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秦汉三国时期的屠城现象
东汉末年的乱世与三国分裂

东汉末年的乱世与三国分裂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令人难忘的时期。
经济衰退、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局面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动乱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国分裂的局面迅速形成,这段历史也被后世称为“三国时期”。
本文将以综述的方式,具体探讨东汉末年的乱世和三国分裂。
一、东汉末年的乱世1. 经济衰退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和腐败无能,导致国家财政破产,农业生产减退,社会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土地兼并现象加剧,中小农民生计难以为继,社会阶层矛盾激化。
2. 政治腐败东汉末年,权臣专权,宦官干政,朝政腐败成风。
宦官专横恣肆,依仗皇权肆意欺压百姓,士人才华被压制,人心思变。
3. 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起义军激起百姓反抗的决心。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起义,打响了反对东汉统治的第一炮。
各地纷纷涌现起义军,社会动荡不已。
二、三国分裂的缘由1. 内外交困东汉末年的乱世,无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纷起,政府军力难以压制。
同时,外族侵扰、民族冲突使得政府无力维持国家统一。
2. 军阀混战在东汉灭亡之后,众多将领和豪强纷纷割据一方,形成多个割据势力。
而这些割据势力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导致了三国分裂的局面。
3. 统治草莽之辈在这个时期,能够崭露头角的少之又少。
统治者多为庸碌之辈,缺乏统治才能和政治智慧,无力平定动乱,最终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三、三国分裂的影响1. 国力衰弱三国分裂后,各地战乱不断,经济受到重创,国力急剧衰退。
各个势力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互相厮杀,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2. 文化繁荣尽管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但也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才。
著名的文化活动如蜀汉的“文才之世”、吴国的“文学之地”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并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繁荣。
3. 社会分化三国时期,社会阶级和地区分化更加明显。
乱世之中,军阀割据、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激增,社会不公现象日益严重。
历史趣谈:秦朝统一六国时的血腥屠城 人口损失三分之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朝统一六国时的血腥屠城人口损失三分之二导语:这里记载了一组组血淋淋的数字。
每次战争,都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被杀,皇帝的宝座,确实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啊!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反抗这里记载了一组组血淋淋的数字。
每次战争,都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被杀,皇帝的宝座,确实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啊!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反抗者与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屠杀,向来是极其残酷的。
这种屠杀,往往不限于失败的反抗者和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首领、官员与军队,而是随心所欲地扩大范围,因此每一场战争中,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杀。
记载皇帝的军队对无辜百姓野蛮屠杀的文字,虽时隔千百年,读来仍血腥四溢,令人惊惧。
自远古时代起,诸侯之间的攻伐、强国对弱国的吞并、皇室之间争夺帝位、外族的入侵、不同规模的农民暴动……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频繁的战争。
而消灭敌对方的军事力量、占领对方的城市土地,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在交战双方的军队拼死搏杀、攻城略地的同时,必然祸及无辜的百姓。
而在古代农耕社会,敌对双方处于长期的战争对峙时,一方面通过战争手段获得敌方的人口和土地,另一方面又需要毫不留情地消灭敌方的青壮男子,以彻底地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
比如战国时期,胜利者对失败者所采取的办法,通常是“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屠杀百姓,被征服者作为一种削弱敌对国力量的必要措施。
上古时代的百姓在战争中如何惨遭屠戮,缺乏文字记载,到了战国与秦汉时期,开始有了屠杀百姓的记录。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说:秦国是一个摒弃礼仪、靠献上敌方首级立功的国家。
谯周在《集解》中解释说:秦国采纳商鞅的建议,将爵位制定为二十个等级,按照军生活常识分享。
