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程报告-138071解读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报告总结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报告总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使机器能够模拟和模仿人类智能。
本课程旨在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中,我们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和发展背景。
通过回顾人工智能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
接着,我们详细讨论了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和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学生可以了解到人工智能是如何实现智能化的。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们参与了各种人工智能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他们通过编写代码、调试算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方式,逐步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技巧。
除了技术知识的学习,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了一系列的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们合作完成。
通过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课程还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在课程中,我们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让学生们意识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鼓励学生们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和案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们学会了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这些知识和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学生们全面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
本课程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工智能课程报告

人工智能课程报告一、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一门前沿的学科,近年来备受关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门课程旨在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1. 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的一门科学,旨在开发出能够感知、理解、学习、推理和决策的智能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算法和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以实现各种智能任务。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最初,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推理和问题求解上,后来逐渐演变为关注知识表示与推理、机器学习、感知和认知等领域。
3. 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挑战尽管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智能机器人等,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对于复杂、模糊或主观的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此外,人工智能的伦理和社会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1.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方法之一。
它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算法,使计算机能够通过数据自动学习和改进性能,从而实现各种任务。
机器学习可以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不同类型。
2.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建立深层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脑的神经元网络。
深度学习在图像、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3.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涉及语言理解、语言生成、机器翻译等任务。
通过将人类语言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可实现对大规模文本数据的分析和理解。
四、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交通与智能城市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监控、交通预测和城市规划等。
人工智能前沿课程研学报告

人工智能前沿课程研学报告这次的人工智能前沿课程研学报告,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别说是我,连带着我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感叹不已。
谁能想到,咱们一直在手机里刷的那些软件,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让人脑袋都转不过来的技术!咱就得说说,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威力有多大。
以往咱们听到这个词,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像是科技片里的那些外星人武器。
但实际上呢,人工智能已经悄悄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像是生活中常见的导航,购物推荐,还有你每天早晨看到的天气预报,甚至你随口说出来的一些语音助手,背后都是这类技术在支撑着。
课程的讲解特别生动,老师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讲起,一步一步让大家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
说实话,刚开始我还以为这类课程挺枯燥,没想到居然能从一开始就吸引住我。
就好像看了一场很刺激的电影,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悬念,每个环节都能让人意犹未尽。
比如说,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玩了一个游戏,游戏里是一个虚拟的角色,那个角色完全按照我们的指令行动。
感觉就像是给自己养了一个宠物,但这不是普通的宠物,它能做各种复杂的动作,不仅仅是坐下和翻滚那么简单,甚至能和我们对话、理解我们的话,还能根据我们的反馈做出调整。
这种感觉就像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得力助手,根本不需要动脑筋,指挥它一声,它就能精准完成任务,真是好得没话说。
然后老师还展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功能,那就是虚拟人像的生成。
看得我真是瞪大了眼睛,这种技术太神奇了,居然能通过一张简单的照片,就生成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别说是照片了,连视频都能生成!它几乎能做到以假乱真,让人根本看不出任何破绽。
那一刻,我仿佛有了个超能力,自己做出来的虚拟人像,就像是出现在电影里的主角,帅气、酷炫,简直不要太酷!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原来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在变得越来越像人类了,甚至能模拟人类的一些情感和反应。
不仅如此,课程还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太为人知的领域,那就是情感分析。
