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饥荒
24
20 0 9
9
—
10
杂交水 稻 具 有 光 明 的前 景 ! 从
此
,
代初
,
面Hale Waihona Puke 对 世 界 性 的饥 荒一
,
袁隆
袁 隆平 将 人 生 的 目标 锁 定 在
。
平 心 中再 次 萌 发 了 想
,
个 惊 人 的设
杂交 水 稻 研 究 上
种 的更 代 繁 殖
,
为加快杂 交 育
大 胆 提 出 杂 交 水 稻 超 高产 育
一
,
杂交
19 7 6
年定 点示 范种植
。
袁隆
万亩
。
,
在 全 国范 围开 始 应 用
粒 种 子 改 变世 界
,
给 中国
于 生产
19 8 8
,
年杂交稻 种植 面 积
及 世 界 久 受饥 饿 威胁 的人 们带来
达
1 94
.
亿 亩 占全 国 水 稻 总 面 积
绿 色 的希望 和金 色 的收获
20 0 9
。
圈
,
质 细 胞 核 的微 观 构 造 他刻苦磨
,
他被 晒得黑黑 的
“ ”
学生 们 给他起
。
炼 徒 手 切 片技 术
。
备课 时 他 从 学
,
,
了 个 刚果 布 的 外 号
生 的 角 度设 计 问题
尝试 不 同的
追赶 太 阳 到 天 涯 的 夸 父
三
“
”
解答方 案
,
采用 学 生 容 易接受 的
.
年 自然 灾 害 刚 过 去
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作文

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作文英文版Yuan Longping,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known as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has mad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orld with hi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s in rice cultivation. Born in 1930 in Beijing, Yuan Longping dedicated his life to improving rice production and alleviating hunger around the globe.Yuan Longping's journey began in the 1960s when he started experimenting with hybrid rice varieties. His efforts paid off in 1974 when h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world's first hybrid rice strain,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ce yields and helped combat food shortages in China. This breakthrough revolutionized rice farming and paved the way for increased food security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Over the years, Yuan Longping continued to refine his hybrid rice varieties, constantly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His dedication and passion for improving rice production have earned him numerous accolades, including the prestigious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Today, Yuan Longping's hybrid rice varieties are widely cultivated around the world, feeding millions of people and contributing to global food security. His legacy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and the impact that a single seed can have on the world.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一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以其在水稻种植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和创新而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绘本故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原文

绘本故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原文1930初秋,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有个小男孩出生了。
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
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好奇心。
他喜欢追根究底,总能提出些让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老师常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好奇的袁隆平才不听呢!没有答案?那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园艺场。
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垂在架上,四处开满了鲜花。
这个美丽的园艺场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一个田园梦,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大自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
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
1953年8月,他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
在这里,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做实验,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研究红薯和南瓜。
有一回,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
1959----1961年是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
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
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
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
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
而南方又主要以水稻为主食,急需提高水稻产量。
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
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直播试验。
他还去向农民请教,当听说他们要翻山跃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他十分好奇:“为什么要换种子呢?”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袁隆平立即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不需要外来的花粉,自己就能授精、结实。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篇1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
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
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篇2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内容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内容
袁隆平先生被誉为杂交稻之父,通过他的努力与创新,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典范,展示了坚持、创新与改变的重要性。
袁隆平出生于中国湖南省贫困农家,他从小就深深体会到农村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他努力攻读农学专业,并在留学前苏联期间对杂交水稻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国后,他投身于杂交稻的研究工作。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袁隆平终于培育出高产、抗逆、耐寒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突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数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他的成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被誉为“世纪之父”。
袁隆平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科学研究能力,更是他对农业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他积极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寻求新的种植方式与技术,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与收入。
他致力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只要有梦想、坚持不懈并乐观向前,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种子。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够通过创新和努力,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袁隆平的精神鼓舞着广大青年人,激发他们思考怎样为社
会做出更多贡献。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应当珍惜粮食资源,关注农民的权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袁隆平先生以他的杰出成就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榜样,他的
故事令人钦佩和敬仰。
他的努力和贡献已经改变了世界,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拓展更多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无论种子的大小,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1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奇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月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秀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秀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芳香的花草和一串串艳丽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秀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肯定要去学农。