南北朝战乱屠杀 47次屠城虐杀两百万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北朝战乱屠杀 47次屠城虐杀两百万人导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大乱世,乱世必有乱象,乱象之中最大的乱莫过于战争,而最能体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屠城。
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大乱世,乱世必有乱象,乱象之中最大的乱莫过于战争,而最能体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屠城。
目前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屠城现象尚没有予以关注,这是一个盲点,且是一个很不应该出现的盲点。
屠城现象集中凸显了人性的罪恶,同时也暗含着国家政治、文化制度设计的失败。
透过这扇鲜血淋漓的窗户,我们在一窥人性丑陋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探讨国家的政治、文化政策设计实施的得与失。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屠城现象概述考察这一时期的屠城现象主要是依据《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梁书》、《宋书》、《周书》、《陈书》、《魏书》、《南齐书》和《北齐书》等十一部正史,具体内容罗列如下:1、《三国志》中的屠城:(1)曹操屠彭城、傅阳、虑、雎陵、夏丘。
“所过多所残戮。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2)曹操屠雍丘。
(3)孙策屠东冶。
(4)曹操屠彭城。
(5)曹操屠邺。
“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觽。
”(6)曹操屠柳城。
(7)孙权屠沙羡。
(8)夏侯渊屠太原。
(9)夏侯渊屠兴国。
(10)夏侯渊屠枹罕。
(11)曹操屠河池。
(12)曹仁屠宛。
(13)毌丘俭屠高句丽都城。
2、《晋书》中的屠城:(1)石勒屠黎阳。
(2)韩晃屠于湖。
(3)石季龙屠上邽。
“尽灭刘氏,坑其党三千余人。
”(4)司马懿屠襄平。
(5)刘裕屠广固。
(6)沮渠蒙逊屠敦煌。
3、《南史》中的屠城:(1)刘裕屠广固。
(2)陈庆之屠考城。
(3)沈庆之生活常识分享。
秦汉三国时期的屠城现象

g o a l , j u s t f o r s p i t e a n d l o o t i n g o f t h e w e lt a h , a n d r e ma i n e d i n t h e l o w e r s a v a g e s t a g e . T h e w a y s o f m a s s a c r e , i n a d d i t i o n
t o t h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o l d i e r s l o o t e d,o f t e n w e r e t i e d w i t h t h e i f r e g i v i n g a n d wa t e r a t t a c k i n g i n o r d e r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e f f e c t .
Ke y w o r d s : Q i n a n d H a n d y n a s t i e s ; 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ms ;m a s s a c r e
人们 的印象 中 , 战争 总 是 与 残 酷 、 惨 烈 之 类 的 词语 相联 系 , 而野 蛮 的屠 城 现 象 , 更 是 战争 残 酷 性 的集 中体 现 。 秦 汉 三 国 时期 , 特 别 是 两 汉 四百 年 间, 中国进入 了封 建社 会第 一个 长 时期 和平 稳定 的 年代 , 但 即便 在 和平 年代 里 , 战争也 从未 销声 匿迹 , 更 不用 说动 荡分 裂 的三 国时代 了 。王粲 《 七哀 诗 》 中: “ 出 门无 所 见 , 白骨 蔽 平 原 ” 的诗句 , 真 切 地 描 绘 出汉 末军 阀混 战 , 百姓 生无 所依 的悲 惨 景象 。 目 前 学术 界对 秦汉 时期 战 争 中的 屠城 现 象研 究 成 果 较少 , 主要 有王 子今 的《 刘项 屠 城 史 事 辨正 》 J 、 程 远 的《 试 论项 羽 的复仇 心 理》 、 叶哲 明 的《 重评 曹 操一生功过及其战争杀人 问题》 等几篇论文 , 但 他 们 的研 究 仅 针 对 了 个 别 现 象 , 缺 乏 整 体 性 的论
秦汉三国时期的屠城现象探讨

汉 时期屠 城现 象 与儒学 的发展 联系 起来 , 探讨 了儒学
发展 对屠 城 的抑 制作用 。本 文 在郭 文 的基础 上 , 对秦 汉 时期屠 城现 象作 进一 步 分析 和补 充 , 以求通 过 对屠 城现 象 的研 究 , 反 映 出这 一时期 战争 的基 本情 况 。
一
、
秦 汉 以前 的屠 城 历 史
词语 相 联系 。而 野蛮 的屠 城现 象 , 更 是 战争 残酷 性 的
集 中体现 。在所 有研究 成果 中 , 最为 详 尽 细 致 的是 郭
俊然 的《 秦汉 时期屠城现象研究 》 。他在对 秦 汉 时
期屠 城进 行统 计 的基 础上 , 分析 了这 一 时期屠 城 的基 本 特点 , 屠 城行 动 的 发动 者 和执 行 者 等 问题 , 并将 秦
有 2座 , 广东、 福建 、 云南各 1 座 。其 范 围 , 最 北 到今
内蒙古 与 山西交 界处 , 南 至今 广 州一 带 , 东 北 至今 辽 宁东部 和 朝 鲜北 部地 区 ,西南 至 今 云南 南 部 和缅 甸 东北部地区 , 东 到 山东 滨 海 地 区 , 西 到西 域 的 轮 台 、 焉耆 , 几 乎覆 盖 了今 天 中国全 境 , 甚 至包 括 一 部分 与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0 5
在 人 们 的 印象 中 , 战 争 总是 与 残 酷 、 惨 烈 之类 的
郢都 , 田单 屠 聊城 、 蒙 骜 屠魏 国大梁 等 。 与后 世 的屠 城相 比 , 春 秋 战 国时期 的屠城 大 多 属于 临 时性 行 为 , 而不是 事先 已计 划好 的行 动 。从 屠城 的次 数上 看 , 也 不如后 世那 样频 繁 。
曹操和屠城

曹操和屠城“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被骂了1000多年的曹操在一片翻案声中没舒坦了多久,又重新开始了被声讨的宿命。
