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通道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xx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每段坡道高度与xx的限定坡度(高/长)容许高度(m)0."751."001."50水平xx(m)9."0016."00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 的安全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应光滑。

也不应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 X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用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每段坡道高度与长度的限定坡度(高/长) 1/12 1/16 1/20容许高度(m) 0.75 1.00 1.50水平长度(m) 9.00 16.00 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的安全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应光滑。

也不应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 X 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 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 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用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不应采用旋转门和力度大的弹簧门。

4)轮椅通过自动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1.00m,通过推拉门与平开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5)乘轮椅者开启推拉门或平开门时,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0m的墙面宽度。

公共场所残疾人通道设计

公共场所残疾人通道设计

公共场所残疾人通道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包容和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开始关注残疾人的需求,特别是在通行方面。

公共场所的残疾人通道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残疾人在使用这些场所时的便利性和安全。

首先,残疾人通道应该易于辨识和使用。

通道的入口处应该醒目地标识出来,方便残疾人找到并使用。

标识可以采用明亮的颜色和大字体,以提升可辨识度。

此外,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受到障碍物的阻挡。

通道的宽度也应该足够宽敞,以容纳残疾人使用辅助设备,如轮椅或拐杖。

其次,残疾人通道应该平坦、无障碍。

通道的地面应该平整,没有明显的高低差,以方便轮椅等辅助设备的使用。

此外,通道上不应该有令残疾人绊倒或滑倒的材料,如凹凸不平的砖石、光滑的瓷砖等。

如果通道上有楼梯,应提供专门的坡道或电梯供残疾人使用。

再次,残疾人通道应该考虑到各类残疾人的需求。

不同的残疾人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限制,因此通道设计应该尽量考虑到多种情况。

例如,对于视力障碍的人士,通道的标识可以采用凸起的文字和提示,以方便他们查看和辨识。

对于听力障碍的人士,通道的标识还可以提供声音提示,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通道入口。

此外,公共场所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残疾人通道的设计。

例如,可以在通道入口处设置无线电频率识别系统(RFID),当残疾人接近通道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他们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辅助设备或服务。

另外,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帮助残疾人更轻松地找到通道入口。

最后,残疾人通道应该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推广。

公共场所应该积极宣传残疾人通道的存在和使用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尊重残疾人的权益。

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监督和建议公共场所对残疾人通道的设计和使用进行改进和优化。

综上所述,公共场所残疾人通道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只有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和限制,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无障碍的设计不仅仅对残疾人有益,也会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残疾人坡道设计规范

残疾人坡道设计规范

【转】残疾人坡道设计规范来源:李凱寧nky的日志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每段坡道高度与长度的限定坡度(高/长)1/12 1/16 1/20容许高度(m)0.75 1.00 1.50水平长度(m)9.00 16.00 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的安全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应光滑。

也不应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 X 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 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 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用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不应采用旋转门和力度大的弹簧门。

4)轮椅通过自动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1.00m,通过推拉门与平开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该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依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该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该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该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该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该大于1/12,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该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每段坡道高度与长度的限定坡度(高/长) 1/12 1/16 1/20容许高度(m) 0.75 1.00 1.50水平长度(m) 9.00 16.00 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的平安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该光滑。

也不该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该小于1.50m X 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 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 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该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取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不该采取旋转门和力度大的弹簧门。

4)轮椅通过自动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该小于1.00m,通过推拉门与平开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该小于0.80m。

5)乘轮椅者开启推拉门或平开门时,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0m的墙面宽度。

学校场地的无障碍通道设计

学校场地的无障碍通道设计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无障碍通道设计 是法律规定的要 求,必须遵守
学校作为公共场 所,必须保证残 疾人、老社会形象和声誉
无障碍通道设计 可以促进学校的 包容性和多元化 发展
02
无障碍通道设计的 原则
安全性原则
通道宽度:足够宽敞,方便轮椅、 拐杖等辅助器具通过
无障碍通道设计的人性化发展
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 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如 使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计

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 年人、残疾人等
结合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提供更便捷、
舒适的使用体验
THANK YOU
汇报人:XXX
技术创新在无障碍通道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导航系统: 为视障人士提 供实时导航服

感应式门禁系 统:为行动不 便人士提供便 捷的出入体验
语音识别技术: 为听障人士提 供语音提示和
交互功能
人工智能辅助 设计:利用AI 技术进行无障 碍通道的设计
和优化
无障碍通道设计与其他设施的整合
整合原则:方便、安全、美观 整合方式:与建筑、景观、交通等设施相结合 整合效果:提高无障碍通道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设计
扶手设置:设置稳固、舒适的扶 手,便于行动不便者支撑和借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面平整:避免凹凸不平,防止 滑倒、绊倒等意外发生
照明充足:保证通道内光线充足, 方便视力不佳者通行
便利性原则
通道宽度:足够宽敞,方便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通过 地面平整:避免台阶、坡道等障碍物,确保地面平整 标识清晰:设置明确的指示标志,方便使用者识别方向 设施齐全:设置扶手、休息区等设施,方便使用者休息和求助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每段坡道高度与长度的限定坡度(高/长)1/12 1/16 1/20容许高度(m)0.75 1.00 1.50水平长度(m)9.00 16.00 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的安全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应光滑。

