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学道德形象

合集下载

临床医师《医学伦理学》历的医学伦理

临床医师《医学伦理学》历的医学伦理

古代医学伦理 古代医学伦理,主要是指奴⾪制和封建制时期的医学伦理;这⼀时期的医学基本属于经验医学阶段。

⼀、古代社会的医学伦理概况 (⼀)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概况(注意运⽤丰富的历史事实来讲解) 1、古代医学伦理的萌芽时期 “神农尝百草” 《周礼》 2、古代医学伦理的初步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 名医扁鹊"六不治"的⾏医准则 3、古代医学伦理的完善时期 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伦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孙思邈(581-682年)《备急千⾦要⽅》(重点讲解) 两宋时期:法学家宋慈(1186-1249年)《洗冤集录》 ⾦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 明代:陈实功(1555-1636年)所著的《外科正宗o医家五戒⼗要》;李时珍的《本草纲⽬》 清代:喻昌(1585-1664年)《医门法律》 (⼆)国外古代医学伦理概况(注意交代国外的⽂化背景) 1、古希腊医学伦理: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希波克拉底誓⾔》 (1)在处理医患之间关系⽅⾯考试⼤站收集 (2)在处理师徒(同⾏之间关系⽅⾯) 2、古罗马医学道德 医学家盖仑(Galen,约130-200年) 3、古阿拉伯医学道德 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4年) 4、古印度医学道德 印度外科⿐祖"妙闻(Susruta)著有《妙闻集》 阇罗迦的《阇罗迦集》中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解) (⼀)忠于医业、仁爱救⼈ (⼆)博施济众、⼀⼼赴救 (三)精勤不倦、深究医术 (四)宽和端庄、不贪财⾊ (五)尊重同道、谦和不矜。

秦汉时期的医学传统

秦汉时期的医学传统

秦汉时期的医学传统医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从古代至今,中医药学已经成为了世界独具特色的一种医学体系。

其中,秦汉时期的医学传统是中国中医药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

一、秦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概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而且秦汉时期的医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医学的理论已经比较完备,包括人体构造、病理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

当时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针灸、推拿等手段。

而在医学原理的理论方面,则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认为疾病是人体自然状态的变化所导致的。

在秦汉时期,医学不仅贵在治疗手段和理论基础,更贵在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的高尚是医生最珍贵的品质所在。

当时的医生不仅具备了医学知识,还注重医德医风的塑造,以保证医疗服务的合法效力。

二、秦汉时期的医学文化和传承秦汉时期的医学文化,与其它文化领域一样,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烙印。

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不仅是汉族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历史上的医药学术体系和医疗文化。

在这个时期,医学的发展是不断地向前迈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医学名家和医家作品,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等。

秦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医学家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各展神通,各得其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派别,是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伤寒脉证“派和华佗为代表的“外科“派。

“伤寒脉证”派侧重于针对身体内在疾病的治疗,提出了四级诊疗法和六经辩证,为后面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外科”派则强调了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成就了以天干五行为原理的手术操作体系。

这两大流派各领风骚,同时也为后世的中医药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秦汉医学传统的影响秦汉时期的医学传统,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医学的发展。

医学伦理学重点: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医学伦理学重点: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医学伦理学重点: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中国医学伴随着中国医学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一、中国医学道德的起源自从有了医疗活动,便有了医学道德。

中国传统医德产生于远古时代人与伤病斗争的实践,助人是中国最早的医德思想。

西周时期的《疡医》一书记载凡有疡者受其药焉,即凡患疮疡的人,都可以从疡医那里取得药物,可见,当时对待疮疡病人是不分贵贱贫富的,普同一等思想已开始萌芽。

春秋时期,儒家推崇的仁的思想和行为对医学的影响很大,医家治病救人,为病人解除病痛,符合仁的要求。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实践的发展,为医德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医德思想。

扁鹊是战国时众多医学实践家的代称。

人们集高尚的道德和精湛的医术于扁鹊一身,既是对医学家的道德实践的歌颂,也是对医生的严格要求。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害杂病论自序》中明确地将治病救人规定为医学的目的,把医生钻研医术同为包括人民大众在内的各阶层人解除病痛联系在一起。

