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实验一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射频天线技术实验一

射频天线技术实验一

实验报告实验一测量线法测量线式天线输入阻抗学号:姓名:使用仪器型号和编号:(1)同轴测量线:型号(TC8D)和编号(051);(2)信号发生器:型号(YM1130)和编号(006);(3)选频放大器:型号(YM3892)和编号(36);(4)被测天线负载组别(1);一.波导波长测量(采用交差读数法)(1)测量读数L1A =( 53.7 )mm; L2A =( 54.3 )mm; L minA =( 54 )mm;L1B =( 113.6 )mm; L2B =( 114.2 )mm; L minB =( 113.9 )mm;λg = 2| L minA - L minB |= ( 119.8) mm; 频率换算f = ( 2.504)GHz;(2) 测量读数L1A =( 113.6 )mm; L2A =( 114.2 )mm; L minA =( 113.9 )mm;L1B =( 173.5 )mm; L2B =( 173.9 )mm; L minB =( 173.7 )mm;λg = 2| L minA - L minB |= ( 119.6) mm; 频率换算f = ( 2.508)GHz;(3) 测量读数L1A =( 173.9 )mm; L2A =( 174.3 )mm; L minA =( 174.1 )mm;L1B =( 234.1 )mm; L2B =( 234.3 )mm; L minB =( 234.2 )mm;λg = 2| L minA - L minB |= ( 120.2 ) mm; 频率换算f = ( 2.496)GHz;(4)计算平均值λg = ( 119.87) mm; 换算频率f = ( 2.503)GHz;二.绘画晶体管定标曲线(不作要求)三.测量计算L min被测天线长度Lxρ=(5.7);L=( 165.82)mm; L=( 192.18) mm; Lmin =(26.33 )mm;(1)L1 =(50)mm;向负载方向,1ρ=(2.8);L=( 167.72 )mm; L=( 190.66) mm; Lmin =(22.94 )mm;(2)L2 =(38)mm;向负载方向,2ρ=(2.42);L=( 155.96 )mm; L=( 187.60 ) mm; Lmin =(31.64 )mm;(3)L3 =(32)mm;向负载方向,3ρ=(2.4);L=( 153.52)mm; L=( 187.64 ) mm; Lmin =(34.12 )mm;(4)L4 =(29)mm;向负载方向,4ρ=(1.36);L=( 157.36 )mm; L=( 188.28) mm; Lmin =(30.92)mm;(5)L5 =(25)mm;向负载方向,5ρ=(1.48);L=( 207.08 )mm; L=( 249.46 ) mm; Lmin =(47.38 )mm;(6)L6 =(20)mm;向负载方向,6四.阻抗圆图法求Z min1.阻抗圆图计算阻抗(注:实验计算结果采用归一化阻抗,且为自己手动在Smith 圆图上计算所得)计算步骤:1.根据ρ值,在Smith 阻抗圆图上画出等驻波比圆;2.由于实验中接短路器,故从短路点(实轴最左端)逆时针向负载旋转g l λ/min ,得到A 点;3.将A 点与圆图中心连线,交于等驻波比圆B 点,B 点即为归一化输入阻抗min z 。

射频实验报告

射频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射频专题实验报告(一)匹配网络的设计与仿真实验目的1.掌握阻抗匹配、共轭匹配的原理2.掌握集总元件L型阻抗抗匹配网络的匹配机理3.掌握并(串)联单支节调配器、λ/4阻抗变换器匹配机理4.了解ADS软件的主要功能特点5.掌握Smith原图的构成及在阻抗匹配中的应用6.了解微带线的基本结构基本阻抗匹配理论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取决于U s、R s和R L。

在信号源给定的情况下,输出功率取决于负载电阻与信号源内阻之比k 。

当R L=R s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匹配包括:共轭匹配,阻抗匹配,并(串)联单支节调配器。