说白了,就是计算机通过分析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状态。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报告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报告一、培训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需求。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参加了为期X个月的人工智能培训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
二、培训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人工智能基础: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机器学习:重点学习了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
3. 深度学习:深入探讨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并学习了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4. 自然语言处理: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技术,如分词、词向量表示、句法分析等,并探讨了相关应用场景。
5. 计算机视觉:学习了图像处理、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方面的技术,并进行了实践操作。
6. 强化学习:介绍了强化学习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Q-learning、SARSA等常见算法。
7. 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结合实际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训成果通过本次培训,我取得了以下成果:1. 系统地掌握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算法,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通过交流和讨论,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4.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四、未来计划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此外,我还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活动,与行业内的专家和同行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人工智能概论课程总结

人工智能概论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人工智能概论课程是引领我们深入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及应用领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
通过学习,我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的潜力与限制,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体会1. 人工智能定义与历程:这部分内容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早期的专家系统到现在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这使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的不易,以及创新思维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表示与推理:知识表示与推理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格式,以及如何利用推理进行问题求解。
这对我理解人工智能如何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3.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重点,也是最令我着迷的部分。
通过学习各种算法,我理解了机器如何从数据中学习并做出预测。
深度学习的发展更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以及对未来技术革新的无限期待。
4.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人与机器交互的关键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理解了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应用的实现原理。
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5. 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了解了计算机视觉在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这使我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充满期待。
三、课程实践与反思在人工智能概论课程中,我参与了多个实践项目,如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等。
这些实践项目让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加深了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储备仍需加强,特别是在算法实现和编程技能方面。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环境。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人工智能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人工智能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其基本原理和技术。
人工智能结课报告总结范文

人工智能结课报告总结范文人工智能结课报告总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当今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
在本学期的人工智能课程中,我对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人工智能的原理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算法和模型。
例如,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让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和改进,使其具备智能化的能力。
我们学习了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并了解了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
这些知识使我对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是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学习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等。
例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使计算机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从而实现智能对话和文本分析。
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使计算机识别和理解图像和视频,从而实现人脸识别和图像分类等功能。
这些应用案例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方式方面的巨大潜力。
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课程中的重要讨论内容之一。
我们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的爆炸增长,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广泛。
例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和医疗健康等领域都有望得到人工智能的革命性改变。
同时,我们也讨论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如隐私保护和人工智能伦理等。