而其中最苛责的莫过于屠城和坑杀降卒了,并有人因此认为,曹操性格残忍,好杀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
即使持平者也认为攻屠徐州是“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但是从魏书中记载的程昱和曹丕的对答来看,屠城和坑杀降卒其实是一种相当理性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既谈不上性格变态也说不上“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
魏书曰: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
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
贼有千馀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
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
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
”众议者曰:“军事有专,无请。
”昱不答。
文帝起入,特引见昱曰:“君有所不尽邪?”昱曰:“凡专命者,谓有临时之急,呼吸之间者耳。
今此贼制在贾信之手,无朝夕之变。
故老臣不原将军行之也。
”文帝曰:“君虑之善。
”即白太祖,太祖果不诛。
太祖还,闻之甚说,谓昱曰:“君非徒明於军计,又善处人父子之间。
”这里程昱手说得很清楚,“围而后降者不赦”这钟手段的目的是,“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
应该说三国中以一城之力苦守,给攻方造成巨大损失的战例比比皆是,曹操对吕布、张超,袁绍对公孙瓒、臧洪都是如此。
曹操所处又是四面皆敌,取胜而又尽可能保存实力是必要的。
屠城也不是曹操的专利,当时的孙权,后来的李世民都在采用。
从后期的闻风而降或者闻风而逃,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战术的威力。
而且,也可以说曹操是极理智地采用了这种战术。
除了上述“太祖果不诛”的这一例,“河北既定,从围壶关。
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
”连月不下。
仁言於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
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
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与历史命运

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与历史命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广为人知。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历史命运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
一、盛世的崩溃与乱世的兴起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东汉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弱,社会秩序开始崩溃,各地的豪强势力逐渐崛起。
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的兴起,正是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
曹操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统帅,利用混乱的局势,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并将其扩展到中原地区。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相反,他的专制统治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
曹操的统治方式与东汉王朝的衰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统治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盛世的终结。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地和江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们通过与曹操的斗争,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领土,并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他们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而孙权则在与曹操的斗争中陷入了被动局面。
这些困境与历史的命运密切相连,他们的兴衰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
二、英雄与命运的交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他们的命运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也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操的命运起初看似光辉,他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统治者。
然而,他的命运最终走向了衰落。
他的统治方式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他的家族也因为内部纷争而四分五裂。
他的盛衰与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统治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终结。
刘备和孙权则是在乱世中崛起的英雄。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他的后继者也未能保住他的江山。
孙权则在与曹操的斗争中陷入了被动局面,他的政权也在其子孙之间四分五裂。