练习1.设计L 型阻抗匹配网络,使Zs=(46-j ×124) Ohm 信号源与ZL=(20+j ×100) Ohm 的负载匹配,频率为2400MHz.仿真电路图2. 设计微带单枝短截线线匹配电路,使MAX2660的输出阻抗ZS=(126-j*459)Ohm与ZL=50Ohm的负载匹配,频率为900MHz.微带线板材参数:相对介电常数:2.65相对磁导率:1.0导电率:1.0e20损耗角正切:1e-4基板厚度:1.5mm导带金属厚度:0.01mm仿真电路图仿真结果思考题1.常用的微波/射频EDA仿真软件有哪些?2.ADS, Ansoft Designer,Ansoft HFSS,Microwave Office, CST MICROWAVE STUDIO2.用ADS软件进行匹配电路设计和仿真的主要步骤有哪些?放置元件,连接电路图,参数设定,计算仿真。

3.给出两种典型微波匹配网络,并简述其工作原理。

L型阻抗匹配网络,π型阻抗匹配网络在RF理论中,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天线,雷达等),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都必须考虑他们的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问题。

射频实验报告一

射频实验报告一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射频电路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验一选频回路一、实验内容:1.测试发放的滤波器实验板的通带。

记录在不同频率的输入下输出信号的幅度,并绘出幅频响应曲线。

2.设计带宽为5MHz,中心频率为39MHz,特征阻抗为50欧姆的5阶带通滤波器。

3.在ADS软件上对设计出的带通滤波器进行仿真。

二、实验结果:(一)低通滤波器数据记录及幅频响应曲线频率1.0k 500k 1M 1.5M2.0M 2.5M3.0M 3.5M4..0M 4.5M5.0M /HzVpp/mv 1000 1010 1020 1020 1020 1050 952 890 832 776 736 频率/Hz 5.5M 6.0M 6.2M 6.4M 6.6M 6.8M 7.0M 7.2M 7.4M 7.6M 7.8M Vpp/mv 704 672 656 640 624 592 568 544 512 480 448 频率/Hz 8.0M 8.2M 8.4M 8.6M 8.8M 9.0M 9.2M 9.4M 9.6M 9.8M 10.0M Vpp/mv 416 400 368 376 320 288 272 256 224 208 192(二)带通滤波器数据记录及幅频响应曲线频率/MHz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Vpp/mv 0.4 0.8 0.4 0.6 0.8 0.6 0.8 0.8 1.4 1.1 6.0 4.0 23.8 频率/MHz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Vpp/mv 79.2 72.866.469.677.690.4108.8137.6183.2260 364 442 440频率/MHz 9.6 9.8 10.10.210.410.610.8 11.0 11.2 11.411.611.812.Vpp/mv 440 403 378 378 406 468 468 548 548 484 412 356 324频率/MHz 12.212.412.612.813.13.213.4 13.6 13.8 14.Vpp/mv308 300 236 156 104 66.445.6 32.4 24.0 18.三、仿真实验(一) 设计步骤 1.设计带宽为5MHz ,中心频率为39MHz ,特征阻抗为50欧姆的5阶带通滤波器。

射频美容实验报告

射频美容实验报告

射频美容是一种非手术的美容方法,通过射频能量作用于皮肤,刺激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生成,达到紧致肌肤、消除皱纹、提升轮廓等美容效果。

近年来,射频美容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射频美容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射频美容对皮肤紧致度的改善作用;2. 评估射频美容对皱纹的消除效果;3. 分析射频美容对皮肤弹性的提升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25-45岁之间的女性,身体健康,无皮肤疾病,愿意参与实验。

2. 实验设备:射频美容仪、皮肤拉皮仪、皮肤纹理仪、皮肤水分测试仪等。

3.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实验操作:①实验组:使用射频美容仪对受试者面部进行射频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周2次,连续治疗8周。

②对照组:使用皮肤拉皮仪对受试者面部进行拉皮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周2次,连续治疗8周。

(3)实验指标:①皮肤紧致度:采用皮肤拉皮仪检测受试者治疗前后皮肤紧致度变化。

②皱纹消除效果:通过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面部皱纹变化,评估射频美容对皱纹的消除效果。

