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时期体育活动
中国古代竞技体育文化及其特色

中国古代竞技体育文化及其特色体育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各国就有许多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古代竞技体育文化。
一、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起源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那个时期,竞技体育主要是指武术和弓箭等军事训练和比武竞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竞技体育逐渐发展壮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大球”——龙门球、蹴鞠和毽球。
二、龙门球龙门球是一项源于汉代的古代球类运动,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
它的主要规则是:由五人组成的攻方从球场一端向对方界门抛出一个象牙球,攻方的中卫带球通过对方球门后,即得一分。
而防守方则需要用各种手段阻挡攻方球员,防止对方得分。
龙门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表演。
三、蹴鞠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一种用脚踢皮球的运动。
唐代时,蹴鞠的规则逐渐定型,被制定为由两队对抗,每队抢一个球场踢球,将球踢进对方的圆门或方门内得分。
蹴鞠是中国古代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项竞技运动,被誉为“蹴鞠国足”。
四、毽球毽球是一种小巧轻便、易于操作的球类运动,起源于汉代。
毽球的球呈纺锤状,其制作材料非常考究,如鸟、兽的皮毛、鱼、贝壳等。
毽球的规则也比较简单,大多是两人或多人用手、脚将毽球交给对方踢或接,不许撞、扔和抱,一旦失误则对方得分。
五、中国古代竞技体育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竞技体育文化与其他国家的竞技体育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它更注重的是身体的“德”、“智”、“体”统一。
中国人认为,身体锻炼不仅能够让人强健体魄,还能提升智力和意志力,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
另外,中国古代竞技体育也更注重团体合作和友谊交流,把竞技体育看作是一种和谐和有益的人际交往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竞技体育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文化中赏析古代竞技体育的美,秉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现代体育文化,为世界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而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不可忽视。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自古以来便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国“天人合一”、“医家文化”、“武术文化”等概念的理论框架下,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
一、田径运动田径运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项非常基础的体育运动,田径运动包括赛跑、跳跃、投掷和其他各种技能比赛。
古时候赛跑可以分为五种:步行、跑、骑马、拍打马鞭的跑和轮回跑。
跳跃主要有栏杆跳、裸子跳和竿子跳等;投掷项目则包括铁砚、降龙笔等重物的投掷,以及叉子和矛的投掷等。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也有科举赛跑,以赛肯定能力,鼓励贤才,培养人才。
二、武术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文化遗产,其在古代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武术不仅强健体魄,加强身体素质,而且是保护自身及全民家园的一种手段,是中国人民民族自尊的象征之一。
中国武术起源较早,被分为内外家,内家以太极拳为代表,外家以少林拳为代表。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三、游泳运动游泳运动是中国古代较为重要的体育活动之一,早在汉代,游泳已经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汉代时,游泳就成为了必学科目。
游泳有很多好处,如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等。
在过去,人们使用的游泳方法跟现在的游泳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当时使用的游泳方法比较古老,跟现代游泳略有不同,不过原始的游泳方式已经被逐渐淘汰,由现代游泳方式所取代。
四、马术马术在中国古代早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运动项目,自秦汉以来,马术及乘马活动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马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生存手段和军事技能。
在古代的战争中,马术技能成为了中国军队必备的技能之一。
同时,马术也是一种娱乐和社交活动,人们可以通过马术活动来交流感情,增加了社交互动的机会。
