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三绝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现逐一玩味: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咏蝉三绝”之骆宾王《在狱咏蝉》详析

“咏蝉三绝”之骆宾王《在狱咏蝉》详析欲评其诗,先识其人。
断其时日,了其心境。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诗文俱佳,既承袭了南北朝诗歌音律清亮的特色,又一扫宫体诗颓靡空洞的废气,对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盛唐飞歌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
诗的形式是传承发展的,即使在陈子昂提出“复古”主张,初唐四杰对宫体诗做出大量抨击的的时候,也没有谁否认齐梁体为诗歌形式带来四声标注、音律和谐的新发展。
他们反对的是宫体诗的“寄兴都绝”,不反对而且大量运用了沈约、周颙等韵律大家把汉字划分为“平上去入”进行诗歌创作的方法。
所谓复古,是要恢复诗的原有的功能,要反映时代因素,帮助社会进步,正是这一方向的确定,让唐诗不但寓情于景,还志气高昂,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亮眼的顶峰。
这是与时代风向有关的,骆宾王的特色在符合时代特色的时候更多地和他个人的际遇有关。
我们翻遍他的长短诗、讨武檄文,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人在气质上更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他年少聪明,七岁《咏鹅》。
青年时期落魄无行,长期和赌徒厮混。
中年混迹于道王幕府,却不愿阿谀奉承,不久从军西域,久居边塞。
终于调入长安,从主簿爬到侍御史,却因为对武则天多有讽刺,被下狱。
遇赦已经是六十左右,弃官而去,漫游广陵。
六十五岁的时候,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
骆宾王被徐敬业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
他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不久战败,从此音信全无,在正史上完全消失,在野史和人们的想象中又活了几十年并出家成了和尚。
这样传奇跌宕的人生,最终消失在野史迷雾之中。
活在唐朝,却成为了纵横家,也算是文采武功具备,只是东风欠奉的悲剧人物。
至于他的最后归宿,真实还是百姓的美好愿望,倒是不必深究了。
毕竟徐敬业一倒,武周天下固若金汤。
对骆宾王而言,身显则身戮,身藏则心败,是否还活着,并没有什么两样。
倒是穿插在他的生命中的诗文,如今依旧闪闪发光,向我们展示着千年前这个不屈的灵魂。
《咏蝉》又名《在狱咏蝉》,成于得罪武则天而入狱时期。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 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唐代“咏蝉三绝”古诗赏析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徐敬业的起兵反对她,用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散布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
不久,骆宾王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诗的三绝咏蝉诗三绝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原文:1、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1、虞世南《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李商隐《蝉》《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咏蝉三绝——诗词中怎样写蝉的?

咏蝉三绝——诗词中怎样写蝉的?蝉简介蝉,俗称知了。
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
蝉在诗词中的寓意蝉,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
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
咏蝉三绝《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其他描写蝉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唐·李商隐《霜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宋·杨万里《初秋行圃》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唐·李商隐《乐游原》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唐·李商隐《柳》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唐·李贺《南园十三首》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唐·刘禹锡《始闻秋风》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汉·佚名《明月皎夜光》粉娥恨骨不胜衣,映门楚碧蝉声老——唐·无名氏《秋》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宋·徐玑《秋行》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唐·李商隐《凉思》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宋·张炎《声声慢·秋高》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五代·牛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宋·柳永《戚氏·晚秋天》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唐·韩偓《夏日》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唐·毛文锡《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唐·周贺《秋思》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唐·姚合《闲居》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唐·雍陶《蝉》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唐·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宋·吴文英《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唐·杜牧《秋晚江上遣怀》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唐·韦庄《关河道中》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唐·冯延巳《采桑子·小庭雨过春将尽》云收飞脚,日祛怒暑,新蝉高柳鸣时——宋·鄱阳护戎女《望海潮·云收飞脚》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宋·范成大《念奴娇·水乡霜落》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唐·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蝉》原文、翻译及赏析1齐天乐·蝉朝代:宋朝作者:王沂孙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余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及注释:译文宫人忿然魂断,满腔余恨无消处。
化作哀苦的鸣蝉,年年栖息在翠阴庭树。
你刚在乍凉的秋枝上幽咽,一会儿又移到密叶深处,再把那离愁向人们倾诉。
西窗外下过了一阵疏雨,我奇怪,为何你的叫声不再凄苦,反而好似玉佩在空中流响,又像佳人抚弄着筝柱。
明镜已变得暗淡无光,你也无心打扮装束,而今又是为了谁,你却鬓发尚如此娇美?金铜仙人离开了国度告别了故乡,流下的铅泪如洗,可叹她携盘远行,再也不能为你贮存清露,你残弱的双翼害怕秋天,枯槁的形骸阅尽人间的荣枯,还能经受得几次黄昏日暮?凄咽的残鸣尤为凄楚,为何独自把哀愁的曲调反复悲吟,一时间变得如此清苦。
你只有徙自追忆那逝去的春风,吹拂着柔弱的嫩柳千丝万缕。
注释①“一襟”句:喻蝉是饮恨而亡的宫女怨魂所化。
②凉柯:秋天的树枝。
③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④“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
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⑤枯形:指蝉蜕。
⑥消得:经受得住。
赏析:这首词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
开始由蝉的形象联想到宫女形象,由宫妇含恨而死,尸体化为蝉长年攀树悲鸣的传说,为全章笼罩悲剧气氛。
“病翼”、“枯形”,是形容饱尝苦难的遗民形象。
最后以寒蝉“漫想”二字,一笔将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尽之势。
全词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词人哀吟,宛如寒蝉悲鸣,既贴物写形、写声,又超物写意,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古今咏蝉诗五首

古今咏蝉诗五首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蝉诗江总 (隋)
白露凉风吹。
朱明落照移。
鸣条噪林柳。
流响遍台池。
忖声如易得。
寻忽却难知。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真如“是金子总会发 光”。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 能声名远播。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 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中“露重”、“风多”比喻 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 “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蝉如此,自 己也如此。 •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 饱”。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徒劳恨费声”,蝉 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此种鸣叫不能使 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自己因清贫而向有力 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这样的陈情也是白费的。
• “绊惹春风别有情”,起句从动态中写其性格、情韵。 “绊惹”,撩逗的意思。象调皮的姑娘,在春光明媚、芳 草如茵的季节,垂柳绊惹着春风,时而鬓云欲度,时而起 舞弄影,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绊惹”二字,把垂柳写 活了。
• “世间谁敢斗轻盈?”“轻盈”,形容体态苗条。以垂柳 自夸的口气写出其。“谁敢斗轻盈”问得极妙,这一问, 从反面肯定了垂柳纤柔飘逸之美是无与伦比的;这一问, 也显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 •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婆娑于江畔的 垂柳,本是无心所插,但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 诗人是有感而发。试想当时晚唐朝政腐败,大臣竞相以善 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合谄媚之能事。这种邀宠取 媚的伎俩不也很象“饿损纤腰”的楚王宫女吗?咏柳而贬 损美人,表现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
咏柳
(宋)曾巩
• • •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 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 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 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 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 • 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 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 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 借诗讲出一种道理: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 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 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
条垂下绿丝绦”, 在诗人的眼中,柳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 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 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此诗借柳咏春 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 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 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