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太史公自序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兴而读《春秋》者遍天下。
其后继者,司马迁、班固父子为之记,此皆信而有证,事丰言伟,人所传记。
至迁之著《史记》,…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自序如是,则迁之志可知矣。
汉武帝末年,有一次司马迁奉命出使云南。
一日,到了滇池,忽然觉得头痛欲裂,眼睛也睁不开。
他感到十分害怕,因为这种情况在当地的土人看来是神灵附体,特来祸害外地人的,于是就请求让他离开这里。
但滇王并不答应,硬要他留下。
无奈,他只好让两个从人代替自己入滇,自己乘船返回。
可是船行到湖中时,突然狂风暴起,船翻人亡,他也葬身鱼腹。
两个从人很快被鱼腹中的水鬼捉住,背到岸上,扔给官兵,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经腐烂,辨认不清了。
《史记》前六书分别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书”。
后四书分别为:“礼书”“乐书”“天官书”“封禅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生平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写作《史记》。
关于这部书的具体内容,《史记》的作者曾说过:“太史公患无其本,故论,纪、传、世家,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史记》的基本内容就是记载历史,阐述史实。
这个体裁是“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一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刘彻以前。
但是,关于什么是“史”,至今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太史就是掌管占卜之事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此语可能系对太史、少史的旧称。
而据东汉桓谭《新论·辨惑》说,古代没有“史”这个称呼,《春秋》“称曰书”。
在这些说法中,古代太史与“史官”含义相近。
所以,太史应该是主管史事的官员。
而他也许兼任史官。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确,我们赞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更欣赏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与《史记》

•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
2、司马迁金钱观的改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 716年-公元前645年)齐国 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 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经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 (即丞相),被称为“春秋 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体例
• 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 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
• 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 如《国语》《战国策》。
• 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 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二、《史记》特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项羽
李广
公孙弘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通古今之变: 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 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其中最突出的, 是司马迁看到了经济、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 定作用。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 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课文主要内容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郑樵评《史记》体例
《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表》以正历,《书》以类事, 《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 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 总叙》
《史记》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项羽本纪 第七 高祖本纪 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 第十 孝景本纪 第十一 孝武本纪 第十二
《史记》的体例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 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 大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 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 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 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 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 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 社会生活图画。
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 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 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 独立地位。
《史记》的文学成就
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自如的语言运用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
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 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 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 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 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 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李斯五叹(3)
(秦始皇死,为赵高所挟制,被迫从其谋更
易太子。)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
曰:“嗟乎!独遭乱世, 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
李斯五叹(4)
(上书言赵高之短,反为赵诬下狱)居
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 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 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 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 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 忠死,宜矣。……吾必见寇至咸阳,麋 鹿游于朝也。”
李斯五叹(5)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
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 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石建父子谨慎
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
曰:‚误书!‘马’(马)字与尾当五, 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 ‚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 ‚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 犹如此。
第三章 司马迁与 《史记》
台湾学者赖明德评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才、学、识、德兼备的 大史学家,也是一位精通经、史、子、集、历术的大 学者。他的才表现在对学术思想的统摄和开展;他的 学发挥在对文化体系的剖析和建立;他的识流露在对 人类社会的透视和关怀;他的德显示在对正义的伸张 和良知的实践。就经学上的成就而言,他确立了孔子 的主导地位和六艺的真正价值;就史学上的贡献言, 他开创了历史的体例和历史的批判;就对诸子学的认 知言,他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就文学上的 表现言,他充分运用了流畅的时代语文,甚至各地的 方言土话。还有,他在历学上所树立的典型,是对自 然科学的确信和对客观事理的认定。 (《司马迁之学 术思想》)
《项羽本纪》的叙事与写人
选取典型事件
传奇性与悲剧性 诗化与抒情性
《项羽本纪》之三大战役
神公 鸿 穷 心 功 项 一 钜 记 项 ,《 门 力 折 。 羽 及 鹿 独 王 极项 、 尽 , 项 兵 战 之 钜 自 得羽 垓 处 亦 羽 法 事 战 鹿 叙 意本 下 自 由 英 及 , 全 、 七 文纪 三 显 其 雄 其 而 用 垓 十 字》 段 神 好 , 斩 于 烘 下 余 。中 , 通 奇 史 将 垓 托 两 战 聚自。,公搴下法战, 精是钜于自旗显,为史 会史鹿势是之出不详公 、 。所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传主地位的安排 传记次序的安排 人物合传的设立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探究
叙事中详因而略果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史记》的人物刻画
1. 2. 3. 4. 5. 6. 7. 8.
闾巷之人入传 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在典型环境中揭示人物性格 用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用心理描写增强形象的生动感 用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逼真感 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为此, 司 马 迁确 定 了自 己 研究 历 史的 方法即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 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 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 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的思考精神、发愤著
书的反抗与奋斗精神对后世史家文人的影响; 《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 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 《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 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 的取材对象。
生、陆贾亦其自序,即进而屈原、贾生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亦其自序也。更进 而伯夷积仁洁行而饿死,进而颜子好学而早夭,皆 自序也。更推之而传乐毅、田单、廉颇、李牧,而 淮阴、彭越,而季布、孪布、黥布,而樊、灌诸人, 再推之而如项王之力拔山气盖世,乃时不利而骓不 逝,与夫豫让、荆轲诸刺客之切肤齿心为知己者死, 皆太史公之自序也。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之磈 垒,诚不禁其击碎唾、拔剑斫地慷慨而悲歌也。
李景星评《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景星曰:“此传虽曰《魏其武安侯列传》,实则窦、田、 灌三人合传也。两个贵戚,一个酒徒,惹出无限风波。头 绪纷繁,如何措手?而太史公独用力博众兽手段,构成一 篇绝热闹文字,真是神力。传以魏其、武安为经,以灌夫 为纬,以窦、王两太后为眼目,以宾客为线索,以梁 王、……、程不识、汲黯、郑当时、石建许多人为点染, 以鬼报为收束,分合联络,错综周密,使恩怨相结,权势 相倾,杯酒相争,情形宛然在目。而武安侯田蚡恃其宠骄, 以琐屑嫌隙倾杀窦、灌。此尤千古不平之事,故传又特意 写出。奇文信史,兼擅其长,宜乎于古今史家中首占一席 也。”(《史记评议》)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袁文典论《史记》为发愤之作
余读《太史公自序》,而知《史记》一书,实发愤 之所为作。其传李广而缀以李蔡之得封,则悲其数 奇不遇,即太史公之自序也。匪惟其传伍子胥、郦
论 伯 夷 叔 齐
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 如引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 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 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 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
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 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史记· 太史公自序》) 奉命出使西南 数次随武帝出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
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 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 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 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刘 邦 的 无 赖 性 格 表 现
不喜儒生,有戴儒 彭城大败于项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鲁元,乃 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 项羽威胁欲烹太公,刘邦云:‚吾与项羽俱北面受 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 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周昌求见,刘邦‚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 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 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张丞相列 传》)
李斯五叹(1)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
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 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 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 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 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五叹(2)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 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 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 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 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 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 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究天人之际: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
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 《吴王濞列传》) 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 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 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