魏晋时期的医家在继承《内经》和仲景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辨证施治相适应的医疗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在《脉经》等著作中都有论述,在《褚氏遗书》中更有比较集中的说明。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论大医精诚篇中,他系统阐明了医者对事业、对病人及其家属、对同道的道德原则,是我国传统医德的经典之作。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进一步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德的人文主义精神。

并提出了医生的五戒和十要是中国传统医德的重要文献。

在清代,医学道德又有新的发展。

清初医家喻昌提出了医生对病人要笃于情的医德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医门法律》一书中,将医生的笃于情与四诊、辨证论治、医生的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到当时医务工作者的赞同。

二、中国医学道德思想规范(一)中国传统医德思想1.医乃仁术;2.医以活人为务;3.易地以观,利自淡。

(二)中国传统医德规范喻昌在《医门法律》一书中突破了明代之前的用箴言的形式说明规范的传统,结合临床四诊、治疗论述医德规范。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心德体会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心德体会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心德体会
古代医家对于医德、医风、医道的心德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古代医家认为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包括慈悲心、谦虚谨慎、忠诚正直等。

医生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服务,保证患者的利益最大化。

同时,医生还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其次,古代医家对于医风也非常重视。

医风是指医生的行为和言语方式,包括言行举止、仪表仪容、医德思想等方面。

医生应该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尽可能地减少犯错的可能性。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和道德水平。

第三,古代医家认为医道是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医道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

古代医家注重将医道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重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古代医家认为医生的心态和身体素质也非常重要。

医生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重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对于医德、医风、医道的心德体会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传统医学与古代医学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传统医学与古代医学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传统医学与古代医学观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精彩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除了战争、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描写外,作者罗贯中还融入了大量的传统医学与古代医学观念。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医学描写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观念的发展与传承。

在三国演义中,医学被描绘为一门高深的学问,医者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华佗,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医术大师,还被赋予了超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

华佗的形象在整个作品中被塑造得非常高大,他的医术被描述得几乎可以医治一切疑难杂症。

他不仅能够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和其他症状来诊断疾病,还能够运用草药、针灸和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华佗所代表的医学观念,强调了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除了华佗,三国演义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医学家和医生的形象。

例如,曹操的医师华歆在曹操生病时为他治疗,显示了医生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刘备的丞相诸葛亮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他在治理蜀国期间,注重民生,提倡养生和预防疾病。

这些描写表明,在古代社会中,医学家和医生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他们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演义中的医学描写还反映了古代医学观念的一些特点。

首先,古代医学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

在小说中,医生们都非常重视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因素,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其次,古代医学注重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细微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例如,华佗在治疗曹操时,通过观察其舌苔的颜色和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此外,古代医学还注重预防和养生,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古代医学观念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医学的发展与传承,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医学的重视和对医生的崇敬。

在古代社会中,医学是一门崇高的学问,医生是社会的守护者和人民的福祉之源。

通过对古代医学观念的描写,三国演义向读者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医学的推崇和对医生的尊重。

秦汉时期的医学与健康观念

秦汉时期的医学与健康观念

秦汉时期的医学与健康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是医学和健康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为后世的医学和健康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医学注重养生和预防,把预防疾病放在首位。

医学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的观念,并倡导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保持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

此外,秦汉时期的医学家还对药物和饮食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秦汉时期的医学中,药物疗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医学家收集草药,并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研究,以实现对病症的精确治疗。

同时,医学家还研究了许多中药的性能和药用功效,并编写了药物方剂。

这些药方在秦汉时期的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使得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与药物疗法相辅相成的是饮食疗法。

秦汉时期的医学家认为,人的健康与饮食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病症和体质,医学家制定了相应的膳食方案,以促进康复和养生。

比如,他们认为喝汤可以滋阴补阳,有利于恢复体力;食用某些蔬菜和水果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多食用某些草药可以增强免疫力等。