这些命运的交织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他们的兴衰与历史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国之乱汉朝的衰落与分裂

三国之乱汉朝的衰落与分裂汉朝,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辉煌的时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逐渐走向衰落与分裂。
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国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壮观的事件。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汉朝衰落与分裂的原因和影响。
一、政治因素1. 腐败的官僚体系:汉朝末年,官僚体系的腐败愈演愈烈,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腐败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2. 皇权削弱:自汉武帝时期起,皇帝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加剧,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滑落。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戚干政,进一步削弱了皇权。
这种内部权力纷争导致了政治的分裂和不稳定。
3. 地方割据: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各地军阀和豪强开始割据一方,独立势力逐渐形成。
他们各自为政,导致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二、经济因素1. 剧烈的通货膨胀:汉朝末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失误,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不断增加的物价导致百姓生活困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2. 财政困难:战争和豪族对财政的掠夺,使得汉朝财政出现巨大赤字。
政府缺乏资金来维持军队和基础建设,无力回应国内外的挑战。
3. 地方豪族的日益壮大:汉朝晚期,地方豪族逐渐崛起,他们借助自身的财富和权势,开始对朝廷形成威胁。
豪族的日益壮大,使得汉朝政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全国各地。
三、社会因素1. 内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在三国之乱的战乱中,不计其数的百姓丧生。
战争带来的死亡和流离失所的情况,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口急剧减少,进一步削弱了汉朝的力量。
2. 社会阶层矛盾激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情绪。
士人的失望与愤怒逐渐蔓延,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加剧了内部的分裂。
3. 民族矛盾:汉朝时期,民族矛盾逐渐暴露和加剧。
与匈奴、羌族、南方少数民族等民族发生的不断战争,分散了汉朝政权的力量,加速了分裂的进程。
综上所述,汉朝衰落与分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因素中的腐败、内部权力纷争、地方割据等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经济因素中的通货膨胀、财政困难、地方豪族壮大等破坏了经济基础;社会因素中的人口减少、社会阶层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加剧等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秦汉三国时期的屠城现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人们的印象中,战争总是与残酷、惨烈之类的词语相联系,而野蛮的屠城现象,更是战争残酷性的集中体现。
秦汉三国时期,特别是两汉四百年间,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长时期和平稳定的年代,但即便在和平年代里,战争也从未销声匿迹,更不用说动荡分裂的三国时代了。
王粲《七哀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诗句,真切地描绘出汉末军阀混战,百姓生无所依的悲惨景象。
目前学术界对秦汉时期战争中的屠城现象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王子今的《刘项屠城史事辨正》、程远的《试论项羽的复仇心理》、叶哲明的《重评曹操一生功过及其战争杀人问题》等几篇论文,但他们的研究仅针对了个别现象,缺乏整体性的论述,刘固盛的《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一文,虽然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但研究的时间段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具体到秦汉三国时期就略显粗糙。
所有研究成果中,最为详尽细致的是郭俊然的《秦汉时期屠城现象研究》。
他在对秦汉时期屠城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时期屠城的基本特点,屠城行动的发动者和执行者等问题,并将秦汉时期屠城现象与儒学的发展联系起来,探讨了儒学发展对屠城的抑制作用。
笔者拟在郭文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屠城现象作进一步分析和补充,以求通过对屠城现象的研究,反映出这一时期战争的基本情况。
一、秦汉以前的屠城历史屠城现象出现在战争中的时间很早。
在商周时期的祭祀仪式中,就已经出现将战争中的俘虏作为祭品而杀死的现象。
这样一来,杀死敌方的俘虏,不仅不被认为是违反仁义道德的行径,反而成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就为后来战争中的屠城埋下了伏笔。
