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分布法带电检测复合绝缘子的研究
污秽潮湿状态下有机复合绝缘子周围电场分布研究

关键词 :有机复合绝缘子 ;有限元法 ;表面电导率;污闪;电位分布
S ud i El c r cFi l r u a m i so ne Co po ie I ul t r de t y O l e t i e d a o nd Tr ns s i n Li m st ns a o sun r
Pol e n e nd to lut d a d W tCo ii n
XI ANGY n UOJe,WE n n ag ,G i N Di ̄u
( . a g o gE e t cP we sg n tue Gu n z o 1 0 3 Chn ; . c o l f e t c l n iern , ’nJa tn 1 Gu n d n lcr o rDe inI s tt, a g h u5 0 6 , ia 2 S h o Elcr a gn e ig Xi ioo g i i o i E a
i s lt rfa h v r I h sp p r t e c mp e lc r — ed t e r s a p id a p o e a a tr i c o e o rp e e tis lt r ’ n u a o s o e . n t i a e , h o lx e e ti f l h o y i p l , r p r p r mee s h s n t e r s n n u a o s l ci e s ra ec n i o . D d l sb i o ac lt n On t e b sso b v . h l cr — ed a o n a s s in 1 e c mp s e u f c o d t n a3 mo e wa u l f rc lu ai . h a i f o e t e e e ti f l r u d t n miso i o o i i t o a ci r n t i s lt ri ic s e .F r e r ,te smu ae a u e e t c n i e ig t e g a ig r g o d co n r s r a e as n u a o s d s u s d u t rmo e h i l td me s r m n s o sd r h r d n i ,c n u t r a d c o s a m r lo h n n c r id o t A eai e g o g e me t e we n t ec lu ae n a u e s ls S b an d Fia l, e ec n l s nt a e are u . r lt o d a r e n t e ac lt da dme s r dr u t i t i e . n l weg t h o cu i t h v b h e o y t o h t d g e f l cr — ed d soto S e ae t u f c o d c ii . e r e o e ti f l it rin i r lt dwi s ra ec n u t t e ci h vy Ke r s c mp st s lt r F M ; u f c o d ci i ; o lto a h v r e e t c f l i r u i n ywo d : o o i i u a o ; E en s ra ec n u t t p l i n f s o e ; l cr — ed d s i t ; vy u l i i tb o
一种10kV覆冰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计算

一种10kV覆冰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计算作者:王磊区燕敏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第19期摘要覆冰对复合绝缘子周围电场和电位分布有重要影响。
本文以一种10kV复合绝缘子作为仿真模型,通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分别在结冰和融冰状态下,计算了不同冰柱长度下复合绝缘子周围电场分布。
得出:不论是结冰或是融冰状态,覆冰复合绝缘子周围电场的最大值几乎不受影响;冰尖处电场强度随冰柱长度增加而增大。
相比结冰时的结果,融冰状态时,冰尖出电场将畸变将更加严重。
最后,本文讨论了几种提高覆冰复合绝缘子电气特性的措施。
【关键词】绝缘子覆冰电场1 引言优异的耐污闪性能使得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在电力系统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在我国十几年的运行经验同时也表明:硅橡胶复合绝缘子耐污闪能力强却并不等于其可以完全杜绝污闪的发生。
覆冰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污秽。
由于复合绝缘子伞裙以及伞间距较小,覆冰对复合绝缘子的电场和电位分布的影响较大,直接威胁着电网的安全运行。
因此,研究覆冰对复合绝缘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不少学者从覆冰重量、融冰水电导率以及覆冰厚度等因素对绝缘子电气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为输电线路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对于覆冰复合绝缘子的闪络原因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