这些讨论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学期的人工智能课程,我不仅学到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培养了一些实践能力。
在课程的实践项目中,我学会了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和常用的人工智能库,如TensorFlow和PyTorch。
人工智能 课程总结

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知识表示与推理等。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内容,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总结:1.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具备人类智能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知识表示与推理等。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深度学习。
符号主义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符号和规则来模拟人类思维过程,连接主义主要研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而深度学习则是连接主义的一种变体,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
3. 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其中,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其目的是让计算机通过数据学习并自动调整算法参数,从而提高预测和分类的准确率。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变体,其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泛化能力。
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计算机与人类语言之间交互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
计算机视觉是研究计算机如何处理和分析图像和视频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让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识别和理解图像和视频中的信息。
4.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自动驾驶等。
其中,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主要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计算机视觉主要应用于图像和视频处理领域,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则是人工智能在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应用。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是一门非常有前途的学科,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学习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课程学习总结应用机器学习与传感器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控制与决策

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课程学习总结应用机器学习与传感器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控制与决策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课程学习总结:应用机器学习与传感器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控制与决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通过模拟人类智能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使计算机能够具备感知、理解、学习和推理等能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我参加了一门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课程。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总结。
一、课程内容该课程以应用机器学习与传感器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控制与决策为核心内容。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对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的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而在课程中,老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
二、机器学习与智能机器人在课程中,我学习了机器学习在智能机器人中的重要作用。
机器学习是指通过让机器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并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从而使机器能够预测和决策。
通过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可以从环境中获取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来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智能机器人进行训练,使其能够通过感知环境和学习经验,自主决策和行动。
三、传感器技术与智能机器人除了机器学习,传感器技术也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关键。
传感器可以获取环境的各种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常用的传感器,如光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并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传感器与智能机器人相连,使机器人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四、实践训练与应用这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不仅学习了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的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训练。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单任课教师签名:日期:浅谈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日负荷预测学号:138071 姓名:万玉建摘要本文是作者在学习《人工智能》课程以后,结合作者本人工作的需要,根据《人工智能》课程中人工神经网络知识和在网上搜索到的相关资料,提出关于电力系统日负荷预测,运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的组网结构和实现步骤的一些简单的构思和设想。
1引言本人一直从事电力系统监控软件研发和管理工作,电力系统监控软件监控的对象就是电力负荷情况,而电力负荷预测则是系统的高级应用,它是根据历史的负荷数据,预测未来的负荷情况。
由于电力负荷资源不可储存性,即发电机发出多少电,实时就要用多少负荷量,因此,就要求事先需要知道未来的用电负荷。
正确地预测电力负荷,既是为了保证人们生活充足的电力的需要,也是电力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日负荷预测是指对未来1日的负荷进行预测,一般每15分钟一个负荷点,1日共96个数据。
实际工作中,当天上午负荷预测人员根据昨天和更前的历史负荷数据预测明天的负荷数据,然后按一定格式生成文件上传到相关负荷管理部门。
之前公司负荷预测软件中提供了线性回归法、曲线拟合法、平均值外推法、最小二乘法等负荷预测算法,但是这些算法都只是根据历史负荷数据进行一些数学的运算,没有考虑天气、节假日等情况,这些因素是负荷变化的重要的因素,而这些算法无法将这些因素量化并参加计算。
本学期学习了《人工智能》课程,其中有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知识,这让本人想起来早在几年前在设计负荷预测软件时,曾经看到有人使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把天气、节假日等因素加进来的进行预测的算法,当时也想增设这样的算法,但因为对算法不是很理解和其他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
