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概述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3个历史阶段,具体时间是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隋文帝杨坚篡周称帝的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共历386年①。

东汉末年,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州郡牧守起兵讨伐专擅朝政的董卓为标志,刘氏天下陷入群雄混战的分裂割据局面。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占据兖、豫2州的曹操把名存实亡的汉献帝迎至自己控制的许县,将其当作傀儡,自己以司空执掌朝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

随后,曹操经过10余年的东征西讨,相继消灭各股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由此奠定了曹魏的基础。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刘备占据了巴蜀地区的梁、益2州,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巩固了江东地区的统治,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吴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孙吴政权。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魏、蜀、吴三国之间在经过了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之后,曹魏于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灭掉蜀汉。

随后,司马炎于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王朝。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出兵灭掉孙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西晋的统一没能维持多久。

由于西晋王朝实行的是保护优待士族高门、残酷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的门阀政治,因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

加上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爆发的统治阶级之间混战争斗的八王之乱,更使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至西晋末年,终于相继爆发了流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晋大起义。

西晋政权在遭受各族人民的不断沉重打击后,于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被匈奴汉国灭掉,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中。

西晋灭亡后,晋琅玡王司马叡在江南称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史称东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 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 想的化身。
南北朝诗人
❖ 谢灵运和山水诗、鲍照和七言诗、谢眺和新体诗、 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 庾信及北朝诗人
❖ 谢灵运(385-433),他的山水诗观察细致,感受敏锐, 往往真切描绘山水之美,叙事、写景、说理兼长。 开创山水诗派。
❖ 鲍照(414-466),鲍照所拟的《行路难》,以革新 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 并且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树 立了榜样,开拓了宽广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体 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
❖ 谢朓(464-499),字玄晖,他的名作《晚登三 山还望京邑》:
❖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 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 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 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 望乡,谁能鬒不变?
❖ 诗中刻画春江日暮景色,词语颇为精警 工丽。“馀霞散成绮”两句,由于李白的赞 美,向来为人们所传诵。谢朓的新体诗,对 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崇高品格,代表作有《饮酒》《杂诗》《读三海 经》。他的诗歌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 意境醇美,是情、景、理的统一。他是中国文学史 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后代是人王维、孟浩然、 李白、杜甫、柳宗元、韦应物、苏轼、陆游等人受
他精神品格影响,得到艺术养料。
南北朝乐府民歌
❖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 曲”为主。反映战争、人民疾苦、北方各名 族的尚武精神、爱情生活。北朝乐府民歌代 表作《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称乐府双 壁。
❖ 刘勰(466?-520?),字彦和,《文心雕龙》五十篇, 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 他的观点,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1. 他初步地建立 了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2.他从不 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 较全面地说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他从创作 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了创作的经验。4.他初 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 对唐以后选》为最早。这部 总集是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东宫时延集文人 们共同编订的。萧统在文学上主张文质并重,认为 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东王求文 集及诗苑英华书》)。他曾经为陶渊明作传和编集, 可见他的观点和萧纲等人的形式主义观点并不一致。 萧统选文时,选入了《饮马长城窟行》等汉代乐府 民歌,是值得肯定的,徐陵在梁朝编成的《玉台新 咏》,是一部现存的较早的诗歌总集。虽然所收的 诗只限于“艳歌”,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中保存 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及其他 的一些民歌,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思考:
• 是什么力量使中国能够摆脱近四百年 分裂的困境,重新走向统一?
•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分裂、混乱的年代 中,在历经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能够 继续延续下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 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的研究概况
• 吕思勉 • 陈寅恪 • 王仲荦 • 唐长孺 • 汤用彤 • 田余庆
吕思勉(1884~ 1957),字诚之,江 苏武进(今常州市) 人。吕思勉先生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 知识渊博,学术造诣 高。他的史学研究遍 及各时代、各领域, 在中国通史、断代史 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 出了独到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佛教的急剧发展期
• 般若学盛行 • 士大夫阶层积极参与佛学探讨
• 儒释道论争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上发展的原因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 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文化的大交 流。 • 儒学独尊地位的丧失,给其它思想文 化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 汉文化同域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 流和融合,给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吹进 强劲的新风。
注重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特点:
• 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吕思勉 先生时有将该时期历史与罗马史的对 比研究。如在该书“总论”中,吕先 生就指出:“东洋之有秦、汉,西洋 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 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 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 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 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 也。”
《曹全碑》 全称《汉合 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 年(185年)刻,1956年藏 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 书法清秀娟雅,字体结构 扁平匀齐,为汉隶奇葩。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的《丧乱、二谢、得示贴》
什么叫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 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字面意 思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 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 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以 “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 “有无”问题的辩证思考,解决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中国通史2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通史2 秦汉魏晋南北朝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魏晋南北朝部分要注意门阀与王权、寒门跟世家大族的势力消长线索。 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又很有趣味性,读过最好的通史书是卜宪群老师撰写的这套。 对这段历史了解比较少,这一本整体上来讲,连续性不强,读的过程中有点混乱。 其实我想了解的是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但此书中我并没有能看到完整的政权变迁,而且此书的行文也并 没有完全按照时间先后。 本想从历史中找寻“小南辰王”的足记,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把整本都看完了,还纠正了“北陈”实为“南 陈”,“南萧”实为“南梁”的错误!。 内容浅显易懂,有助于搭建历史大体框架。 有点像断代史科普读物。 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却意蕴深沉,强烈推荐历史爱好者用其搭建自己心中的历史框架,为阅读其他学术专著 做铺垫。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第一,奖励耕战;第二,建立法制;第三,打破宗法贵族制度,建立新型官僚制国家;第四,移风易俗,改 变秦的戎狄之风。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格局的最 后定型。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一方面第二种形式即由君主任命官僚进行管理 的县逐渐增多。而商鞅推行的就是第二种形式的县,它标志着秦国最早完成了从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 制国家的过渡。
五德终始说认为,世界由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周而复始构成。朝代更替也不例外。
目录分析
文前彩插
国家2011计划
让史学研究成果服 务于人民群众
探寻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为鉴光影为媒
影像版的中国历史 全书
1
《中国通史》 总目
2
秦国崛起
3
秦始皇统一中 国
4
楚汉战争
5