有学者基于奥本诺斯方程推导了冰闪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也有学者从电弧发展的角度推导了基于电弧特性变化的冰闪模型。
另外,有学者则认为应从热力学方面且考虑热传递以及水分蒸发等因素,对冰闪过程进行分析。
冰闪是从局部放电开始,电弧发展从有弱到强直至击穿的过程。
局部放电的根本起因是由于局部电场的集中。
冰柱的存在使得复合绝缘子周围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会改变局部电场。
因此,本文以一种10kV复合绝缘子为模型,分别从结冰和融冰状态两方面,计算了冰柱长度对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提高覆冰状态下复合绝缘子闪络电压的措施。
2 仿真2.1 模型本文使用一种10 kV复合绝缘子作为仿真对象,共有2大伞1小伞,大伞直径125mm,小伞直径100mm,结构高度340mm,试品表面积370mm2,爬电距离为370mm。
电场分布法带电检测复合绝缘子的研究

电场分布法带电检测复合绝缘子的研究【摘要】作为架空线路主要防污闪产品的复合绝缘子已经大量应用于电网中,但是现有检测方法很难真正有效地检测出复合绝缘子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内绝缘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埋下了电网安全运行的隐患。
笔者从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运行经验中发现用电场分布法在线带电检测复合绝缘子缺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为了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可以大力推广这一检测方法。
【关键词】复合绝缘子内绝缘缺陷电场分布法复合绝缘子带电检测仪1 研究项目确立的必要性1.1 复合绝缘子优势明显,应用广泛复合绝缘子与传统的瓷质绝缘子相比,除了耐污闪能力强以外,质量轻、强度高、无零值、制造工艺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近年来,复合绝缘子已经大量应用于电网中。
据统计,美国新生产的绝缘子有60%-70%为复合绝缘子。
我国电力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了硅橡胶有机复合绝缘子在35kV-500kV交流输电线上运行。
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电力系统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温硫化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开发与研制。
80年代末,先后完成了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开发、成果转让与产品化工作。
90年代初,为遏制我国华东、华北、东北等污闪多发地区的大面积污闪事故发生,复合绝缘子被大量引入电网,到1994年底,挂网运行5万支。
从此,我国电网使用复合绝缘子数量迅猛增加:1995年为10万支,1996年为20万支,1998年为46万支,1999年为84万支,到2001年已达160万支(约290万支年)。
新建线路,包括交、直流500kV线路都开始大批量使用复合绝缘子。
短短几年,主要复合绝缘子生产厂已先后完成芯棒与护套界面的连续挤压、整体注塑的改进;端部金具与芯棒连接工艺逐渐采用压接式;±500kV直流线路和500kV交流线路相继使用了耐应力腐蚀芯棒[1]。
1.2 复合绝缘子的使用现状以及其局限性复合绝缘子存在着多种界面。
目前认为,因复合绝缘子的密封不良或护套性能不良,从而引起潮气进入内部,导致芯棒与护套的界面或在芯棒中发生局部放电,在界面或芯棒中产生炭化通道。
复合绝缘子护套破损的电场分布仿真分析

复合绝缘子护套破损的电场分布仿真分析韩静怡;李抗;王平【摘要】复合绝缘子是目前输电线路使用量最多的一类绝缘子,研究其存在表面缺陷时的电场分布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起护套完好状态、不同破损位置及程度时的电场仿真模型,计算可知:绝缘子串高压端护套发生破损时,破损边缘的表面电场强度相比周围明显增大,沿面电场曲线在相应位置会上升;护套破损得越严重,对表面场强和沿面场强的影响越大.【期刊名称】《河北电力技术》【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复合绝缘子;护套破损;有限元仿真;电场分布【作者】韩静怡;李抗;王平【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330 引言复合绝缘子因其良好的绝缘性能、耐污闪、重量轻和维护简单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输电线路。
在挂网运行条件下,复合绝缘子会经历高温、潮湿、盐雾、紫外线照射、日光照射、淋雨、高电压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会使复合绝缘子发生老化,导致护套破损[1-2]。
文献[3]研究了复合绝缘子护套受潮时内部气隙电场分布,指出高压端出现气隙且受潮时周围局部电场畸变,电场强度增大,从而导致局部放电产生,护套受潮表面的水分会产生极化作用,使芯棒和护套老化,绝缘性能降低。
