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第四章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第四章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在哲学部分中,我们谈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创新,而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这一创新,而是充分地将它运用到对于现实社会的分析中,也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从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反作用,是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的一般规律,我们这节课就将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过程。

4.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1.1 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征

分工和大机器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而来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会导致什么现象呢?越来越多的人会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了手工业。不仅如此,由于分工的细化,生产工具的复杂化过程在手工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手工业从小生产向工厂手工业,进一步向机器大工业逐步过渡。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价过分工。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4.1.2 资本主义交换方式新特征

既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就要提到随之产生的商品经济所带来的交换方式的变革。商品经济本身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其对立面自然经济中过渡而来的。自然经济是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它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我们之所以说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由于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较低的时期,那就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生产的领域是比较狭窄的,还不可能形成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每个生产者和经济单位的产品都是比较同质的,因此没有相互交换的必要;另一方面,个别生产者和经济单位的生产能力仅限于维持其自身的生存,没有多余的产品用于交换;最后,落后的交通条件和贮存能力,使得商品交换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尤其是对于粮食作物而言。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商品经济。那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出现的必要条件。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其实私有制在原

始社会末期便产生了,因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均不同程度上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存在。 随着时间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也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但在这两种社会形态中,商品生产始终不是生产的主要形式,因此还不能认为已经形成了商品经济。

4.1.3 商品经济的形成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商品经济,而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形成不仅是新的生产方式,更是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产生的结果;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越来越便利的交通条件、新航路的开拓、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得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于手工业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加速形成。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1”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最初在手工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手工业者必须用手工业品与农业品交换,来获得粮食;但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展使得农业产品也开始了商品化,一些农业生产者的大部分农业产品不再用于自己的消费,而是投入到市场之中,这一特征在大规模土地的所有者身上更易体现。自给自足的农村小农经济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在城市中,也有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就是封建行会制度。行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排斥竞争的规定,例如每个手工业者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并严格遵循行会的相关条例。而在行会内部,不允许使用超出惯例的任何工具和方法进行劳动,禁止会员削价销售,防止在出售价格上的竞争,这些规定既阻挠着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扩散,又与商品经济背道而驰。

4.1.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上一小节我们探讨了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而它们的变革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雇佣劳动开始出现。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谈到,在奴隶社会,奴隶连同其身体全部属于奴隶主,在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不存在劳动力的买卖关系。在奴隶劳动中,有一部分是再生产他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但从表面看来,好像全部劳动都是无偿的。到了封建社会,情况发生了一些转变,农奴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明显分开的,农奴需要在每一年的特定的一段时间里,到地主的公共的土地上耕作,或者为地主服徭役。总之,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种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都是十分明显的,非经济形式的。

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压迫和剥削则变得隐蔽起来。雇佣工人具有两个自由的特点,一方面是他不占有任何的生产资料,自由到一无所有;另一方面是他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既不像奴隶一样连身体的支配权力都没有,也不像农奴一样被牢牢束缚在小块的土地上。雇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获得工资报酬,这种买卖看似是平等的,在剩余价值理论产生之前,这种表面看似平等的不平等交易始终未得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早在一些手工工场主开始雇佣

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时,资本主义萌芽就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产生,小商品经济中的分化是其中之一,尽管行会制度力图阻挠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与扩散,但新的生产方式一旦产生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一部分敢于挑战旧的行会制度,并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的生产者得以以更加低廉的成本生产商品,并以更加低廉的生产价格出售它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行会组织仍努力维持着他们的垄断市场,但也不能改变其走向瓦解的命运。

商品交换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扩散,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者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它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添置或改良设备,细化分工,增加雇佣人数,延长劳动时间,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的小生产者则逐步没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4.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4.2.1 原始积累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

事实上,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一环,这给予了资产阶级强大的经济支配权,使他们能够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上风,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进更加不可阻挡。所谓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迅速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但是,为什么说这一现象在英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呢?这是因为在英国,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于羊毛的需求,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进了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占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农民则变为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最终部的不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中出卖劳动力。英国政府甚至制定严酷的刑罚,惩戒那些长时间流浪而不愿意或找不到工作的人,迫使劳动力市场迅速膨胀起来,为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创造条件,这些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的有利因素。除了暴力剥夺农民土地,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自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

这样残酷的殖民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3”

4.2.2 资产阶级革命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是通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页。

