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协调障碍的评定

合集下载

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

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

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
运动功能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体运动能力受到限制或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患者的运动能力: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站立、坐姿、手部动作等来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

例如,患者是否能够自如地行走、站立、坐下、起立等。

2. 测量患者的肌力:医生可以通过肌力测试来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

肌力测试可以通过手动测试或者使用肌力测试仪器来进行。

常用的肌力测试方法包括手握力测试、屈曲肌力测试、伸直肌力测试等。

3. 测量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医生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

关节活动度测试可以通过手动测试或者使用关节活动度测试仪器来进行。

常用的关节活动度测试方法包括屈曲角度测试、伸直角度测试、旋转角度测试等。

4. 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医生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来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

常用的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包括单脚站立测试、步态测试、平衡板测试等。

5. 评估患者的协调能力:医生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协调能力来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

常用的协调能力测试方法包括手眼协调测试、步态协调测试等。

以上是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方法,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专业知识】协调功能评定!!

【专业知识】协调功能评定!!

【专业知识】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评定1.定义协调是指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稳、准确、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调运动的特征为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力量及达到正确的目标。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协调运动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等参与协调控制。

感觉系统中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等在运动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上述结构发生病变时,协调动作即会出现障碍。

2.协调障碍的机制(1)小脑伤病:小脑软功能主要是反射性地维持肌肉张力套势的形衡和运动的协调。

小脑通过来自前庭、脊情及脑干内的小脑前核的传入联系,接受来自运动中枢的信息及大量与运动有关的感觉信息,具体可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皮肤及前庭、视器、听器等处的信息,这些传入信息是小脑作为运动调节中枢的基础。

小脑的传出纤维通过丘脑皮质主要投射到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及躯体感觉区。

因此,小脑的传入、传出联系主要接受大脑皮质运动区、前庭器官及本体感觉传来的冲动,并又随时发出冲动到达大脑皮质运动区、脑干网状结构,经网状脊髓束到达脊髓,组成锥体外系的大脑皮质小脑途径。

这一途径在调节肌紧张及随意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当小脑不同部位发生伤病时,即可出现协週运动障碍。

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基底节伤病:基底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苍自球3个主要的核团。

基底节的作用为控制初始粗大的规律性随意运动(如翻身、行走),通过学习建立不随意运动技能及姿势的调整。

基底节在维持正常肌张力方面也起重要作用,表现在其对皮质运动中枢与皮质下中枢的抑制作用。

基底节病后可因伤病部位的不同而相应发生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如的金森病)、手足徐动及运动不能等碍表规。

(3)脊髓后索伤病: 脊髓后索的功能是本体感觉信息的传入和传出通道,包括姿势觉和运动觉。

脊髓后索病变的特征为同侧精细触觉和深感觉减退或消失,而痛觉、温觉保存,因而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

协调性的评定方法

协调性的评定方法

不随意运动 震颤,舞蹈,手足徐动,肌肉痉挛 抽搐和联合运动
帕金森综合征 震颤,僵直,运动缓慢,慌张 步态
协调的评定主要是判断有无协调障碍,为以 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主要方法是观察被测试的对象在完成指定 的动作中有无异常.
一运动失调的评价
1观察姿势,步态步行和日常的动作 2四肢的共济失调的评 价 指鼻试验 鼻指鼻实验 指指实验 对指 拍腿试验
一运动失调的评价?1观察姿势步态步行和日常的动作?2四肢的共济失调的评价?指鼻试验?鼻指鼻实验?指指实验?对指?拍腿试验?拇指手指试验?反弹实验?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实验?跟膝胫试验?3协调运动障碍的评价?动作的完成必须有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的协调配合才可以准确完成
协调性的评定方法
廖浪
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 醉汉步态 爆发性的语言 震颤 协同运动障碍 交互反复运动障碍重量感觉障碍 写字障碍
5交互反复运动障碍评价 旋前.旋后试验 手指弹琴试验 踏拍试验 舌摆动试验
6步行能力评价 迷路损害和小脑疾患的患者沿直线行进时
向病侧偏斜
闭眼时候比睁眼明显.
二其他检查
谢谢!
拇指手指试验 反弹实验 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实验 跟膝胫试验
3协调运动障碍的评价 动作的完成必须有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的
协调配合才可准确完成.
仰卧起坐试验 立位后仰试验
4测定障碍评价 指耳试验 把握试验 过度旋前试验 画线试验 模仿试验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讲课教案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讲课教案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一.概述(一)基本概念1.协调功能协调功能是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推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