文献[4]探讨了复合绝缘子护套与芯棒的界面问题,提出了脱模剂渗出积累,导致护套和芯棒界面出现缝隙,水分进入后,界面会蚀损,伞裙表面会严重积污,红外检测也会出现明显的温升现象。
文献[5]研究了防污闪绝缘护套对支撑绝缘子电场分布的影响分析,指出安装防污闪护套有利于降低表面闪络的发生概率,但文中采用的是二维模型,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献[6-7]分析了复合绝缘子芯棒发生不同程度导通性缺陷时的轴向和径向电场分布特性,发现径向电场分量对于内部缺陷更敏感。
高压支柱复合绝缘子的工频电场分布特性研究

高压支柱复合绝缘子的工频电场分布特性研究摘要:高压支柱复合绝缘子是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的重要设备之一。
本文通过对复合绝缘子的工频电场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电场分布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改进方法。
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绝缘结构和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复合绝缘子的电场分布特性,提高其绝缘性能和可靠性。
1. 引言高压支柱复合绝缘子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气设备,其绝缘性能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工频电场分布是绝缘子性能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合理分布对于防止电气击穿和漏电流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工频电场分布特性对于提高绝缘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复合绝缘子的工作原理复合绝缘子是由蜂窝状硅橡胶和绝缘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采用特殊的制造工艺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
在高压电力系统中,复合绝缘子承担着支撑导线、绝缘导线和隔离介质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均匀分布在绝缘子表面的电场,使绝缘子能够抵抗外界电压的影响,防止电气击穿和漏电流的产生。
3. 复合绝缘子的电场分布特性复合绝缘子的工频电场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特性、外界电场、结构参数等。
一般来说,复合绝缘子的电场分布应尽量均匀,并避免电场集中,在任何绝缘子表面点附近都应尽量保持低电场强度。
不均匀的电场分布会导致电场强度集中,增加击穿风险和漏电流的产生。
4. 影响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的因素4.1 材料特性复合绝缘子的材料特性对于电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绝缘材料应具有较高的绝缘强度和绝缘阻抗,以保证电场在绝缘子内部的均匀分布。
同时,材料的导电性和介电损耗也会影响电场分布。
4.2 绝缘结构绝缘结构的设计对于电场分布十分重要。
合理的绝缘结构可以降低电场强度,减轻电场集中和局部放电的发生。
常见的绝缘结构包括球形、圆锥形、柱形等,其不同的几何形状会导致不同的电场分布。
4.3 外界电场在复合绝缘子的工作环境中,外界电场也会对其电场分布产生影响。
覆冰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的研究

n o t f u l l y b r i d g e wi t h b i g u mb r e l l a s k i c l e ,t h e d i s t o r t i o n o n s rf u a c e p o t e n t i a l a n d e l e c t r i c f ie l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s m o r e s e io r u s .W h e n t h e wa t e r f il m i s f o r me d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me l t i n g i c e ,
交流500kV断裂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计算

