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引言:近年来,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受到了广泛关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判断,在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一、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更积极地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具有抗压能力强、情绪稳定的特点。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往往在面对情绪困扰时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心,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更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更具备面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能够积极应对,在面对困难时更易保持心理健康。

三、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机制自我效能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首先,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更具有行动倾向,更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其次,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有能力应对困难和挫折,降低了压力源对情绪的负面影响,从而维护了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最后,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成功经验,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

四、个体差异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个体的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童年经历等因素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性格外向、自我控制力强、童年得到过积极的支持和鼓励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社会支持也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个体在面对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困难时,社会支持网络的存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

结论与启示:自我效能感在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在特定任务上的能力评估,即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而情绪调节能力则指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和压力时,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那么,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自信,会倾向于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压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容易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比如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表达、重新评估问题等,有助于更好地调节自身情绪。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个体更能够处理负面情绪和挫折,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他们能够通过积极调节情绪来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例如,面对一项挑战任务时,能够良好地调节情绪的个体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因此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此外,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对个体发展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增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而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增加个体掌握情绪调节技巧的能力。

另外,个体的经历和环境也会对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个体通过不断的经验和观察来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地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那么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增强。

而在良好的环境下,个体也更有机会得到支持和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

总结而言,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能够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而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个体则更有信心面对困难,提高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研究一、概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状态日益受到关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在调节自身情绪方面的自信程度,被视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交叉滞后关系,以期对理解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以及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供有益的参考。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例如,当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如果具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他们可能更能够积极应对,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状态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例如,当个体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时,他们可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增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一定样本量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

具体来说,研究将首先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利用交叉滞后分析方法探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过程。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交叉滞后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理论方面,通过深入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交叉滞后关系,可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理解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提供新的视角。

在应用方面,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个体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从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组织的和谐发展。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交叉滞后关系,以期对理解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以及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供有益的参考。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

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

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

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一、概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能否成功执行特定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回顾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然后重点探讨其在教育、职场、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RESE)是指个体在调节自身情绪方面的自信程度。

这一概念由Bandura 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管理、控制和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的信念。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认知,更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自信和行动倾向。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方面。

认知重评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评价,从而改变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

表达抑制则是指个体通过抑制情绪表达行为来管理情绪,避免情绪的外显化。

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挑战时都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情绪挑战,减少情绪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他们也更有可能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自信、积极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还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表现的信心和信念,而情绪调节则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节能力。

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对两者的互动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个体通常表现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普遍对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有较高的信心,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并且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常常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和不确定感,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容易产生不良应对或情绪失控现象。

其次,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有能力选择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处理情绪。

同时,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因此,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相互支持和促进。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受到一些中介因素的调节。

例如,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社会支持网络也为个体提供了情绪调节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

因此,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促进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之间的正向关系。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乐观主义的个体更容易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因为他们倾向于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相反,悲观主义的个体往往缺乏自信和自我效能感,他们更容易对负面情绪感到困惑和不安。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相互促进。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评估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评估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评估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方式来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而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念,即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这篇文章旨在评估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并探讨其在个体情绪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的信心决定了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面对情绪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情绪困境中。

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可能采取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回避问题或想象不愉快的情景。

因此,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将直接影响其选择和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的程度。

另外,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注意力和认知方式来影响情绪调节。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关注和处理与情绪调节有关的信息,更加积极地评估和解释情绪事件。

与之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忽视与情绪调节相关的信息,或者采取过度悲观的解释方式。

这些认知和注意力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效果。

此外,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调节。

例如,社会支持和个人特质可以影响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影响程度。

高社会支持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建立和维持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

此外,一些人格特质如乐观主义和抗压能力也可以增强个体对自我效能感的信心,从而有利于情绪调节。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情绪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个体对情绪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影响他们采取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及个体的注意力和认知方式。