春秋战国以后,国家间的战争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惨烈。
随着战争中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杀戮敌人作为计功依据的出现,在战场上,士兵若想获得军功,就必须不停地杀戮,大规模屠杀敌方士兵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常见。
“屠城”现象也随之出现。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平公元年,伐齐,齐灵公与战靡下,齐师败走。
晏婴曰:‘君亦毋勇,何不止战?’遂去。
晋追,遂围临淄,尽烧屠其郭中。
东至胶,南至沂,齐皆城守,晋乃引兵归。
”晋平公元年( 公元前557 年),晋国讨伐齐国,齐灵公战败逃亡。
晋国军队乘胜追击,包围并焚烧了齐国临淄城,还大肆屠杀临淄城内的平民百姓,这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屠城事件。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屠城事件还有吴国军队屠楚国国都郢都,田单屠聊城、蒙骜屠魏国大梁等。
与后世的屠城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屠城大多属于临时性行为,而不是事先已计划好的行动。
从屠城的次数上看,也不如后世那样频繁。
二、秦汉三国时期屠城现象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发生屠城的地域,较春秋战国时期大为扩展。
笔者将这一时期曾遭屠城的50 多座城市,按照今天国家行政区划进行统计,属于江苏的城市最多,共有7 座;其次是河南6 座;河北4 座;安徽、山西、甘肃、辽宁和陕西各有3 座;山东、湖北、新疆有2 座;广东、福建、云南各1 座。
其范围,最北到今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南至今广州一带;东北至今辽宁东部和朝鲜北部地区;西南至今云南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东到山东滨海地区;西到西域的轮台、焉耆;几乎覆盖了今天中国全境,甚至包括一部分与中国毗邻的其他国家的部分地区。
分布范围虽广,但屠城多发地段却相对较为集中,主要是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秦汉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人口密集,社会富庶,城市林立。
据陈晓鸣的统计,西汉黄河中下游司隶、兖、青、翼州共有县级城市496 座,平均711 平方公里一座。
同期江淮间的豫、徐二州共有县级城市240座,平均668 平方公里一座。
不论从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规模来看,它们都远超其他地区。
城市因为囤积大量的财富和人口,一旦发生战争,往往成为主要的被攻击目标。
具体来说,秦至西汉初期,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全国涌现出众多大型商业都市,除西汉国都长安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之间,如邯郸、临淄、吴、江陵等。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江陵“故郢都,西通巴巫,东有云梦之饶,亦一都会也”。
除一些大的商业都市之外,在其周围另有若干较小的商业都市,如陈(今河南淮阳)“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江、汉、淮、宛,亦一都会也”。
它们同大商业都市一起组成完整的经济网络。
商业的持续发展,使这些商业城市囤积了大量的财富,这一地区也成为全国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秦末汉初以刘邦、项羽集团为首的各军阀间的战争绝大多数是在这一地区展开。
频繁的战争,使这里的城市遭屠城的概率大大增加。
13 起屠城事件中的9 起就发生在这一地区。
西汉中期以后,经过立国之初的动荡,国家已基本稳定下来,百姓生活也逐渐好转。
汉武帝在处理边疆问题上,开始改变立国以来一直采用的消极防御政策,转而推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
随着基本国策的转变,战场开始由国内转向汉朝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接壤的边疆地区。
《史记》和《汉书》记载这段时期发生的屠城事件有四起,其中两起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帝国的边境地区: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 年),李广利率军征大宛,因轮台国拒不投降,遂“攻数日,屠之”。
以及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 年),杨仆在征讨南越战役中,放火焚烧了南越国都番禹城,迫使南越国投降,这与汉武帝以后汉朝基本国策的转变不无关系。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屠城的地域又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屠城多发地域由黄河、淮河流域扩展到淮河以南至长江沿岸地区。
东汉黄巾起义之后,黄河流域陷入连年混战,百姓不堪忍受战乱之苦,纷纷向南迁徙。
江淮地区本就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流民的大批涌入,又为这里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耕作技术。
再加上当地官员注重招揽流民,鼓励生产,经过百年发展,江淮地区经济逐步繁荣起来,城市也变得更为富庶。
长江沿岸的吴越、荆襄以及巴蜀地区成为国家新的经济中心。
据《抱朴子·吴失》记载,当时江东的富豪之家“僮仆成军,闭门为市。
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江淮地区的繁华富庶,成为各军阀觊觎之地,东汉末年若干重大战役皆是围绕这一地区展开,频繁的战争,使江淮地区遭到屠城的城市数量较国家安定时期显著增多,如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 年),孙权所屠沙羡,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 年),曹仁所屠宛城,皆在这一地区。