交流500kV断裂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计算霍婉晖;刘芹【摘要】通过对一起500kV国产复合绝缘子断裂事故的分析,从电场分析的角度出发,考虑铁塔与导线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的方法,并应用具有强大的实体造型、解算、数据分析和后处理功能的软件ANSYS及工作站,建立断裂绝缘子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芯棒和护套间不同粘接状态:芯棒与护套粘接良好、芯棒与护套粘接面含气泡和护套出现蚀孔三种典型情况下绝缘子轴向电场分布,分析芯棒与护套粘接性能对电场强度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与无缺陷相比,气泡缺陷较蚀孔缺陷对场强畸变影响更明显,场强最大可增加50%.【期刊名称】《机电工程技术》【年(卷),期】2012(041)008【总页数】5页(P170-174)【关键词】复合绝缘子;芯棒断裂;粘接状态;电场计算;有限元分析【作者】霍婉晖;刘芹【作者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番禺供电局,广东广州 511400;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2160 引言我国电网全网使用的复合绝缘子运行时间已有二十多年,与瓷、玻璃绝缘子相比,复合绝缘子以其体积小、重量轻、伞裙抗污能力强、不易破碎等优点已大量用于我国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中。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子处于极不均匀电场中,其结构及较长串长容易导致纵向电容更小,轴向电位更不均匀,尤其是高压端附近电场会发生严重畸变[1]。
绝缘子护套、伞裙和端部连接界面在高场强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劣化、甚至引发闪络、击穿或芯棒断裂,严重影响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
研究绝缘子电场分布规律通常采用测量的方法[2-4],但测量探头会影响被测位置周围的电场分布,特别是高压侧的电场测准很难,且测试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静电场仿真计算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成熟的一种计算方法[5-7],应用大型通用电磁场计算软件进行电场数值计算,可以弥补电位电场分布量测的不足,且其计算精度已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基于电场法和图像识别的绝缘子无人机检测技术

• 175•基于电场法和图像识别的绝缘子无人机检测技术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王 军冀东油田供电公司 王 瑞【摘要】复合绝缘子在高压输电输电线路中起着重要作用,及时检测出损坏的绝缘子能够有效保证电网稳定运行;通过无人机全方位拍摄绝缘子图像并进行算法处理,能够精确识别外部损毁;通过无人机探测绝缘子外部电场,能够判断绝缘子伞裙内部故障;无人机检测技术安全、高效、实用,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合绝缘子;无人机检测;电场法;图像识别;物联网0.引言随着高新材料技术的不断提高,复合绝缘子质量轻、性价比高、维护简便,凭借良好的机械和物理性能在输电线路中得以广泛应用,其使用率已经远超传统的陶瓷和玻璃钢化绝缘子。
由于绝缘子长期工作在野外环境,受到电磁场和恶劣天气影响,随着使用时间增长,不可避免的出现老化、损毁现象,很容易发生污闪和击穿现象,从而影响输电线路稳定,造成伤亡和经济损失。
如何高效简捷检测高压线路中绝缘子是否存在缺陷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及时发现绝缘子缺陷,能够有效避免线路故障,减少经济损失,有着重大的实际和经济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无人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绝缘子缺陷检测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
1.合成绝缘子带电缺陷检测技术现状绝缘子的缺陷分为外部缺陷和内部缺陷。
外部缺陷主要有腐蚀、裂纹、破碎等,内部缺陷有老化、气泡等。
相对于外部缺陷,内部缺陷更隐秘,更不易察觉。
当前对于绝缘子的检测,多采用定期检修和随机抽检方式,如果检测方法不当,不仅效率低下,也难以察觉安全隐患,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的检测方法。
多年来,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可分为接触式检测和非接触式检测、电量检测和非电量检测[1]。
1.1 非电量检测法非电量检测法,通过测量绝缘子四周的非电量参数,从而判断绝缘子状态。
主要检测方法有:观察法:观察法就是通过眼睛直接观察绝缘子状态,仅能发现一些明显的外部缺陷,对于内部缺陷作用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场分布法带电检测复合绝缘子的研究【摘要】作为架空线路主要防污闪产品的复合绝缘子已经大量应用于电网中,但是现有检测方法很难真正有效地检测出复合绝缘子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内绝缘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埋下了电网安全运行的隐患。
笔者从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运行经验中发现用电场分布法在线带电检测复合绝缘子缺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为了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可以大力推广这一检测方法。