过资产阶级政权的取得确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不断扩张,使得资产阶级有能力而且有必要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的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掌权。 不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在英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在法国,1789--‐1830年间,法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史诗性的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激进的左翼政治团体、平民和农村中的农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阶层观念、贵族以及天主教会硬生生地被自由、平等、博爱等新原则推翻。整个欧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惧,便在1814年发起反法讨伐,并成功恢复旧君主制,但很多重大的改革已经成为永久性的变动。所以造成了革命的支持者与敌人之间,长达往后两百年的政治上的对立。在美国,由于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北美人民的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经过北美人民的艰苦抗争,终于在1783年迫使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拉丁美洲和法国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不同的革命形式背后的实质,都是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地主阶级或外国殖民者之间的冲突。通过17、18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广泛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政权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语法知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的知识点总复习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2.人类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3.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捧热”了马克思的《资本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该书重新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并进入了大学课堂。2017年4月13日,德国《商报》发表了<《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著作。”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可通过学习《资本论》克服经济危机 B.《资本论》没有过时,仍具有科学的真理性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接受《资本论》的理论指导 D.《资本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4.有学者说:“资本家发财致富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的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聪明狡黠的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的工资不是越来越高了吗?工人的待遇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上述观点() ①力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 ②企图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③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④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 ②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资本 ③出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新兴资产阶级 ④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形成。这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八: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专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并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专题概括】: 近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建立与巩固的历程,近代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在这部历史中,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到来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它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终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一、主体线索和分期: 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资本主义的发生史 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二、知识结构与精要 【历史分期】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出现近代曙光) 1、背景:1)、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2、影响: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出现雏形。

(二)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欧美少数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背景: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英、法两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拓展探究】: 1、《独立宣言》和攻占巴士底狱产生的直接影响分别是?(宣告美国诞生,掀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对他们所作所为产生影响?(启蒙运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对欧美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现代法制社会先河;是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批判与否定)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美法两国在革命中相互影响的史实?(美独立战争期间得到法国支持;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 4、美国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影响是什么?(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英法美三国革命中,三国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什么?(追求民主、自由、富强等) (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中期)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成为时代的主流 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表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868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 首先,我们来看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与支配下劳动。2.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的形成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即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所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而这个一定点就是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就是使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的增殖过程,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综上可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专题七“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认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的作用及后果。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积累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绝大多数的人们说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时候几乎都爱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而,少有人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在两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描述抑或是一种认识上的自相矛盾?还是其实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正确分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变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障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

两个:一个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二十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反映这个时期地中海地区商业活动以及商人与高利贷者本性的文学著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商品生产者手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有大量的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除了身上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无产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被雇佣的工人 。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其主要途径如下: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主要是城市小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赚钱发财,开始雇工生产,变成资本家,一部分赔钱破产,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传统的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逐渐瓦解,多数作坊主在破产后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工,以前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虽然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之,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财富大量积聚并渐渐地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当小生产者逐渐沦为商人或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乃至无力还债成为其雇工,而此时,商人则逐摆脱单纯的商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工业资本家。 2、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不难发现,这样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幅度上都是比较缓慢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们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采用暴力的手段来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 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 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 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

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交换价值 2、价值的质 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 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 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 (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 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 ↓↓↓ 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 3、价值的量 ①价值量的涵义 ②价值量的决定 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决定商品的要素 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 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三、是否通过交换; 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 3、对立性: 第一、质和量的对立; 第二、人和物的对立; 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 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 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创新 2、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第三、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特点

试谈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 第一章成本价格与利润 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 这不仅能够讲明日常的竞争现象,例如某些低价出售的情形,某些产业部门的商品价格异常低廉的现象等等。我们下面将会看到,政治经济学迄今没有理解的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差不多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不之上的,建立

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如此一种可能性之上的。 第二章利润率 资本家究竟是为了从可变资本取得利润才预付不变资本,依旧为了使不变资本增殖才预付可变资本;他究竟是为了使机器和原料有更大的价值才把货币用在工资上,依旧为了对劳动进行剥削才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不管人们如何样看,对资本家来讲,差不多上无关紧要的。尽管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制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制造出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殖,因此在他的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而且,因为他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因此情形就更是如此。我们将会看到,利润率能够不变,然而它能够表示不同的剩余价值率。 商品包含的价值,等于制造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刻,那个劳

动的总和则由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构成。而对资本家来讲,商品成本只由他所支付的物化在商品中的那部分劳动构成。商品包含的剩余劳动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么东西,尽管它同有酬劳动一样,需要工人付出劳动,同时它同有酬劳动一样制造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加入商品。资本家的利润是如此来的:他能够出售他没有支付分文的某种东西。剩余价值或利润,恰恰确实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或者讲,确实是商品包含的劳动总额超过它包含的有酬劳动额的余额。因此,不管剩余价值来自何处,它总是一个超过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因此,那个余额和总资本会保持一个比率,那个比率能够用分数m/C来表示,其中C表示总资本。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的利润率m/C=m/(c+v)。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这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它们表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 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讲也是动身点。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讲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通过研究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时间:14—16世纪2、背景: a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b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思想运动,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3、表现:a 、社会经济方面: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②手工工场出现。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 、精神文化方面:①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③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大。4、意义影响: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初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反对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 2)反对来世观念,提倡追求现实幸福 3)反对等级观念,宣扬个性解放,但没有直接攻击封建制度。新兴 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引下,踏上了开拓资本主义的征程。但是随着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封建制度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时资产阶级认识到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于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启蒙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直接攻击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掀起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主要表现是1)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2)美国的独立战争,3)法国的大革命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时间:17—18世纪2、背景:a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表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独立战争术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第11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习题及答案).

