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_一个新的研究主题_汤冬玲

合集下载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在特定任务上的能力评估,即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而情绪调节能力则指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和压力时,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那么,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自信,会倾向于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压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容易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比如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表达、重新评估问题等,有助于更好地调节自身情绪。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个体更能够处理负面情绪和挫折,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他们能够通过积极调节情绪来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例如,面对一项挑战任务时,能够良好地调节情绪的个体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因此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此外,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对个体发展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增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而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增加个体掌握情绪调节技巧的能力。

另外,个体的经历和环境也会对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个体通过不断的经验和观察来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地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那么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增强。

而在良好的环境下,个体也更有机会得到支持和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

总结而言,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能够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而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个体则更有信心面对困难,提高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一、概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能否成功执行特定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回顾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然后重点探讨其在教育、职场、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RESE)是指个体在调节自身情绪方面的自信程度。

这一概念由Bandura 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管理、控制和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的信念。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认知,更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自信和行动倾向。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方面。

认知重评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评价,从而改变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

表达抑制则是指个体通过抑制情绪表达行为来管理情绪,避免情绪的外显化。

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挑战时都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情绪挑战,减少情绪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他们也更有可能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自信、积极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还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表现的信心和信念,而情绪调节则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节能力。

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对两者的互动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个体通常表现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普遍对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有较高的信心,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并且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常常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和不确定感,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容易产生不良应对或情绪失控现象。

其次,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有能力选择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处理情绪。

同时,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因此,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相互支持和促进。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受到一些中介因素的调节。

例如,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社会支持网络也为个体提供了情绪调节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

因此,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促进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之间的正向关系。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乐观主义的个体更容易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因为他们倾向于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相反,悲观主义的个体往往缺乏自信和自我效能感,他们更容易对负面情绪感到困惑和不安。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相互促进。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廖素群;黄俊峰;刘娟娟;刘孟君;甘小玲;杨锦彬;罗海珊【摘要】情绪调节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

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对韶关学院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韶关学院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群体分特征呈正态分布。

其中理科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优于文科生,男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优于低年级学生。

家庭关系越好的学生优于家庭关系差的学生。

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大学生情绪和心理健康。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s the degree of self-confidence about whether an individual can regulate his/her emotion effectively. To explore the State of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of Shaognan College Students, 410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S Scale. The scores were normal distribution. In gender, mal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POS and ANG. Furthermore, ANG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 and the score of ANE was increasing as the grade went up. The POS and ANG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y atmosphere. The better of the family atmosphere, the higher score of they had.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school.【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9【总页数】4页(P159-162)【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心理健康【作者】廖素群;黄俊峰;刘娟娟;刘孟君;甘小玲;杨锦彬;罗海珊【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6一、引言情绪调节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是情绪研究的新热点[1]。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评估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评估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评估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方式来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而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念,即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这篇文章旨在评估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并探讨其在个体情绪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的信心决定了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面对情绪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情绪困境中。

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可能采取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回避问题或想象不愉快的情景。

因此,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将直接影响其选择和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的程度。

另外,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注意力和认知方式来影响情绪调节。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关注和处理与情绪调节有关的信息,更加积极地评估和解释情绪事件。

与之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忽视与情绪调节相关的信息,或者采取过度悲观的解释方式。

这些认知和注意力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效果。

此外,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调节。

例如,社会支持和个人特质可以影响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影响程度。

高社会支持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建立和维持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

此外,一些人格特质如乐观主义和抗压能力也可以增强个体对自我效能感的信心,从而有利于情绪调节。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情绪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个体对情绪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影响他们采取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及个体的注意力和认知方式。

因此,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干预措施。

通过增强个体的信心和能力感,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和面对各种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姜媛;张力为;毛志雄【摘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14名大学生和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探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在机制,在对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两个重要变量的新的结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中学生,且男生高于女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沮丧痛苦调节效能上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锻炼通过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影响心理健康.(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年(卷),期】2018(016)004【总页数】7页(P570-576)【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作者】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084;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084;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81 问题提出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曾芃等, 2000, 孙延林等, 2014; Steinberg,Sykes, & Leboutiller, 1997),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理论依据不同,所得结论、路径也不同。

