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消失的文化
《俗世奇人》有关资料

《俗世奇人》有关资料一、关于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
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
文化遗产高考满分作文

文化遗产高考满分作文篇一《守护文化遗产:我与古老庙宇的邂逅》文化遗产,听起来是个很严肃又高大上的东西,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超级有趣。
就像我曾经碰到的一座小庙宇一样。
我记得那次去一个小村子游玩,在村子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座小小的庙宇。
那庙宇看起来破破旧旧的,墙皮都脱落了不少,露出里面灰扑扑的砖头。
庙门的红漆也掉得七零八落,就像个满脸皱纹的老人。
刚走进庙,就能闻到一股混合着陈旧木材和灰尘的味道。
庙里光线不太好,有点昏暗。
中间供着的神像看着很有点年头了,色彩都没那么鲜艳了,有些地方还褪色了,但是那神像的眼睛仿佛还透着一股神秘劲儿。
周围的墙上有一些壁画,那壁画可精彩了。
画的是各路神仙,有驾着云的,有拿着法器的。
不过由于岁月的侵蚀,壁画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能看到有些颜料都掉渣了。
我仔细端详着这些东西,心里想这可都是宝贝啊。
从这些斑驳的墙皮,掉色的神像和壁画就能想象它以前的辉煌。
这时候村头的老伯伯走了进来,他告诉我这座庙在村子里可有年头了,几代人都在这里祭拜过。
老伯伯还说,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聚集在这儿,热闹得很,还会有各种祭祀的仪式。
像那种古老的戏曲表演,小木偶人在舞台上蹦跶来蹦跶去的,大家都看得乐呵呵的。
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些传统的东西也慢慢被人给忘了,只有像他这样的老家伙还守着这庙。
我突然就觉得文化遗产就像这个小庙宇一样,很脆弱,又很珍贵。
它承载着人们的过去,是我们和老祖宗之间的一种联系。
如果我们都不去重视它,它就会像这庙宇里掉色的壁画一样,渐渐消失不见了。
这老庙虽然小,但是它是这个村子的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后代也能看到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贝。
篇二《文化遗产:那条即将消失的古街》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有一条古街,以前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可现在就有点岌岌可危了,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
我第一次去那条古街的时候还很小。
那古街啊,地面都是青石板铺成的,一块一块的石板,走在上边都能听到咯噔咯噔的声音。
传统文化的传承议论文5篇

传统文化的传承议论文5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议论文(篇1)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有哪些

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有哪些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古老传统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以下是一些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的例子。
1. 纺织工艺:在古代,纺织工艺是人类最早发展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出现,纺织工艺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艺,如手工纺纱、手染织布等,已经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2. 陶瓷工艺:古老的陶瓷工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陶瓷工艺的快速发展和便捷性,许多传统手工陶瓷工艺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例如,传统的釉下彩陶瓷和刻花陶瓷等工艺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
3. 编织工艺:编织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机械编织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
许多传统编织工艺,如竹编、柳编、草编等,在现代世界已经越来越少见。
4. 木工工艺:传统木工工艺是许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现代往往被现代化的木材加工所取代。
一些传统的木工工艺,如雕刻、木雕等,已经逐渐消失或濒临灭绝。
5. 瓷器工艺:中国瓷器是世界闻名的传统工艺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瓷器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许多技艺独特的瓷器工艺,如青花瓷、汝窑、哥窑等,在现代已很少见到。
6. 金银器工艺:金银器工艺在古代是华丽而富有的表现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金银器逐渐被机械制造所取代。
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使得传统的金银器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7. 园林艺术: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园林艺术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一些技艺高超的古代园林,如苏州园林等,已经很难再见到。
8.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俗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服装年代在现代逐渐被机械化和印刷所取代,传统的手工木版年画已经很少见到。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即将消失……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即将消失……手艺人常说:“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可能这就是一个承诺吧,给传统文化的承诺”。
听之,总令人潸然泪下。
在盛行说“行行出状元”的古代,手艺人一行吃到底,固然不是吹出来的。
十年学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坚守,十年传承,手艺人的一生简单而顽固,登峰而造极。
1团扇制作湘妃竹苏绣双面八丝绣花扇团扇,就是圆月形的扇子,又称宫扇、合欢扇等等。
扇子有长圆、梅花、六角等形状;扇面有丝绸、绢等;工艺有苏绣、缂丝、金银镶嵌等;扇柄有木、竹、骨等。
一把团扇,太多学问。
〔图为缂丝捻金紫竹大扇〕2手工旗袍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女性服装。
制作一件旗袍,需要测量36个数据。
更会用上各种传统的刺绣手法,绣金、绣银、滚边,一道工序花上一两天都很常见。
仅是缝制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
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表达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为数不多的高级手工定制旗袍,还可以将绣花做到领子上,设计独到,其技艺也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令人叹服。
因此,手工的温度,在旗袍制作上显得尤为珍贵。
3杭绣传统的杭秀被称为宫廷绣,最为鼎盛时期,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总共不过300人。
杭绣这门手艺有一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从事这门手艺的都是男人,所以也称之为“男工绣”。
杭绣工艺很是繁琐,一幅作品要经过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
做工考究而繁琐,技法耗时又耗力,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潜下心来学这门手艺。
杭绣工艺:画稿杭绣工艺:配色杭绣工艺:上绷杭绣工艺:描稿杭绣工艺:劈丝杭绣工艺:彩绣杭绣工艺:盘金4缂丝“缂〔kè〕丝”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丝织工艺,被称作“丝中圣品”,一度只是王宫贵族专享。
最早的缂丝实物,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因为工艺繁复,主要用于装饰品。
到清代时,多用于服饰,以龙袍为主。
▲缂丝的工具▲绿色的孔雀毛丝线▲缂丝先画好草图,这需要有设计和艺术史的根基▲正在缂丝的作品南通“本缂丝”的传承人要求家里的子女都参与到缂丝工艺的学习中来,因为这是“家里的事”。
即将消失的肉码字