③皮肤弹性:采用皮肤纹理仪检测受试者治疗前后皮肤弹性变化。

④皮肤水分:使用皮肤水分测试仪检测受试者治疗前后皮肤水分变化。

1. 皮肤紧致度:实验组受试者在治疗8周后,皮肤紧致度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皱纹消除效果:实验组受试者在治疗8周后,面部皱纹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皮肤弹性:实验组受试者在治疗8周后,皮肤弹性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皮肤水分:实验组受试者在治疗8周后,皮肤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讨论与分析1. 射频美容对皮肤紧致度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射频美容可以显著提高皮肤紧致度,这与射频能量刺激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生成有关。

射频实验一实验报告

射频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验一 匹配网络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 掌握阻抗匹配、共轭匹配的原理2. 掌握集总元件L 型阻抗抗匹配网络的匹配机理3. 掌握并(串)联单支节调配器、λ/4阻抗变换器匹配机理4. 了解ADS 软件的主要功能特点5. 掌握Smith 原图的构成及在阻抗匹配中的应用6. 了解微带线的基本结构 二、实验原理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取决于U s 、R s 和R L 。

在信号源给定的情况下,输出功率取决于负载电阻与信号源内阻之比k 。

当R L =R s 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1.共轭匹配222()s o L L s L U P I R R R R ==+2,s L s i sU R kR P R ==2(1)o ikP P k =+时,源输出功率最大,称作共轭匹配。

此时需在负载和信号源之间加一个阻抗变换网络 ,将负载阻抗变换为信号源阻抗的共轭。

2.阻抗匹配λ/4阻抗变换器三、用T 型匹配网络设计阻抗匹配网络要求:源阻抗(480-j 732) Ohm ,频率400MHz ,负载Z L =(20+j ×100) Ohm 1.原理图2.采用T 型匹配网络匹配过程*gZ =L Z ≠3.匹配结果4.相应的电路5.仿真结果四、设计微带单枝短截线匹配电路要求:源阻抗(480-j732) Ohm,频率400MHz,负载Z L=(69+j×81) Ohm 微带线板材参数:相对介电常数:2.65相对磁导率:1.0导电率:1.0e20损耗角正切:1e-4基板厚度:1.5mm导带金属厚度:0.01mm 1.原理图2.匹配网络3.仿真结果4.仿真结果。

射频识别技术实验报告(一)

射频识别技术实验报告(一)

射频识别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无线电波通过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来进行物体的识别和数据传输。

本实验旨在探究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性能表现。

本文将分为5个大点进行阐述。

一、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1. 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2.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部分3. 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的结构与功能4. 射频识别系统中读写器的作用和特点5. 射频识别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的对比二、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1. 物流行业中的应用2. 零售业中的应用3. 公共交通领域中的应用4. 防伪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5. 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三、射频识别技术的性能指标与优势1. 读取距离的影响因素2. 读写速度的优化方法3. 标签的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4. 抗干扰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考虑5. 能量供应与使用寿命的关系四、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1. 射频识别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前景2. 射频识别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3. 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趋势4. 射频识别技术在智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5. 射频识别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五、射频识别技术实验总结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零售、公共交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性能指标及其发展趋势。

通过实验的数据和实际应用案例,了解到射频识别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安全管理、改善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然而,射频识别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进一步推动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

射频实验实验报告

射频实验实验报告

射频实验实验报告射频实验实验报告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RF)技术是一种用于无线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的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视、无线电、卫星通信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理论。

实验一:射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在射频实验中,射频信号发生器是一种常用的设备,用于产生射频信号。

我们首先学习了射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操作。

通过调节频率、幅度和波形等参数,我们成功地产生了不同频率的射频信号,并观察到了其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实验二: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测试射频功率放大器是射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放大射频信号的功率。

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一款射频功率放大器,并测试了其性能。

通过调节输入信号的频率和幅度,我们测量了输出信号的功率,并绘制了功率-频率和功率-幅度的曲线图。

实验结果表明,射频功率放大器具有较好的线性和功率放大效果。

实验三:射频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射频滤波器是射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滤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保证系统的性能。