这些饮食疗法成为了秦汉时期的健康养生观念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药物疗法和饮食疗法,秦汉时期的医学还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

医学家认为,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研究了人的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比如,他们主张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和悲伤。

医学家还倡导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减轻压力和舒缓身心。

秦汉时期的医学和健康观念对后世的医学和健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

秦汉时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奠定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为后世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秦汉时期的医学和健康观念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当时医学技术和认识的限制,一些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普通百姓往往无法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秦汉时期的医学文化与养生思想

秦汉时期的医学文化与养生思想

秦汉时期的医学文化与养生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医学文化与养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医学文化与养生思想得到蓬勃发展,为后来的中医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当时医学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医学文化得到了很高的发展。

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华佗等人都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

这些医学家都是百战之师,为战场伤员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因此当时的医学文化又被称为军医文化。

在国家治理方面,秦始皇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等措施,为当时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汉朝时期由于国家前进的军事动员,也促使整个社会对医学文化的关注度大幅提升。

此时,医学学科的分支众多,包括内、外、妇、婴、眼、耳、鼻、喉、齿、肛等多个领域,也就促进了各个领域医学文化的发展。

二、养生思想的发展秦汉时期,养生概念已经非常成熟。

当时的养生思想主要是通过饮食保健来维持健康,因此这个时期大量的养生著作都是关于饮食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饮食珍义》。

“人以食为天”,这句话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

当时的医学家们认为,通过调整饮食,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

他们主张健康养生,采用药食同源的方式,用药食调养身体。

在饮食方面,秦汉时期的人们不仅注重品种的多样性,而且还非常讲究药补与食补的搭配,推崇“药食同源”的理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以桂枝、枸杞、山药、人参和燕窝为代表的中药食品,在这个时期应用特别广泛。

此外,当时人们也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如走路、打太极拳、习武术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三、当时医学养生的特色与意义秦汉时期的医学文化与养生思想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

首先是药食同源的理念,中医养生理论最早的雏形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其次,对于男女老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得到了非常全面的系统化整理。

另外,秦汉时期的医学文化与养生思想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健康生活带来深远的启示。

例如,这个时期提倡注意饮食,推崇药食同源;鼓励运动锻炼;加强饮食与药物的调理,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医学与草药应用

三国演义中的医学与草药应用

三国演义中的医学与草药应用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宏大的叙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医学与草药应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还揭示了人物性格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一、医学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与发展在三国演义中,医学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一门重要的技艺。

许多人物都具有医术,如华佗、董承、神医华歆等。

他们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通过草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和战斗力。

医学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尊重,医者在三国时期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二、华佗:三国演义中的医学泰斗华佗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的医术被称为“神医”。

华佗不仅精通草药,还熟悉针灸、按摩等医疗技术。

他治疗疾病的方法独特,常常能够在其他医生束手无策时找到解决办法。

华佗的医术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医德和仁爱之心。

他甘愿为了拯救患者而冒生命危险,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英雄形象。

三、草药应用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养生。

许多人物都懂得采集和使用草药,如关羽、张昭等。

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能够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同时,草药也被用于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如黄芪、人参等草药被认为具有保健作用。

草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三国演义的情节,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四、医学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医学与人物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医学技术的高低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智慧和品德。

华佗的高尚医德和卓越医术使他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而一些不懂医术或医术低下的人则往往被视为无能或不值得信任。

医学的发展也为一些人物提供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如董承通过医术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五、医学与社会关系的反映三国演义中的医学还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医术高超的人物往往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和名声,如华佗成为了曹操的御医,董承也因其医术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秦汉三国时期,伴随着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著名医家的医德风尚广为传颂,并出现了深入人心的医学道德形象。

这些代表着当时社会医学界理想人格的医学道德形象体现在把著名医家本身神化、把著名医家生前的医疗环境物化及把著名医家行医的行为活化。

这些医学道德形象借助史书和方术书,成为人们熟识的人物和史实,再经文学艺术的加工更富有传奇色彩。

一、神化形象:“神医”春秋战国时期将那些医术高超、能“起死回生”的医生称之为“扁鹊”。

“扁鹊”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也有人认为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一名神医。