第二,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交界的边疆地区是屠城的又一高发地域。
这与东汉以后,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趋于紧张有很大关系。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就指出:“四夷之暴,其执互强矣。
匈奴炽于隆汉,西羌猛于中兴。
而灵献之间,二虏(乌桓、鲜卑) 迭盛……其陵跨中国,结患生人者,靡世而宁焉。
”具体来说,北方和东北方向上,随着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内部发生动乱,大批少数民族人口迁移至汉朝控制下的边疆地区。
然而由于东汉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政策上的失误,致使边疆地区叛乱不断。
特别是鲜卑民族崛起后,趁中原军阀混战无暇北顾之际,频繁南下骚扰抢掠。
统一北方之后的曹操,一方面通过安抚利诱的政策逐步分化鲜卑族人,另一方面又采取坚决的军事行动遏制鲜卑族的内侵。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 年),曹操屠柳城事件就发生在抵御鲜卑族内侵的军事行动中。
西北方向上,羌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但东汉政府不仅未能及时予以妥善安置,反而采取高压管理政策,致使他们同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早在建武十年,先零等部羌人不堪忍受压迫,就曾发动叛乱,“寇金城、陇西。
”直到东汉灭亡,羌族发动大规模的反叛就有五次,其他小规模的反叛更是不计其数。
东汉末期,西北的军阀利用羌人对汉人的仇恨情绪,与他们相勾结,数次侵扰中原。
东汉王朝面对羌人的反叛,采取了血腥的镇压手段。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九年,“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余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
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不久之后,枹罕宋建趁凉州动荡之机发动叛乱,夏侯渊又率军“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
建安二十年,曹操在攻打氐王窦茂的战役中又纵兵屠杀了河池城的百姓。
短短两年间发生了三起针对羌人的屠城事件,反映了汉民族政权对待羌人一贯的高压政策。
从时间上来看,秦汉三国时期屠城事件的高发时段往往是在新旧政权交替,军阀连年混战之时。
据郭俊然的统计,秦汉四百多年间,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屠城、烧城以及灌城事件,共有42 起,约有50多座城池被屠灭。
这其中又尤以秦末农民战争时期、王莽篡汉至光武帝统一全国以及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个时间段屠城现象最为普遍,分别为13 起、6 起和18 起。
相反,在国家安定、社会治安良好的时期,屠城事件则较少发生:西汉和东汉和平时期,有记载的屠城事件各仅3 起。
从总体上看,秦汉四百年间,屠城次数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循环演变。
但这仅是史书明确记载的屠城事件,除此之外,应有更多未见史书记载的屠城事件。
如《后汉书·耿弇传》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 常) [尝]挫折。
”所谓“屠城三百”的说法,虽略显夸张,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屠城更是屡屡发生。
三、屠城原因分析秦汉时代的军事屠城,还处于低级野蛮阶段,屠城的原因较简单。
这些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出于报复和泄愤的心理。
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上距春秋战国未远,复仇之风仍然十分浓烈。
西汉时人鲍宣就曾将“怨仇相残”列为百姓的“七死”之一,“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也。
”东汉人桓谭也说:“今人相杀伤虽已伏法而私结怨仇,子孙相报,后忿深前,至于灭户殄业。
”从个人层面看,《春秋公羊传》中“父母之仇,不同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 九族之仇,不同乡党”的血亲复仇原则,在汉代仍旧盛行不衰,血亲复仇成为秦汉时期复仇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一时期的屠城行动,出于复仇目的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以项羽为例。
程远在《试论项羽的复仇心理》一文中指出:“家仇国恨在项羽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秦王朝的种子,悠久的复仇传统、特殊的家庭背景、楚文化的熏陶哺育、楚地浓烈的复仇氛围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
项梁又对其进行了定向性的强化培养,终于使其枝繁叶茂,达到极致。
”正是在复仇心理影响之下,项羽在占领秦都咸阳之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又如初平四年( 公元193年),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率军讨伐陶谦,对沿途所经过的城邑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屠城行动,致使“泗水为之不流。
”同样出于复仇的心理。
从民族层面看,西汉中前期北方的匈奴,东汉时期北方的鲜卑和高句骊,以及西北的羌人,都曾数次深入边疆地区大肆屠杀汉朝百姓,焚烧汉朝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