协调运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如翻身、坐、站、行走)和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3.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与灵巧性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一组或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稳、准确而协调的随意运动。

灵巧性通常用来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

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时的推确性,抓住与放开,抓物的方式,写字的技巧和手的姿势等。

4.协调运动障碍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痉挛、肌肉肌腿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5.精细协调运动障碍指以笨拙的、不平稳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多与手功能密切相关。

产生协调性运动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肌腱外伤、肌肉痉挛或孪缩也可造成精细运动协调性和灵巧性的异常。

二)协调运动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1.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1). 辨距不良: 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2). 意向性震颤: 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3). 姿势性震颤: 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 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 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5). 运动分律: 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2. 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神经节病变, 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具体表现:(1 )静止性震颤: 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2)运动不能: 不能启动一个运动.(3)手足徐动: 四肢, 躯干, 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 不随意的扭曲运动.(4)偏身舞蹈症: 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协调障碍的评估

协调障碍的评估

协调一、概述协调功能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的动作的一种能力。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小脑、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锥体外系在运动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上述结构发生病变,协调动作即会出现障碍。

二、适应征1、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疾患、酒精中毒或巴比妥中毒;2、感觉性共济失调脊髓疾病;3、前庭障碍;4、各种震颤巴金森氏病、老年动脉硬化、慢性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5、舞蹈样运动儿童的脑风湿病变;6、手足徐动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脑基底节变性(脑炎或中毒)等;7、手足搐搦低钙血症和碱中毒;8、运动徐缓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三、禁忌证1、严重的心血管疾病;2、不能主动合作者。

四、评定方法: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手臂伸直、外展、外旋,以示指尖触自己的鼻尖,然后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

小脑半球病变时可看到同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动作性震颤(意向性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做无困难,闭眼时则发生障碍。

2.对指试验嘱患者伸直示指,曲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检查者的示指。

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进行试验。

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损。

3.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小脑损害时抬腿触膝易出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晃不稳。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足跟于闭目时难寻到膝盖。

4.快速反复动作(轮替动作)试验评定交互动作。

嘱患者以前臂向前伸平并快速反复地作旋前旋后动作;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击地面等。

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匀,称轮替动作不能。

5.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目。

如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

仅闭目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睁目皆不稳提示小脑蚓部病变(小脑性共济失调)。

协调

协调

协调障碍的表现1.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缺陷可以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

其步态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蹒跚。

常见有以下不同表现: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复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由于基底神经节病变,临床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其中一类: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如帕金森综合征;另一类表现为上肢和头面部不自主和无目的动作,这些动作类似随意运动中的一个片断,但肌张力低下,如舞蹈病。

具体表现如下1)静止性震颤:有时称"搓丸"样,明显的特征是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

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

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

3.脊髓后柱(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感觉性)由于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具体表现为:1)当闭上眼睛或房间太黑时,由于视觉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紊乱,可见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2)步态异常: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脚,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3)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其皮肤上所写的文字。

协调的检查与评定协调(共济)试验应先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

其功能的分级是:①正常完成②轻度损伤: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③中度损伤: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非常明显④重度损伤: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⑤不能活动方法检查中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等。

协调性评定规范(标准版)

协调性评定规范(标准版)

协调性评定规范
【目的】人体能保持一定姿势并能从事随意运动,与脑皮质、基底核、小脑、前庭系统、深层感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障碍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

