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

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
立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答: 魏
蜀吴
壹 政权分

曹操眼中的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不知当几人称
老百姓眼中的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壹 政权分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立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林立 鼎立
魏 蜀吴
群雄并起、政权林立
——摘 编 自 朱 绍 侯 《中国 古代史 》
2000
1500
减少
1000
500
760万
增加 1600万
0 东汉末年
——摘 编 自 朱个局部统一政权
(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
A 城市。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山西地区最早出现了城市 B.先秦时期,山西的古代城市已初具规模 C.都城迁至大同的北魏政权由鲜卑族建立 D.少数民族建都山西境内,促进民族交融
贰 民族交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 本或者将文本粘贴到 此处
(2019·湖北孝感)2.“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
王与马共天下 前秦苻坚改革
淝水之战 南方稳定 经济发展 前秦土崩瓦解 再度分裂混战
列举成语 投鞭断流等
壹 政权分

(2019·安徽)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
口迁徙(B )
A.源于自然灾害 C.阻碍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三国⿍⽴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产遭到严重破坏。

⼀、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产⽣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北⽅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北⽅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屯⽥,恢复农业⽣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了北⽅,想要进⼀步统⼀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局⾯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北⽅,不习⽔战,⽔⼟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做⼈不能骄傲⾃满,要善于听取别⼈的意见。

★★⽐较官渡之战与⾚壁之战★★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

(2)他⼴罗⼈才,统⼀了北⽅,结束了北⽅分裂割据的局⾯,有利于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数万⼝。

三、三国⿍⽴的形成1、三国⿍⽴局⾯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局⾯正式形成。

★★图表:三国⿍⽴的形成2、对三国⿍⽴局⾯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利⼯程,北⽅⽣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到三国⿍⽴(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产遭到严重破坏。

2025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知识清单: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4版)

2025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知识清单: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4版)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清单】 考点1: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曹操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2)招揽各种人才。 (3)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4)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都想吞并对方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2.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3.时间、地点:200年、官渡。 4.结果:曹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5.特点: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策。 (3)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 年、赤壁。 3.概况 (1)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2)刚一交战,曹军失利,撤到江北,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峙 (3)周瑜采纳黄盖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刘备的将士从陆地发动进攻 (4)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背景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加强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2.魏蜀吴政权及其统治举措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发展状况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影响 (1)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面统一。 (2)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考点2:两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 (1)魏灭蜀: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司马氏掌权:①曹魏中期,司马懿打败政治对手,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②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2.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 1.概况: 背景 (1)西晋的统治腐朽:西晋建立后,重用世家大族,其中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2)宗室诸王势力强大: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时间 晋惠帝时。 目的 争夺中央政权。 影响 (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2)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3)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西晋灭亡 (1)原因 ①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②北方民族南下:内迁各族强烈反抗西晋朝廷的暴政,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2)标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民族 (1)生活地点: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2)生活方式:北方游牧民族大部分在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内迁的概况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北方各族及内迁方向 西北的氐人和羌人 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和羯人。 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鲜卑人 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 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结果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有数万户,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考点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兴亡:西晋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2.统治: (1)“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军事:东晋初期,多次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3)经济: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二、南朝: 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其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 (1)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 (2)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3)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4)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今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2.原因: (1)政治: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等。 (2)经济:北方人的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社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4)自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表现: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农业 开荒、兴修水利 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①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②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类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种植双季稻) 多种经营 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发展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表现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4.影响: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考点4: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其前锋在肥水与东晋军队隔岸对峙,进行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 3.影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 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 ②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2)主要内容 ①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中原。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A.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易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D.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朝政权更替 1.北魏分裂:北魏六个军镇兵变的打击,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2.北周的统治 (1)采取强国措施: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渐渐强大。 (2)北周灭齐: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方式: (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等。 (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观察表格,思考回答:涉及领域广、内容全面、双方互相学习。“大”指时间长、范围广、有深度、规模空前等。
结合所学,思考回答:互相学习、趋于相同、共同发展;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初步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
出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布置任务:结合所学,将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补充完整。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军镇地位降低,导致兵变发生,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阅读教材,自主绘制示意图。思考回答: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方军镇地位下降,导致六镇兵变,北魏分裂。
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归纳概括。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绘制示意图。
A
能够列举相关成语,典故叙述准确;小报设计整洁、清晰。
B
没有列举成语或没有描述成语典故,成语与典故不相符等,小报设计较为混乱。
C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概述了淝水之战后,短暂统一了北方的前秦快速瓦解灭亡,北方再度分裂。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以改革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考历史总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中考历史总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中考历史总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专项测试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命题点1三国鼎立1.“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材料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B.诸葛亮C.周瑜D.司马炎2.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