首先,一些研究强调体育锻炼及体育锻炼方式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例如Sexton等人(Sexton, Mære, & Dahl, 1989)对52位焦虑和抑郁者的研究表明,走和慢跑这两种体育锻炼方式能使过度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

Petruzzello等人(Petruzzello, Landers, Hatfield, Kubitz, & Salazar,1991)发现有氧体育锻炼可降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文书锋 汤冬玲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2)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我国的适用情况,以及我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68名研究生进行测查,采用SPSS11.5和LISRE L8.53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情绪调节效能感中文版量表信、效度较高,适合进行情绪调节效能感研究;中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不存在学历层次和所学学科的差异。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信度 效度1 前言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 -efficacy )概念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 ,A .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Bandura ,1994)[1]。

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 ,G .V 从1999年开始研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Regulato ry E -motional Self -Efficacy ),他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体验方面有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感上有很大差异[2]。

新世纪以来,Bandura ,A .、Gerbino 等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更加深入,并更多关注其作用机制研究。

班杜拉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认为情绪调节效能感主要包括识别情绪状态的能力感、理解自身对他人的感受的能力感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表达的能力感,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3]。

目前,大量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功能的减弱在许多临床障碍如物质滥用、广泛性焦虑障碍、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蓄意自我伤害以及攻击行为等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4-6]。

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张文怡,朱姝(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笔者选取2009年至今发表于C N K丨核心期刊的44篇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了解我国对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尝试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3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研究方法也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则集中于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挖掘。

关键词: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1引言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情绪调节在人的适应发 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起,情 绪调节这一主题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卡普拉拉(1999 )、班杜拉(2003)等人在研究中首先发现个体对自身 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念决定情绪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且最早定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即 个体对自身能否有效调节自身各种情绪状态的自信程 度,包括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P O S)和管理消极情 绪效能感(NOS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1997)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表现类型之 一,强调自我效能感应该与情绪调节存在密切关联,属于研究情绪领域中一个创新研究方向。

2009年开 始,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领域,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 国内外情绪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主要拟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这 3个维度出发,对近10年发表于CNKI核心期刊的国 内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深入了解国内情绪调 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提出研究展望。

2研究综述以CNKI核心期刊为检索工具,输入主题“情绪 调节”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其进行高级检索,检索 到自2009年-2020年发表于S C I来源期刊、北大核 心、CSSCI、CSCD相关文献44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4, 598–60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598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汤冬玲 董 妍 俞国良 文书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2)摘 要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 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

目前, 已经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压力应对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此外, 有研究表明, 在不同文化中,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结构上略有差异, 在功能上相似。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情绪调节; 自我效能感; 心理健康 分类号 B8481 引言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生物性动力状态, 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某种适应动力(郭小艳, 王振宏, 2007)。

鉴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不同社会心理功能, 我们需要强调主动进行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 通过调节情绪发挥积极情绪的正向功能, 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情绪调节是目前国内外情绪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认为它是社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人们逐渐认识到情绪调节在人类自身发展与变化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效果的作用(Ashby, Isen, & Turken, 1999)。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情绪调节对注意、记忆、认知、动机等过程的影响(李静, 卢家楣, 2007), 同时, 大量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的失败会导致情绪与社会心理方面的机能障碍。

例如, 许多临床障碍如物质滥用、广泛性焦虑障碍、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蓄意自我伤害以及攻击行为等都是由于情绪调节功能减弱导致的(侯瑞鹤, 俞国良, 2006; 王力, 柳恒超, 李中权, 杜卫, 2007)。

情绪调节理论一直致力于发现作用于情绪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Heuven, Bakker, Schaufeli, & Huisman, 2006)。

意大利心理学家Gaprara (1999)和美国心收稿日期:2009-07-07* 教育部“十一五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EBA080302)。

通讯作者:董妍, E-mail: dong8958@理学家Bandura (2003)分别发现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异取决于个体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念, 而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实际效果, 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最近在这两位学者的推动下, 很多学者展开了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RESE)的研究。

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与分类众所周知,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Bandura 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 它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观自我感受(Bandura, 1995; 高申春, 2000), 是一种自我把握感和控制感, 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改变都要通过自我效能感来实现。