五、蹴鞠蹴鞠是中国古老的体育运动之一,它诞生于秦汉,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体育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体育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1.萌芽期:在远古时代,体育活动开始萌芽,人们通过狩猎、搏斗等活动锻炼身体。
此外,一些简单的舞蹈和游戏也逐渐出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
2.形成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例如,射箭、蹴鞠、武术等项目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3.发展期:到了汉唐时期,体育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汉代的蹴鞠已经非常普及,唐代更是出现了“蹴鞠热”。
同时,武术、棋类等项目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繁荣期: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体育活动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各种体育项目如龙舟、武术、棋类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此外,民间体育活动也逐渐增多,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衰落期:到了近代以后,由于西方体育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体育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远古时代的简单游戏到汉唐时期的竞技体育和娱乐体育的繁荣,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最后到近代的衰落和转型,中国古代体育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

古代中国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在其千年的历史中也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
在古代,体育活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仪式和社交活动。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
古代中国的体育运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直到燕山文化时期,人们开始用彩绸和皮革编制球,并且有了更多的种类,如碰球、空手道、举重等等。
在商周时期,射箭、赛马、车轮战、壶碌和射石这些比赛,是当时的贵族阶层经常举办的活动,比赛的内容涉及射击、驾车、指挥、骑马、弹弓等等。
另外在女子文化中还出现过女子足球、毽子、跳绳等项目。
在汉代,军事功绩成为一项影响朝野的重要事情,留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壮烈历史。
健美运动和田径运动也随之兴起,这个时期的器械主要是棒,像棒击、棒球、棒跳等项目在当时非常流行。
三国时期石守信的名言“功夫在诚意,不在形式。
器械只是保命的东西。
”反映出了古代体育思想的独特性。
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骑射、武术、舞蹈等表演活动,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表达自由个性和丰富人生的方式。
在这个时期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叫做“武侠文化”。
这种文化主张武艺高强,有忠恕之心,可以保家卫国的特点,武术也成了一种广泛的民间运动。
到了元代,中国武术形成了各个地区的不同招式和风格,例如:武当派、少林寺、太极拳等。
尽管古代中国拥有丰富的体育历史和文化,但是近年来,体育教育的地位却逐渐下降。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氛围已经从运动文化转向培养个人兴趣、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和理论。
但是,关注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倡导体育锻炼的新生形式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既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又蕴含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发展的智慧。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体育文化,从中挖掘、汲取和发扬优美传统,使之在现代文化中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

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
1. 蹴鞠:蹴鞠是中国古代一项流行的球类运动,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它的规则类似于现代足球,参与者需要用脚将球踢入对方球门。
蹴鞠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被用来培养士兵的体力和技能。
2. 射箭:射箭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也是军事训练中必备的技能。
射箭要求参与者具备出色的眼神和稳定的手臂力量。
古代的射箭比赛往往是以精准命中目标为目标,这需要射手具备高度的专注力和耐心。