用之称医生,本是对医生的神化。

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

但对中国医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的“神医”形象出自秦汉三国时期。

张仲景、华佗、董奉号称“建安三神医”,其“神医”形象经医学传承、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小说演义、艺术塑造,已为之后的中国历代医界所接受。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认识和临证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被后世概括为辨证论治体系;其在药剂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因为张仲景对中国医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历代医家无不尊崇敬奉张仲景为医中之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

“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

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后人为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

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

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

明代《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

”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

”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

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

东汉名医、“外科鼻祖”的华佗,曾发明一种麻醉药,名“麻沸散”;创造一种体育疗法,名“五禽之戏”。

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有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被害至今已1700多年,但人民永远怀念他。

华佗之所以被后人称颂,不仅是因为他的高超医术,更重要的是他一心为劳苦大众祛除病痛的精神。

人们甚至用“华佗再世”等词语来称赞那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

汉末三国吴国籍道医董奉相传居庐山行医济世,其高尚医风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虎守杏林”之典。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二、物化形象:“橘井”与“杏林”宋代秦观有词《念奴娇》云:“闻道久种阴功,杏林橘井,此辈都休说”;元代范康套曲《新水令·乐道》云:“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内为活计”;明代杨王廷的《龙膏记·闺病》亦云:“丹无橘井,医无杏林,投饵全无效也”;一些传收稿日期:2010—03—15作者简介:曹志平(1963—),男,湖南湘乡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文化学。

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学道德形象曹志平(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摘要:秦汉三国时期,伴随着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著名医家的医德风尚广为传颂,并出现了深入人心的医学道德形象。

这些形象有把著名医家本身神化的“建安三神医”,有把著名医家生前的医疗环境物化的“橘井”与“杏林”,有把著名医家行医的行为活化的“坐堂行医”、“悬壶济世”与“韩康卖药”等。

秦汉三国时期能全面而又集中地出现这些医学道德形象有其深层的社会和心理原因。

这些医学道德形象出现后对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及民众的求医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医学道德形象;神医;橘井;杏林;坐堂行医;悬壶济世;韩康卖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40(2010)02—0098—03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10年第2期统文化氛围较浓的中药房前,往往能看到“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水泉香”或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等醒目佳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传统启蒙读物也有“董奉杏林,苏耽橘井”之句。

上面句中的“杏林”与“橘井”二词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代名词,也是对医家的医术和医德的称颂之词,亦是古今医药行业诗联中经常引用的两个词。

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那么,“橘井”和“杏林”这两个典故又是从何而来呢?(一)龙蟠橘井“龙蟠橘井”的典故见于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一书也有记载,清代闽人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亦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

相传西汉文帝时,有一个湖南郴州人苏耽,笃好神仙养生之术,人们称他为“苏仙”,在他得道成仙之际,他对他的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说罢,羽化登仙。

后来的情况果然如苏耽所言,来年天下瘟疫大行,病死者无数。

知苏耽言者一传十,十传百,求井水、橘叶治病者,蜂拥而至,远近悉求苏母治疗。

苏母为人良善,来者不拒,皆以井水及橘叶予以救治,救活者不计其数。

等瘟疫过后,人们就看到有一条龙从井里飞腾而起,直冲云霄。

于是人们就认定蟠龙乃苏耽所化,以救万民。

从此,“橘井”一词慢慢演化为中医药的代名词了。

人们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也以“橘井”来称颂医生的医德。

“橘井泉香”的典故与道医有关。

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杼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二)虎守杏林“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吴国籍道医董奉。

《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相传三国名医董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虎守杏林”之典,出自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太平广记·神仙传》亦有记载。

相传董奉曾定居于庐山之下,为人“居山而不种田,日为人治病”。

但他有一个奇怪的规矩,就是治病从来不取分文,“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后来,杏子大熟,董奉就在杏林中搭建了一谷仓,告人说:“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传说对这片杏林的管理,有老虎镇守。

