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计算机类、人工智能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相关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下或3上学分:2+1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基于Arm微处理器前导知识:高等数学、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路电子技术一、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从底层开始理解微型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属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自动化等理工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理论层面,要使学生理解微型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在实践层面,要运用直接与硬件打交道的汇编语言进行编程,理解计算机程序基本运行过程。

通过本课程,可使学生基本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信息表示、系统时钟、三总线、硬件系统、指令系统、汇编语言框架和汇编程序设计方法,基本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器、模数与数模转换、直接存储器存取等,并可以通过汇编语言编程体会其中的工作过程,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设计、嵌入式人工智能等提供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本结构及信息表示【目的要求】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况与发展简史、基本结构(包括CPU、存储器、I/O接口、三总线等基本概念);了解微机原理的实践选型;理解和掌握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以及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理解和掌握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式,包括位、字节、浮点数等基本含义,也包括字符编码方式等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式【教学内容】1.1 微型计算机概述1.2 微机原理的实践选型1.3 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1.4 计算机中信息的基本表示方式1.5 文字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字符编码第2章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目的要求】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最小系统,理解CPU中的寄存器、微型计算机存储器映像,以一个MCU芯片为例,理解微型计算机硬件最小系统的构件化设计方法【重点难点】硬件最小系统、CPU中的寄存器、存器器映像、通用嵌入式计算机【教学内容】2.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共性结构及基本性能指标2.2 Arm Cortex-M微处理器概述2.3 CPU内部寄存器与存储器映像2.4 Arm Cortex-M4内核的微型计算机芯片实例2.5 由STM32L431构建的通用嵌入式计算机第3章指令系统【目的要求】理解寻址方式,理解基本指令系统,记住几个简单指令;归纳基本指令的理解方法;通过汇编环境了解指令对应的机器码,直观的基本理解助记符与机器指令的对应关系;了解GUN汇编器的基本语法【重点难点】归纳基本指令的理解方法、基本理解助记符与机器指令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3.1 指令保留字与寻址方式3.2 基本指令系统3.3 指令集与机器码对应表3.4 GUN汇编器的基本语法第4章汇编语言框架【目的要求】理解汇编语言编程框架及各部分作用;理解第一个汇编程序的运行过程;理解软件干预硬件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完成第一个工程的入门,学会下载程序与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第一个汇编程序的运行过程;GPIO构件【教学内容】4.1 初识程序运行4.2 汇编工程框架及执行工程分析4.3 认识工程框架中的GPIO构件4.4 实验一:理解汇编程序框架及运行第5章基于构件的汇编程序设计方法【目的要求】理解软件构件基本概念及构件设计中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解程序流程控制基本方法,包括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重点难点】汇编语言中程序流程控制基本方法【教学内容】5.1 构件及其设计方法5.2 程序流程控制5.3 汇编程序设计实例5.4 实验二:基于构件方法的汇编程序设计第6章存储器【目的要求】了解存储器的功能与分类,了解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掌握Flash存储器的读取与写入方法;理解高速缓存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和基础技术;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
3、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
4、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复杂运算,解决实际的问题;
5、了解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内容
1、微型计算机概述: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概念、类型、组成结构和技术特点等;
2、微型计算机组成:分析微型计算机结构中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器件、中央处理器单元等;
3、操作系统原理: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特性,深入介绍操作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4、编程语言原理:介绍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其组织结构,深入学习编程语言的编译和运行机制;
5、软件应用技术:介绍供应市场上的各种软件应用,及其系统设计原理,掌握使用软件的基本方法;
6、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特点,介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和技术;
三、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原理,掌握相应的技术;
2、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安装、应用、调试等工作。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微机原理及应用》二、课程性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专业任选课三、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8086/8088微处理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汇编语言的编程技巧。

另外,通过实践操作来加强学生使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数据库原理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与实际紧密结合,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五、课程总学时40学时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章节序号教学内容学时1 概述 12 80X86微处理器 43 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 44 微型计算机接口 15 计数器定时器接口技术 46 串并行接口技术 47 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 48 存储器 49 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 4合计40第一章概述(计划学时1)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特点与性能指标,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1.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1.1.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1.1.2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特点1.2 微型机的分类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分类1.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组成1.4 微型计算机中的数的编码与字符表示1.4.1 理解并掌握进位计数制与转换1.4.2 理解计算机中的数的表示1.4.3 理解字符表示法1.5 评估微型机性能的主要指标1.5.1 理解如下的概念:字长,指令执行时间,内部存储器容量,外部设备配置1.6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几种主要的应用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教学重点:计算机中的数的编码与字符表示教学难点:计算机中的数的编码与字符表示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第二章80X86微处理器(计划学时4)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微型80X86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微计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先修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设计的基本方法。

然后讲解80X86主要外围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基本外部设备的接口技术。

在此基础上, 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

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其它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

它是为培养满足材料类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研究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在微计算机中的应用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结合应用问题的科学。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对微处理器及微计算机内部结构的进行深入的研究,课程包括汇编语言的学习及应用。