”没有教导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秀丽的特殊感悟与无悔执着。
可见当年,这片秀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久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觉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秀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艳丽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困难的年月,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抱负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秀丽的果园,最终转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2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平安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10篇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10篇袁隆平的感人事迹范文10篇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袁隆平的感人事迹,供大家阅读参考。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篇1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
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
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
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
”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
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
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篇2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
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简短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简短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简短篇1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习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习,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
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
袁隆平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
最后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
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
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
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是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
21世纪的地球上,依然有8亿人处于粮食短缺状态,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袁隆平带领他的中国科研队伍,穿越科学的阴霾,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
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从1995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15个水稻生产国,如印度和越南等,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朝鲜、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德国、埃及、美国、印尼、新西兰等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
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2006年,袁隆平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
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
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
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袁隆平院士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湖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鲁华经常出国执行政府间的杂交稻合作协议,她向记者感慨:在国外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每当到一个国家,无一例外地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有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该国的农业部长、科技部长听说鲁华来自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高兴像孩子似的,亲自招呼她坐在旁边,给她戴上具有民族风情的五彩云帽。
湖南省农科院开发处副处长方志辉2003年9月和鲁华一起去过印尼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亲眼目睹感人的一幕:中国杂交稻为当地农民增产最高达到93%,他们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高喊“八古斯!八古斯!”“中国万岁!”,一群又一群农民跳起欢快的舞蹈,向来自杂交水稻故乡的中国人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杂交水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有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地方,就有毫不矫情的浓情厚意。
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并为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成为我农业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这是对于多数科学家来说,是除了诺贝尔奖之外的最高荣誉。
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瑟罗纳说:“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他的当选也为美国科学院增添了光彩。
”
从1964年到2007年,4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虽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也经历了重大失败,但党和政府都没有因为失败而终止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
1967年,湖南省科委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立项,拨出科研专款,为袁隆平配备了科研助手。
这在我国科学史上是少有的。
70年代初,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研究协作机制。
“三系配套”以后,在这些机制的基础上组建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20世纪90年代,杂交水稻成为历届总理都极为关心的“总理项目”,国务院多次从总理基金中直接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杂交水稻研究,
2003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5年8月13日,袁隆平又迎来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拉着他的手亲切说:“袁老师研究的超级稻,不仅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对解决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的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在看来,超级稻的科学价值,已经超出国门了,影响到世界。
东南亚的几个国家领导人,同我见面的时候,都指名要中国帮助他们发展超级稻。
所以呀,袁老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
今天,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解决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也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援外项目。
中国农民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投之以木瓜,他们报之以桃李。
袁隆平的生活秘书兼司机戴牛松回忆说,1990年的一天,他和袁隆平去湖北考察杂交稻的增长情况,在黄冈和罗田之间的一个小镇上,乡亲们认出了袁隆
平,没有任何人组织,一下子就来了1万多人围着袁隆平问候、握手,他们都要看看这位给农民带来福音的“米菩萨”。
回来时,更多的人已经早早等候在那里……
在长沙,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农民和他的乡亲们要自发为袁隆平塑了一尊像,袁隆平得知,写信阻止未成,深感不安,很不高兴,好几天没睡好觉。
湖南郴州北湖区华塘镇的曹宏球,因为出生在1960年粮食大饥荒的年代,他的童年总与饥饿相伴。
1975年,杂交水稻在村里推广了,收获的季节里,到处都是沉甸甸的稻穗,曹宏球家里终于吃上了饱饭。
粮食够吃了,节省下的土地用来退耕还林,种植瓜菜,曹宏球后来还养蜂,成了地区的致富能手。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95年春节,他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1997年,他北上北京房山找汉白玉,到保定做模型,去湖北衢阳找人雕刻,前后共花费6万多元。
和曹宏球一同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听说他要给袁隆平塑像,自发捐出了2亩田。
他们把袁隆平塑像的地方叫做“稻仙园”,因为,袁隆平就是给大伙送来稻谷的仙人啊。
农民只能用这样词语称颂袁隆平。
在他们的心目中,吃饭就是杂交稻,杂交稻就是袁隆平。
如今,“稻仙园”已经拓展为80亩了,供成千上万怀着敬仰的人前来参观,而曹宏球依然像当年那样为塑像清扫灰尘。
采访快要结束时,他对记者总结了这样一段话:“我为院士立像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崇尚科学。
我雕刻出来的不仅仅是米菩萨袁隆平的躯体,更是一面科学的旗帜!”。
霎时,满座皆惊。
这位农民升华了的朴素的情感,也激荡在记者的心头。
故事总是这么一段一段地延续着。
新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开头的:他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有一天真的成为了现实,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城市乡村,大江南北,神州内外,人类永远不再饥饿,他们奔走相告一个传奇的名字――袁隆平。
5月的长沙,炎热的夏季悄然提前。
中国杂交水稻的生命之环正值成熟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