中国古代历史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时期,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末期的各个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简要概述:一、远古时期中国的远古时期始于几百万年前,其中包括元谋人等原始人类。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在原始部落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二、夏商周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由禹建立。

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吏、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王汤灭夏后建立。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

商朝也是中国文字可考的开始。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东周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三、秦汉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建立。

秦朝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偏安以及南北朝对峙等阶段。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孕育出了佛教的盛行以及南北朝的文化繁荣。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唐朝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开创了中国的盛唐时代。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唐诗的繁荣、佛教艺术的盛行等。

五代十国时期则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各个政权更迭频繁。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3、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冲击
表现: (1)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2)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3)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4)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敦煌文化——敦煌幽梦、楼兰古韵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杂技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的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 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辉煌历程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是什么?
文字
原因
为什么?
史书 典籍
见 证
包容性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怎么样?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本课总结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包容性 (五) 中华文化的作用
源远 流长
发展历程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中华 文化
特征
原因
包容性
原因
含义、意义
独领风骚独树一帜
博大 精深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转折重要的时期,也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展至今所构成的中华文化基础的重要时期。

其间,政治上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学上以《史记》的编撰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成就,文化上以《论语》的出现作为儒家思想的繁荣昌盛在历史上被深深影响,科技上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使得数学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全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中央集权的王朝政府,史称“秦汉盛世”,以秦朝为开端,以汉朝为终结,相继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朝代,秦汉时期政治体系受秦朝以下“商纣之乱”的影响,秦始皇为了正式统一中国,也为了建立更具牢固稳定性的王朝政府,采取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策。