而今,恰好在课本学了人工神经网络,就考虑设计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负荷预测算法。
本文描述这种算法的构思和设想。
2影响负荷预测因素的分析由于电力系统负荷是一个很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有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因素都会对电力系统的日负荷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的负荷预测中,又不能考虑太多的影响因素。
这一方面是收集这些资料困难,另一方面因素太多会造成建模困难,并且会带来大量的计算。
因此,在考虑神经网络输入量的问题上,应抓住其中几个最具特征的影响因素。
根据对历史负荷的分析,一般可把负荷分为两类:周期性负荷和变动性负荷。
周期性负荷,或者说标准负荷,反映的是负荷自身变化的基本规律,呈较强的周期性,尤其受到时间周期的影响。
针对短期负荷,时间周期因素包括:周周期、日周期等。
它们对于日负荷的曲线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气象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因素和天气状况。
因此为了在负荷预测中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本文对每天的气温的输入变量可以进行分段处理,将天气状况中最重要的气温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并作为神经网络的一个输入量。
这样就更加能够体现出实际负荷的变化情况。
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外,还有其它一些影响因素也会对负荷产生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随机因素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工业发展水平、农业、人民生活水平和习惯、社会经济格局等,表现为各类用户对电能的需求特征,直接影响了负荷曲线的形状和模式。
从众多的资料可以看出,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负荷量是不同的,一般休息日负荷明显低于工作日,且负荷曲线形状也有明显区别。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负荷的预测,将负荷分为两大类:工作日负荷和休息日负荷。
将实际的日期时间对应的输入量作为日期的输入变量。
3 学习样本的选取神经网络知识的获取只能从学习样本中得到,学习样本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神经网络学习效果和学习速度的重要因素,对预测精度的影响极大。
在本论文中针对冬季的负荷预测,模型输入已经包含温度这一天气因素,学习样本只根据日期类型来选择即可,对应两种预测模型区分为两个样本集,即工作日样本、双休日样本。
3.1输入变量的选取根据负荷预测中“近大远小”的原则,在负荷预测中预测日的相邻日既预测日的前一天和一周前的同一天相关性比较好,因此在负荷数据的选择上才用了才用了提前一天和提前一周的对应小时以及对应小时前后各一小时的复合数据。
由于采用的是非线性的模型,为了防止病态样本的出现,易于网络训练学习,将样本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换算成区间0到1的数。
min max min 'L L L L L --= (1)式中,L 未处理的历史复合数据,Lmin 和Lmax 分别是其中的最小、最大复合数据,L'为归一化后的数据。
3.2日期变量的确定从众多的资料可以看出,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负荷量是不同的,一般休息日负荷明显低于工作日,且负荷曲线形状也有明显区别。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负荷的预测,将负荷分为两大类:工作日负荷和休息日负荷。
周一至周五输入量为1,周六周日输入量为0。
3.3气温的确定由于一年四季的气温不同,我们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四个预测模型。
每个季节模型中又分为工作日模型和双休日模型。
这样就会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使得气温的变化对负荷的影响相似,随后也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换算成区间0到1的数。
min max min 'T T T T T --= (2)4基于神经网络下模型的建立4.1 网络结构的确定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预测,实际上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一非线性函数的特性及通过学习历史数据建模的优点,根据负荷的历史数据,选定前馈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因此,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负荷预测,首要的问题是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出和输入节点。
输出层一般为一层,按神经元个数可以分为单输出和多输出。
采用单输出的结构,也就是对预测日的96点负荷需要建立96个神经网络分别预测,这种输出模型的优点在于每个神经网络的规模相对比较小,因此预测速度比较快,而且不容易出现过度训练的现象。
多输出模型是指输出层神经元个数等于预测日需要预测的15分钟点数,一般为96。
大量文献显示该模型得到比较多的研究应用,其优点在于可以一次性的将预测目的负荷数据得到,预测模型的通用性比较好,但是存在如下缺点:网络规模太大,对应于该模型的网络权值,阈值等参数可能需要上千个,训练时间比较长。
因而,选择将对预测日的96点负荷建立96个神经网络分别预测。
输入量和输出量选择根据对影响负荷的因素分析,我们知道负荷是按大周期嵌套小周期的规律变化的。
因此,可将一年分为春(3月-5月)、夏(6月-8月)、秋(9月-11月)、冬(12月-2月)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四个预测模型。
每个季节模型中又分为工作日模型和双休日模型。
我们知道负荷以96个15分钟为周期变化,同时又明显的以周为周期变化。
为反映这个特性,可以考虑把前一天图1 一个负荷点预测的神经网络结构输入层 隐含层 输出层YX1X2X3X4X5X6X7X8同一时刻的负荷值及前一周同一天同一时刻的负荷值作为样本输入节点。
另外,为了体现温度、气候对负荷的影响,我们把预测日的温度当作神经网络的一个输入节点。
如上图所示,建立一个负荷预测的神经网络,由三层前馈网组成,网络中间隐含层的神经元传输函数采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输出层神经元传递函数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这是因为函数的输出位于区间[0,1]中,正好满足网络输出的要求。
其相应的输入变量为8个,输出变量为1个,中间隐含层节点数为8个,整个人工神经网络共有17个神经元组成。
输入变量:1)X1预测日前一星期h-1时刻的实际负荷数据;2)X2预测日前一星期h时刻的实际负荷数据;3)X3预测日前一星期h+1时刻的实际负荷数据;4)X4预测日前一天h-1时刻的实际负荷数据;5)X5预测日前一天h时刻的实际负荷数据;6)X6预测日前一天h+1时刻的实际负荷数据;7)X7预测日的温度;8)X8工作日和双休日;输出变量:1)Y预测日h时刻预测负荷。
4.2基本实现步骤1、通过监控系统提供的数据接口,将历史数据读出作为数据的采集样本;2、将负荷数据和气温数据根据最大值和最小值,按照公式(1)和公式(2)进行归一化处理;3、建立神经网络:3层前馈型神经网络,输入层8个节点,中间隐含层8个节点,输出层1个节点,共17个节点。
4、指定训练参数进行网络训练(具体算法参照相关书本);5、完成训练后,调用数据进行测试,并将数据反归一化;6、对预测结果和误差进行分析。
5结束语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日负荷预测简单的设计方案,文中根据对影响未来负荷的因素分析,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量,给出了神经网络基本结构和基本实现步骤,为日负荷预测算法提供一个思路。
通过实际历史数据样本进行训练计算,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小于要求值6%,不过还是会有一些点达不到要求,这与具体地区的负荷因素有关。
另外,没有足够的样本空间也会影响计算结果。
这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调试和完善中解决。
通过本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加深了对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如微网运行模式识别等,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应用。
参考资料:[1]: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阎平凡,张长水《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