3. 走马观花:走马观花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古代王朝用来选拔武将。
参与者骑着马匹在一定距离内飞速穿越,需要在短时间内观察并记忆路边的花朵。
这不仅考验了骑手的驾驭能力,还考验了其观察力和记忆能力。
4. 广播体操:广播体操是中国古代一种广泛流行的健身活动。
在清晨或傍晚,人们会集体参与广播体操,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广播体操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还能增强人们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5. 走钢丝:走钢丝是中国古代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表演活动。
参与者需要在两端高悬的钢丝上保持平衡,进行前进和表演各种动作。
这不仅需要参与者的身体协调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勇气和毅力。
6. 推球:推球是中国古代一项受欢迎的体育活动。
参与者将球推向目标,力求使球停在特定的位置。
推球既考验了参与者的力量和技巧,又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7. 跳绳:跳绳是中国古代一项常见的儿童游戏和健身活动。
人们使用长绳或双绳,在绳子不停旋转的同时跳过。
跳绳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人们的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8. 功夫:功夫是中国古代一项独特而受欢迎的体育活动。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也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培养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9. 武术表演:武术表演是中国古代一种精彩的体育活动。
中国的古代体育与娱乐活动

注重团队协作:中国古代体育与娱乐活动注重团队协作,如蹴鞠、马球等运动都需要 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注重个人技艺:中国古代体育与娱乐活动注重个人技艺,如射箭、摔跤等运动都需要 运动员具备高超的技艺
强调身心并练
注重身体锻炼:通过各种体育 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增强民族认同:通过体育与娱乐活动,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技艺:通过体育与娱乐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如武术、杂技等 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体育与娱乐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加强社交联系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 互动
增强团队协作和集体意识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 交技巧
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中国古代体育 与娱乐活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
02
中国古代娱乐活动
03
中国古代体育与娱乐活动的特点
04
中国古代体育与娱乐活动的意义
05
中国古代体育与娱乐活动的演变
01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
章节副标题
射箭
起源: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成为军事训练项目 比赛规则: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以射中靶心次数决定胜负
竞技与娱乐相结合
体育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如蹴鞠、马球等 竞技活动注重技巧和策略,如围棋、象棋等 娱乐活动注重趣味性和参与性,如投壶、射箭等 体育与娱乐活动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如武术、舞龙舞狮等
04
中国古代体育与娱乐活动的意义
章节副标题
促进身心健康
锻炼身体: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放松心情:通过娱乐活动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社交互动:通过体育和娱乐活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质,如诚信、团结、合作等
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

奴隶社会时期
纷纷提出自己的体育教育思 步 兵 自 我的 作战 技 能 和 想。其中以孔子最具代表特 身体素质为主。如拳勇、
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 提高。这Fra bibliotek时期所提出的征。
角力、举鼎、拓关、跳跃、
基本保健思想,对后世养
投石、习剑等。
生思想的形成和实践的
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封建社会前期
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军事武艺的普及、
央设武学的童试,地方也 盛 时 期 。形 成了 生 动 活 家 导 引 术与 道教 养 生 理
封建社会中期