进行协调性评价,有助诊断、判断障碍程度,预测预后,制定康复计划,评价疗效。

【方法】
(一)观察姿势、动作、步态。

(二)闭目难立征。

检查时二足并拢,二臂向前平伸,闭目,观察有无摇晃或倾倒。

(三)指鼻试验。

坐或仰卧位,肩外展肘伸直,让其屈肘用食指指其鼻尖数次后,闭目再指鼻尖,观察有无震颤,计算错指次数。

(四)轮替动作。

让患者反复迅速地将手掌作旋前旋后动作,共济失调时可出现快慢不均,笨拙,缓慢。

(五)膝胫踝试验。

仰卧位,下肢伸直,先举一侧下肢,后将其足跟放在另侧膝盖上,并沿胫骨前缘直线下移至内踝。

同法试另侧。

共济失调者不能完成试验。

(六)连线试验。

在纸上画好两条相距10cm的纵向平行线,让患者划一横线与二线成直角相交。

小脑病变者不能完成试验。

(七)模仿试验。

患者闭目,双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变动一侧上肢姿势,让其另侧上肢模仿相同姿势。

小脑患者不能完成试验。

协调障碍的评定课件

协调障碍的评定课件

实验法
总结词
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来评估个体的协调障碍程度。
详细描述
实验法是一种较为专业的评定方法,通过在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实验,如平衡功能测试、动作 协调性测试等,来评估个体的协调障碍程度。实验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但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评定工具介绍
总结词
介绍常用的协调障碍评定工具及其特点和使用方法。
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
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面临困难,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心理压力
长期面对身体协调障碍可能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
社会负担
协调障碍可能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如医疗费用、护理成本等。
02
协调障碍的评定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个体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估协调障碍程度。
等测试。
思维灵活性
03
评估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变通能力和创造 性,如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思维任务等测试

记忆力
02
评估个体记忆信息的能力,包括瞬时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数个体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包括口语 表达、听力理解等,如口头表达、听力理解等
物理治疗的方法包括功能性电 刺激、生物反馈、按摩、针灸 等。
物理治疗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 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感和 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 生活能力。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来改善协调障碍的方法。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等。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改善 患者的协调障碍。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定方法,通过观察个体的动作、姿势、步态等表现,以及 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澡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协调障碍。 观察法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身投掷症(Hemiballismus)一侧或一个肢体无 目的鞭打样动作。
舞蹈样徐动症(Choreoathetosis)舞蹈样与手足 徐动之间
肌阵挛(Myoclonus):肌肉或肌群出现 短暂、快速、不规则的收缩,可引起肢 体运动
运动徐缓(Bradykinesia)变换动作时出 现或停止困难
性 衡量康复训练的效果和使用改善协调能力的药物的
效果 辅助确定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
适应征
感觉性运动失调:顶叶或丘脑血管病、肿瘤、外 伤等
小脑性运动失调:肿瘤、炎症、酒精性中毒性小 脑变性、多发性硬化
前庭性运动失调:脑干疾病(炎症、肿瘤、血管 病)、迷路炎、耳性眩晕
额叶性运动失调:额叶前部的损伤:肿瘤、炎症、 血管病
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基底神经节(尾状核、壳核、 苍白球)的损害;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血缺 氧性脑病所致小儿脑瘫、帕金森式病、成人基底 节肿瘤、血管性病变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1
共济失调(Ataxia):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 于近端,精细动作较粗糙动作明显:
日常生活动作中,穿脱衣、系钮扣、端水、书 写

30秒以上 可步行
立位平衡反应:上肢向前方、侧方、后 方上举,观察体干的共同反应
立位时身体侧方移动:对肩部、骨盆施 加外力,重心偏移,观察运动的正确性 和身体摆动情况
立位体干屈伸伴骨盆下肢的协同运