曾有一人“置谷少而取杏去多”,林中群虎便怒吼着追他,把他吓得跌倒路旁,杏子撒了一地,回到家一看,剩下的杏竟和送去的谷子一样多。

有时,也有偷杏子的人,老虎就追其至家,将他咬死,家里人一看害怕了,赶紧把偷来的杏子如数奉还,并磕头赔礼谢罪,董奉就运用医术使其复活。

对每年用杏子换取来的谷子董奉用其救济庐山周围的贫苦百姓和接济旅途上断绝了盘缠的路人,每年多达两万余人。

看到这些神奇的事,人们就认定董奉是上天派来下凡的神仙,专门来救死扶伤、除危济困。

可以看出,董奉既精通医道,医术高超,是妙手回春的名医;又乐善好施,救危济贫,是扶贫济困的仁者。

后来,“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界的专用名词,也用来代指良医。

人们还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之词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深的医德的苍生大医。

此后,那些类似董奉的医生也受到了此尊称,相沿至今,久传不衰。

三、活化形象:“坐堂行医”、“悬壶济世”与“韩康卖药”(一)坐堂行医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

古代的医生行医不像现在是坐在医院,他们有的是被请至患者家中,有的是自己走街串村为人治病。

端坐在固定场所为人诊病称为“坐堂行医”。

这坐堂行医的形式源自医圣张仲景。

据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记载,张仲景在东汉献帝建安7 10年曾任长沙太守。

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长沙这里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疫疾流行,死人无数。

张仲景身为父母官很痛心,于是每逢初一、十五停止公务,专门在大堂之上陈设几案接待百姓,为百姓治病,并自称“坐堂医生”。

张仲景医术高明,又便利患者,其行为深受百姓好评。

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深品德,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许多药店亦纷纷仿效,请医生在店内行医,并称为“坐堂医生”,其行医方式称为“坐堂行医”。

其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此习惯一直沿续至今。

在等级森严的东汉社会,张仲景位高权重,他的这种行为是需要相当的胸怀、勇气与爱心的,因而,人民记住了他,尊称他为“医圣”。

时人称之为“张长沙”,其方书亦被称为“长沙方”。

(二)悬壶济世悬壶济世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之说。

我们常听到“悬壶”、“悬壶济世”,那么悬的是什么壶?《诗经》中记载:“匏”、“瓠”、“壶”、“甘瓠”,指的都是葫芦,只是品种有别而已。

有人还认为“壶”,疑由“葫”、“瓠”因同音通假而来。

古时候在中医、中药铺门前常挂着一葫芦,或者四处行医的郎中腰上也都挂着个葫芦,人们就称为“悬壶”。

唐朝杜捕《寄司马山人》云:“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

”元朝张昱《拙逸诗》曰;“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

”由这两首诗可发现,“悬壶”这个典故名称由来已久了。

可是,为什么行医卖药都要以葫芦作为标志呢?这与壶翁的行医传奇事迹有关。

传说世有壶翁,是一位身怀医技而又乐善好施的隐士99医者,大约生于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

“一说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

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

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

”因为他诊病卖药的地方,经常悬挂一个葫芦作为标志,所以人们称他为壶翁。

壶翁与费长房是师徒关系。

《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费长房,东汉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一天,偶见街上有一位竹杖上挂了葫芦的老人(即壶翁)在市集中卖药。

天黑散街之后,壶翁就跳入葫芦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此壶翁绝非等闲之辈。

他设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壶翁。

壶翁知其来意后,邀他隔日再来。

当他再来时,壶翁邀他一起进入葫芦中。

他睁眼一看,只见葫芦里别有洞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奇花异草,宛若神仙世界。

大厅的桌上亦摆满了美酒佳肴。

之后费长房拜壶翁为师,跟随学习医术与修仙之道。

费长房随壶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壶翁赠他能治病驱鬼的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

费长房艺满后,开始悬壶济世行医,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记载虽然有些神话传奇色彩,但若揭其神秘外衣,不难知壶翁、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其二人的精湛医术令人赞佩,也因为这个故事的流传,所以后人将行医爱称为悬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