第11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选择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缩小之间的矛盾 C.单个企业生产的有序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 D.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A.满足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B.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C.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D.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其自身范围的调整主要表现为: A.自由竞争时期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制度 B.自由竞争时期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4.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为: A.社会化的生产力

B.社会化的经济关系 C.社会化的市场 D.社会化的管理机构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突出地表现为: A.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B.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促进了专业化生产 D.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6.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的主要矛盾是: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7.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是: A.使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人 B.比封建制度更快的速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个别资本规模的扩大 二、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生产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当代资本主义体系 三、分析判断 1.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2.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四、问题解答 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和过渡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习题答案(第11章 一、综合选择 1.A 2.B 3.ABC 4.ABD 5.A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前面6个篇章内容回顾 商品和货币 货币转化为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资 关键词: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前六篇为后面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分析的元素(基本概念)。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篇,具有综合性和总结性。是在前六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 主要内容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所谓的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引言部分 讲述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条件和研究资本积累方法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着重论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研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占有规律,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扩大再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着重论述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过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革命结论。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现代殖民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资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七篇总论部分

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对后面三卷内容的预先阐述。 总论主要内容: 1.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 2.研究资本积累的方法 3.对后面几卷的内容进行预告 共5段 第1段:资本流通的形成。资本的第一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个运动是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第三个运动是商品又进入流通领域,换成货币,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简言之,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货币——资本。 第2段: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条件:“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假定资本按照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进行详细分析)___假设资本流通顺利,撇开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3段:剩余价值的瓜分。产业资本家是第一个剩余价值占有者,但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产业资本家和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如利润、利息、地租等。(第三卷研究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4—5段:为了理论研究需要,即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分析,提出了两个假定。 第一个假定: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暂不考虑其他诸如资本的其他形式、再生产的条件等因素。 第二个假定: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成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当做分赃人的代表。抽象地考察积累,也就是把积累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抽象法) 这样并不影响理论研究的准确性,因为剩余价值无论如何分割,其总量和性质不会发生改变。此外,剩余价值的分割和流通的中介运动模糊了积累过程的简单的基本形式。为了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的研究,把积累当成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我们暂时忽略积累过程中的一切细节和现象。 第21章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资本的再生产 雇佣工人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一部分(1—3段):再生产的含义、条件和性质。 第1段: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不能停止生产。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第2段: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地把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在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的生产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社会在一年里消费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为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换,社会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再生产……这些新物品要从年产品总量中分离出来,重新并入生产过程。” 第3段:再生产和生产一样,都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 一、产生阶段 (一)产生原因(条件):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二)、产生概况: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创办者:A、一些官僚、商人、中小地主、买办、华侨;B、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一些洋务派的官办企业也可归于此属。 ③早期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张裕葡萄酒公司。 ④主要特点:民族工业受外资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产生于民族半独立状态之下——民族资产阶级有反抗、革命性;民族工业对它们有依赖,产生于旧经济形态的母体中——民族资产阶级有软弱、妥协性。 二、初步发展 (一)、发展条件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同时,清除有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二)、发展概况: ①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民国成立前) ②著名企业: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 ③影响: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重大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三、“短暂的春天”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进一步发展的“短暂的春天”,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进一步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胜信心。 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教学时间: 6课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分析和对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阐述,是揭示剩余价值生产本质的理论前提,也是马克思实现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的重要内容。 1.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 ②流通内容不同。 ③流通目的不同。 ④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中的货币作用不同是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一般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其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却使原价值增殖,能带来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G—W—G' 从简单商品流通中,我们看到,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流通公式G一W一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①矛盾的表现: ②矛盾的解决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首先,剩余价值能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能不能产生?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与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实质。 教学要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教学时数6课时 资本与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最基本最主要的范畴。“只是由于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采取这种独特的社会形式,——价值(产品)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社会经济才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货币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资本的起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2.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交换。 2)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把这个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剩余价值。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G——W——G′综合反映了所有资本包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运动形式,所以把这个公式称之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中、在流通中要实现价值的增值,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在。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同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 2)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第四章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在哲学部分中,我们谈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创新,而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这一创新,而是充分地将它运用到对于现实社会的分析中,也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从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反作用,是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的一般规律,我们这节课就将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过程。 4.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1.1 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征 分工和大机器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而来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会导致什么现象呢?越来越多的人会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了手工业。不仅如此,由于分工的细化,生产工具的复杂化过程在手工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手工业从小生产向工厂手工业,进一步向机器大工业逐步过渡。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价过分工。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4.1.2 资本主义交换方式新特征 既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就要提到随之产生的商品经济所带来的交换方式的变革。商品经济本身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其对立面自然经济中过渡而来的。自然经济是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它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我们之所以说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由于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较低的时期,那就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生产的领域是比较狭窄的,还不可能形成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每个生产者和经济单位的产品都是比较同质的,因此没有相互交换的必要;另一方面,个别生产者和经济单位的生产能力仅限于维持其自身的生存,没有多余的产品用于交换;最后,落后的交通条件和贮存能力,使得商品交换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尤其是对于粮食作物而言。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商品经济。那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出现的必要条件。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其实私有制在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