体干 重心 骨盆 下肢
正常屈曲
前屈 向后 向后 伸直
正常后伸
后仰 向前 向前 屈曲
协调运动障碍屈曲 前屈 协调运动障碍后伸 后仰
僵直(Rigidity)被动活动时肌张力升高, 有“齿轮样”“铅管样”
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1
指鼻试验:肩外展90度,肘伸展 指指试验:双肩外展90度,双肘伸展 交替指鼻和对指:不断变换方向、距离 对指试验:用拇指连续逐一触及其它指尖 粗大抓握:屈曲 伸展 可变换速度 轮替试验:上肢贴于体侧,取肘90度,手
坐位保持与坐位平衡
坐位 双手交叉置于胸前 保持静止 治疗师可给予适当外力进行上下肢的
运动
站立动作
顺序:双膝立位 单膝立位 立位 协调运动低下的患者:四肢支撑高位站
立 膝异常屈曲 端坐 立位:身体摆动增大 臀部接触
面积与摆动面积
立位保持与立位平衡
静态立位保持:Romberg肢位30秒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4
眼球震颤(Nystagmus):平视前方水平 转动
构音障碍(Dysarthria):吐字含糊、音 量大小强弱不等
不随意运动
震颤(Tremor)
舞蹈(Chorea) 无目的、无规则节律 面部、言 语、步态
手足徐动(Athetosis):间歇性、缓慢、无规则 手足转动;肌张力忽高忽低;睡眠时消失;伴随 痉挛
向前 向后
向前 伸直 向后 伸直
步行方式
2m直线步行 一字步行 交叉步行 变换速度步行 突然起动及停止
步行方向
前方步行 后方步行 侧方步行
上下阶梯
单足支撑时,身体各部位的观察 有扶手支撑及无扶手支撑时,身体各部
位的观察
步行轨迹测试
星形步轨迹检查
下肢坠落试验: 体干运动失调:椅坐位,手足合拢 划线试验:小脑损伤易出界限 振子试验:闭眼 小脑损伤出现反复上下
振字样运动
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
仰卧 翻身:体干的分节性旋转:肩、 躯干、髋、骨盆。
小脑共济失调:伸展;Parkinson:屈曲; 偏瘫患者:肩后撤
仰卧 坐位
顺序:颈屈曲、肩屈曲、体干旋转、腹肌髋屈 肌收缩 小脑共济失调及偏瘫患者:下肢上抬,出现 屈髋现象
掌向上、向下翻转
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2
反弹试验:对抗肘屈曲,突然松手 常见 小脑损伤
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小脑共济 失调
跟膝胫试验:足跟沿对侧胫骨上下滑动 足趾触检查者手指试验:变换手指方向、
距离 观察下肢运动
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3
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保持上肢水平位, 突然松手,观察坠落情况
运协调障碍的评定
第一节 协调运动
一基本概念:中枢系统控制下,参与运 动的肌群共同作用,产生平稳、准确、 有控制能力的运动。
特点: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 和力量进行运动。
评价的目的
获取肌肉或肌群组在维持身体的姿势、进行协同运 动的能力的信息
根据协调运动障碍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与计划 提供为改善协调运动功能而实施运动训练的依据 提出选择适当的器械以辅助运动,提高运动的安全
肌张力低下(Hypotonia):不能维持固定肢位 书写障碍(Agraphia):小脑损伤 字体渐大
帕金森病 字体渐小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3
运动转换障碍: 协同运动障碍(Dyssynergia): 1 起身试验:起坐时,体干屈曲,下肢同
时屈曲 2 立位后仰试验:向后弯身时,重心后倾
步态:醉汉步态;足间距宽、着地轻重不等 震颤: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
1 意向性:接近目标时,震颤明显 2 姿势性:保持姿势时,出现震颤 3 静止性:静止时有震颤,活动后减轻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2
轮替运动障碍(Dysdiadochokinesia):快速重 复动作不良,笨拙、缓慢
辨距不良(Dymetra):距离、速度、力量、范 围判断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