随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发展, Bandura 又把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一般效能感和具体效能感, 前者作为个体的一种稳定个性特征, 是个体应对、处理新问题或困难情境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 它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不同任务领域的经验积累即具体效能感的形成, 而且一般效能感主要是通过具体效能感对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所以要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预测效果, 须针对具体任务和具体情境的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陆昌勤, 凌文辁, 方俐洛, 2004)。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属于一般效能感范畴。

从1999年开始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 就对情绪调节自我第18卷第4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599-效能感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个体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体验方面具有很大差异, 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管理技巧上的差异, 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感上有很大差异。

同样的, Bandura后来在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界定时也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状态的能力感,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识别情绪状态的能力感、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感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表达的能力感, 据此, 他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 Caprara, Barbaranelli, Gerbino, & Pastorelli, 2003), 而自信实际上是自我效能高的一种表现。

西方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将Perceived self-efficacy for affect regulation, Affective self- regulatory efficacy,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positive Affect等混合使用, 用来指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遵循情绪的传统分类法, 早期的情绪调节效能一般分为两类: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NEG)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POS)。

前者指当个体应对逆境或令人沮丧事件时不会被生气、愤怒、失望、气馁等负面情绪击倒, 即个体改善负面情绪状态时所具有的效能信念。

后者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性事件时, 积极体验或允许自己表达快乐、兴奋、自豪等积极情绪的效能信念。

Caprara等人(2008)又在此基础上将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信念细分成两个维度, 即管理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anger/ irritation, ANG)和管理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despondency/distress, DES), 从而建构了一个二阶因子模型, 并在意大利、美国和玻利维亚三国进行了跨文化研究, 验证了该结构具有合理的信度和效度。

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每种情绪都包含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情绪既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也是经常需要自身调节的对象, 因此作为自我调节重要组成部分的情绪调节是个体主观性动力过程(孟昭兰, 2007)。

而自我效能感是自我信念体系之一, 是自我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它是一种自我现象。

个体情绪调节与自我效能感的双重自我主观性及情绪的不断变化性决定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有别于其它效能感的一种特殊自我效能感(比如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的学业成就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 而情绪调节则属于个体内在的过程), 而且这种自我主观性决定了它必然与个体内在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联系。

现有研究已经证实, 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种, 不仅直接影响行为而且还通过影响认知、动机、决策和情感而间接地作用于行为, 对个体的人格和行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Caprara, Bandura, Gerbino等人的实证研究显示, 情绪对健康及行为的影响作用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它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 还对抑郁、害羞、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3.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受心理学者的关注, 它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许多研究已证实主观幸福感包含两个独立维度:情感维度(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和认知维度。

个体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 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 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 所以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丁新华, 王极盛, 2004)。

在Caprara, Steca, Gerbino, Paciello和Vecchio (2006)的一项研究中, 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包括生活满意度、自尊和乐观, 并把积极思维(Positive Thinking)作为其潜在测量维度, 把幸福感(Happiness)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 指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情况下的主观体验。

研究结果显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自我效能感共同影响着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而且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 因为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那么他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人际交往环-600-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境。

而且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令人满意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 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管理积极、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感知到生活的幸福, 从而有效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Caprara & Steca, 2006; Caprara, Pastorelli, Regalia, Scabini, & Bandura, 2005)。

由此可见,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提高人际关系效能信念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此外, Caprara和Steca (2005)的研究显示, 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是与高人际关系效能感、高共情效能感呈正相关,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效能感与共情效能感进而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因为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并处理好人际关系, 那么他就越容易理解他人的情绪(即产生共情)进而也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际关系质量、情绪状态及亲社会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关系逐渐提高, 因此, 他们的研究既证明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作用于行为, 也证明了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密切联系。

3.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抑郁是一种常见而且最能使人情绪低落的复合情绪, 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以悲伤为主)的大量增加, 正性情绪的明显缺乏。

黄敏儿、郭德俊(2001)的研究表明, 抑郁高分组包含比较多的羞愧、悲伤、自我敌意、恐惧、厌恶、愤怒等负性情绪, 缺少快乐和兴趣; 而在调节方式上, 抑郁高分者在感受负性情绪时往往更多地沉浸于负性情绪之中, 反复思考, 并习惯于过多地表现、重视和宣泄这些负性情绪, 在感受正性情绪时则更多地倾向于忽视和抑制, 而且, 他们比较少去感受、发现、表现、宣泄他们的正性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