还包括中断、接口、总线的使用技术的应用,如何使用软件编程控制硬件的正确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一门核心课程。

电工电子微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图1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图2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机自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关系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前沿、发展前景和发展动态,包括新工艺、新方法、先进的成型设备和新的成型理论知识;(2).毕业要求5中的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理解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这三个名词术语的内涵;掌握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概念术语;;了解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概况。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微机原理及应用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课程总学时:60 (其中理论课50 学时,实验1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开课单位:电信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工科院校电气电子类、计算机类等信息学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电子信息学科有关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硬件基础类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

该课程是学习后续课程、开展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目的是通过循序渐进、综合循环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微处理器芯片结构、计算机系统构成、接口技术,同时掌握微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

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了解当今计算机硬件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使学生具有微机应用系统的配置组装、硬件接口电路开发及汇编语言编程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方面1.熟悉计数制及不同进位计数制之间的转换,编码运算方法,数的定点及浮点表示法;2.掌握微处理器内部逻辑结构、引脚功能和工作时序;3.熟悉存储器芯片特性及与CPU的连接方法,存储器空间扩展,存储器与CPU连接举例;4.掌握指令的寻址方式、指令的功能与使用;5.熟悉汇编语言伪指令,常量与数值表达,标号,变量与地址表达式;6.掌握顺序、分支、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与堆栈技术,DOS功能调用;7.掌握中断的原理并能利用中断编制小应用程序;8.熟悉输入输出(I/O)设备与微型机之间交换数据的控制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9.熟悉中断概念、中断响应及管理、中断控制器;10.掌握并行数据通信及可编程I/O接口;11.掌握可编程计数/定时器;12.掌握数/模(D/A)转换与模/数(A/D)转换应用;13.计算机外部设备和常用外设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评价指标。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该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与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型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安装方法;3.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4.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搭建并进行简单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历史发展(2学时)1.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特点;1.2计算机的历史发展概述;1.3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2.计算机硬件系统(10学时)2.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与功能;2.2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3存储器的类型和层次结构;2.4输入/输出设备的类型和功能;2.5性能评价指标。

3.计算机软件系统(12学时)3.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2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与安装;3.3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3.4网络和安全软件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4.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应用(16学时)4.1计算机硬件的选购与组装;4.2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4.3常见硬件故障的排除与维修;4.4常见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5.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应用(8学时)5.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组成;5.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介绍与搭建;5.3互联网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6.计算机编程基础(14学时)6.1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与特点;6.2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想;6.3常见编程语言的入门知识;6.4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四、教学方法1.授课与互动采用讲授、示范、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并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2.实验与实践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研究。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4110108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computer课程所属单位:电气信息工程系自动化教研室课程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包装工程课程类型:选修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等学分:2.0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8)二、课程性质与目的《微机原理与应用》是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非电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包装工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微型计算机结构、原理和功能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微机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能将微机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和汇编程序的编制有机结合,解决工业控制中尤其是计算机控制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为其后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干,辅助于以实验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紧密围绕当前微机新技术,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了解最新技术及其开展方向。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要求:了解微型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电路元件及最主要数学知识。

1.1数制1.2逻辑电路1.3布尔代数1.4二进制数运算及其加法电路本章重难点内容:二进制数运算及其加法电路。

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基本要求:主要是熟悉微型计算机中最常见的基本电路部件的名称及电路原理,这些基本电路中最主要的是算术逻辑单元,触发器,寄存器,存储器及总线结构等。

2.1算术逻辑单元2.2触发器2.3寄存器2.4三态输出电路2.5总线结构2.6存储器本章重难点内容:触发器以及如何由各种触发器组成相应的寄存器,存储器的主要作用以及分类。

第三章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要求:熟悉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微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一、引言微机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微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的设计。

二、课程目标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2. 掌握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能够进行汇编语言编程;3. 熟悉计算机总线、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原理和应用;4.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了解网络通信协议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系统结构: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层次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2. 微处理器原理:详细介绍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系统、寻址方式、数据传输等;3. 汇编语言编程:教授汇编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技巧,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汇编语言编程;4. 计算机总线和存储器:介绍计算机总线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存储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 输入输出接口:讲解输入输出接口的原理和应用,包括串行通信接口、并行通信接口等;6. 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局域网、广域网等,以及网络通信协议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硬件,加深对原理和应用的理解;3.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4.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5. 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DX2006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类别: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及网络专业
总学时:80
总学分:5.0
先修课程:《线性电子电路》、《脉冲与数字电路》、《数字逻辑》
后续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以INTEL 80X86微型计算机为背景,从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对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接口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论述,重点对INTEL 8086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及可编程接口等做全面介绍。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8086 CPU的内部结构、系统配置、操作时序和存储器组织;8086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编程实验;存储器系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微型计算机系统中输入输出的基本方法;8086中断系统及中断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各种(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实际电路分析、设计以及电路实验;D/A和A/D转换电路工作原理及应用。