即将消失的“肉码字”秦德标 秦和清在夷陵区黄花乡牛坪村少田湾塘坊口,矗立着一块清光绪六年立的路碑(右图为塘坊口路碑照),其碑文如下:盖间造桥修路利济无穷,作善降祥报应不爽,兹少田湾塘坊口路途险阻上下艰难,地方人不忍坐视,乐为之捐财修理,其功虽小,其泽孔长也。
其有捐助名刻列以后:光绪六年2月吉日立。
碑文上有一些文字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已经十分陌生,比如“〥×”、“Ⅱ”等。
这是一种什么文字?它表示什么意思?恐怕只有年长的老年人才能认识,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大多已看不懂了,其实,这是一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前,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记数记量文字。
这种文字,最初,主要用来记载肉块的数量,写在肉皮上,所以,人们常称之为打或写“肉码字。
”屈 林 生 幺 1 个 屈行 钊 锦 栓 小 工 小1百11个11 百李 迎 迎 祥 志 工 酒11个 1叶 新 同 盛11百Ⅹ 百吴 世 泮 太 香工11个 〥×汤 锡 恩 工 Ⅱ个汤 天 叙 工 X 个 小 1百罗 光 心 柴 米 小 lll 百王 祖 仁 有 工 小11个 1百陈 性 有 名 守 工 工 lll 个Ⅱ个王 德 楷 工Ⅱ个王 心 远 幺Ⅱ个这种“肉码字”与阿拉伯数字对应我们今天常用的写法如下图所示:现在,我们就能读懂上文中碑文的意思了:“〥×”表示54;“Ⅱ”表示2;“汤天叙工X小1百”的意思是,汤天叙出工4个,另外捐了一百个铜眼钱,即一吊钱。
肉码字除了这一套记数文字以外,还有一些记量文字,其写法如下: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肉码字一直是本地人民记数记重的主要文字。
如:地主:收李大兴田租包谷〣石〦斗(3担6斗);农民:王子前祖遗旱田〨石(8担)稞,自耕乙半,出租易正国乙半,收租稞×石(4担)足。
商人:出售白布〧丈×尺(7丈4尺),单价每尺〥(5)角,计〣〧元(37元)。
账房先生:杜正道赊墨青布〣丈〦尺(3丈6尺),单价每尺〨(8)角,计〢〨元〨角(28元8角)。
即将消失的川东北巴中通江传统特色民居

即将消失的川东北巴中通江传统特色民居通江传统的民居建筑布局通江是川北一个偏远小城,传统民居有典型的川北风格。
川北民居受地形制约而形成独特风格。
由于盆地湿热,民居必须出檐以挡雨,又必须敞开门窗而使空气流通。
由于山地较多,民居建在山坡横向并列,不宜纵深发展,因地制宜,不拘方向。
以务实为特色。
川北民居流行穿斗式木架构,以柱承檩椽,很少用梁。
柱密,柱间穿插枋木。
这样,可以使较小的木材发挥作用,不必到深山老林砍粗树。
墙院结构川北地区的街市民居临街修建,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二进或三进结构的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双檩双挂、木柱檩梁、青瓦屋面,以二层居多,通过竹蔑土夹墙制作墙身,而门面一般是能够拆卸的木板门,并且有木质的骑门柜台伸向外面,可以具备经商售货的功能;建筑进深较大而口面较窄、院内多有天井,以前的有钱人家通常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在前院设置天井和鱼缸,而在后院建有花园和假山;若是书香门第,会更加倾向于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如明末清初一王姓贡生的宅第,其大门的石门上刻有一幅这样的楷体对联:“旷怀市井非周赐,门弟诗书自汉韵”,体现了户主人不凡的身世,其龙门上的木匾所书“世德清芬”四字,依稀可辨是魏碑刻体,这更彰显了其书香门第的特色。
特色窗雕川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其窗棂全部是方形窗的结构,现在保存下来的窗雕多半是分格类,还有如意格以及鸟兽花卉、什锦嵌花,各具神采。
窗雕中有很多蝙蝠造型,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幸福与生意兴隆的多重追求,它还有另外一种寓意,即对盐的珍爱,这是由于蝙蝠吃盐,也被称作“盐老鼠”。
有不少人家的窗雕,可以看出是能工巧匠通过精心设计以后,逐件雕琢成型,然后再镶嵌到特定的部位,入槽合缝,制作成造型美观的精品浮雕,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可以称得上川北地区民间建筑中的精品木雕技艺。
建筑材料传统川北民居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石料和木料是当地民居的主要建材。
若是石料则通常崇尚纯白色泽、组织细密、质地坚硬者,墙体多选择红色粘土作为主料,配合石灰、河沙、瓦砾和柏木板。
即将消失的海派弄堂文化