他在政治上把“秦有六法”的“秦代政绩”完善,规定立国以共和制,实行罔顾贵贱地位的平齐秩序,推行重任罚刑,推行“九品”任官制度以及勤俭节约,建立长江山海关等制度,地方分封、建邑以给予地方支撑,以及派遣使臣以加强对各小国的支配等政策,形成一套完整的王朝政治体系,帮助中国从“秦后三分”的历史状态走向统一,所以在政治上,秦汉时期的特征是中央集权的统治。

儒家文化是秦汉时期的主流文化。

秦代儒学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他的儒家学说,提倡“尊师重道”、“守礼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倡导“仁义之礼”、“温柔以待人”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使其既保持传统,又与时俱进,影响深远。

此外,汉朝以前和汉朝时期文学家们还受其影响,创作了《诗经》、《楚辞》、《书经》、《史记》等文学著作,此外还创作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著作,使儒家学说深入人心,建立起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在历史上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财富。

秦汉时期的科学文化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数学、天文、医学等三大方面。

其中,数学方面最著名的是《九章算术》,作者张丘建是宋朝司马迁所记载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出现的最著名的书籍,主要总结“张丘造数”(也就是秦九章律)的成果,系统地阐明了秦代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发展突破,此外,也有《曲玉算经》,收集了许多秦汉时期的算术思想,如莱因公式,链接、组合式等,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中国历史文选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中国历史文选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观的变化是纪传体史书产生的重要因素。 春秋以来,天命、鬼神思想衰退,“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想发展。七国之间的强弱变化无一不说明人的主观 能动性作用。 2、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不大集中体现一个人一生的贡 献。史学要发展,体例要创新。 3、纪传体-----以记载各类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便于突出各类人物的活动,从中总结得失、经验、 教训。纪传体史书正是适应了秦汉时代的要求。 4、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奋斗。
《史记》的注释


三家注:南朝宋人裴姻《史记集解》;唐司马 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今人张大可《史记研究》
秦始皇本纪