选用教材:1.《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周荷琴,吴秀清编著.第3版.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赵彦强编著.第2版.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
1.《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谢瑞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戴梅萼编著
3.《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谭浩强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周明德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5.《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陈建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微型计算机原理》姚燕南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7.《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李伯成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
⑴能正确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和组成原理;
⑵熟练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
⑶正确理解CPU指令系统,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⑷正确理解各种存储器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存储器系统的设计方法;
⑸掌握微机系统接口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能够根据开发的要求,扩充微机系统功能;
⑹掌握微型机接口的实际应用编程技术;
⑺掌握编程和接口电路实验方法,能够正确设计实验,以解决实际问题;
⑻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INTEL 80X86微型计算机为背景,从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对16/32位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接口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对INTEL 8086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及可编程接口等作了全面介绍。

同时,对多微处理器系统、微机系统实用接口新技术和各类总线新技术等作了叙述,硬件部分着重于电路的功能及应用,软件部分着重于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1.教学内容
(1)微型计算机概述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与发展状况,微型机的分类,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总线结构。

(2) 8086系统结构
8086概述,8086的内部结构,8086的引脚功能,8086工作模式及系统配置,8086的操作时序,8086的存储器和I/O组成。

(3) 8086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8086寻址方式,8086的指令系统概述,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移位指令,控制转移指令,处理器控制指令。

(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伪指令语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步骤,顺序程序设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设计,常用的DOS系统功能调用和汇编语言调试工具DEBUG的用法。

(5)存储器及其接口
随机存储器,存储器的工作时序,只读存储器,存储器地址译码方式及译码电路,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6) I/O接口电路
I/O接口概述,CPU和输入输出设备的信号,接口部件的I/O端口,CPU和外设的数据传送方式。

(7)中断控制技术
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处理的过程,中断的优先级,中断的嵌套,8086/8088的中断系统,中断可编程控制器8259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8)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其应用技术
可编程接口芯片概述,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5的结构、功能和应用,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8250)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9)模/数和数/模接口技术
模/数和数/模接口概述,数/模(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DAC0832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模/数(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ADC0809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2.基本要求
(1)微型计算机概述:微型计算机的特点与发展,微型机的分类,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总线结构。

(2)8086系统结构:8086概述,8086的内部结构,8086的引脚功能,8086工作模式及系统配置,8086的操作和时序,8086的存储器和I/O组成。

重点:8086的内部结构、工作模式及系统配置,8086的操作时序,8086的存储器和I/O组成。

难点:8086的内部结构,8086的操作和时序,8086的存储器和I/O组成。

(3)8086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重点:8086寻址方式,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移位指令,控制转移指令。

难点: 8086寻址方式,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移位指令,控制转移指令,处理器控制指令。

(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重点: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伪指令语句,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设计,常用的DOS系统功能调用和汇编语言调试工具DEBUG的用法。

难点:伪指令语句,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设计,汇编语言调试工具DEBUG的用法。

(5)存储器及其接口:
重点:随机和只读存储器,存储器的工作时序,存储器地址译码方式及译码电路,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难点:随机和只读存储器,存储器的工作时序,存储器地址译码方式及译码电路,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6)I/O接口电路:
重点:CPU和输入输出设备的信号,接口部件的I/O端口,CPU和外设的数据传送方式。

难点:接口部件的I/O端口,CPU和外设的数据传送方式。

(7)中断控制技术:
重点:中断的基本概念、处理过程、优先级及中断嵌套,8086/8088的中断系统,中断可编程控制器8259A 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难点:中断的处理过程、优先级及中断嵌套,中断可编程控制器8259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8)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其应用技术:
重点:可编程接口芯片概述,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5的结构、功能和应用,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8250)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难点: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5的结构、功能和应用,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8250)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9)模/数和数/模接口技术:
重点:模/数和数/模接口概述,数/模(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DAC0832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模/数
(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ADC0809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难点:数/模(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DAC0832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模/数(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ADC0809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3.学时分配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学时:80 其中讲授学时:64 实验(上机)学时:16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是配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堂教学而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微机原理主要包括汇编语言和微机接口电路,汇编语言中的指令系统和硬件电路中的可编程芯片讲解过程比较抽象,仅靠理论教学学生难以掌握。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实验的学习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就非常重要。

本实验的具体任务: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利用微机操作,理解指令的内涵,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调试的全过程;
3.正确连接电路,掌握微机接口芯片的使用方法。

课程讲授与实验课程相配合,主要采用单元教学和强化实践两种教学手段。

整个课程按内容相对独立性划分为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作业、思考题和讨论题,程序设计与接口电路部分与课程验证型实验相配合,作业包括实验预习的内容。

本课程教学实验安排为16学时,实验内容及要求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以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实验环节为必要条件,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本课程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作业、考勤、测验等占总成绩的15%,实验成绩占15%)。

执笔人:丁刚
审定人:赵彦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