出现了武学和武术私塾。 泼、游乐的社会风气,以 论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 武学的出现,标志着军事 致 这 个 时期 娱乐 体 育 发 出儒、释、道、医相互渗
(魏晋隋唐时期)
体育的教育化,也是身体 展迅速。如击鞠、蹴鞠和 透发展的趋势 。 活 动 规 范化 教育 的 雏 形 围棋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玄学代表人物:嵇康
以及文武分家。
与提高。如骑射、手搏等 习俗活动中,大多内容不 医疗方面更受到重视。汉
成 为 当 时发 展较 快 的 项 是与驱邪防病有关,就是 代 医 家 对导 引临 床 作 用
目。
与祈求长寿、欢娱身心相 的 认 识 是逐 步加 深 的 使
联系。 如踏青、竞渡、 用 导 引 疗法 的范 围 也 愈
的重要标志。
较大的是八段锦和易筋
③颜元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第
经。
一次明确了体育具有教育的
意义,使明清时期学校体育思
想出现新变化。
通过节日、节令习俗
秦汉三国时期,导
位的确定,使学校教育朝重文 重 文 轻 武的 发展 以 及 作 开 展 体 育活 动已 成 为 我 引 在 原 有基 础上 得 到 了
秦朝的体育运动与竞技活动

秦朝的体育运动与竞技活动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一了中国各个分裂的诸侯国,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在秦朝期间,体育运动和竞技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秦朝的体育运动和竞技活动,探讨其影响和特点。
一、军事操练和武术训练秦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闻名于世。
为了保持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秦朝大力发展军事操练和武术训练。
士兵们在日常训练中进行各种武术动作的演练,如剑术、刀术、枪术等。
此外,他们还进行体能训练,如跑步、跳跃和举重等。
这些训练不仅提高了士兵们的体力和战斗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和纪律性,为秦朝的军事征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射箭和马术比赛在秦朝,射箭和马术被视为重要的竞技活动。
秦朝的统治者将这两项活动作为一种表现力和勇气的象征,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射箭比赛中,参赛者必须准确地射中目标,展示出他们的精确度和强大的臂力。
马术比赛则考验骑士们在马背上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
这些比赛为士兵们提供了展示个人技能和争夺荣誉的机会,也为观众们带来了娱乐和刺激。
三、摔跤和格斗竞技摔跤和格斗竞技是秦朝常见的体育活动之一。
士兵们常常在空闲时间进行摔跤比赛,通过比试力量和技巧来增进友谊和锻炼身体。
格斗竞技则更加激烈和危险,常常被视为一种真正的较量。
参与者必须展示出他们的勇气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这些活动培养了士兵们的勇气和毅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发泄压力和展示实力的方式。
四、足球和斗鸡比赛除了以上提到的活动,秦朝的体育运动中也存在一些娱乐性更强的项目。
足球被认为是秦朝最受欢迎的娱乐运动之一。
士兵们和平民百姓经常组织起来,在空地上踢着皮球,展示他们的敏捷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斗鸡比赛则是另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人们会把两只鸡放在一起搏斗,观看它们之间的较量。
这些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互动的机会,也成为秦朝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三国时期体育活动蹴鞠(足球)秦统一全国后,这种活动曾一度低落。
到了汉代蹴鞠又逐渐兴盛起来。
汉代的蹴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娱乐表演性质的花式蹴鞠,踢时不受场地的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踢出各种花样。
从汉代的画像石(砖)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花式蹴鞠甚至可以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难度很大、舞姿优美的足球舞。
另一种就是在军中开展的,按照一定规则在球场上进行的对抗性比赛,这种比赛可以在官苑中专门建造的“鞠城”中进行,也可以在野外比较简陋的球场上进行,宫内的足球场,四周有围墙,所以叫做“鞠城”。
汉朝(公元前206—220年)的足球竞赛与现代的足球竞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东汉人李尤写的《鞠城铭》,虽然文字不多.却把当时的足球竞赛形式勾绘了出来。
《鞠城铭》的原文是:圜鞠方墙,仿像阴阳。
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建长立平,其例有常。
不以亲疏,不有阿私。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足球比赛的模样,球是圆形的;场地是方形的,并且有围墙;六个“鞠域”(球门)相对,鞠域或称鞠室形如半月门洞;上场参赛的各方均为六名运动员,比赛双方会有一名队长;要有裁判,竞赛采用直接对抗的形式,有攻有守,有竞赛规则,以技术好,战术运用得当,射进鞠域球数本有为胜.这是一个常例;裁判员要秉公执法,不询私、不偏袒任何一方。
而运动员,都要服从裁判,作风不可粗野,输了球不要埋怨责怪他人,做到“端心平意,竞怨其非”。