因此,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干预措施。

通过增强个体的信心和能力感,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和面对各种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张文怡,朱姝(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笔者选取2009年至今发表于C N K丨核心期刊的44篇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了解我国对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尝试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3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研究方法也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则集中于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挖掘。

关键词: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1引言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情绪调节在人的适应发 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起,情 绪调节这一主题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卡普拉拉(1999 )、班杜拉(2003)等人在研究中首先发现个体对自身 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念决定情绪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且最早定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即 个体对自身能否有效调节自身各种情绪状态的自信程 度,包括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P O S)和管理消极情 绪效能感(NOS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1997)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表现类型之 一,强调自我效能感应该与情绪调节存在密切关联,属于研究情绪领域中一个创新研究方向。

2009年开 始,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领域,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 国内外情绪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主要拟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这 3个维度出发,对近10年发表于CNKI核心期刊的国 内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深入了解国内情绪调 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提出研究展望。

2研究综述以CNKI核心期刊为检索工具,输入主题“情绪 调节”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其进行高级检索,检索 到自2009年-2020年发表于S C I来源期刊、北大核 心、CSSCI、CSCD相关文献44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述评自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以来,在心理学各领域,有关自我效能感对心理与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层出不穷。

如教育心理学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结果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中工作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等。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与个体身心健康及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方面。

一、概念界定(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 a. 1977年提出的概念。

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

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

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 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 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情绪调节。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过程有以下特点:首先,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

其次,情绪调节不仅只针对具有强烈感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需要调节。

换言之,情绪调节即可以是抑制、削弱、掩盖的过程,也可以是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最后,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并可以区别良好调节与不良调节。

调节的结果是改变情绪的强度、协调情绪、认知与行为。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是为了协调情绪与认知、行为使情绪在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而达到良好的、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可管理的状态而且情绪调节帮助促进任务定向行为和认知活动,提高作业成绩,使人类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反,情绪失调使心理系统和组织功能受损,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没有灵活自主的控制感、把握感阻碍破坏认知活动,作业成绩下降,使个体处于不良的适应状态。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

随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发展, bandura又把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一般效能感和具体效能感, 前者作为个体的一种稳定个性特征,是个体应对、处理新问题或困难情境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它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不同任务领域的经验积累即具体效能感的形成,而且一般效能感主要是通过具体效能感对行为产生间接作用,所以要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预测效果,须针对具体任务和具体情境的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属于一般效能感范畴。

从 1999 年开始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就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个体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体验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管理技巧上的差异,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感上有很大差异。

同样的, bandura 后来在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界定时也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状态的能力感, 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识别情绪状态的能力感、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感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表达的能力感,据此,他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 而自信实际上是自我效能高的一种表现。

早期的情绪调节效能一般分为两类: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

前者指当个体应对逆境或令人沮丧事件时不会被生气、愤怒、失望、气馁等负面情绪击倒,即个体改善负面情绪状态时所具有的效能信念。

后者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性事件时,积极体验或允许自己表达快乐、兴奋、自豪等积极情绪的效能信念。

等积极情绪的效能信念。

后来caprara 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将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信念细分成两个维度,即管理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建构了一个二阶因子模型,并在意大利、美国和玻利维亚三国进行了跨文化研究,验证了该结构具有合理的信度和效度。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现有研究已经证实,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种,不仅直接影响行为而且还通过影响认知、动机、决策和情感而间接地作用于行为,对个体的人格和行为起着重调节作用,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caprara, bandura, gerbino 等人的实证研究显示,情绪对健康及行为的影响作用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它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还对抑郁、害羞、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高水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促进心理和精神健康。

在caprara, steca, gerbino, paciello和vecchio 的一项研究中,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包括生活满意度、自尊和乐观,并把积极思维作为其潜在测量维度,把幸福感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指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情况下的主观体验。

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自我效能感共同影响着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而且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因为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那么他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人际交往环境。