【关键词】复合绝缘子内绝缘缺陷电场分布法复合绝缘子带电检测仪1 研究项目确立的必要性1.1 复合绝缘子优势明显,应用广泛复合绝缘子与传统的瓷质绝缘子相比,除了耐污闪能力强以外,质量轻、强度高、无零值、制造工艺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近年来,复合绝缘子已经大量应用于电网中。
据统计,美国新生产的绝缘子有60%-70%为复合绝缘子。
我国电力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了硅橡胶有机复合绝缘子在35kV-500kV交流输电线上运行。
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电力系统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温硫化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开发与研制。
80年代末,先后完成了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开发、成果转让与产品化工作。
90年代初,为遏制我国华东、华北、东北等污闪多发地区的大面积污闪事故发生,复合绝缘子被大量引入电网,到1994年底,挂网运行5万支。
从此,我国电网使用复合绝缘子数量迅猛增加:1995年为10万支,1996年为20万支,1998年为46万支,1999年为84万支,到2001年已达160万支(约290万支年)。
新建线路,包括交、直流500kV线路都开始大批量使用复合绝缘子。
短短几年,主要复合绝缘子生产厂已先后完成芯棒与护套界面的连续挤压、整体注塑的改进;端部金具与芯棒连接工艺逐渐采用压接式;±500kV直流线路和500kV交流线路相继使用了耐应力腐蚀芯棒[1]。
1.2 复合绝缘子的使用现状以及其局限性复合绝缘子存在着多种界面。
目前认为,因复合绝缘子的密封不良或护套性能不良,从而引起潮气进入内部,导致芯棒与护套的界面或在芯棒中发生局部放电,在界面或芯棒中产生炭化通道。
这些炭化通道不但将芯棒和护套分离开来,而且逐渐沿芯棒发展,使总的绝缘长度减少。
有时这些放电还严重地腐蚀芯棒,致使芯棒断裂。
目前国外已发生数例复合绝缘子内绝缘故障,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问题[3]。
由于复合绝缘子外绝缘使用的是有机复合材料,随着在网运行复合绝缘子年限的增加和硅橡胶表面性能出现一些变化,用户对其可靠性和剩余使用寿命仍有疑虑,如何评估复合绝缘子目前的运行状态以及如何判定更换时间成为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工作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1.3 现有检测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局主要采取的复合绝缘子检测方法有直接观测法、红外测温法、紫外成像法三种方法。
1.3.1 直接观测法直接观测法就是用高倍望远镜就近直接观察绝缘子,可发现较明显的绝缘子表面缺陷,包括绝缘子伞裙受侵蚀变粗糙、外覆层侵蚀的沟槽和痕迹、绝缘伞裙闪络、伞裙或外覆层开裂、外覆层破碎、芯棒外露等。
虽然直接观测法可操作性强、但费时费力,检测结果也不完全可靠,难以发现绝缘子内部缺陷。
缘子串正常时等效为电容串,再运行状态下短路其中一片绝缘子,可以看到电容放电的火花和听到放电的声响,根据声响的大小可以判断绝缘子的情况。
将绝缘子用一个相对较大的电容器旁路后测量其绝缘电阻,可以直观的检测绝缘子的特性,是检测绝缘子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
1.3.2 红外测温法红外测温法是一种实用、方便的现场检测方法,它通过检测局放、泄漏电流引起的局部温度升高,较为直观发现早期缺陷现象。
在我局组织的一次复合绝缘子普查工作中,发现正在运行绝缘子存在过热性缺陷,最严重者热点超过70℃。
对这批绝缘子检查发现:凡红外检测有明显局部过热点的绝缘子,其硅胶表面均显著发黑、粉化及变脆、硬,有些地方有许多细小裂纹,憎水性基本丧失,甚至有的护套有明显的破损点;而红外线检测正常的绝缘子硅橡胶白痴原来的鲜艳色泽、弹性及憎水性也比较好。
测试表明定期红外测温能较好地在线检测出合成绝缘子存在的芯棒与护套假面粘接及芯棒本身材质不良、护套老化等缺陷,缺点是不能发现绝缘子早期的界面缺陷,红外设备造价高,阳光、大风、潮气、环境温度及一些引起绝缘子表面温度几乎急剧变化的因素对检测效果影响大,需到现场逐个检测等[4]。
1.3.3 紫外成像法微小但稳定的表面局部放电会导致复合绝缘子伞裙和护套形成碳化通道或电蚀损。
当绝缘子表面形成碳化通道时,其使用寿命会大大降低,甚至在短期内被击穿。
利用电子紫外光学探伤仪可以带电检测复合绝缘子表面由于局部放电而形成的碳化通道和电蚀损,其原理是:局部放电过程中带电粒子复合会放出紫外线,当绝缘子表面形成导电性碳化通道时,局部放电加剧。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要求在夜间、正温度环境下操作;另外要求检测时正在发生局部放电,这要求检测应在高湿度甚至有降雨的环境中进行。
但检测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角度的影响,检测设备也较昂贵。
以上三种方法在使用范围上有较大差异,直接观测法主要适用于外绝缘缺陷;紫外成像法主要适用于能产生局部放电的缺陷;红外成像法主要适用于能产生局部发热的缺陷。
对于导通性内绝缘缺陷检测它们显然是有些力不从心的。
2 研究项目的进程尽管我局尚未发生类似1996年底~1997年初长江中下游电网以及2001年华北电网3次大面积污闪事故,但是从我局“积极关注电网运行安全、保持安全化生产”这一首要工作目标出发,工作人员一直致力于探讨和研究导通性内绝缘缺陷检测在线检测方法。