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命题点2淝水之战3.“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

这次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郾城之战命题点3东晋的统治4.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

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

该上书反映了()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命题点4北方人口南迁5.3世纪末4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这主要是因为()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命题点5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6.(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32页,星球地图出版社,2016年8月)(1)上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5世纪末期,该事件中的皇帝属于哪个民族?此事件之后,他进一步推行了什么措施?同一时期,西欧最为强大的是哪一国家?该国家的版图在谁统治时期达到最大规模?(7分)材料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巧练(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魏、蜀、吴。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清单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清单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位枭雄:曹操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三个分立政权:魏蜀吴必背考点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曹操失败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必背考点2: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国号 时间都城 开国君主魏220年称帝 洛阳曹丕 汉(蜀汉) 221年称帝 成都刘备吴229年称帝 建业孙权总结归纳1、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2、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派卫温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意义: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4、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5、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共30小题)1.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

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①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获胜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胜②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理解。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和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解答】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区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通过研读右图,你能判断它反映了()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分析】本题以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

【解答】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3.公元207年,曹操写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的“壮心”是指()A.打败袁绍B.统一全国C.镇压张角D.复兴汉室【分析】本题考查了曹操的志向。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国鼎立的有关诗句与知识的理解能力。

4.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大剧院十周年戏曲邀请展的舞台上,迎来大剧院首部原创京剧《赤壁》,再次以磅礴的气势重现赤壁之战的历史风云。

在这一戏剧舞台中可以看到的场景是()A.袁绍大战曹操B.周瑜大败诸葛亮C.火烧曹营D.曹丕称帝【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解答】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故从京剧《赤壁》看到的情景是火烧曹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的理解和记忆,要根据赤壁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作答。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分析】本题以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出现了很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同时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强,所以该阶段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应该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的相关史实。

6.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建立魏国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分析】本题以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

【解答】依据所学,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可知,曹操建立魏国不符合史实。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台湾在三国时称为()A.琉球B.流球C.台湾D.夷洲【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台湾的名称。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台湾在三国时称为夷洲。

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台湾)。

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

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

8.230年,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夷洲”指()A.台湾B.日本C.西域D.印度【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的台湾。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解答】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30年,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夷洲”指台湾。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时期的“夷洲”指台湾。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我国()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

A.南方B.北方C.西方D.东方【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

【解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写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10.“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曾定都洛阳的朝代。

【解答】题目给出的几个政权中曹魏、西晋和北魏曾先后定都洛阳。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洛阳的相关历史。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突出表现在()A.北民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水利工程修建,荒地垦为良田C.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秩序安定D.南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分析】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突出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荒地垦为良田。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东晋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

12.如图是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对该图说法准确的是()A.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北方人的南迁促使北朝后期我国出现各民族大交融C.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犬戎、羯、氏、羌D.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高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北方移民南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西汉时期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西晋后期,匈奴等少数民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故对图片说法准确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原因与影响。

13.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刘裕B.苻坚C.王猛D.司马炎【分析】本题以西晋灭亡后,统一黄河流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方统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西晋灭亡后,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北方统一的有关内容。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场战役是()A.阪泉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

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次战役是淝水之战,它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与影响。

1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如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政权分立D.江南的开发【分析】本题以三张图片为依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由图片“胡人牛耕图”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由图片“胡床”“方凳”可以看出,中原人民接受了接受了少数民族文化,因而三张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