最后两句“鞠政犹然,况乎执机”.是作者通过写足球进而对官府提出的箴言,足球比赛都要不徇私、偏袒;公平执法,何况官府不是更应严格秉公处事吗?《鞠城铭》是世界上最早论述足球裁判的着作,全文不过48字,却寓义丰富地告诉我们,汉朝的足球竞赛形式、裁判规则、竞赛用球和运动场地,都己开始走向规范化,李尤写的这篇珍贵的《鞠城铭》,可以说明我国古代足球在世界体育发展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鞠城铭》中提出的竞赛原则,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从中也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体育的鲜明特点在汉代足球中就巳初见端倪。
体育服务于军事这一点在汉朝表现尤为突出。
汉朝为了解决与匈奴的民族矛盾,非常重视军事体育训练,特别是注重在军队中开展足球运动,以提高士卒的身体素质。
《刘向别录》说:“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汉武帝时,发兵攻打匈奴,派霍去病为将军,霍去病在行军途中,他很重视军中的体育活动,足球是集体项目,可以锻炼体质,又可培养作战配合的意识,他不仅提倡,而且还亲自参与士卒的足球活动.以振奋士卒的精神。
汉军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指挥下,打败匈奴征服了西域三十六国,从此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至今仍传为古代体育为军事斗争服务的一个典型事例。
行军途中的足球比赛,不像宫苑鞠城那样有鞠室,只能在地上挖个小坑洞以充作鞠域(球门),即所谓:“穿域,穿地作鞠室。
”球踢进小坑洞则算进球,以进球多者为胜。
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许多都是足球迷,懂得足球在军事训练中的良好作用,所以,大力倡导军中的足球运动,这就是“蹴鞠兵势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曹操就很喜爱足球,《太平御览》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孔桂字叔林,好蹴鞠,太祖爱之,每在左右。
”孔桂因足球技术好,曹操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随时可陪伴曹操踢球。
曹操南征北战,不仅“以弓马为务”,也“以蹴鞠为学”,并且提倡士卒踢足球。
击鞠即骑在马上持棍击球的运动(近似现代马球运动)。
有关击鞠的最早记载,见于公元3世纪曹植所写《名都篇》。
诗中描写“京洛少年”身著鲜丽的衣装,挟弓佩剑,一清早就去郊外斗鸡玩乐,继而“走马长楸间”、“长驱上南出”行猎。
猎罢归来即列坐长筵。
之后,又“连骑击鞠壤”(在击鞠场地跑马),直至“白日西南驰”才停息。
诗中还形容“京浴少年”们的骑术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
意在讽刺曹丕恣意行乐的生活,其写作时间当在(公元220)前后。
由此推知,击鞠这种活动至迟在东汉晚期已经出现。
百戏又名“角抵戏”、“角抵奇戏“,有时也简称“角抵”。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体育的综合表现形式。
其内容极为庞杂,举凡歌舞杂奏、杂技幻术、角力较武等等,均包括在内。
西汉中叶以后,“百戏”十分盛行。
角抵本是双人角力的一种运动,发展到秦汉以后,角抵则与音乐、杂技交融在一起。
还赋以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与戏剧、舞蹈同台表演,角抵表演时,先是擂起战鼓,造成紧张热烈的气氛,然后,角力手袒胸裸臂登台竞争斗力,以决胜负。
汉武帝就非常喜好角抵,在他的提倡下,角抵又有更大的发展。
在角抵表演过程中,配奏各地的优秀音乐,结合儿童化装的各种戏剧性表演,角抵的艺术观赏性大大增加了,汉朝时,角抵也就改为角抵戏了,亦称百戏。
百戏是汉代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以后,实行“无为而治”,大力发展生产,营造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出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的繁盛局面。
这个时期,不论宫廷还是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都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百戏的内容便越来越丰富。
比较定型化的项目主要有:绳技(又名走索、履索、高更)、缘竿、戴竿、戏车、舞轮、弄丸剑(又名跳丸剑)、扛鼎、转石、冲狭、燕濯、骑术、安息五案、掷倒叠案、鱼龙曼衍(包括鱼戏、龙戏、虎戏、舍利戏、大雀戏等等)、吞刀吐火,以及各色舞蹈。
此外,“百戏”中也常有角力、摔跤一类竞技。
亦称角抵戏。
从健身的角度看,“百戏”中许多项目属于体育活动。
如:绳技是一种高难度的平衡运动;缘竿可练习力量和灵巧;弄丸剑是抛接小球或短剑的游戏;扛鼎、转石是大力士表演;冲狭、燕濯是用鱼跃动作完成的;安息五案与掷倒叠案技是在多层的案上完成倒立和筋斗等动作。
又如舞蹈中的巴俞舞、七盘舞、折腰舞等,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而蹋鞠舞、剑戟舞等则类似体操、武术与舞蹈的结合。
至于“百戏”中的骑术,角抵更是典型的运动项目。
秦汉时代,角抵在各族人民中部有较普遍的开展。
百戏中的角抵不仅深为人民喜爱,历代长盛不衰,而且也成为帝王的娱乐项目。
汉高祖刘邦曾下令禁止,可是罢而不绝,至汉武帝时,这种角抵戏比以前更为兴盛.角力已成为经常表演的竞技项目。
汉朝时,由于内容丰富多采,影响之广,有“万人空巷”之势,《汉书》武帝本纪载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
”那年角抵戏表演,长安城周围三百里内外如此遏远路程的居民百姓都赶来观看。
西汉时期,举重仍很盛行,设有“武力鼎士”的称号,政府中设有“鼎官”。
在汉朝的“百戏”节目中举重是很重要的一项,很受人欢迎。