我们在实验中学习了射频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并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了滤波器的设计与验证。

通过调整滤波器的参数,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对特定频率范围的滤波效果,并对滤波器的频率响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实验四:射频天线的性能测试射频天线是射频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用于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

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一款射频天线,并测试了其性能。

通过调节天线的位置和方向,我们测量了信号的接收强度,并评估了天线的增益和方向性。

实验结果表明,射频天线具有较好的接收性能和方向选择性。

实验五:射频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应用射频调制与解调技术是射频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进行传输。

我们在实验中学习了射频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应用效果。

通过调节调制信号的参数,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不同调制方式的射频信号传输,并观察到了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射频微波实验报告

射频微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射频微波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掌握射频微波元件的特性参数测量方法。

3. 熟悉射频微波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技术。

4. 提高对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射频微波技术是现代通信、雷达、遥感等领域的重要技术。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射频微波传输线:了解射频微波传输线的种类、特性及其在射频微波系统中的应用。

2. 射频微波元件:掌握射频微波元件(如衰减器、隔离器、滤波器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参数。

3. 射频微波系统:了解射频微波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调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1. 射频微波传输线测量: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微带传输线的特性参数(S参数)。

2. 射频微波元件测量:测量衰减器、隔离器和滤波器的特性参数(如插入损耗、隔离度、带宽等)。

3. 射频微波系统搭建:搭建一个简单的射频微波系统,并进行调试。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射频微波传输线测量(1)准备实验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微带传输线、测试夹具等。

(2)设置测试参数:起始频率、终止频率、步进频率等。

(3)连接设备:将矢量网络分析仪、微带传输线和测试夹具连接好。

(4)进行测试:启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S参数测量。

(5)分析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微带传输线的特性参数。

2. 实验二:射频微波元件测量(1)准备实验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衰减器、隔离器、滤波器等。

(2)设置测试参数:起始频率、终止频率、步进频率等。

(3)连接设备:将矢量网络分析仪、射频微波元件连接好。

(4)进行测试:启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特性参数测量。

(5)分析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射频微波元件的特性。

3. 实验三:射频微波系统搭建(1)设计系统方案: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射频微波系统方案。

(2)搭建系统:按照设计方案,搭建射频微波系统。

(3)调试系统:对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4)测试系统: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射频微波传输线测量结果:测量得到微带传输线的S参数,分析其特性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匹配网络的设计与仿真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阻抗匹配、共轭匹配的原理
2. 掌握集总元件L 型阻抗抗匹配网络的匹配机理
3. 掌握并(串)联单支节调配器、λ/4阻抗变换器匹配机理
4. 了解ADS 软件的主要功能特点
5. 掌握Smith 原图的构成及在阻抗匹配中的应用
6. 了解微带线的基本结构 二、实验原理
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取决于U s 、R s 和R L 。

在信号源给定的情况下,输出功率取决于负载电阻与信号源内阻之比k 。

当R L =R s 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1.共轭匹配
2
2
2
()s o L L s L U P I R R R R ==+2,s L s i s
U R kR P R ==2(1)
o i
k
P P k =+
时,源输出功率最大,称作共轭匹配。

此时需在负载和信号源之间加一个阻抗变换网络 ,将负载阻抗变换为信号源阻抗的共轭。

2.阻抗匹配
λ/4阻抗变换器
三、用T 型匹配网络设计阻抗匹配网络
要求:源阻抗(480-j 732) Ohm ,频率400MHz ,负载Z L =(20+j ×100) Ohm 1.原理图
2.采用T 型匹配网络匹配过程
*
g
Z =L Z ≠
3.匹配结果
4.相应的电路
5.仿真结果
四、设计微带单枝短截线匹配电路
要求:源阻抗(480-j732) Ohm,频率400MHz,负载Z L=(69+j×81) Ohm 微带线板材参数:
相对介电常数:2.65
相对磁导率:1.0
导电率:1.0e20
损耗角正切:1e-4
基板厚度:1.5mm
导带金属厚度:0.01mm 1.原理图
2.匹配网络
3.仿真结果
4.仿真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