即将消失的海派弄堂文化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
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摘。
包括下面部分文字)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
然而,它又总是既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影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弄堂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的缘故。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
形成租界分隔。
因太平军起事,迫使江浙一带大量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携眷涌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
以至上海人口大增。
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
因此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
这种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起某某“里”为其名称,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
不过,早期简易的木板房后来则完全被一种新形的住宅石库门里弄所代替。
从此,弄堂住宅开始正式走上上海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
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
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
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很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
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一杯茶,一场戏,一条胡同,一声吆喝,一幅中国画,一首古典诗,这些曾经辉煌的中国古典文化。
正在渐渐消逝。
名字:
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名字——一个或几个字,跟姓结合在一起,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
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成人礼:
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在这个时候,人们又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这种礼仪就是成人礼仪。
成人礼就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汉族的成人礼分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民间手工艺:
一、鬃人
鬃人早先服装用纸剪成,所绘花纹简单粗犷。
至后来,改用绢、绸、缎制裁服装,并对彩绘刻意求工。
传至白大成先生后,对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革新,使其受震后舞动的更加灵巧。
鬃人的一般规格是17~18厘米高,完成一个鬃人需要60多道工序。
二、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
其中最有名气和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
虽然现在的惠山泥人有着不小的市场,但是就整个泥人艺术来说,其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保护不力,老艺人们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被模具加工厂所代替,以致惠山泥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
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戏文泥人处境甚忧。
三、毛猴
毛猴是老北京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因其形象憨态可掬,很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现在的北京城,懂毛猴制作的人也只有三四位,因此,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毛猴为何物。
毛猴主要是用蝉蜕、辛夷(玉兰花凋谢后留下的毛绒状物)、白芨、木通这四味中药为材料做成。
毛猴工艺品的题材主要是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反应市井生活,民俗为多。
以物代猴,以猴代人,惟妙惟俏。
四、木板年画
春联、年画、鞭炮是春节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尤其是年画。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年画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走进千家万户,给新年增加好欢乐。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年画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熟视无睹,从20世纪后期开始,整个中国年画走向衰落。
五、雕漆
雕漆又称漆雕,跟牙雕、玉雕、景泰蓝一起,并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明旦”。
同时,北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又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早在明初,漆雕就扬名于世界。
但到了清光绪以后,全世界就只有北京还在生产这种漆雕工艺品。
六、提线木偶
三尺小舞台,十来条丝线,三两个木偶,顷刻之间,一台好戏就上演了……不论是《西游记》还是《哪吒闹海》,提线木偶总能不负众望的精彩表现。
有人将提线木偶的表演形象的称为“三尺小舞台,舞动大世界”“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
而唐玄宗在他的《傀儡吟》一诗中这样描述提线木偶: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我国的木偶产生可追溯到商代,由此可见木偶发展历史之悠久。
在手艺人靠真本事的年代里,一切都很简单实在。
提线木偶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虽然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但是现在,它与以上的民间手工艺一样,面临着生存与传承的困境。
七、夹缬(xié)
夹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服装印染技术,曾在唐朝辉煌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吟诵:“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
”可惜的是,夹缬在宋代以后逐渐式微,时至今日,这门独特技艺早已失传成谜。
八、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造型艺术。
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集汉族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分别是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
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九、唐卡
唐卡亦称布画,是将佛画用彩缎装裱成佛龛状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藏语原意为“平坦宽广”。
唐卡实际上就是将佛教教义、教规以形象的手段,用绘画语言、特殊技法在画布上进行“笔录”。
唐卡在藏民心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就像随身携带的庙宇、如影随形的图腾。
唐卡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多种流派。
这里就不作细说了。
作为宗教神圣法器的唐卡画,从形式上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和奥妙的宗教哲理。
藏传唐卡总体给人以刻画精细,色彩艳丽,造型生动,风格独特而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
而唐卡珍贵的矿物原料短缺和年轻唐卡艺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正宗唐卡传承面临尴尬境地。
十、缂丝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作为中国汉族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典故:
哲学文化-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