技巧运动在百戏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五禽戏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以动物姿态命名的导引术式。
东汉末,华佗在维承前人有关导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
五禽戏也称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汗戏,因系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而得名。
华佗编“五禽戏”的目的一是为了保健,而是为了治病。
华佗所编“五禽戏”的动作早已失传,后世所传“五禽戏”为后人所编。
然而华佗创编“五禽戏”的影响,却至今犹存。
武艺秦汉三国时期,徒手或使用各种兵器的武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种发展表现为攻防格斗技能的提高,用于娱乐、健身的雏形套路陆续出现,一些武艺专著也先后问世。
从体育的角度看,当时发展较显著,史籍记载较多的武艺项目,主要有手搏、剑术与射箭等。
手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拳勇“一词,但到秦汉三国时尚无“拳术”这一专门的名称,意思与之相近的有“卞”、“手搏”。
《汉书·哀帝纪》中说:“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
”苏林注:“手搏为卞,角力武戏也。
”可知手搏与角力并非一回事。
《汉书·艺文志》的兵技巧类中,记有“手搏六篇”(已亡佚)。
这说明,汉时手搏已发展为具有多种方法相搏的专门技能。
手博,即徒手搏击之意,后世的拳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丕《典论·自叙》说:“宿闻(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
”当时即有徒手与短兵交手的“空手入白刃”一项,可知其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
剑术汉代以后,剑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为环柄长刀所代替,但剑术作为健身、竞技的武术项目,却有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比剑之风盛行。
魏文帝曹丕是一位击剑能手,他在《典沦·自叙》里介绍了自己学剑的经过和东汉时代一些传剑的名师,同时还生动地记述了他同奋威将军邓展在一次宴会中的剑术比赛:“时酒酣耳热,方食竿蔗,便以为杖(以竿蔗代剑)。
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展意不平,求更为之。
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
展言愿复一交。
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
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踝,正截其颡,坐中惊视。
”当时剑术之精妙,从曹丕这次比剑中可见一斑。
两汉三国时,有关剑和刀等短兵交手的理论统称“剑道”。
《汉书·艺文志》里记有“剑道三十八篇”,可惜早巳失传。
射法秦代以后,礼射渐衰,战射很受重视。
汉时已有大量射法专著出现。
仅《汉书·艺文志》就载八种之多:《逢门射法》20篇、《阴通成射法》11篇、《李将军射法》3篇、《魏氏射法》6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5篇、《望远连弩射法具》15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5篇、《蒲苴子弋法》4篇。
这些书虽已失传,但观其书名,可知为用于阵战的射法。
两汉三国队精于射法的人很多。
如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平时“专以射为戏”弦不虚发。
史籍中还记载了董卓“左右驰射”,吕布“辕门射戟”,曹操“手射飞鸟”,曹丕“八岁能骑射”,太史慈“猿臂善射”等等。
足见当时武勇人物多长于射法。
围棋汉魏之时,文人学士中弈风渐盛,如冯翊、岐道、王九真、郭勃等,都是当时名手。
史载:“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观人围棋,局坏,粲为复之。
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较,不误一道”(《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当时传为棋坛趣闻。
东汉人李尤在他《围棋铭》中说:“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分经纬,方错列张。
”从汉墓出土的石制围棋盘看出,当时的棋盘已有纵横各l 7条线的。
围棋也是具有军事性质的游戏,东汉经学家马融写的《围棋赋》里就论述了围棋的军事性质,马融写道,许多军事家临危不惧,大兵压境也泰然镇静,与他们平日爱弈围棋,陶冶性格有密切关系。
投壶西汉中叶以后,投壶进一步游戏化。
箭已改用竹制,游戏规则,游戏方法也越来越完善,计分也越来越复杂。
据《西京杂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他开始采用一种新投法,一是“以竹为矢,不用棘也”,二是壶中不盛小豆。
这样,竹矢投入壶内,便立即反弹出来;投者接矢在手,继而再投入壶内。
如此一投一反.连续不绝。
这种方法打破了“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的限制.也取消了一些繁琐的礼节.大大增强了投壶的娱乐性,其难度也随之加大。
导引术秦汉时期.医学的进步,直接带动了导引术的发展。
当时对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就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西汉时期医学名著《皇帝内经》中就有“诸筋者,皆属于节”,“胸腹者,藏腹之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