《史记· 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 按照年月的顺序,编写历代帝王在位时期发 生的主要事件,并冠于他们出生到即位的简 历,就是“本纪”。其性质类似全书的大纲。 在这篇《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我国第一个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 皇一生的历史,大体上反映了秦始皇的功过。
儒家学说的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2)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3)尊孔子为师 (4)主张德治和仁政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无 逾矩。 《论语· 为政》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历史书籍 在整个学术文化领域中 的地位以大大提高。
? 1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和班固《汉书 ·艺文志》
六分法:六艺、诸子、诗赋、 兵书、数术、方技
史书放在六艺略春秋 类中。
? 2、荀勖《中经新簿》
? 四分法:甲(六艺、小学), 乙(古子、近子),丙(史
? 一、时期及史籍地位
? 这个时期是我国史籍进
一步发展并取得其独立
? 从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
地位的时期。
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
建王朝起,到公元 581
年,隋文帝取代北周建
立隋朝止,首尾 802年。
是为秦汉三国魏晋南北
时期。
一、秦代史籍
? 秦代史籍没有得到应有 ? 秦史籍仅有《秦纪》
体例,都有明显发展。秦 已有类似地理及地方史、 志书存在。西汉已有“郡 国地志”;“地域志”; “风俗志”等类别。班固 的《地理志》开创了全国 性区域志的体例规模,后 世《一统志》就是在这个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秦时有《越绝书》 ? 晋常璩《华阳国志》 ? 魏崔鸿《十六国春秋》 . 此 外, 有地区志、山水志、风 俗志、人物志、寺观志、 特产志等等 .
记、旧事),丁(诗赋、图赞、汲 冢书)
史书独立成部,位列 第三。
? 3、李充《四部书目》 ? 《隋书 ·经籍志》及诸史志
四分法:经、史、子、集。
史书独立成部,位列 第二。
? 4 、《四库全书总目》 四分法:史部 15类:正史、编
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 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
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 史评
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 (记载先君至二世的历
不占重要地位。其原因: 史)、《奏事》 20篇
? 1、秦朝是以武力建立 起的统一王朝,始终重
农重战,强调严刑峻法,
(秦代文献汇编,包括 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 山之文。
忽视学术文化。
? 2、焚书坑儒,使传统 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二、两汉时期史学发展 的原因
? 西汉后期, 曾求遗书于天下, 并刘向、刘歆等到人对秘 府藏书进行一次大规模整 理.
? 汉初就吸取秦亡教训,
? 东汉时 , 兰台、东观藏书更 倍于前 . 这些, 都推动了两
执行“文武并用”政策。 “汉兴,改秦之败,大
汉史学的发展 , 为正史的产 生和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收篇籍,广开献书之
路。 ……建藏书策,置
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
说,皆充秘府。”
(《汉书 ·艺文志》)
兰台:汉代宫内藏 书之处。以御史中 丞掌之,后世因称 御史台为兰台。又 东汉时班固为兰台 令史,受诏撰史, 故后世亦称史官为 兰台。
《三国志》被称为“前 四史”
编年体史书: ? 西汉陆贾《楚汉春秋》 ? 东汉荀悦《汉纪》 ? 晋袁彦伯、张璠《后汉纪》 ? 晋三家《魏纪》 ? 晋八家《晋纪》 ? 梁二家《宋春秋》 ? 梁吴钧《齐春秋》 ? 陈何之元、北周刘璠《梁
典》。共约 34部,660卷。
? 方志: ? 即地方史,无论是种类,
1、史官制度
? 1)太史令
? 秦设太史令,汉亦设太 史令。汉太史令与巫分 职,但仍兼“天时星 历”。“至汉武帝时, 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 为之,以掌其职。时天 下计书,先上太史,付 上丞相,遗文故事,靡 不毕集。”(《隋 书·经籍志 ·正史序》)
? 2)兰台令史
? 管理图书秘籍,典校秘书, 撰述纪传。这时史官与历 官分职,职务逐渐专门化。
? 3)著作郎
? 三国时专职史官。
? 纪传体形式:
? 司马迁《史记》 ? 班固《汉书》 ? 刘珍等《东观汉纪》 ? 范晔《后汉书》 ? 吴韦昭《吴书》 ? 晋陈寿《三国志》 ? 梁沈约《宋书》 ? 梁萧子显《南齐书》 ? 北齐魏收《魏书》等 ? 共约 80部。
? 其中《史记》、《汉 书》、《后汉书》、
? 1)汉武帝以后,提倡儒术, ? 4)西晋以后,北方族内标榜“通经致用”,可是
侵,汉族士大夫常以编述
通经必得通史,故经学家
史书,引申华夷之防。同
大多数也都是史学家。
? 2)东汉造纸术改进,加以 草书行楷通行,长篇巨著 较易写成。
时北方各族在北中国建立 的国家,也设置史官,注
意修史,抵制汉族的“种 族歧视”。
? 东观 是中国东汉宫 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 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 位于洛阳南宫。
? 这一时期,全国处于分 裂状态,战争频繁,史 官失其常守,贤达之士 恐其废绝,各记闻见,
是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 一时。
? 造成这一时期史籍的大 发展,其反映在当时的 图书分类上,史部书籍 由原来《汉书 ·艺文志》 把它作为经书的附庸, 变成按四部分类法占据 群书的第二位。
史注:
?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 解》
?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 诂》
?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 解》
? 吴韦昭《国语注》
? 东汉高诱《战国策注》 晋郭璞《穆天子传》、 《山海经》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南朝宋裴 骃 《史记注》 东汉应劭《汉书集解》
? 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史料性史籍 :
? 汉献帝及晋代以来至隋 前《起居注》 , 汉晋以 来职官、仪注、律令、 杂史、杂传、摘抄旧史 , 记述前代旧事 , 氏性、 目录等 .
? 《隋书 ·经籍志》载: 史部 874部,1655卷. 其 中隋代史籍不到 20部. 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 都远远超过先秦时期 .
? 《汉书 ·艺文志》载先 秦时期史籍不超过 20部.
?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学 的成立时期,也是正史初 步发展时期。其原因:
? 3)魏晋南北朝时代,不断
发生军阀混战,学者文人 常遭杀戮,故多从事撰述, 企图避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