也不应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 X 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 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 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用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不应采用旋转门和力度大的弹簧门。

4)轮椅通过自动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1.00m,通过推拉门与平开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5)乘轮椅者开启推拉门或平开门时,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0m的墙面宽度。

建筑无障碍通道设计方案

建筑无障碍通道设计方案

建筑无障碍通道设计方案无障碍通道是指为了方便行动不便人士、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而设计的通道,旨在提供平等的使用权和便利。

设计无障碍通道的目的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自主、安全地进出建筑物,实现无障碍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介绍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方案。

一、斜坡设计斜坡是无障碍通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够帮助轮椅用户和行动不便人士顺利进出建筑。

在设计斜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坡度角度:斜坡的坡度要符合国家标准,通常建议坡度在1:12至1:20之间。

2. 斜坡长度:斜坡的长度应该足够长,以避免过陡的坡度对行动不便人士造成困难。

3. 坡道材料:坡道表面应使用防滑材料,例如纹理地板或橡胶材质,以确保行人在湿滑条件下的安全。

二、通道宽度为了确保通行的流畅性和通行人群的安全,无障碍通道的宽度也需要特别考虑。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设计要点:1. 最低宽度要求:根据国家标准,通道的最低宽度应为1200mm至1500mm,以确保轮椅用户和行动不便人士能够顺畅通过。

2. 通道门的设计:如果设计需要经过门洞,门的宽度应达到标准宽度的最低要求,并配备便于开启和关闭的门把手。

3. 通行空间:通道两侧应保留适当的空间,以容纳行动不便人士或轮椅用户旋转、停留和等待。

三、标识和导引无障碍通道的标识和导引系统对于行动不便人士和视觉障碍人群尤为重要。

以下是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点:1. 地面标记:在通道入口和斜坡周围,使用明显的地面标记,如对比色斑马线或凹凸地面标记,以引导行人注意。

2. 视觉标识:在通道入口处使用清晰的标识牌,标志着无障碍通道的入口,并指示通行方向。

3. 盲道引导:对于视觉障碍人群,应提供触觉可察觉的盲道,并确保盲道与无障碍通道的连接性。

四、照明设计良好的照明设计对于所有使用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行动不便人士和视觉障碍人士来说尤为重要。

以下是照明设计的一些要点:1. 充足的亮度:通道和斜坡应有足够的照明,以确保行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和障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残疾人通道设计
为使老、弱、病、残等行动不方便者能方便、安全的使用城市道路和建筑
物,在建筑设计中,必须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程》JGJ50-2001中关于建筑物无障碍实施范围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

(一)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范围
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都要考虑,详见JGJ50-2001第21~24页,5.1与5.2条。

(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主要包括入口、坡道、走道与地面、门、楼梯与台阶、扶手、电梯与升降平台、厕所浴室、无障碍客房、住房、停车位等。

1.出入口:“公共建筑与高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道和扶手”<第7.1.2条>建筑入口轮椅通行平台的最小宽度,一般建筑应≥1.5m,对大、中型公共建筑,公寓建筑应≥
2.0m,门扇开启的净宽:推拉门、折叠门、平开门、弹簧门(小力度)应≥0.8m,自动门应≥1.0m,建筑物内所有的门均不得小于这个净宽。

出入口内、外应留出供坐轮椅者回转的面积。

否则无法改变行进方向。

2.“在公共建筑中配备电梯时,必须设无障碍电梯”。

电梯厅的深度应≥1.8m,按钮高度0.90~1.10m,电梯门应≥0.90m。

3.坡道:坡道的坡度大小,关系到轮椅能否在坡道上安全行驶。

因此,坡度在不同坡度的情况下,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应符合7.2.5条表中的规定。

坡度高度和水平长度
坡度 1:20 1:16 1:12 1:10 1:8
最大高度(m) 1.50 1.00 0.75 0.60 0.35
水平长度(m) 30.00 16.00 9.00 6.00 2.80
一般设计时选用1/12的坡道,当高坡达到0.75时,坡度的水平长度是9m。

需在坡道中间设深度为1.5m的休息平台。

休息平台向下和向下的坡道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当坡度小于1/12时。

允许增加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

1/10~1/8的坡道,只限用于受场地限制改建的旧建筑物和室外通路。

4.走道和道路:“乘轮椅者通行的走道和道路最小宽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建筑类别最小宽度(m)
1.大型公共建筑走道≥1.80
2.中小型公共建筑走道≥1.50
3.检票口、结算口轮椅通道≥0.90
4.居住建筑走廊≥1.20
5.建筑基地人行通路≥1.50
这些宽度,是按人流的通行量和轮椅行驶的宽度定的,一辆轮椅通行的净宽一般为0.90m,
一股人流通行净宽为0.55m。

则1.20m宽的走道能满足一辆轮椅和一人侧身互通;1.50m宽走道能满足一辆轮椅和一人正面互通;1.80m宽走道则能满足两辆轮椅互通。

若走道净宽小于1.50m时,则应在走道末端设1.50m×1.50m的轮椅回旋面积,使之能吊头行驶。

5.对无障碍其他设施的设计,详《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相关部分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