -5.6供、排水及压风系统 .......................................................... - 61 -5.7运输....................................................................................... - 65 -5.8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 - 72 -6. 循环方式、劳动组织及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74 -6.1 正规循环作业方式 ............................................................. - 74 -6.2 劳动组织 ............................................................................. - 74 -6.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76 -7. 安全技术措施 ............................................................................. - 77 -7.1 一般规定 ............................................................................. - 77 -7.2 “一通三防”管理 ............................................................. - 77 -7.3 顶板管理 ............................................................................. - 81 -7.4 支护管理 ............................................................................. - 83 -7.5 联络巷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 - 85 -7.6 高空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 - 86 -7.7 防治水管理 ......................................................................... - 86 -7.8 机电管理 ............................................................................. - 86 -7.9 设备操作安全技术措施 ..................................................... - 91 -7.10主运输管理 ..................................................................... - 101 -7.11煤电钻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 102 -7.12辅助运输安全技术措施 ................................................. - 103 -7.13地坪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 103 -7.14风机挪移安全技术措施 ................................................. - 107 -7.15倒移配电点安全技术措施 ............................................. - 108 -8. 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 - 113 -8.1 水灾防治 ........................................................................... - 113 -8.2 火灾防治 ........................................................................... - 114 -8.3 瓦斯、煤尘防治 ............................................................... - 115 -8.4 顶板灾害防治 ................................................................... - 115 -8.5 避灾路线 ........................................................................... - 116 -备注:本设计未尽事项,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煤矿安全规程》、《各工种操作规程》、《地质说明书》、《设备安装车辆运输管理规定》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