而且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令人满意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管理积极、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感知到生活的幸福,从而有效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由此可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提高人际关系效能信念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hartley等对100名接受全髋及全膝置换手术患者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患者术后康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高,则手术后抑郁水平较低。

这种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正常人群中,一项近期的研究探讨了美国少数族裔大学生的二元文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表明,二元文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与这部分大学生心理与精神健康正相关。

也就是说对顺利生活在二元文化氛围的信念感越强,焦虑与压力就越少,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bandura等人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倾向存在高相关。

这是因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无法有效应对自身情绪,当消极情绪受到过分重视并且得不到有效表达和排解时就容易引发抑郁。

具体的,低消极情绪调节效能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引发抑郁情绪。

此外,低消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通过作用于学业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引发青少年女性的抑郁情绪,这是因为低学业效能感会直接引发低学业成就,高共情效能感引发高共情,低学业成就与高共情又容易引发抑郁情绪。

(二)高水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压力因对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压力情境下个体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面临的危险性事件(即应对相应事件的低自我效能感)是焦虑、恐惧情绪及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面对压力和挑衅情况下,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调整自身强烈消极情绪的个体,要么可能不适当地将消极情绪具体化、扩大化,要么可能被害怕、焦虑或抑郁弄得不堪重负。

相反地,体验积极情绪却可以增强认知功能、缓解因令人厌恶的经历而引发的扰人情绪,使人容易获得适应性应对并获得积极的社会交往体验。

当然,除了这些潜在的极效果,不分情境地表达喜爱和快乐情绪也会引发消极后果。

人们在日常生活管理自身情绪体验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生活技巧上存在差异,还因为他们在管理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上存有差异。

实际上,特别是在消极情境下,当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时,相应地,他们对有效调节自己情绪缺乏自信。

同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选择何种压力应对策略。

有实证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问题定向的积极应对策略,而情绪调节效能感低的个体则倾向于采用情绪定向的消极应对策略。

应对危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能不受焦虑情绪的影响而成功地完成任务。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有效缓解压力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情绪的个体比那些认为自己会受情绪摆布的个体更加成功。

由此可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行为导向的具体效能感(比如,学业效能感、社会关系效能感、抵制诱惑效能感、共情效能感等)进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比如,抑郁、紧张、主观幸福感等)与行为(比如,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等),当然情绪调节效能感也会直接作用于行为,但影响力一般比较小。

三、小结近年来,心理与身体、行为关系及相关健康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具体化、深入化及强调应用的趋势,如锻炼心理学、网络问题行为与心理健康、休闲活动与身心健康等课题陆续成为了受关注的热点。

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及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数量增多,也是这一研究趋势的体现。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情绪是行为的调节者,也是个体调节的对象,它具有组织的功能,会对认知、行为以及情绪本身等起到驱动或干扰的作用,因此是一个需要经常调节的对象。

能否快速有效地调节情绪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压力应对、人际关系质量、社会适应水平、主观幸福感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的研究在确定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关系性质的同时,较少关注影响这一关系的诸多变量,比如,这种关系是否会受个体的性别、年龄、个性与情绪特征等、被试变量的影响。

这一问题至今未见有关的研究涉及。

再如,从量上来看,自我效能感对身心健康的促进是呈正比增长的;还是一种复杂的线性关系;即是否存在着剂量效应,对这一问题也缺乏相关的深入探讨。

在今后的研究中确定这些变量的作用,能为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加切实的指导。

参考文献:[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l change.psycholog ical review,1977,84(3):191- 215.[2]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n].心理学报,36,(5):586-592.[3]bandura,a.caprara,g.v.,barbaranelli,c,gerbino,m.& pastorelli,c.(2003).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74,(3):769-782.[4]汤冬玲,董妍,俞国良,文书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18,(4): 598-604.[5]黎琳,刘伟.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近期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11,4,(1):11-13.[6]刘霞,陶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37,(7):637-649.(编辑郑云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