2.1 电场分布法理论指导笔者在经历结合实践工作和大量查阅资料后欣喜地发现:电场分布检测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导通性内绝缘缺陷检测在线检测方法。
因为导通性内绝缘缺陷势必影响绝缘子周围的电场分布,包括沿绝缘子芯棒方向的纵向电场和沿绝缘子横截面半径方向的径向电场。
因此,通过测量绝缘子周围的纵向电场,并与良好绝缘子的纵向电场相比较,找出电场发生异常畸变的位置,就等于找到了内绝缘缺陷的位置。
2.2 理论指导实物化在此理论基础上研制的“复合绝缘子带电检测仪”包括一个特殊设计的电场探测头,它是一个通过带电操作杆沿着绝缘子串横向测量的塑料滑车。
检测时只须将仪器沿绝缘子表面滑动一遍,数据就存储在仪器里。
检测完毕后,可将数据传送给计算机,并以曲线或数据的形式显示出来。
通过两个红外探头,绝缘子计算回路会自动跟踪探测仪沿绝缘子串的测量位置。
数据的处理要到办公室将数据上传到个人电脑上进行,根据绝缘子的位置画出电场分布曲线,曲线的含义可以由人或软件来解释。
曲线中最小值处即是有缺陷的绝缘子位置。
当沿复合绝缘子长度方向没有可以检测到的缺陷时,用复合绝缘子带电检测仪测量得到的电场分布曲线是连续的。
复合绝缘子的大部分可见的故障都可以在杆塔上通过外观检测查出来,为了能从各个方向观测复合绝缘子,观测者必须爬上杆塔,这也有利于采用电场测量方法检测大部分不可见故障。
绝缘缺陷一般都出现在玻璃纤维杆与表面材料接触比较松的地方,由于电场的产生和绝缘杆炭化引起放电。
这会使纤维燃烧从而降低绝缘杆的机械强度,炭化也会沿着绝缘杆向前发展,从而迅速降低绝缘子总的绝缘长度。
2.3 电场分布法合理性论证为了证实基于电场分布法研制出的复合绝缘子带电检测仪可以实现在线检测复合绝缘子内绝缘缺陷,我们进行大量的试验。
试验内容及试验结果如下:2.3.1 实验室实验为了提高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在高压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通过悬挂两个绝缘体在如图3所示的v型结构中的水平金属横梁上,来模拟与那些在使用中相似的条件。
使用了和使用中条件相同的金具。
绝缘体的扫描由坐在金属笼里的技术员手工操作,金属笼连在横梁上并且保持接地。
几乎所有实验是在300KV电压水平下进行。
做了两种类型的实验。
第一类中,对模拟的绝缘体缺陷进行试验;第二类中,将有缺陷的绝缘体去除进行测试。
2.3.2 对模拟缺陷的试验从绝缘体的遮蔽部分到绝缘体本身做一个总长度为35cm的交叉切口,来模拟缺陷。
一个缺口位于绝缘体中部,另一个位于HV末端。
这些切口的目的是获得一条传导材料以模拟传导缺陷。
第一个试验用于验证切口对电场分布没有影响。
在这个试验中把未变动的绝缘体放在v型结构的一条腿中,有切口的绝缘体放在另一条腿。
试验证实是没有影响的。
接下来,一段26cm长的纯铜丝放在HV末端的切口并且连到电极末端然后试验。
第二个试验中铜丝从电极上取下并保持不固定。
试验结果在图4中显示,在图中还显示了由未变动绝缘体获得的参考曲线。
可以看到电线的影响是改变电场值最高点从43到41,对于连接的电线,在末端减小38%,对于不固定电线减小28%。
两次测量中,一条26cm的导线放在绝缘子高压端的凹槽中。
加号所示曲线为导线与电极连接时的电场分布。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实验里,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细线分别放在绝缘子中间的切口里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见图5和图6。
从图5中可以看到对同一绝缘子实验得到的四条曲线,检测仪有非常好的可重复测量结果。
除了缺陷点处,四条曲线吻合得非常好。
增大比例后如图6所示,可见模拟缺陷对电场得影响。
图中电场最小值是用4cm×32cm的半导体塑料材料实验时得到的,这种材料一般用来缠绕电子回路。
可检测到的最小缺陷(图中未画)是8cm的导线。
2.3.3 对实际缺陷进行实验下面的实验是对三个有可见缺陷的绝缘子进行的,这些绝缘子一年前从735kV线路上取下来,由同一厂家生产,型号相同,在高压端的末端分别有8cm、16cm、和42cm的裂缝,这些裂缝很深以致能看到玻璃纤维。
有42cm裂缝的绝缘子,甚至能看到沿着中心的炭化痕迹。
对这三个绝缘子进行实验,图7所示为42cm裂缝的绝缘子测试结果,图示非常清楚。
当时不能对绝缘子超过三分之二全长的长度进行实验,因为绝缘子有90个裙边,而当时的计算回路最大只能计算70个裙边。
因而从那时起改进到可以计算150个裙边。
当时也不能对另外两个绝缘子进行实验。
考虑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绝缘子已经在干燥的环境里保存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缺陷处的潮湿早已变干了。
为了证实这种假设,我们轻轻地向缺陷处喷射水雾将其弄湿,30分钟后再次实验。
这次,有16cm缺陷的绝缘子电场曲线能清晰地看出,但是8cm缺陷的仍然看不出。
这可能是设备的限制造成的,可能由于高压端末端冠状电极的屏蔽效应,测量的限制比中部的8cm稍多一些。
从线路上取下高压端末端有42cm裂缝绝缘子的实验结果曲线。
同时画出正常绝缘子的曲线作为比较。
3 结语电场分布法复合绝缘子在线检测仪可以重复准确的检测复合绝缘子电场分布。
由此研制出来的复合绝缘子带电检测仪可以有效检测以下情况中的绝缘缺陷:在高电压实验室,模拟小于8厘米缺陷实验和真实16厘米缺陷实验可以被有效的检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